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戰果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12-10 21:40      字數:3115
  渦陽,自鍾離沿渦水北上的梁**隊,在城外紮營。

  因為前期準備充分,宿營地已提前搭好了窩棚,所以各部將士抵達渦陽後得以“拎包入住”,無需額外花費時間、精力來搭設營帳。

  禦駕親征的皇帝蕭詢,放著自己的禦帳不去,跑到窩棚區參觀起來。

  窩棚,為竹、木搭建起來的小棚,截麵有三角形、半圓形等,外部鋪上茅草,能具備一定的防風擋雨功能。

  再糊上一層泥,防風擋雨效果會稍微好些,還能防火(外火)。

  蕭詢看著一排排整齊的窩棚,隻覺頗為有趣,走進一個窩棚,參觀起來。

  陪在一旁的李笠,見這位一臉好奇的模樣,大概能猜出內心所想:這窩棚真有意思哎,住在裏麵,好像也不錯。

  不由得腹誹:有意思才怪!窮人住窩棚的日子,你過一天都過不下去。

  他知道,自幼錦衣玉食的皇帝,參觀窩棚的心態,無非就是獵奇而已。

  類似於現代,遊客們到非洲腹地參觀土著部落,被對方那種“原生態的生活方式”感動,感慨“綠色、環保、無憂無慮”雲雲。

  仿佛這些土著部落是世間沒有被現代科技汙染的淨土,是人間天堂。

  但是,讓遊客在沒水沒電沒有任何電磁信號的土著部落住上一陣子,住過的人基本上不會羨慕這種生活。

  然而,窩棚是許多貧民的住處,能有窩棚住,已經是不錯了。

  建康城裏就有大量百姓聚居在棚戶區,一家老小擠在大小造型各異的窩棚裏,年複一年的掙紮著活下去。

  不過,軍中常用窩棚作為兵卒的半永久性營房,譬如城頭搭建的一個個窩棚,可以讓守城兵卒就近駐防。

  又有各種堡寨的營房,以及許多行軍營地,基於成本以及取材、施工方便考慮,也搭起大量泥窩棚,讓兵卒有個住所。

  用心搭建的泥窩棚,看上去像模像樣,“標準尺寸”的泥窩棚,可以容納一個什的兵住宿。

  皇帝參觀的窩棚,就是這種標準尺寸窩棚,因為天氣轉涼,所以身處其間也不覺得悶熱。

  蕭詢看了一會,問:“這宿營地,會一直用到戰事結束?”

  李笠回答:“是,因為往來小黃和鍾離的人員,路過渦陽時都需要有個遮風擋雨雪的臨時住處,所以宿營地的窩棚會一直保留,直到戰事結束。”

  “這個窩棚,住起來也不錯的嘛。”蕭詢感慨著,李笠提醒:“比起帳篷確實不錯,至少冬天住起來,比住帳篷好。”

  “協防渦陽的府兵,憑借此處營地,可與渦陽互為犄角,抵禦來襲的騎兵,確保渦水航道通暢。”

  李笠陪著蕭詢出了窩棚,在營地裏視察,一邊走,一邊說。

  因為北伐的呼聲很大,皇帝想要盡快收複河南的決心也很大,所以,皇帝校閱完兩淮各地府兵後,戰爭很快開始。

  皇帝自然是要禦駕親征,由大將軍李笠主持實際軍務。

  攻勢分三處發動,即東麵徐州、中間亳州、西麵豫州。

  官軍主力為原有的州郡軍府兵以及先前的募兵,新編練的兩淮府兵為輔助。

  並按行軍製度,將三路北伐軍編為三位行軍總督麾下共十一支行軍。

  如今,以徐州軍為主的河北道行軍,已經渡過黃河,進入河北地區孤軍奮戰。

  所以,河南地區的戰事,由另兩位行軍總督及其麾下行軍都督承擔。

  而北伐軍主帥(皇帝)所在禦營,一如前次青州之役那樣,作為後軍,距離前線有一定距離,以確保安全。

  然而未必安全。

  蕭詢聽大將軍李笠分析,因為此次的戰場在一片遼闊的河、淮平原,騎兵有優勢的齊軍,必然少不了突擊戰法。

  那就是探得禦營所在位置,然後集結大量騎兵,晝夜兼程實行突擊。

  齊國不缺馬,所以精銳騎兵能夠實現“一人三馬”,大範圍迂回,繞過各地梁軍據點,從前線直撲後方,來個長途奔襲。

  那麽,當蕭詢抵達亳州小黃,以此為行轅所在,小黃極易受到齊軍的襲擊。

  或者,齊軍騎兵越過“戰線”在北伐各梁軍後方活動,襲擊運糧隊伍、小股軍隊,甚至劫掠村莊、堡寨,製造恐慌。

  或者,對北伐的各路梁軍實行逐個擊破。

  畢竟對方騎兵有優勢,可以集中兵力先解決一路梁軍,然後掉過頭,擊敗其他梁軍。

  蕭詢登上營柵,看著營外一望無際的平原,隻覺心中沒底。

  一百多年前,劉宋元嘉年間,宋文帝劉義隆先後發動了三次北伐,三次北伐主要目標及戰場均為宋的河南失土,結果均以失敗告終。

  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冬季黃河結冰,於是河南、河北連成一片,魏軍騎兵可以在東西數千裏戰線上任意一點突破、南下。

