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如火如荼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1-04-24 13:12      字數:2497
  皇宮,聽濤閣裏,李笠和黃姈看著一身新式戎服的皇太子,非常滿意。

  雖然李昉身著戎服,是為了展示這新式製服的特點,但在父母眼中,就隻有出色的一個好兒子。

  身材高大,樣貌英俊,氣宇軒昂,再加上戎服的襯托,軍人氣質的“加成”,怎麽看都是一個“帥小夥”。

  李笠對兒子的樣貌非常滿意,甚至有些嫉妒:頂級高富帥啊這是!

  李昉從小營養就很好,加上李笠的科學理論指導飲食(多補鈣、多曬太陽),以及得了母親的“遺傳”(黃姈個子很高),所以個子高。

  比李笠高。

  加上堅持鍛煉,肩膀寬,看上去就是“衣服架子”,穿什麽都精神。

  李昉又“遺傳”了母親的顏值,樣貌英俊,比起“樣貌平平”的父親,好多了。

  李笠和黃姈的注意力,全都被兒子的氣宇軒昂吸引過去,李昉見父母的關注點完全歪了,有些無奈,趕緊提醒:“戎服,戎服...”

  “嗯?噢,好,好...”李笠總算是回過神,看著兒子身上穿的戎服,仔細摸了摸紅色的布料,問:

  “這新式戎服,洗多少次會明顯褪色?”

  “孩兒身上這件,洗過十次了。”

  李笠仔細看了看戎服,沒發現什麽色澤不一或者明顯褪色的跡象,有些懷疑:“十次,不會是連續洗的吧?”

  李昉搖頭:“不不,是穿在身上,待得被汗水打濕之後,過夜再洗,再穿,再洗,共八次。”

  李笠又問:“是如何洗?單純的搗衣?還是用了肥皂?”

  李昉信心滿滿的回答:“各種浣洗方式都用過,不容易褪色。”

  “那,穿在身上,有沒有身上發癢、起紅疹等不舒服的現象?”李笠接著問,好像在找茬一般。

  李昉搖搖頭:“沒有,未見過敏,而且穿在身上,紅色不會染到身上。”

  黃姈見李笠明知故問,卻不覺得有什麽不妥,看著兒子身上的戎服,很滿意。

  這布料的紅色,是用新式紅色染料染出來,耐洗、不容易褪色(相對而言),可是很重要的突破。

  敞開了賣,必然供不應求。

  但在之前,耐洗的染色布料,不能說沒有,卻很少見。

  小時候,她女扮男裝,平日裏穿有顏色的衣服,很少洗,基本上穿過幾次之後就直接換新的。

  娘一直教育她,讓她勤儉一些,所以黃姈不明白,為何娘對衣服如此浪費。

  後來,她慢慢明白原因:染了色的衣服,好看是好看,但禁不住洗,一洗就容易褪色。

  當然,這褪色未必是顏色大變,卻是某些地方顏色變淺,整體看上去這衣服的顏色深淺不一,顯得寒酸。

  她父親黃大車,在鄱陽城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她作為“庶子”,即便再不受嫡母、嫡兄待見,也不能在外麵丟父親的臉,穿褪色的衣服與人交往。

  所以,即便平日居家便服都是“白衣”,但隻要出門和朋友們遊玩,在衣著這方麵,黃姈都是很注意的。

  再後來,到了建康,她才發現,原來富貴人家的衣服,即便是綾羅綢緞,穿過後隻要有汗漬,立刻就扔,根本就不是洗了再穿。

  原因,當然也是因為洗過的衣物容易褪色,看上去色澤失調。

  富貴人家財力雄厚,衣服穿一次就扔,承擔得起,尋常百姓就不同了,穿的都是素色(白色)的布衣,縫縫補補穿幾年是常有的事。

  等她等了貴婦,甚至成為皇後,才發現這種浪費,真的是很無奈:

  她的各種禮服,確實不能洗,洗了就變形、褪色,若有汗漬,就隻能換。

  若是洗了再穿,穿著這種褪色的禮服在公共場合出現,她自己丟臉事小,給李笠丟臉事大。

  而史書裏,記載某位帝後或者皇子、妃子勤儉,常說此人穿洗過的衣服。

  穿洗過的衣服,被視作“勤儉”,可見自古以來,富貴人家的衣服隻換不洗,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然而,如今不一樣了,事情正在起變化。

  黃姈再次看向兒子身上穿著的戎服,仔細看著布料,感慨:

  “化學染料,果然著色牢固,沒想到黑黑煤炭的煉焦產品,能有如此之大的用途。”

  李笠笑起來:“那是當然,否則那麽多人、那麽多年的努力,豈不是白費了?”

  李昉將戎服脫下,展示給父母:“新式戎服,按號數批量製作為成衣,發到軍中將士手中,他們再根據自己體形進行細微修改即可。”

  “如此一來,後勤的負擔減輕了些,同樣的運輸重量,成衣和布,前者的‘有效重量’更多...”

  “標準尺寸的衣型,分幾個號數,批量製衣十分方便,無非是紅色的衣服為戎服,其他顏色的衣服為民服,如此一來,被服場的生產成本大幅下降...”

  黃姈大概知道兒子說的事情,尤其‘成衣’這種商品,問:“如今,成衣的銷量如何?”

  “因為耐洗,價格也不貴,當然銷量不錯。”李笠笑起來,對技術進步帶來的商機很滿意。

  古代,成衣業很難成規模,人們要買衣服,一般是找裁縫量身製作。

  但現在,隨著紡織業(包括印染)的發展,成衣大規模銷售在一些大都會已經有了可能。

  當然,軍隊對戎服的需求,是成衣業的巨大支撐,李昉今日特地穿新式戎服來給父母看,就是針對即將開始的滅周之戰,展示後勤準備工作的一個成果:

  有司備下了大量的成衣(號數不同),足以向將士們提供統一的製服。

  而不是各營領了布料後,找裁縫給營中兵卒製衣。

  無論是夏衣還是寒衣,均由幾個被服製衣作場統一製作、由有司統一發放。

  那麽,當戰爭開始後,後方的作場隨時能夠就按照訂單,全力以赴生產各類軍需,其中包括戎服。

  即便戰爭長期化,譬如持續到明年,充足的後勤供應,以及有保障的後勤運輸體係,能夠確保有司把各類軍需及時送到前線將士手中。

  這就是備戰的成果,行軍參謀部一直在抓的工作。

  李笠拿著這件戎服,對黃姈說:“紡織、印染技術是軍民兩用,我們先用軍隊的訂單,養活被服製衣作場,將成衣的產量提升,然後向民間大量銷售成衣。”

  “隻要價格便宜,又確實耐洗,成衣的銷路會打開的。”

  “當然,那是以後的事,現在說戎服,可以說,等到開戰,官軍的陣容,將是如火如荼。”

  如火如荼的典故(荼即白色),黃姈知道,不由得納悶:“白色戎服?顯眼是顯眼,可不耐髒啊!”

  李笠搖搖頭:“這是成語的引用,不是說要穿白色的戎服。”

  “某些編製的隊伍,服色必須有所不同,戰場上才能一目了然,方便主將指揮。”

  “當然了,這些隊伍的戰鬥力,會在戎服的幫助下,讓敵人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