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春暖春寒 第三十九章 什麽叫運氣?
作者:啊咿呦      更新:2020-07-01 16:17      字數:2090
  梅夏和程秋的那場,隻有黑白各一個棋子就結束了對局,觀棋台下噓聲一片。難道這個叫梅夏的小子背後勢力富可敵國,手眼通天,能夠收買甚至威脅求仁書院?也不太可能,求仁書院可是出了名的輕蔑權貴,那程仁也是出了名的淡泊名利,據說北唐皇帝數次邀請他去北唐朝廷任職,甚至開出中書令這樣的真相之職,程仁也不為所動。偶有權貴欲將子女塞給求仁書院,也從未成功過。

  那邊投子認輸的程秋,坐在對局的石凳上,雙腳不沾地,雙腿晃悠悠。程秋屁股一使勁,跳下石凳,一口一個梅夏哥哥,叫的親熱,梅夏不太知道如何拒絕別人,尤其是善意,所以就隻是撓撓頭,嘿嘿傻笑。

  卜如春麵露苦笑,“秋兒太胡鬧了。”雖說本來也是讓她來湊個數,但如此湊數,恐怕前所未聞,倒是為求仁書院招來不少閑言碎語,雖說求仁書院倒也不怕這些,但畢竟人言可畏,三人成虎。

  除開梅夏和程秋的對局,其他八局很快落幕,令人震驚的是結果出奇地一致,如果雲溪可以劃歸為種子選手之列的話,那麽八個種子選手麵對積分賽選上來的八人全部獲勝,雖說其中不乏有幾局旗鼓相當,你來我往,但總體上還是種子選手大出風頭。當然這也為一直就被批評給那些名門大派太多種子選手名額的天機閣緩解了一下輿論的壓力。證明天機閣偏向那些大宗門良有以也,他們底蘊深厚,傳承有序,教育弟子獎掖後輩也頗有成績。

  因而,最終第一輪淘汰賽最終的勝利者分別是:梅夏(暫無門派),齊魯書院魯寔,白雲觀雲溪,神武書院魏瑋,武當山王也,有斐書院卜閑,出雲觀陸放,還有兩個來曆頗為神秘的,一個叫納蘭嫣然,一個叫拓跋宏,據說就是占據除了儒家四大書院和道門四大道脈之外剩餘兩個種子選手名額的人。

  北唐起家西戎,最終平定中原,一統

  北方,之後選擇將正統儒家作為王朝立身之本、學問根基,拓跋作為曾經的國姓該做了李。因此便有人猜測這個姓拓跋的人說不定和北唐皇室大有淵源。

  至於那個叫納蘭嫣然的,眾人猜測大概是某位得道高人精心培養的弟子,不然也不會得到天機閣如許的青睞。

  第一輪過後,晉級九人,需要抽簽來決定下一輪的對局情況。九塊木牌上麵一次刻有一到九九個數字,麵朝下放在一張石桌之上。九人分別抽取一塊木牌,之後一對應九,二對應八,以此類推。當然為了防止有人利用獨特的術法偷窺作弊,抽簽之前,天機閣便明言上麵有天機閣長老親設的禁製,最好老老實實抽簽,不要動什麽歪心思。

  梅夏上台前,明月開玩笑說,要是抽到數字五那豈不是要輪空?隻是不知道誰有這樣的好運氣。

  梅夏上台想都沒想便拿了麵前離自己最近的一塊,正巧旁邊有一隻白皙的手也要去夠這塊,看見梅夏先拿到了,就縮回手。梅夏轉頭一看,正是天機閣大門外認識的那位納蘭嫣然,梅夏現在已經知道她也是種子選手之一了,那她的師父那位老前輩一定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了。

  “你要這塊嗎?”梅夏訕訕地問道。

  “不要了,都一樣的。”

  當然不一樣,上台前,陸通囑咐她一定要拿到梅夏手中的那塊,結果自然是天公不作美,不過她倒是無所謂。

  而梅夏手中拿到的那塊正是刻有數字“五”的木牌。

  什麽叫運氣?這就叫運氣!

  公布結果後,台下自然又是一片咋舌。如果說梅夏積分賽能夠一路過關斬將是運氣好,淘汰賽第一輪是可能背後水深,那這次的抽簽算什麽?運氣也太過於好了吧?

  而除了梅夏以外,其他八人的對局情況是:雲溪對拓跋宏,王也對魏瑋,納蘭嫣然對陸放,卜

  閑對魯寔。

  在台下聽公布結果的程秋,身為求仁書院院長的嫡親女兒,典籍學問不說,江湖掌故還是耳濡目染了不少的,對陸通當然是了解一些的,隻是這個陸放倒是沒聽說過。

  不懂就問嘛!卜如春告訴她,這陸放是出雲觀觀主親傳的第六個弟子,出雲觀觀主抱樸道人有三絕,醫絕、棋絕、琴絕。那作為弟子的陸放很可能棋力也不差。

  程秋小腦袋瓜轉了轉,心想著陸放也姓陸,如果他恰好是那位陸通老前輩的後人,對上陸通的嫡傳關門弟子納蘭嫣然,豈不是一聽就很有故事感。

  隻不過這些胡思亂想她也就在心裏想想,解解悶,平居無聊,聊以解頤嘛,說是不敢說給母親聽的,不然母親又要嘮叨了。

  對局很快開始,不過梅夏因為輪空,倒是隻能在台下看棋,身邊左右一邊一個,左邊是明月,右邊是程秋。

  梅夏就覺得周圍人看他的眼神頗有些耐人尋味,也有人竊竊私語,所說無非是些背後傷人的惡心話。比如這人說不定是求仁書院的新姑爺,早就暗通款曲。

  程秋也聽見了,倒是無動於衷,也許心裏還有一些得意。明月則很有氣勢地懟了回去。伶牙俐齒的明月,罵的那些背後嚼舌頭的人無地自容。

  魯山海不知什麽時候來到了身邊,破天荒誇了誇明月,又感歎道,“這種隻知道背後惡心人的人,往往用心險惡,對別人的不幸樂見其成,甚至還可能過去踩上兩腳,比那些大奸大惡之徒往往更可恨。這世上能夠做出轟轟烈烈的大善和大惡的人不多,更多的是平凡生活中的凡夫俗子,看著議論著身邊的他人之事,一邊對別人的不幸評頭論足,一邊感歎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他自己則一直在為這種世道人心添柴加火而不自知。這種做不成大惡的小惡,是可能用偽善掩蓋麵目的平庸之惡,也是真正的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