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探討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05-17 12:47      字數:2851
  夜,作場某房間裏,李笠正和黃四郎秉燭夜談,當然,為了避免旁人誤會他好男風,和樣貌英俊的黃四郎‘不清不楚’,在場還有第三人。

  那就是“金牌替考”張鋌。

  黃四郎來白石村拜訪李笠,談起《左傳》閱讀心得,越談越投機,索性住了下來。

  每次談論《左傳》,精通《左傳》的張鋌自然是要參與的。

  此刻,三人秉燭夜談,談的是《左傳》故事中一個人物:齊襄公。

  《左傳》對齊襄公的事跡有記載,其中:齊襄公和自己出嫁的妹妹私通,還把到訪的妹夫魯桓公弑了。

  這事情發生在四月,到了八月,齊襄公和新任鄭國國君子亹會盟,話不投機,弑。

  兩件事,讓讀過《左傳》的人,對齊襄公的人品產生質疑,許多讀者會覺得此人不守信義,荒淫、殘暴。

  然而死後卻得了個美諡“襄”,簡直難以理解。

  黃四郎在郡學讀書時,聽先生講解過緣由:

  齊襄公治理國家期間,政績卓越,而諡號,當然是針對其生前功績進行總結、歸納,齊襄公得了美諡“襄”,說明了齊國大臣對其生前功績的肯定。

  黃四郎不太理解,卻不得進一步解答。

  而從小在國子學旁聽的張鋌,給出了更加深刻的解釋:弑魯、鄭二國國君這兩件事,齊襄公為齊國獲取了大量的利益。

  其一,齊襄公弑魯桓公,是因為兩人積怨已久,這積怨不是兄妹私通,而是齊襄公要吞並世仇紀國,魯桓公從中作梗。

  “周夷王三年,紀侯譖之周(天子),周(天子)烹(齊)哀公。”張鋌不用看書,直接引用內容,“從那以後,齊國曆代國君,都不忘此仇。”

  “其二,齊國周邊,魯、晉、燕、衛都是硬骨頭,想要擴張,就隻能對東南麵最弱小的紀國下手。”

  “所以,基於齊國的利益,滅紀國是必然,但齊國國力直到齊襄公時,才真正強大起來,而魯桓公促成了周王室和紀國的聯姻。”

  “桓公十七年春,(魯桓公、齊襄公、紀侯)盟於黃,平(調和)齊、紀,且謀衛(商議對付衛國)故也。”

  “也就是說,魯桓公一直在阻止齊襄公滅紀國,而且,在魯桓公遇害前一年,齊國和魯國爆發過衝突,所以齊襄公索性”

  張鋌做了個抹脖子的手勢,黃四郎恍然大悟。

  果然,是權力博弈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紛爭。

  一般人看這個故事,就隻看到齊襄公是為了和妹妹私通才殺妹夫魯桓公。

  張鋌繼續講解:“齊襄公弑鄭君子亹,是因為要左右鄭國對齊國的態度,換一個和自己相善的國君。”

  “當時,鄭莊公去世,鄭國內亂,公子子亹繼位,因為和齊襄公有私人恩怨,所以可知鄭國接下來,和齊國關係不會好。”

  “而齊國,正要對紀國動手,就怕後背被鄭國捅刀,既然齊襄公已經把扯後腿的魯桓公幹掉,那麽一不做二不休,把鄭國新君子亹也幹掉。”

  “魯、鄭二國,國君暴斃,繼位新君,因為種種原因,不想參合齊國和紀國的事,於是齊國騰出手來,攻紀。”

  張鋌說到這裏,引用了《左傳》內容:“初,襄公立,無常。”

  “無常,不是指齊襄公喜怒無常,而是說他不守禮製,居然弑魯、鄭國君,還是在魯桓公前來做客、鄭公正在會盟時做的。”

  “諡法,何謂“襄”?”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以齊襄公任上功績,當然擔得上‘襄’這個美諡。”

  張鋌這麽一分析,黃四郎是完全明白了,可以說在郡學時,自己隻是略通,要到張鋌這個水準,才能說是“通”。

  一直旁聽的李笠,其“鄭伯克段於鄢”的深層次理解,也是張鋌分析給他的,現在見說到國君“私德”和“公德”的問題,李笠也有見解。

  “對於百姓而言,國君在宮裏每晚睡幾個女人,浪費多少糧食,有沒有和姊妹私通,有沒有虐殺大臣,都和他們無關。”

