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整軍(續)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12-06 20:33      字數:2837
  上午,軍營,一處營房內,知識競賽正在進行,參賽的兩支隊伍,其成員人手一本“丹禁保衛條例”,根據比賽規則,輪流向對手提問。

  又有許多將士作為聽眾,坐在一旁旁聽。

  丹禁,指代宮城,丹禁保衛條例,是大將軍主導下編撰的一套宮禁規則,宿衛宮城的禁軍、侍衛,都要記住相關內容。

  但死記硬背沒意思,於是各營定期舉辦知識競賽,抽查將士們對條例的掌握情況。

  提問時,隨機從對麵隊伍裏點一個人接受提問,被提問者回答結束後,由裁判判定答案是正確還是錯誤。

  一隊十人,每人可提問三次。

  兩隊各自提問完畢,裁判統計回答錯誤的次數,以次數少的一隊為勝者。

  敗者,要給勝者洗十天衣服。

  如果不分勝負,還有下半場:比賽講鬼怪故事,由觀眾來投票決定勝負。

  而各類有賞有罰的比武,也會定期進行。

  這樣的比賽製度,是大將軍定下的,實行半年以來,很受禁軍將士歡迎,讓枯燥的軍營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房間外,窗戶旁,身著戎服的皇帝蕭詢,見房內氣氛十分活躍,很高興,想進去體驗一下,被陪同參觀的大將軍李笠勸住了。

  因為皇帝一進去,將士們就放不開手腳。

  到了講鬼怪故事環節,會因為皇帝在場,將士們不敢胡亂編故事。

  蕭詢沿著石子路向前走?經過操場?見許多兵卒列隊跑圈,或者在軍士監督下進行各類訓練?隻覺心曠神怡。

  這就是大將軍所說的“朝氣蓬勃”?氣氛活躍的軍營,讓人感受到無窮無盡的“活力”?

  而隻有漫步軍營,才讓他切實感受到?自己是在為北伐做準備?而不是來淮陰遊山玩水。

  將來北伐,他禦駕親征,中軍要隨行,必要時會投入作戰?所以?中軍諸營不能是個樣子貨,得操練,如戰兵那般操練。

  大將軍對中軍的整頓,其實從去年就開始做鋪墊,到了淮陰後?加大整頓力度,成效十分顯著。

  蕭詢每次臨時起意到禁軍各營巡視?隨意點幾個兵用二石弓射箭,成績都不錯。

  他知道要把箭射好?至少得練個一兩年,能開二石弓的人?雙臂必然強勁有力?換了長矛、刀盾?一樣能用得不錯。

  所以,蕭詢認為大將軍整軍是真的把禁軍將士的作戰能力提升了。

  而不是一些大臣嘀咕的那樣,大將軍整軍是為了清除異己,別有意圖。

  見前方擂台圍得人山人海,蕭詢知道是技擊比賽正在進行,來了興致,直接就往人群裏擠。

  他身著戎服,雖然年紀小了些,但看上去就是一個兵卒打扮,不起眼,若不是身材魁梧的李笠在前方開路,根本就別想擠進去。

  跟在後邊、陪同巡營的黃?,見著皇帝的背影,忽然冒出個念頭:不如我送你一程,讓你父子團聚?

  從某種意義來說,黃?是蕭詢的殺父仇人,因為當初導致蕭大器重傷不治的怪猴,就是黃?養的。

  雖然這件事是個秘密,但對於黃?來說,既然幹了一次,不在乎多幹一次。

  他現在作為禁軍將領,掌管部分禁軍,幫妹夫李笠掌握宮禁,真要動手腳,不是不行。

  不過,張鋌說時機未到,所以黃?就安安分分當忠臣。

  在他看來,妹夫的想法,總是與眾不同,雖然死要麵子活受罪,不過終究是一步步靠近最高的位置。

  如今,把小皇帝哄得高興,離開建康,駐蹕淮陰,這招不錯,所以,他們也沒必要走極端。

  想想張鋌給他分析的一些事情,黃?有些期待:

  皇帝駐蹕淮陰,以淮陰為行在而常住,兩淮的豪族大戶,可不會放過這接近中樞的機會,用不了幾年,局勢可就要變了。

  。。。。。。

  官署,李笠召集佐官,對近期整軍的成果進行小結,總結經驗教訓,為第二階段的整軍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是什麽?

