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需求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1-02-25 12:38      字數:3792
  春風吹拂,東歸的大軍在?水畔紮營,前方就是桑乾城,而他們紮營的地方,前不久,就是戰場。

  那一戰,爆發在夜晚,突厥大軍土崩瓦解,被楚軍騎兵追擊,屍橫遍野。

  陣亡者的遺體,收斂後集中埋在幾個大坑裏,隨後樹碑,簡要說明事件經過。

  漫天晚霞之中,李笠來到宿營地外“萬人坑”,又走到附近一座土丘邊上,看著上麵一座墳塋,以及簡易墓碑上的字。

  墓主人是一位女子,姓“鬱久閭氏”,名不詳,是曾經的柔然公主。

  之前那一戰,突厥主帥阿史那攝圖見無力挽回,準備跑路,結果被其女奴鬱久閭氏刺殺身亡,左右攜帶攝圖遺體逃跑時被俘。

  而鬱久閭氏,當時就被亂刀砍死。

  戰後,通過對俘虜的詢問,李笠得知這件事,便讓人收斂了鬱久閭氏的遺骸,安葬於此。

  為了不讓後人產生誤解,墓碑上的文字,沒有說明鬱久閭氏“柔然公主”的身份,免得引來盜墓賊,卻寫明了鬱久閭氏的事跡,也好讓後人記住。

  亡國的公主,落入仇人之手,受盡折磨,生不如死,卻能忍辱負重,最後手刃仇人,這樣的事跡,不該埋沒。

  李笠見兒子們在旁邊東張西望,便問年紀最大的李時:“這件事若作為新聞刊發,標題擬好了麽?”

  李時回答:“擬好了。”

  “說來聽聽。”

  “呃”李時看看左右,雖然侍衛們都離得遠,聽不到他二人對話,但弟弟們在旁邊,所以他依舊覺得有些尷尬。

  不過還是說了:“震驚!弱女子揮刀砍向枕邊人,如此絕情所為何故!!”

  幾個年紀小些的皇子聽了,覺得好笑,因為父親經常拿某些小報的新聞標題,給他們講解何為“聳人聽聞”。

  李笠點點頭:“不錯,不錯!這標題不錯,不過,我也擬了一個。”

  李時愈發覺得尷尬,因為父親總是批判一些報紙新聞標題太過於誇大,為了吸引讀者,無所不用其極。

  “咳咳咳,標題是”李笠緩緩說道,“一夜瘋狂,亡國公主的血淚控訴。”

  幾個皇子聽了,差點忍不住笑,李時聽了之後,先是一愣,然後覺得這標題,比他自己擬的要好一些。

  好在哪裏呢?

  其一,標題字少,所以排版時好安排位置。

  其二,標題更吸引人,“亡國公主”比起“弱女子”,“血淚控訴”比起“絕情”,更能讓人“關注”。

  其三,標題的暗示意味更濃,亡國公主,一夜瘋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男女之事,進而想知道亡國公主遭遇了什麽瘋狂。

  而“揮刀砍向枕邊人”,人們想到的就是凶殺,興趣相對就小一些。

  李笠給兒子們做出總結:“用這種標題來報道鬱久閭氏報仇的消息,有些不妥,所以,也就是練練手罷了。”

  “但是,你們要明白,一份報紙,其主要新聞的標題,要如何激起聽眾或者閱讀者的興趣,這是很講技巧的。”

  “報童拿著報紙沿街叫賣時,食肆、酒肆說書人念報紙的時候,你們覺得,路人和聽眾,會對什麽標題的新聞感興趣?”

  “他們未必關心一個弱女子手刃仇人的新聞,卻有可能關心亡國公主是如何被人一夜瘋狂,原因在於人們是有低俗趣味的。”

  “他們看報紙,聽人念報紙,目的就是想看到、聽到一些感興趣的消息,而不是裝膜作樣。”

  “所以新聞標題就得直截了當,迎合對方的需求,用含糊、誇張的文字,讓新聞聽起來很刺激,但實際上”

  道理不難弄明白,李時和弟弟們默默點頭。

  第一堂課上完,接下來是第二堂課。

  李笠拿起一支毛筆,問兒子們:“好,誰來向我推銷這支筆?”

  這是他布置給兒子們的題目,有一日時間思考,於是,皇子們依次進行推銷。

  有說這筆寫起字來如何流暢,有說這筆如何耐用,有說這筆出自名匠之手,有說這筆所用的毫(毛)有多麽珍貴。

  李笠對兒子們的表現還算滿意,畢竟孩子們沒有經曆過社會毒打,沒有生存壓力,學推銷學個神似,也就不錯了。

  李笠把筆拿回來,看著李時:“現在,我來向你推銷。”

  李時點點頭,其他幾個皇子瞪大眼睛看著,在他們眼中,父親永遠是最厲害的,沒有任何事難得倒父親,所以,父親是他們仰望的存在。

  “聽說郎君擅長隸書,請留墨寶。”李笠說,拿出一張紙。

  確實擅長寫隸書的李時回答:“可以,可我沒有筆”

  “我這裏有。”李笠把筆遞上去,李時和弟弟們都愣住了。

  哇!原來是這麽推銷的!

  他們看向父親的眼神,充滿了欽佩:父親果然厲害!

  “需求,注意這個詞,需求。”李笠把筆遞給李時,看著兒子們,緩緩說:

  “我們推銷物品、消息、內容以及想法,想要別人購買或者認同,一定要注意這個詞,如果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

  “這樣,別人就會買你的東西,或者認同你的想法。”

  “小到與人交往,大到國家大事,都是如此。”

  幾個半大不大的皇子,似懂非懂的點點頭,而李時拿著毛筆,若有所思。

  向客人推銷服玩器物,沒有購買的需求,就創造購買的需求

  賣東西是這樣,那麽,觀點呢?

