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節 盛夏
作者:二樓的元素      更新:2020-06-20 01:55      字數:4356
  PS:求推薦票

  ………………

  跟孫誌友通了通電話,發現他根本就沒在意這事情,他簽約的是一間小公司,人情味很濃,抽成也沒有所謂的狠之說。現在忙的是四腳朝天。跟張英夏一般,都是借光借光了!

  半個月的時間裏,張英夏不光在南世電視台跑,就連第二電視台的通告都有,其中一個就是跟船出海的通告!

  出了兩次海後,原本還覺得拿通告費很高興的張英夏,回來後就想著跟龔莎說頂不住了,卻不想龔莎來了一句:“不行,最起碼頂夠四期,起碼得等到有主持人專業的畢業生來頂上才行。這節目是人家關照的,不能不給麵子!”

  “那要是沒人願意來怎麽辦?”

  “那你就堅持唄,記住,這是公司接的人情通告,拒絕不了的。”龔莎一句話把張英夏摁住了:“反正我看那個主持人大叔蠻喜歡你的!都兩次打電話來誇你能幹,在海上是一把好手了!話說你還真是多麵手啊!”

  尼瑪,身體好又不是我的錯!張英夏掛了電話後忍不住說了一句。可是身體再好也架不住各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拍攝時間啊。

  是的,人情通告大過天。有的明星跟公司對簿公堂,有的則是借勢跟公司討價還價,有的則是準備坐等漁翁之利。

  痛苦的則是無數經紀公司,跟著各大電視台合作的許多通告都被逼著換人。這是直接的損失,間接的損失則是更加巨大,跟電視台的關係修補,其他經紀公司趁虛而入。

  對於電視台而言,最多就是愁沒有人,現在不光有人,還有人競爭。那電視台就立於不敗之地,反正贏家都是它。

  ………………

  半個月時間裏,縱然是粉絲們各種支持,娛記們各種起哄,明星鬧薪的新聞也在慢慢的降溫,畢竟,生活裏不是隻有明星。

  事情總會有解決的一天。不是東風贏,就是西風勝,這種大規模大影響的勞資糾紛要能妥協解決,那本身就是新聞。到時候再炒一次冷飯,回顧一下,那就算完整了。

  盛夏時節,熱鬧的事情總是特別的多。

  當大導演全明星大製作的《魔神劫》以一種碾壓的姿態出現在影院中後,媒體對於明星鬧薪的事情關注度就更低了。

  這電影光是排片量就碾壓同期的一幹電影,最高的時候排片量一度達到了六成。幾乎就是踩著小時的時間點破億,而且熱度持續不減。

  這部片子準備了三年,光是調配主演明星的時間就耗時一年多。配以國內頂級的特效公司。

  不光是娛樂版長篇累讀的介紹關於這部片子的一切,從參與的明星,到幕後的故事,從電影特技角度,電腦特技的運用。再到室內拍攝技術的創新。

  跟明星鬧薪隻是霸占了娛樂版頭條不同,綜合新聞都給了這電影一個八分鍾的專題。最雷人的是,經濟新聞報道都參合進來了。各種報評論,社評,影評,都是不要錢一樣,免費的宣傳著,仿佛就是一個新聞傳媒界的盛事一般。這讓好多鬧薪者很鬧心:尼瑪,這麽大的聲勢,完全被一部電影的風頭給蓋過去了。

  有影評人這樣評價《魔神劫》:

  十年前,電影票房過億那就足以讓人彈冠相慶,這十年內,單片票房過億已經是常事。而最高票房也頻頻開始衝擊十億。而今年伊始,正當所以的評論家都在預測今年什麽時候會冒出第一部十億票房的電影時。

  《魔神劫》卻以一種君臨天下的狀態杵在了電影界,甚至是電影史上,兩個月五十三個億。完全突破了所有預測家的心理。是的,君臨天下。當然,會有很多磚家以什麽票價漲了通貨膨脹等等的原因來說明這部電影放在以前也沒什麽了不起。可惜打臉的報紙來的更快,一位金融業內人士直接用前麵兩個十年裏物價,電影票價的數據對比,來表明《魔神劫》的票房絕對是空前了。