  而兵力有限的宋軍,處處布防,等同於處處無防,各據點兵力有限,在魏軍騎兵的集中進攻下,隻能勉強自保,根本就無法救援友軍。

  宋軍無法和魏軍展開野戰,於是,眼睜睜看著魏軍騎兵如入無人之境,席卷河南、兩淮,大肆燒殺搶掠。

  而孤立無援的各地宋軍據點和軍隊,被魏軍逐個擊破。

  一百多年前宋軍麵臨的困境,現在的梁軍同樣也可能遇到。

  如今是秋末、冬初,梁軍先發動進攻,即便能在數月內全取河南州郡,可到了隆冬時節黃河封凍,齊軍必然強勢反撲。

  千裏防線根本就擋不住齊軍騎兵南下步伐。

  到時候,關鍵還在野戰,隻有擊敗齊軍的野戰主力,才能守住河南。

  考慮到現實戰局,蕭詢有些擔心,因為大將軍詳細向他分析了己方的弱點,那就是新編練的府兵,因為未經磨煉,所以,可能打不了硬仗。

  那麽,為了能夠確保河南戰役成功,需要分兵一支渡河進入河北,把河北東南部攪得雞飛狗跳,吸引部分齊軍主力。

  然後,河南這邊,要以他本人為誘餌,引誘齊軍以主力來攻,於是,兩軍決戰。

  隻有這樣,才能有機會盡快消滅齊軍的野戰主力(部分主力)。

  確保河南、淮北不被齊軍騎兵席卷,避免各地據點變成驚濤駭浪之中岌岌可危的孤島。

  然而,齊軍未必會選擇盡快決戰,一旦對方選擇四處襲擾,斷北伐梁軍糧道,使得戰事長期化,那就麻煩了。

  如果官軍吃了敗仗,北伐無功而返,怎麽辦?

  狂熱過後的蕭詢,現在冷靜下來,有些後怕。

  所以,唯一能依靠的,還是大將軍。

  “大將軍,徐州軍,真能在河北,牽製敵軍一部分主力麽?”

  蕭詢問李笠,李笠回答:“齊軍若不認真對付徐州軍,徐州軍會讓他們後悔的。”

  “可是....”蕭詢有些擔心,因為昨日收到捷報,徐州軍在聊城附近,擊敗了一支五千餘兵力的齊軍,斬首三百,俘獲戰馬二百餘匹。

  這個戰果,感覺有些少,蕭詢覺得那支齊軍可能是一支偏師。

  所以,齊國或許隻打算以偏師纏住徐州軍,然後集中主力南下,入河南,來對付北伐的梁軍。

  李笠看出了皇帝的擔心,見這位熱血過後果然開始後怕,不好潑冷水,隻能給對方鼓勁:

  “陛下,徐州軍會攻其必救,他們若真敢以偏師糊弄徐州軍,徐州軍會讓他們後悔的。”

  蕭詢聽大將軍這麽說,莫名安心了許多。

  李笠不多說,陪著蕭詢繼續巡視,走著走著,腹誹:

  你以為徐州軍擊敗的齊軍是偏師?開玩笑!那是五千左右騎兵的野戰主力啊!

  當年,高歡集團和爾朱氏集團決勝負的韓陵之戰,高歡手頭也就騎兵二千,步兵三萬。

  五千餘騎兵,至少一人雙馬,在平原作戰的戰鬥力,遠超三萬步兵。

  徐州軍和這五千餘齊軍交戰,打的是惡仗。

  李笠知道戰鬥細節,他侄子李昕,梁森的弟弟梁淼,率部反複衝鋒、交戰,胯下坐騎接連陣亡,換了幾次馬,人被射成刺蝟(還好身著重甲),差點就沒於陣中。

  之所以此戰徐州軍斬首三百、俘獲戰馬二百餘匹,戰果看上去不怎麽樣,是因為打出了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

  馬多的齊軍,吃了敗仗後可以從容撤退(相對而言),死者也被同伴用馬馱著帶走了,而梁軍不敢放開了追擊,所以戰果較少。

  也無法精確統計擊殺了多少敵兵、敵將。

  捷報傳到後方,許多人都認為這隻是一場“小勝”,對手兵力五千,為偏師。

  然而,五千騎兵吃了敗仗,這消息傳到鄴城,可就不會讓人覺得是無關疼癢的“小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