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見機行事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07-26 19:33      字數:3423
  夜朦朧,野地裏,梁軍臨時宿營地,李笠坐在篝火旁烤火,思考著事情。

  他抽空審問了不少俘虜,獲得了不少有用的消息,其中,關於齊國國內的一些情況,有了初步了解。

  也就是說,他的‘情報’有了更新,由此發現,自己之前的判斷出現了偏差。

  之前齊國先進攻淮南,結果無功而返。

  後來李笠向天子獻策,目的是收複淮北失地,具體如下:

  其一,先發製人,北伐收複淮北失地,這需要沔北梁軍東出、攻打齊國河南潁川以做策應。

  其二,北伐軍殲滅齊國一支援軍,為己方布置淮北防線爭取時間。

  其三,依托淮北防線嚴陣以待,和齊國大軍對峙,以軍事上的勢均力敵,迫使齊國進行和談。

  其四,沔北已為梁國‘收複’的事實,加上淮北對峙,讓齊國承認現實,兩國媾和,攜手共擊魏國。

  這是李笠所擬策略要達到之目的,前兩步已經做到了。

  接下來,是第三步,李笠之所以對策略能夠完全實現有信心,除了對官軍的戰鬥力有信心,還基於一個判斷:

  齊國的開國皇帝高洋,雖然是以‘二代’身份開國,但既然跨出這一步,想來應該有能力有誌向,應該是大權在握,為一時雄主。

  畢竟自古以來,開國皇帝極大概率是雄主,否則也開不了國。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李笠知道曆史上有曹丕、孫權這樣的“二代”身份開國皇帝,曹丕、孫權總體而言還是大權在握,臣子們服服帖帖(相對)。

  李笠覺得高洋應該像曹丕、孫權一樣,雖然是以“二代”身份開國的開國皇帝,也一樣鎮得住場子。

  曹丕、孫權開國,卻因為時值三國鼎立,所以進取心都是有的,且不論結果如何。

  同理,高洋年紀輕輕開國,又有外患,也應該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

  那麽,對方首要解決的對手,不是梁國,而是魏國。

  先有齊魏之爭(源自東西魏內訌)不死不休,後有梁魏交惡(魏國先搶了梁國土地,梁國反擊),齊國最佳策略,應該是聯梁滅魏,把三國鼎立變成南北對峙。

  然後憑借齊國巨大的人力、資源及軍事(譬如戰馬)優勢,做好準備,以北統南,統一天下。

  所以,李笠基於自己對齊帝高洋的判斷,對應擬出的策略,是梁軍隻收複淮北失地,擊敗齊國援軍,不攻彭城,隨後轉入防禦。

  而從沔北出擊的梁軍,明白告訴齊國,沔北已經易主。

  那麽,齊帝高洋應該就會反應過來:梁國隻想收複失地,先收淮北部分,下來,再收複被魏國吞並的蜀地。

  梁國占據了沔北地區,理論上有進攻關中的能力(走武關道),那麽齊、梁媾和,共同對付魏國,不正好各取所需麽?

  東西魏打了那麽多年仗,仇怨極深,老高(高歡)為此鬱鬱而終,高大郎高澄壯誌未酬身先死。

  那麽,高二郎高洋繼承父兄遺誌,滅魏統一北方,獻俘太廟,告慰父兄在天之靈,並向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比父兄差,不是理所當然麽?

  為了數年前還不是自己國土的淮北幾個州郡,和梁國死磕,不是讓西邊看笑話麽?

  若齊國聯手梁國一起滅了魏國,因為地緣關係,齊國必然能把關中、隴右拿到,重現當年北魏、南齊的南北對峙局麵。

  高洋還年輕,花個二十年養精蓄銳、厲兵秣馬,說不得當自己四五十歲時,就能禦駕親征,統一天下。

  李笠覺得,對方一定能看出這是最優選擇,所以,他才覺得自己的策略一定能成。

  但現在,他仔細詢問了齊國俘虜後,發現事情和自己想得不一樣。

  高洋算是開國皇帝,但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開國皇帝,他其實根本一直就沒被當做繼承人培養過,在軍、政集團裏根本就沒有人脈。