  製度變革:實現將、兵分離,以軍士管兵,避免“兵為將有”,防止因為某個禁軍將領出問題,導致整支軍隊跟著一起異動。

  但將、兵分離,會出現“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弊病,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

  所以,要打“補丁”,對於李笠而言,這不是大問題。

  因為在徐州試行多年的“軍士管兵”製度,已經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來消除負麵影響,有現成的“補丁”。

  李笠認為,對於中軍而言,排在第一位的要求,是忠誠可靠,而不是戰鬥力。

  隻有實現將、兵分離,才能盡可能降低禁軍發生倒戈的概率。

  而且,現有的中軍製度,其實也在實行變相的將、兵分離,這是百餘年來不斷演變的結果。

  自劉宋以來,中軍構成比較穩定:京師的宿衛諸軍,基礎為六軍。

  六軍之主將,為領軍、護軍、左衛、右衛、驍騎、遊擊六將軍。

  後來,高祖(蕭衍)時,驍騎和遊擊分左右,又設雲騎、遊騎將軍。

  此外,有左軍、右軍、前軍、後軍四將軍,號“四軍”。

  又有虎賁中郎將、冗從仆射、羽林監三將,屯騎、步騎、越騎、長水、射聲五校尉。

  以及積射、強弩二將軍。

  還有稱作禁防、左右禦刀、左右夾轂的近侍,即侍衛,多為閹人和武吏擔任。

  中軍的左右二衛,守衛宮闕,其餘諸軍宿衛京師,有必要時,奉命出征,戰事結束,回城駐守。

  中軍的主帥是領軍將軍,掌“內軍”,即中軍之中宿衛台城之內、守衛宮闕(皇宮)的那部分軍隊。

  中軍之中,護軍將軍掌“外軍”,即台城之外,宿衛京城的那部分軍隊。

  正常情況下,諸軍的長官都是流官,上任、離任,對各營的兵員構成不會造成影響。

  所以是“鐵打營盤,流水的主將”,為某種意義上的將、兵分離。

  但也正是如此,將、兵分離導致中軍的作戰能力下降。

  皇帝任命禁軍將領,政治考慮(權力博弈)高於軍事考慮,所以禁軍將領本身軍事能力差已經見怪不怪。

  最典型的例子,是侯景作亂時,宿衛建康的中軍諸軍,表現極其稀爛。

  因為其主帥大多是皇帝信任的文士,而不是真正會打仗的將領。

  譬如奉命鎮守長江要津采石磯的王質,不等換防的兵馬抵達,自己就率軍跑了,導致采石磯無人守衛,侯景叛軍從容渡江。

  譬如臨危受命、鎮守朱雀門的庾信,這位在文學上的造詣可稱“當世一流”,但根本就不會打仗,甚至連麵對敵人的膽氣都沒有。

  所以,被叛軍射來流矢嚇得棄軍逃跑,導致朱雀門瞬間失守。

  李笠整軍、實行軍士管兵,反倒是在確保中軍忠誠度的前提下,提升中軍作戰能力。

  至於不通軍事之人被任命為禁軍主將,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增強戰鬥力的同時,又要強化禁軍的“本職工作”:看家護院,安全保衛。

  中軍隊伍如此繁多,其實分工簡單,無非三種:

  第一種,皇帝在哪裏,就跟著在哪裏。

  皇帝在宮裏,就守宮殿,守各門,出門,就當隨從,侍衛左右,或者外圍警戒。

  第二種,無論皇帝在不在皇宮,都守著宮殿和各門,等同於護院。

  第三種,平時守衛京城(不包括台城),必要時出征作戰,等同於戰兵。

  所以,中軍諸軍各營兵卒得訓練標準,全按戰兵的要求來就對了。

  侍衛們再加練“要員保護”,齊活。

  會議進行到後半段,李笠再次強調:“軍士和裨將的軍事教育,勢在必行,文化課開辦了一年有餘,可以開始考核了。”

  “文化考試不合格的人,就無法繼續深造,學習更多的軍事知識,如何有資格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