  緊隨其後的則是另一位大導演的主旋律電影《一個與八個》,在《魔神劫》後一星期上映,把一家獨大變成了兩虎相爭,最後總票房三十七億。故事背景放在了戰爭年代,場麵同樣宏大,尤其是開片十幾分鍾的戰鬥畫麵,全部是手搖攝像機的傑作。而這部電影在突出了戰爭的殘酷同時,也向大眾提出一個問題,哪怕是軍令如山,用八個人去救一個人,值麽?對此,影評人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都覺得這片子有深度性內涵性高於《魔神劫》。

  於是兩部電影就這樣,在夏天了開啟了影院製霸的模式。

  如果以為這隻是結束,那就太天真了。這僅僅是國內票房,兩部電影霸屏的半個月裏。南大陸與南次大陸,兩塊大陸八十六個國家的片商都已經快等瘋了。每天就催著要拷貝要拷貝。這些市場,又是另一場戰爭。

  一個夏天,兩部電影席卷了泛大洋區域文化圈內所有國家的影院。

  …………

  有幸在閑暇的時候,看到這種娛樂圈狂歡景象的張英夏,莫名的想到的卻是一部關於大船的電影。那種全民瘋狂的景象何其相似。

  所有的報紙,電視節目,似乎不談及這兩部電影,就沒有了別的新聞一樣。所有的影評人都一轉口風,直呼:單片二十億票房時代到來了。

  以至於根本沒有人注意到一部縮在角落裏的電影。哪怕在兩部大製作電影抵抗最激烈的時候,這部小成本電影也在影院裏占據著一席之地。宛如野草一般。

  當年電影界終盤點的時候,很多人才恍然發現,居然還有一部小成本片子,不在藝術院線裏好好呆著,居然在主流院線裏硬挺了一個半月。取得了三點六億的票房。

  …………

  而另一邊,電影創作核心的三人卻是另一幅光景。

  孟家田在拍完片子後,就跟兩個哥們一起回到了學校裏,準備起畢業論文了。

  當得知投資方沒有把片子放到藝術院線上映,而是以乙類片子的名義準備登錄主流院線的時候。孟家田也隻是眼皮子跳了兩下。在外麵混了半年多,真的是已經把一些棱角磨平了。

  孟家田隻是希望能通過留校的考試,在學校裏混一個助教什麽的,夢想已經做完了,該做點務實的打算了。

  樓久枚已經跟家裏商量好了,年底之前就到家族公司上班。

  而劉建超則是準備做一個廣告片導演,已經在聯係幾家廣告公司,可惜都是碰了一鼻子灰。

  臨近七月末。哥三個在見識過兩部大製作片子後,都是一臉的心灰意冷。準備在宿舍裏來一頓散夥酒,然後大家就保持聯係,勞燕分飛吧。

  這時候,電影的投資方卻派了一個代表火急火燎的來找到三人。

  代表姓方,中年微胖,臉上全是興奮的表情:三位可是讓我一通好找啊。

  孟家田不說話,樓久枚卻是打趣道:“方代表。當初我們可是合同書上白字黑字說好的,我們隻管拍,不管大賣。現在賠了,你來找我們是不是過分了啊?”

  方代表笑咪咪道:“樓小弟說笑了,怎麽能賠了呢?就算是賠了我們也不會來找你們了嘛!”

  劉建超笑道:“這倒是。”

  孟家田抬頭疑惑道:“不是賠了,難道還是賺了不成?”

  方代表激動道:“不是賺了,是大賺了啊!”

  “您看看,這是最新的電影周刊,上麵可是把幾位的電影誇了一通啊!”

  三人眼睛一亮,趕緊接過來,對著目錄翻到關於電影的部分:

  大家看兩部高質量的大製作之後,今天我會給大家介紹一部同期上映的電影。

  這部電影,叫做《小鎮之春》。是一部小成本的藝術電影。

  至於它為什麽會在主流院線上映,或許是製片方不把它當成藝術電影,想到主流院線裏試試水圈圈錢。又或者是院線裏在兩部推土機電影橫衝直撞的時候,覺得炮灰不夠,拿它來湊數。

  采訪十個人裏,有十個不知道這部片子,得把采訪數量擴展到三十人以上。那麽就會發現,會有好幾個人看過了。看過的人都會說一句:這是一部好電影。至於好在哪裏,很多人都忘記了。卻偏偏記住了一個鏡頭:一個年輕人自己扇著耳光,卻在逼問別人:這是我的錯嗎?

