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名字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12-19 19:35      字數:3349
  梁州州治大梁城,大梁皇帝駐蹕於此,以接見各地賢達、前線將領,並犒勞將士,慰問百姓。

  不久前,行軍總督王僧辯,趕在周軍之前,拿下齊國北豫州州治虎牢,以及附近的滎陽,守住了河南地區的西北門戶。

  而虎牢,是洛陽的東麵門戶

  如此一來,使得周軍即便拿下洛陽(如今還在圍城),也無法輕易進入河南地區,若要硬闖,必須先攻下虎牢。

  這為梁國之後爭奪洛陽,創造了有利條件。

  所以皇帝蕭詢特地到大梁城犒勞將士,接見一些投降、歸順官員,順便給梁州以及大梁城更名。

  因為梁州的“梁”,以及大梁城的“大梁”,和梁國國號撞上了,必然要更名。

  不過,名字不需要費心想,因為大梁城曆史悠久,有幾個“曾用名”。

  據說春秋時,鄭莊公在此地區修築儲糧倉城,以“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

  戰國時,魏惠王將國都遷到這裏,定名“大梁”,當然,此大梁未必是春秋時的啟封城。

  秦國滅魏後,在大梁地區設俊儀縣。

  漢初,改回曾用名“啟封”。

  到了劉啟當皇帝(漢景帝),為了避諱,將啟封改為開封。

  至那以後,數百年,這座城的名字時有變動,作為齊國梁州州治時,用的是“曾用名”:大梁。

  蕭詢聽了伴駕文官們的介紹以及建議,很快便定下新名字:因為城外有汴水(汳水)經過,所以梁州改名汴州。

  至於城名,蕭詢決定改名開封,而根據大司馬、河南道行台尚書李笠的建議,河南道行台治所,設在開封(大梁)。

  這裏,距離梁、齊兩國“界河”——黃河,大概百餘裏,騎兵突擊,一日便到。

  所以開封可謂邊境之城,不過,在黃河未冰封的季節,北岸齊軍要突襲開封(大梁),必須從開封附近兩個要津渡河:

  要津之一,開封西邊,黃河南岸重鎮虎牢。

  要津之二,開封東北,黃河南岸重鎮滑台,滑台津對岸(北岸),是黃河要津黎陽,而黎陽距鄴城,不過百裏。

  如今,這兩處地方,都在梁軍手中,仿佛左臂右膀,護著開封這個“胸膛”,所以,一年春、夏、秋三季,開封是相對安全的。

  但到了冬天,黃河冰封,齊軍騎兵大規模渡河不再局限於某個河津,這個時候,無險可守的開封,就要直麵齊軍突襲。

  李笠認為這不是問題,反正既然要守黃河,那麽直接把兵力集結在開封地區,就能很方便支援黃河南岸各處據點、要津。

  若對方主力在冬天直撲開封而來,倒也省事,決戰即可。

  而對方,必然會這麽做,因為開封(大梁)的位置很重要:從開封出發,可進入多條淮水支流,西西北向東南橫穿河南、淮北許多地區,最後入淮。

  譬如,可經城外汴水(汳水)向東南走,抵達徐州彭城、寒山。

  可由北麵的濟水,向東入巨野澤,去兗州,或者去黃河邊上的濟州(下轄黃河重鎮碻磝)。

  亦可前往南偏東方向去亳州小黃。

  從開封出發,走水路入淮時,可根據不同的水道,抵達壽陽,或者鍾離。

  所以,以開封為航運樞紐,可以很方便的調動大量軍需物資,支撐大軍在河南乃至淮河一帶作戰,北軍南犯,必取開封。

  反之,南軍北伐,若控製了開封,同樣可以通過四通八達的水道,將淮水地區大量軍需物資北運,支撐大軍在黃河一線作戰。

  雖然這麽做是逆水行舟,但是水運總比陸運好。

  且從開封往西,走水路經滎陽可入黃河,北伐軍走這一路渡河北上,後勤有保障。

  所以,河南道行台把治所放在開封,有一種“與河南共存亡”的意思,隻要開封頂住敵軍進攻,就能為後方爭取時間,動員更多的軍隊參戰。

  若齊軍敢繞過開封,對河南南部以及淮北地區發動快攻,就得麵臨隨時被人從後偷襲、打悶棍的危險。

  李笠說了一通,蕭詢聽得明白,不過李笠還有一些事沒說,因為說出來,隻會被人當瘋子。

  曆史上,正是因為開封(大梁)水運便利,到了後來隋朝開通大運河後,經過唐朝數百年的發展,開封成了極其繁華的大都會。

  到了宋代(北宋),成了大名鼎鼎的“汴梁”、“東京”。

  李笠陪著皇帝在城頭巡視,蕭詢興致勃勃,想到此次北伐,終於收複河南地區,哪怕還未站穩腳跟,依舊心中高興。

  如此一來,還差益梁地區,便可恢複劉宋全盛時期的版圖。

  他覺得,自己如今才十幾歲,還有大把時間勵精圖治,實現數百年來,無數帝王將相想要做,卻做不到的事:結束亂世,統一天下。

  看著城外蒼茫大地,蕭詢隻覺信心滿滿,如今的關鍵,在於朝廷必須牢牢控製河南。

  河南地區易攻難守,隨時麵臨齊國的巨大威脅,官軍要在河南站穩腳跟,就必須“特事特辦”,用盡一切辦法,控製住這遼闊的平原地區。

  讓大量土地的產出,以及人口,成為朝廷可以充分調動的資源,隻有這樣,才能為將來的新一輪北伐,提供有力地支持。

  正舉目遠眺之際,忽有內侍近前,不過找的是大司馬。

  李笠見對方示意,便走到一邊,低聲問:“何事?”

