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楷模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12-01 19:34      字數:2839
  傍晚,彭城公府,李笠看著碗裏一塊糍粑,陷入了沉思。

  前晚,皇帝吃糍粑,噎住了,若不是李笠之前教過女兒“海姆立克急救法”,且女兒施救得當,皇帝當時就“駕崩”了。

  若真是這樣,因為皇帝無後,甚至連嗣子都沒有,所以,帝位就該歸關係最近的江夏王蕭大款。

  如此一來,他隻有一條路,那就是造反。

  不然遲早死全家,因為他對於新君而言,就是養不熟的猛虎。

  現在,李笠看著這糍粑,琢磨一個問題:皇帝吃糍粑噎著了,是意外,還是一場未遂刺殺?

  若是未遂刺殺,那麽,那糍粑加了什麽料,能夠把一個少年噎得差點掛了?

  真想知道原理,說不定以後用得著...

  李笠心裏想著,直接用手捏著一塊糍粑,慢慢吃起來。

  吃東西被噎著,這是很常見的事情,所以,不能說皇帝吃糍粑差點駕崩,就是有人故意把糍粑做得太黏。

  這件事,更像是一場意外,太後沒有因此大動幹戈,當然,這隻是明麵上做給別人看的,暗地裏必然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再出問題。

  李笠緩緩吃著糍粑,想著事情。

  若以陰謀論的角度來看,皇帝的意外,或許會紛至遝來。

  因為皇後生下一個女孩,皇帝暫時無後,一旦出意外,外戚李家就靠邊站,駐蹕淮陰一事?自然就實行不下去。

  所以?李笠知道自己現在的處境十分微妙。

  人在京師,又身居高位?成了外戚?便不可避免處於權力鬥爭的旋渦中心。

  各種陰謀詭計、勾心鬥角紛至遝來,他不能掉以輕心。

  問題是現在的他?人在明處,大量潛在敵人藏身暗處?時刻都能從四麵八方射出暗箭?防不勝防。

  他的一舉一動,都被無數雙眼睛盯著,想要有所動作,很難瞞得住有心人。

  所以?不如...

  反正控製皇帝也不難?不如矯詔,調動軍隊討伐出鎮藩王,以武力將宗室力量斬草除根。

  用武力來破局,不比成日裏勾心鬥角好?

  這是很有誘惑的選擇,李笠身邊不少人?都這麽勸。

  作為謀士,這麽出主意很正常?但作為決策者,李笠認為不能保持冷靜的話?很容易被引入歧途。

  身邊的人,想做“從龍功臣”?想做開國元勳?這可以理解。

  但這不是遊戲?不是說完成了“受禪稱帝”的成就,就可以迎來完美大結局。

  一個創業團隊,辦公司的目的,開始很一致,但到後麵又有不同:

  帶頭老大想的是等公司上市後,做大做強,創業團隊繼續拚搏,讓公司成為行業翹楚。

  甚至成為跨行業的巨頭。

  其他創業夥伴,恐怕想的是上市後將股權套現,實現個人財務自由,三十歲前就退休,與紅顏知己環遊世界,享受人生。

  至於曾經的理想,公司的發展,沒必要糾結了。

  對於創業夥伴們來說,公司上市,得大資本入股,是好事。

  所以,老大你趕緊簽字同意啊,簽完字,大夥的一番辛苦就有了回報。

  李笠收回發散的思緒,來了個換位思考:若換做年輕的蕭衍,此時麵對這種局麵,會怎麽做?

  之所以會這麽換位思考,是因為李笠經張鋌的分析,發現梁武帝蕭衍年輕時(蕭齊時期),玩權力鬥爭確實有一套。

  心狠手辣,該跳反就跳反,沒有道德負擔。

  那是永明年間,年輕的蕭衍,是皇子竟陵王蕭子良的幕僚,和竟陵王府的七名文士,並稱“竟陵八友”。

  後來皇帝蕭賾病重,蕭子良在宮中侍奉,漸漸昏迷的蕭賾自知命不久矣,便要傳位....

  傳位不在宮裏的皇太孫蕭昭業?還是就在麵前的嫡次子蕭子良?