  筆者有幸在朋友的帶領下去看過。

  也查閱過一點資料。導演,新人,幾位主演裏,也就女主還算有點名氣,這點名氣還是相對其他的主演而言。

  故事的一開始,就是前十年間學院派導演喜歡的那種氛圍,歡樂的年輕人,壓抑的環境氛圍,學院派的導演最喜歡這種所謂以環境襯托的突出人性的表述方式。

  前麵的三十分鍾,可以說導演還算合格,主演之一的丈夫那種歇斯底裏的發泄,就有點用力過猛了,當然這是一家之言,或許是導演覺得剛剛好也說不定。

  看多了這一類的電影後,就會覺得:又是一個折騰自己折磨別人的片子。

  直到那一幕的出現,我心理才開始打鼓:或許,這是一部折磨自己電影。

  國內每年光是上映的電影就達到了五百多部,很多的票房基本上慘不忍睹。無關投資大小,而是在於很多人看完了之後,出了影院就忘記是什麽了,連最基本的一個鏡頭都沒讓人記住。

  相比之下,《小鎮之春》無疑是成功了。至少,它有一個鏡頭讓我記住,讓我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表現導演的個性,攝影技術的炫耀。而《小鎮之春》能在兩部大製作的夾縫裏堅持下來,跟這一點應該有很大的關係。明星,大製作不代表一切。很多的觀眾反感的就是這些廣告噱頭。在此之外能有一部讓這些反主流的觀眾看得下去的電影,那就已經是成功了。

  兩個月來,除了《魔神劫》《一個和八個》《小鎮之春》,全國上映的電影就超過了二十多部,可惜,沒有多少能撐得住一星期。

  從這一點上看,《小鎮之春》成功了。至於票房。哦,算了吧,三點幾個億,這票房還沒人家的預算高呢?

  ………………

  孟家田看著這篇影評,臉上是紅一陣綠一陣的。不光是他其他兩人都差不多。這影評,說是介紹,但是字裏行間的夾槍帶棒那可是把三人都給損了一通。要不是有老方在,三人估計早就開罵了,根本就不會估計這影評人是業內名嘴。

  自打電影後期製作完成了,基本上就沒有他什麽事了,投資方沒追究他超期超預算的毛病就已經很給學校麵子了。

  至於為什麽不在藝術院線上映,那更加不是他能左右的事情。

  不過眼下看來。結果還行吧!孟家田心裏自嘲道:自己拍的片子,成功的點居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任何一個,這算什麽?

  至於方代表一臉興奮的樣子,可以理解:一千萬不到的投資,光是票房分成,公司就掙了一個多億,這以後還有影碟發行的收入沒算進去,沒法不讓人興奮。為了留住公司跟三人之間那已經稀薄的關係紙,投資公司火急火燎就讓方代表帶著幾個大紅包去堵著三人,得知三人還沒離校,方代表就追著追到了幾人宿舍。

  孟家田五百萬,樓久枚劉建超每人兩百萬。雖然不多,但都是浮財了,給紅包,那是人家的態度,就算人家投資方不給,他們也不能說什麽!

  隻是看著紅包裏的支票。三人一通沉默起來。

  而方代表已經開始問起下一部電影什麽時候開拍的事情了,隻要三人願意,可以立即簽約投資,前期投入一千五百萬。不夠再商量。至於三人的片酬就按照現在紅包的金額來給。

  幾人眼神交流了一番,還是樓久枚說道:行,就按方代表說的辦!

  方代表自然高興的不得了。

  可惜,拍片什麽的,估計得挪後一下,因為已經有電視台來請孟家田幾位去做訪問了,而且不去不行。來的是第一電視台電影頻道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