  推行一項政策呢?

  他想到了之前,在恒安時,父親對自己說起狼群、牧羊人、羊、狗、頭狼的事情。

  。。。。。。

  崇山峻嶺之中,大量兵馬走在山路上,隊伍長度有十餘裏,宛若一條大蛇穿行在群山之中。

  這是行進中的楚軍,他們要翻越太行山,返回河北。

  時值正午,隊伍停下,將士們紛紛尋找陰涼之處休息,而負責警戒的隊伍則分布在高處,警惕的盯著四周。

  一棵大樹下,李時趁著休息的間隙,和父親講起自己的心得。

  突厥此次吃了大敗仗,接下來在一定時期內,對草原(東部草原)的控製必然無力。

  那麽,既然中原朝廷扶持某個部落酋長與突厥抗衡,形同養虎為患,那可以換個思路。

  找一些弱小的狼,馴化成獵犬,再讓這些獵犬,成群結隊去追擊狼群,協助牧羊人保護羊群,不好麽?

  這些獵犬,原本是狼,所以熟悉狼群的生活方式,能夠追尋對方的行動軌跡,不比牧羊人自己去對付狼群方便許多?

  具體怎麽訓化獵犬,怎麽確保獵犬聽話,怎麽確保獵犬與狼群搏鬥的積極性,確保獵犬不會又變成狼,具體再說。

  李笠見兒子能想到這一層,很高興,便問:“那麽,怎麽訓化獵犬,怎麽確保獵犬的積極性和忠誠呢?”

  “推銷,就像推銷一樣!”李時激動起來,父親之前給他們上了一次課,教他們怎麽推銷物品,他從中獲得啟發。

  “牧羊人想要獵犬聽話,讓獵犬願意玩命幹活,確保草原安寧,那麽,要如何推銷這個想法讓他們接受呢?當然是需求。”

  “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

  “他們的需求是什麽?一句話概括,過好日子”

  “如果可以,至少冬天時,能有個溫暖的過冬營地,不缺鹽,不餓肚子,不想自己和家人安全幾乎沒有保障。”

  “遊牧生活很辛苦,如果可以,他們也想定居,但又不會種田,也不想被中原朝廷管得太嚴。”

  李時的思緒,如同潰壩的洪水,洶湧撲來,一時間不知該怎麽簡要的說,所以絮絮叨叨。

  李笠卻聽出兒子的想法是什麽,而這想法,和他的方案有些相似。

  沒錯,與其冒著養虎為患的風險,扶持某個部落酋長成為草原可汗,不如,將一些部落或邊地豪強群體,培養為中原王朝在草原上的獵犬。

  這些部落和群體,可以通過不斷討伐草原部落,獲取人口、戰利品,既可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也可以因此從中原王朝那裏,獲取必要的生活物資。

  但他們即是雇傭兵類型的武裝群體,卻又是武裝行商的商隊,將中原產出的各類物資,銷售給草原部落。

  又把草原上的產出,以及所劫掠部落的人口,運到中原銷售,以此謀利。

  就是做中原和草原之間的“中間商”,以及“商業秩序”維護者,變相對草原進行“減丁”。

  而中原朝廷,給予這些部落、群體以必要的支持,確保對方的“活力”。

  譬如武裝他們,給他們提供穩固的後方據點,承認他們對新拿下的地盤有管轄權。

  又提供充沛的貨源,鼓勵他們把生意做大,讓為朝廷賣命時立下戰功的人,在體製內有上升空間。

  如此起來,這些以別樣組織形式存在的群體,就會極度依附中原朝廷,如同凶猛的獵犬,對草原上的敵人張牙舞爪。

  平日裏撕咬群狼,不讓其形成有威脅的狼群,必要時,協助牧羊人(官軍)殲滅有威脅的狼群。

  並協助牧羊人控製草原上重要水源、牧場,確保草原上無法出現規模過大的狼群。

  用貿易互惠而不是上下級隸屬的利益捆綁,使得這種群體的忠心超越個人道德,變成中原朝廷忠誠的馬前卒,以及“中間商”。

  這樣的群體,可以有很多,相互間並無隸屬,隻對中原朝廷效忠。

  他們必須把自己和中原朝廷捆綁在一起,利益和前途才能有保障,那麽無論是誰當了頭領,都得服從群體利益需求。

  如此經營草原的方式,李笠知道後世有個類似的例子,那就是俄國沙皇最忠誠的工具人——哥薩克。

  哥薩克是一種特別的群體,這些群體生活在草原地區,平日遊牧、漁獵,順便搶劫。

  後來經過發展,成為俄國的雇傭軍,成為俄國擴張的馬前卒。

  俄國對中亞、西伯利亞地區的擴張,離不開大量的哥薩克群體。

  若參考這種“模式”,中原朝廷也可以給一些草原部落創造“需求”,讓這些草原部落有機會過好日子,並有各類保障和特權。

  然後中原朝廷將自己“確保草原穩定”的想法,“推銷”給那些部落,並獲得支持,讓對方成為自己重建草原秩序的馬前卒。

  這種模式能有效麽?確定能控製獵犬賣力捕獵,而不是變成狼群?

  不知道,但可以試一試。

  李笠看著兒子,欣慰的說:“你的想法不錯,但要作為國策實行,必須完善,確保可行性,將來,說不定就能派上大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