  那內侍有些猶豫,不過還是把事情說了出來。

  官軍收複河南,齊國河南州郡官員以及一些百姓北逃,多有家眷走失、為官軍俘虜者。

  前不久,就有官軍收攏了一群逃難百姓,在這些人當中,發現有官眷。

  李笠聞言心中一動:官眷?你一個內侍來找我說這消息,莫非...

  莫非這官眷是美貌小娘子?下邊想送給皇帝,但又不好直接送,所以找我來背鍋?

  內侍見李笠示意“繼續”,便說:“這官眷,待字閨中,出身可不得了呀...”

  “是名門閨秀?”李笠問,內侍點點頭:“是滎陽鄭氏女,容貌出眾...”

  滎陽鄭氏,門第一流,在北朝的地位(門第),據說不遜王、謝之於南朝。

  而一個待字閨中、容貌出眾的名門閨秀,成了梁軍的“戰利品”,恐怕皇帝,才可以享用這個“戰利品”。

  “此人情況如何??”李笠問,這必須搞清楚,至於名字...

  他一個“配角”,問女郎名字想幹什麽?

  內侍將從那鄭氏身邊侍女聽來的家世,一一道來。

  鄭氏的父親,是陽夏郡守鄭蘊,陽夏郡為齊國梁州下轄郡,正是因為此次大戰,鄭蘊北撤時,因為兵荒馬亂,和女兒走散。

  鄭氏祖父鄭伯猷,在魏齊換代之際去世,去世前為太常卿。

  祖母元氏為魏國公主,其父為逃亡梁國並在建康去世的安豐王元延明。

  表兄馮子琮(鄭伯猷的外孫),為北燕主馮跋之後,如今任尚書駕部郎中,其妻,為當今齊國皇後胡氏之妹。

  鄭氏母親,出自隴西李氏,外祖母,出身太原王氏。

  李笠聽到“隴西李氏”、“太原王氏”,眉毛一挑:隴西李氏、太原王氏,也是一流世家啊!

  鄭氏的舅舅李元儉,娶博陵崔季舒之女,崔季舒如今為齊國度支尚書。

  鄭氏有三位姨母(李元儉的姊妹),分別嫁給太原王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子弟,均在朝為官(齊國的官)。

  當中那位出身範陽盧氏的姨父,是人稱“八米盧郎”的大才子、範陽盧思道,如今為黃門侍郎。

  這樣的名門閨秀,其出身(門第)和血統,在極其看重門第的這個時代,可謂第一流的“世家貴女”,加上容貌出眾,更是錦上添花。

  若皇帝納鄭氏為妃嬪,就能直接和北國的滎陽鄭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隴西李氏拉上“親戚關係”。

  這種逼格,恐怕比納王、謝女為妃嬪還要略高一籌。

  若是在小說裏,這樣的女子,怕是女主角的第一人選。

  李笠算是明白內侍找他的原因:鄭蘊的女兒鄭氏,是一定要獻給皇帝的,但怎麽個獻法比較合適,隻能他來拿主意。

  因為太後遠在淮陰,而陪伴皇帝出征的皇後李平安,如今又懷孕了,張貴人同樣有喜,作為皇帝丈人的李笠怎麽看這件事,很重要。

  且這位鄭氏的家世,為其身邊人所說,別無旁證,是真是假,須得查實。

  所以,事情沒搞清楚之前,鄭氏要妥善安置,卻不好讓皇帝先“笑納”。

  李笠想了想,覺得此事必須慎重處置,先讓內侍把鄭氏安頓好,並增派人手服侍、守衛。

  隨後,讓人把陪同皇帝巡城的司馬消難請來。

  司馬消難南逃入梁之前,是齊國北豫州刺史,所以此次北伐,司馬消難伴駕出征,並為官軍攻取虎牢,出力不小。

  當然,這也是因為之前司馬消難幫了一個忙,李笠才投桃報李,讓對方有表現的機會。

  待得司馬消難過來,李笠簡要把情況說了一遍,問:“司馬公,那滎陽鄭蘊,果然有一女待字閨中?”

  司馬消難想了想,回答:“鄭蘊是有一女,隻是不知年紀,也未見過麵。”

  “大司馬不妨找一些北國官吏、官眷,或者滎陽鄭氏族人來認一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