第二百三十九章 原則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1-05-05 23:00      字數:2763
  網 ,最快更新亂世棟梁</a>最新章節!

  洛陽北,邙山,前來視察新洛陽城建設情況的李笠,登高遠眺,感受著秋高氣爽。

  楚軍拿下長安,要把周國君臣“打包帶來開封,但這需要時間,所以他先來洛陽轉轉,“公幹的同時,散散心。

  看著眼前蒼茫大地,以及山北麓的漢光武帝陵墓——原陵,忽然覺得有些唏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這話為莊子所說,而他已經奮鬥了幾十年,終於盼到天下統一的即將實現,人生的終點,或許會隨時出現。

  那麽,他的陵墓,要選在哪裏呢?

  腳下的邙山,就有曆代皇帝的帝陵,畢竟洛陽是數朝古都,城裏的皇帝去世後,自然就在附近的風水寶地——邙山下葬。

  按慣例,皇帝生前,在位期間,就要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以便去世後可以及時下葬、“從容入住。

  除非皇帝在位時間短,亦或是傀儡皇帝,陵墓來不及修,死後才會草草下葬。

  邙山北麓的漢光武帝陵墓,名為“原陵,於建武二十六年興建,九年後,劉秀去世,下葬於此。

  當然,“光武二字,是劉秀死後的諡號,廟號為“世祖。

  曆史上,皇帝在位期間修建自己的陵墓,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秦始皇的驪山陵。

  這座陵墓,在秦始皇還是秦王(登上王位)時就開始修建,一直修到秦始皇去世、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總耗時將近四十年。

  而梁武帝蕭衍的陵墓——修陵,則是在梁國建國後就開始修建。

  不過,卻有不同:陵墓是其發妻郗氏之墓擴建而來。

  蕭衍還是齊臣時,發妻郗氏去世,葬在蘭陵郡(僑置)蕭氏祖墳區,蕭衍稱帝後,追封發妻為皇後,並將發妻的墓地擴建,以作為自己死後夫婦倆的合葬墓。

  此即為修陵。

  蕭衍去世後,便葬於修陵。

  李笠知道,按照各種先例,他和黃姈無論誰先走,將來,都是要合葬的,所以在位期間修建的帝陵,是他夫婦二人的“歸宿。

  也是之後,子孫後代每年祭拜的重要地點,所以綜合考慮,既然國都必然是洛陽,他的陵墓“落戶邙山,真的是很“方便。

  但是,沒有不滅的王朝,當王朝更替之際,帝陵就會成為“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們的目標。

  李笠不想自己死後,被人挖出來,骨頭散落荒野。

  也不想為了修自己的陵墓,搞得勞民傷財,修個十幾年都修不完。

  為了避免將來被人挖開陵墓取陪葬物品,他打算“薄葬,陵墓不要那麽招搖顯眼,陪葬品意思意思就好,並昭告天下。

  然而這種做法,過了許多年後,在急著發財的盜墓者看來,等同於無效,因為誰也不會相信一座帝陵裏,沒有什麽值錢的陪葬品。

  中書令張鋌走近,李笠轉過頭,問:“案子辦得如何了?

  張鋌回答:“陛下,此案人證物證俱全,有司正在整理卷宗,之後會上呈禦覽。

  “這件案子,你有何看法?

  “陛下,臣以為必須嚴懲。

  李笠點點頭:“是啊,即便是尋常百姓,祖墳被人挖了,那也是要不死不休的。

  君臣之間說的案子,是最近破獲的一件盜墓案,因為墓主的身份特別,所以廣受關注。

  二十多年前,東魏權臣高歡去世,後來下葬。

  但這個下葬,卻耍了個花樣:其世子高澄,在鄴城郊外漳水畔,給高歡建了個虛陵,裏麵並無高歡的遺體。

  雖然陵墓搞得十分氣派,但僅供子孫祭拜之用。

  高歡的遺體,真正安葬處,是在安鼓山一座佛像石窟附近新開鑿的石穴。

  高澄將父親安葬完畢,殺光所有鑿穴的工匠,滅口。

  這種虛葬-實葬相結合的下葬方式,算是南北朝年間,常見的帝王下葬法。

  以氣派漂亮的虛陵,讓死者得子孫祭拜、供奉不斷;以不知所蹤(位置隻有繼業子孫知道)的實墓,保證死者遺骨不被打擾。

  高澄這麽安葬父親,可謂一舉兩得,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被滅口的石匠之中,有人死前把高歡墓穴的位置告訴自己的兒子。