  隻是因為正統繼承人高大郎高澄出事,在稱帝前夕突然遇刺身亡,高二郎才臨危受命,當了接班人。

  根基不穩,甚至沒有多少自己的可靠班底,得慢慢培養。

  高洋為了壓服各派係,不顧許多元老乃至親媽反對,在沒有過硬功績及威望的情況下,強行稱帝,成了開國皇帝。

  用君臣之名,強行讓所有人向自己低頭。

  所以,李笠弄錯了,還以為高洋開國,就有開國雄主的威望和執政班底,可以把各派係弄得服服帖帖,其實並不是。

  而且如今的齊國,有晉陽霸府、鄴城朝廷兩個權利核心,一如天有二日。

  晉陽霸府,是武勳的地盤,可歸為‘武將團體’;鄴城朝廷,是官僚團體的地盤,可歸為‘文官團體’。

  兩個權力核心之間,矛盾重重,權利根基不穩的皇帝在兩者之間調和、平衡,對於國家大事的處置恐怕不能隨心所欲。

  這個情況,李笠之前不知道,但他所獻策略,天子和重臣商議之後還是決定實行,想來是權衡利弊,判斷高洋會以對付魏國為優先,選擇和隻收複失地的梁國媾和。

  然而現在李笠覺得,對方接下來采取的應對,可能和自己預計的不一樣。

  理由是,晉陽霸府這個高家的‘創業團隊’,其中一眾武勳桀驁難馴,當年連老高都駕馭得很辛苦,如今根基不穩的高二郎,恐怕短時間內不能完全壓製。

  那麽,在宗室重臣高嶽兵敗被俘之後,高洋隻能尋求武勳元老們的支持,接下來齊國的反應會如何,就不會以高洋的意誌為主導。

  或許,一開始語氣是“不要你認為,要朕認為”的高洋,此時麵對武勳元老們的語氣,是“如今淮北局勢危急,還請諸位叔伯看在多年情分上,出手相助。”

  既然武勳元老(軍方大佬)出手,其決策意圖就不會以高洋本人(皇帝)的利益為出發點。

  武勳元老之中,也許不乏忠於高家的個人,但作為一個群體,群體意誌下做出的決定,必然是以本群體利益優先。

  武勳們的利益是什麽呢?

  李笠眉頭緊鎖,他不懂晉陽霸府武勳們是什麽德性,有什麽政治傾向,但按照傳統的權力鬥爭套路,他認為,這幫人的利益就是養寇自重。

  道理再簡單不過,一起打天下,不能一起坐天下,開國皇帝及二代皇帝清洗開國勳臣,讓元老們靠邊站,基本上就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正所謂‘鳥盡弓藏’,天下一統,元老們就該靠邊站了;天下太平,武將們就該喝西北風了。

  十一年前,東西魏洛陽大戰,西魏慘敗,東魏大軍主帥高歡要乘勝追擊,直取長安,結果帳下諸將推三阻四,高歡愣是沒有如願。

  這件事,李笠是聽最近聽俘虜們說起的,這說明什麽?

  說明這幫晉陽武勳一個個狡猾得很,知道‘鳥盡弓藏’的道理,所以當時放西魏一條生路,東西魏繼續打下去,他們才能繼續吃香喝辣。

  如今齊國支援淮北的援軍大敗,高家人自己領的兵、出的醜,那麽接下來,高洋隻能請晉陽武勳出來找場子。

  這幫‘大佬’會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

  聯梁滅魏?

  當年洛陽大捷,西魏奄奄一息之際,這幫人都能放西魏一馬,現在為何要聯梁滅魏?

  滅魏之後,晉陽霸府武勳們就可以歇菜了,皇帝靠著鄴城官僚治天下。

  所以,對方的對策可能是另外一種。

  這幫人是久經戰陣的宿將,應該不乏慕容紹宗這級別的名將,打起仗來,眼光一定很毒。

  如果東線梁軍展現出來的態勢,是不攻彭城,打定主意死守武州等淮北州郡,那在晉陽武勳這幫老狐狸看來,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種應對方式,來個兩全其美。

  增兵守彭城,然後,以主力攻沔北,趁梁軍立足未穩,奪取沔北之地。

  再收拾夾在洛陽和沔北之間的闕南地區魏軍,最後騰出手,把淮北失地收複,把梁軍趕回淮南。

  即保彭城不失,又奪了沔北這一要地,順便收‘收複’闕南,確保洛陽周邊安全之餘,又和梁國交惡,把梁軍壓製在淮水以南。

  三國,依舊鼎立。

  鳥不盡,弓,自然就不需要藏了。

  李笠想到這裏,歎息不已。

  他擬定策略的時候,不可能知道齊國第一撥援軍的主帥是誰,之前齊軍入寇淮南,主帥既非晉陽武勳,也不是宗室。

  現在,兵敗被俘的援軍主帥是宗室重臣高嶽,接下來,晉陽武勳領兵出征就沒什麽懸念了。

  萬一對方真的增兵守彭城,卻以主力攻沔北,己方必須見機行事,趕緊改變策略,先攻彭城。

  哪怕隻是佯攻,也得造成彭城岌岌可危的樣子。

  以‘攻其必救’的方式,迫使齊國派主力大軍往彭城來解圍,而不是去攻沔北。

  真是這樣,他們就要在彭城附近,直麵更加凶悍的齊國大軍,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稍有不慎,類似當年寒山之役的慘劇就會重演。

  腳步聲起,李笠循聲望去,卻是黃?走來。

  “李郎尚未休息?”

  “嗯,想事情。”李笠回答,見黃?笑眯眯,便問:“何事?”

  “呃..我已從俘虜中尋了兩名婢女,伺候那兩位娘子,畢竟許多事用兵卒們來做,總是不方便。”

  李笠一下子沒回過神:“什麽娘子?”

  黃?趕緊提醒:“見機行事的兩名小娘子呀。”

  “哦.....”李笠回過神來,隨後有些惱火:見機行事?如今戰事緊,我哪有心思見機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