  蕭子良的心腹王融,時為中書郎,借助蕭子良奉命率侍衛入宮宿衛的機會,調動竟陵王府侍衛封鎖皇宮各門(封鎖消息),然後矯詔,傳位蕭子良。

  與此同時,王府幕僚蕭衍,扯住臨陣退縮的蕭子良,不讓他離開昏迷的皇帝。

  皇太孫蕭昭業得知宮裏情況不對,想入宮,卻進不去。

  受命輔政的西昌侯蕭鸞,帶兵護送蕭昭業入宮,禁軍見蕭鸞來了,立場動搖。

  關鍵時刻,蕭子良這邊,唯一有帶兵經驗的蕭衍跳反,導致竟陵王府侍衛喪了膽氣,沒能擋住蕭鸞。

  蕭子良放棄奪位,蕭昭業即位。

  衝鋒在前的王融,自然沒有好下場,蕭子良被架空後也鬱鬱而終。

  而蕭衍,居然搖身一變,成了蕭鸞的左臂右膀。

  成了蕭鸞“叔奪侄位”的馬前卒,成了蕭鸞屠殺武帝子孫的幫凶,步步高升。

  這是怎麽回事?

  按照梁國“官方說法”,這是為了報仇:蕭衍的父親蕭順之,其實不是病死,是被齊武帝蕭賾害死的。

  所以蕭衍當初,不是真心助蕭子良奪位,就是一心一意要報仇(對付仇人之子)。

  後來,蕭鸞去世,其子蕭寶卷即位,蕭衍起兵討伐蕭寶卷,又廢殺傀儡皇帝蕭寶融,取而代之...

  這又是怎麽個說法?

  這是天命。

  張鋌給李笠分析梁武帝年輕時的仕途經曆,不是想說梁武帝良心有多壞,而是讓李笠明白,這位中年後開始信佛的菩薩皇帝,年輕時真是人傑。

  抓住每一個機會,一步步向上爬,最後,順應天命,登頂成功。

  “父親為齊武帝所害”的說法,無非是為了掩飾背叛蕭子良(所謂仇人之子)的行為。

  年輕的蕭衍,在關鍵時刻,真是每一步都在向前走,毫不猶豫。

  齊武帝駕崩之際,見府主蕭子良有機會登頂,趕緊攛掇。

  結果見事情不妙,權衡利弊,立刻臨陣倒戈,都不帶猶豫的。

  投了新主,為表忠心,願為馬前卒,幹髒活。

  於是又得新主信任,這可不簡單。

  等到又一個新君即位,蕭衍見這位胡搞亂搞,國將不國,趕緊想辦法出鎮外地,養兵蓄銳。

  時機一到,才不管什麽“先帝恩遇”,該起兵就起兵,攻入建康,廢立皇帝。

  到了這一步,也不矯情,該受禪就受禪,而不是扭扭捏捏做什麽“朝廷棟梁”。

  反正說到最後,張鋌的目的就是暗示李笠有樣學樣。

  別糾結什麽“先帝恩遇”,什麽兒女親情。

  就學蕭衍,以這位為楷模,該反就反,該心狠手辣就心狠手辣。

  “高祖當年受禪建梁,年紀三十四、五歲,君侯如今,也差不多到年紀了!”

  “大不了之後,也偶爾吃齋念佛,裝個樣子嘛。”

  張鋌的聲音回蕩在耳邊,李笠一想到自己將來若吃齋念佛、不近女色,就覺得好笑。

  咳嗽起來,把有些黏的糍粑吞咽下去。

  在一旁整理書籍的段玉英見狀,趕緊端來茶水:“沒事吧?”

  “沒事,沒事。”李笠喝了水,拉著段玉英坐在身邊。

  看著容貌依舊出眾的美人,李笠很滿意,隨後想到一件事。

  據說蕭衍攻入建康後,看中了蕭寶卷的一個妃嬪,或許因為對方長得太漂亮,讓誌得意滿的蕭衍實在忍不住,立刻就收了。

  七個月後,美人早產生下一子,名為蕭綜。

  蕭綜長大後,認為自己是前朝廢帝蕭寶卷的遺腹子,於是叛逃魏國,要報父仇。

  但蕭衍依舊寬容這個兒子,表態隻要兒子回來,既往不咎。

  蕭綜沒回來,死在魏國,蕭衍命人潛入魏國,將兒子遺骨帶回,葬在自己將來的陵墓邊。

  這種博愛的胸懷,李笠捫心自問,做不到。

  不過,他能控製自己的**,當初並未急不可耐的把段玉英收了,不承擔一個風險:若段玉英很快懷孕,算誰的?

  所以,他不會選擇向世家高門妥協,接爛攤子。

  但也不能坐以待斃,任由對手隨心所欲實施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