  “他們關心的,是官府會不會加稅、加賦,多征勞役;他們關心的,是國君會不會懲治貪官汙吏,關心的是在國君治下,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不好。”

  “簡單地說,把國家比作邸店,國君比作東主,官員比作掌櫃,百姓,就是夥計。”

  “夥計們所關心的,是自己的工錢會不會被無故克扣,關心的是自己會不會被掌櫃無故毆打、辱罵。”

  “關心的,是每日飯菜能不能好一些,關心的事東主能不能把邸店經營得更好,讓大夥的工錢能夠每年都漲,或者至少不跌。”

  “那麽,對於夥計來說,東主養了多少小妾,玩過多少女人,生了幾個兒子,和親戚關係如何,與他們有何關係?”

  “哪怕這東主是個好色之徒,是個酒徒,是個賭徒,人品極差,但隻要照發工錢,隻要獎懲分明,隻要把邸店經營得好好的,讓夥計們穩穩有活幹,有工錢拿”

  “對於夥計而言,這就是好東主,至於東主的私德如何,與他們有何幹係?”

  “若東主節衣縮食,不納妾,睡茅草屋,吃素不沾葷,為人和氣,從不打罵夥計,但是經常克扣工錢,甚至經營邸店不善,以至於周轉不靈,時常拖欠工錢”

  “對於夥計來說,這樣的東主,即便私德再好,對他們而言,又有何用?”

  “確實是這個道理!”黃四郎頻頻點頭,和李笠討論起來。

  李笠總喜歡用許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左傳》故事裏包含的一些話題,現在也不例外,以至於準備引經據典的張鋌被晾在一邊。

  對此,張鋌有些無奈:好困,我是不是可以走了?你倆慢慢聊啊

  論對於《左傳》的理解,李笠當然不如他,但李笠卻能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將他講出的道理解釋得更加通俗化,更對黃四郎的胃口,所以

  這段時間以來,黃四郎頭幾日還不斷向張鋌請教問題,到後來,更傾向於和李笠交流心得。

  當然,需要張鋌對《左傳》中的故事進行解釋,再由李笠進行深層的解釋。

  仿佛,張鋌是庖廚,將牛羊屠宰,烹飪成菜肴,讓李笠和黃四郎兩位食客享用。

  但是,李笠到廚房幫忙,將張鋌解好的肉塊,用自己的方式來烹飪,做出來的菜肴,更加容易入口。

  然後,李笠和黃四郎一邊吃,一邊琢磨這牛羊肉質的風味。

  張鋌不得不承認,李笠對於《左傳》故事的解讀,雖然觀點奇怪了些,但說得確實有道理,以至於張鋌覺得對方是不是以前就學過。

  授業師長,或許是不入世的高人,所以對於《左傳》的解讀,和常見的主流觀點有些許不同。

  想想這段時間的經曆,張鋌覺得自己是“時來運轉”了。

  來到鄱陽的張鋌,和外甥女得了妥善安置,衣食無憂,日子過得很安逸,也和李笠身邊的人熟悉起來。

  經過一段日子觀察,張鋌發現李笠確實有本事:不靠宗族、姻親(沒得靠),自己經營產業,還帶動許多人一起賺錢。

  名氣很大,自己獨力豢養護院、僮仆數百,又聚攏少年,結交人脈。

  誌向不小。

  這是最關鍵的,讓張鋌看到了希望:或許,這位李三郎,日後會有一番作為。

  他當然知道朝廷內部矛盾尖銳,如今老皇帝在位,還能勉強維持局麵,等老皇帝去世,變亂必生。

  皇帝如今年過八旬,古來罕見,又能再活多少年?

  在張鋌看來,比起那些醉生夢死的官宦、宗室貴胄,在彭蠡湖畔忙碌著的李三郎,如同忙著囤積物資過冬的小獸,更有希望在亂世中活下去,活得更好。

  想著想著,張鋌覺得倦意上湧,見這兩位相談甚歡,真想說:你們慢慢聊,我先去休息了。

  好困,我想睡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