  後來,齊國滅亡,高家男子悉數遷往江南建康居住,前朝帝陵,沒什麽關照了。

  雖然楚國依舊保留陵戶,讓其繼續守著高齊諸帝陵墓生活,但高歡實葬之處,無人知曉。

  於是,那石匠之子尋了個機會,挖開石穴,將陪葬品席卷一空,並將高歡的遺骨拖出來,“暴屍荒野,以報父仇。

  這件事本來是不會有人知道的,但那石匠之子盜墓時,獨力難支,找了幾個夥伴幫忙。

  其中一人,分了些許陪葬金器,心癢難耐,熔做金塊,鉸成碎金,用來購買宅地,立刻引起旁人注意:

  你平日窮得家徒四壁,哪來的金子買宅地?

  於此,牽扯出一件盜墓大案。

  案發後,故齊後主高緯,請求楚國朝廷主持公道,嚴懲盜墓者,並請求重新安葬其祖父。

  張鋌對此案的態度,就是必須嚴懲,因為皇帝/皇權的威嚴不容挑釁,哪怕這個皇帝是敵國追封的皇帝,敵國也已經亡國,但己方也要把場麵功夫做足。

  畢竟,皇帝的威嚴,是“通用的。

  雖然,皇帝的威嚴在高官眼中也就那樣,曆朝曆代多少末帝如同羔羊般被權臣擺弄,毫無尊嚴可言。

  但無論哪個朝代,都必須保持皇帝/皇權在民間心目中的威嚴。

  所以,即便禪讓很假,退位後的皇帝必然暴斃,但禪讓這個流程都必須有,目的就是維護皇帝/皇權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威嚴。

  石匠之子盜挖帝陵,還把皇帝遺骨拖出來,暴屍荒野,這就是對皇權的嚴重挑釁。

  楚國的皇帝對此不聞不問,就會讓民間覺得,所謂皇帝,其實也和常人沒什麽兩樣嘛!

  張鋌說著說著,舉了個例子:曹魏末年,權臣司馬昭把持大權,魏帝曹髦不甘被迫禪讓,親自率兵殺向司馬昭府邸。

  結果被司馬昭部下成濟當場擊殺,事件發生後,輿論嘩然。

  皇帝,哪怕是傀儡皇帝,就這麽在大街之上,被人於眾目睽睽之下如同殺條狗一樣殺死。

  皇權的威嚴,就這麽被當眾踐踏。

  後果很嚴重,因為無論是姓曹的當皇帝,還是姓司馬的當皇帝,都需要維護皇權的威嚴。

  司馬昭既然遲早要取而代之,卻這麽當眾踐踏皇權威嚴,自己將來當了皇帝,還得費盡心思把皇權的威嚴重新拉起來,此舉不是自己給自己挖坑跳麽?

  所以成濟必須死,而曹髦之死,直接導致司馬昭聲望大跌,篡位一事不得不推遲。

  張鋌說了一番,將真正要說的話,說出來:

  “陛下,宇文護雖非楚臣,可作為輔政大臣,又是宗親,卻接連廢殺三帝..至少是廢殺二帝,如此大逆不道之舉,若不嚴懲,如何鞏固...陛下的威嚴?

  這話說得在理,而且李笠還懷疑自己遇刺一事,和宇文護脫不了幹係。

  但是,場麵功夫既然要做,就得做全,否則不如不做。

  “他主動投降,朕就不好翻舊賬。李笠說完,再次看向北麵,看著遠處的原陵。

  “當然,朕想要百年後,不被人打擾,現在就得嚴懲盜挖高歡墓的盜墓者,想要將來....嗨,真要有這種事,人家也不在乎朕現在怎麽處置宇文護。

  “這件事,稍後再說吧,不過,你有什麽好主意,可以說說。 <ter class="clea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