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月球采礦
作者:笨宅貓      更新:2020-02-29 13:41      字數:3214
  在李茂業的星辰大海計劃中,太空電推引擎是一個很關鍵的技術!

  一旦引擎推力達到1000牛,那就意味著不需要地球大炮二期工程,也能把衛星運載到同步軌道上。

  具體做法很簡單,隻需在電磁火箭上增加四個電推引擎,然後用地球大炮把火箭發射到近地軌道,在地球大氣層邊緣啟動引擎,借助4000牛的推力絕對能把5噸重物體運送到同步軌道上。

  如果提供給引擎的能源和工質足夠的話,甚至可以考慮能否進行登月計劃,不過考慮到地球大炮最大運送能力隻有5噸大小,恐怕隻通過一次發射無法實現登月目標。

  “我們可以通過多次發射,將所有物資和飛船零部件都運送到空間站,然後在上麵組裝起來,再從空間站飛往月球!”

  李茂業在白板上寫寫畫畫,並且標注登月隻屬於第二階段的一部分,這個階段的終極目標是要在月球上建造基地。

  “月球基地?”馬院士把身子往前傾,目光炯炯有神的問道:“李總打算建造月球基地做什麽?”

  周林緊皺著眉頭,他也覺得月球基地這個想法太超前,太瘋狂了!

  喵星集團就算能做到空間站都很勉強了,如果真要搞月球基地那得投入多少經費才行,除非是國家政府來幹這種事情,或許還能有些說法,換成一個私人企業也想搞月球基地,那豈不是要反了!

  “采礦!”李茂業的答案出乎意料。

  馬院士和周林兩人還以為他想在上麵做什麽重要科學研究,所以才會不遺餘力地要到月球上建造基地。比如說建造月球強子對撞機,又或者月球觀測站,甚至幫助國家建造月球軍事基地都可以。

  可是采礦這種事情太low了!

  投入和產出幾乎不成正比,誰也不會想到李茂業跨越星空跑到月球上采礦,而且上麵能有什麽值錢的礦物!

  在人類曆史僅有12人登上過月球的情況下,居然有人想要在上麵采礦?先不說采什麽礦能回本,隻需考慮一下礦工怎麽送上去都是問題!

  “說是采礦可能不太準確,我打算在月球背麵建造一個金屬冶煉基地,通過尋找月球隕石來開采,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讓飛船去太空尋找礦石,然後拖回月球背麵進行處理。”

  “至於礦工哪裏來,我們用地球大炮送上去就行了!”

  李茂業的這種說法讓人更加想不通了,馬院士首先提問道:“難道你想建造三期工程?那不是咱們用來忽悠人的話嗎?”

  地球大炮三期工程理論上可以送人上天,可是實際上卻很難做到,而且成本也不算很低,安全性和舒適性方麵又比火箭發射方式要差許多,所以馬院士是不願意往這個坑裏跳的。

  “三期?不,我就連二期都不打算弄了,如果太空電推引擎技術出來,二期也會顯得比較雞肋,還不如想辦法讓現在的大炮每天能多打幾下!”

  李茂業很快就兩人解釋道:“礦工不需要真人上去,我們完全可以用智能機器人礦工來替代,人類隻需在地球上進行遙控指揮就可以了!”

  這個辦法確實很不錯,機器人不是人類的血肉之軀,肯定能通過地球大炮發射上天,然後經過空間站中轉運輸到月球基地,隻需保障能源供應就可以擁有一批廉價勞工,完全不需要提供維生係統和日常補給

  如此一來成本果然下降了不少,甚至搞不好還有不少賺頭,不過這個工程也非常龐大,喵星集團自己肯定吞不下去,必須得跟國家一起合作才有成功的可能。

  “不過還是得要有人在上麵看著,嗯,其實也不用真人上去,不如利用遠程遙控的辦法,讓仿生機器人替身來監督其他機器人工作吧!”

  李茂業馬上想到秦華的那套遠程遙控機甲的技術,雖然月球上用不著機甲,但是換成趙白兵的仿生機器人也不錯。

  真人還是在地球,然後通過蛋型遙控艙進行遠程控製,也許這個過程會有2秒左右的信號延遲,但是用來做監督工作的話綽綽有餘。

  “是的,等會得讓秦華加緊研發,不能讓他拖慢了這個項目計劃!”李茂業暗自決定要給下麵的人施加壓力才行。

  不僅秦華的遙控艙技術要趕進度,趙白兵那邊也要開始一個新項目,那就是搞一種電腦天使替身,可以不需要仿生皮膚外套,M800這種全金屬外殼也可以,但是得要能夠適應月球和外太空環境使用。

  馬院士和周林已經被李茂業的跳躍思維給弄暈了,感覺快要跟不上的樣子,起初他們隻想談論衛星通訊網絡,結果聊著聊著就談到要如何在月球上采礦的問題,然後又說到礦工問題要如何解決等等。

  “好吧!那我重新給你們說一遍,咱們喵星集團的星辰大海計劃要分為幾步走!”

  李茂業又拉出一塊白板,接著在上麵寫道:“首先是通訊衛星網絡組建,我們打算建造一個以同步衛星和空間站為核心,近地軌道衛星為輔助的太空通訊網絡,這裏需要有一個前提條件是太空電推引擎技術研發成功。”

  接著他在電推引擎旁邊畫了個問號,想了想說:“我預計引擎可以在兩個月內完成測試,半年內能夠量產投入使用。”

  “半年時間夠了?”馬院士作為科研人員,當然明白半年實現量產意味著什麽,而且這是一種全新的黑科技產品,其難度之大不比白頭鷹登月低多少。

  許多高科技產品其實早就在實驗室裏研發製造成功,而且性能測試什麽的都沒有問題,可是一旦涉及到量產的話,那就絕對做不到了。

  因為能夠量產投入使用,那就代表著生產成本被控製在比較低的水平,至少是人類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可是高科技產品從誕生到量產使用基本上都得二三十年時間,否則很難做到成本降低,工業化量產後還能保持實驗室製造的性能。

  李茂業看了一眼馬院士,隻是笑了笑道:“半年肯定夠了,要是他們拿著設計圖紙都搞不出來,我再幫忙看看吧!”

  言下之意就是,“別問,問了就是黑科技!”

  馬院士幹笑了幾聲也就不追問下去了,畢竟人家是黑科技大佬,當然能夠做到常人做不到度事情。

  “接下來是月球基地冶煉金屬工廠、智能機器人礦工和遠程遙控機器人,其實隻要能把東西送到月球上,這些技術應當也不算什麽難題。”

  李茂業嘴裏說得挺簡單,但實際上真要幹起來還是非常複雜的事情,至少不會比在太空中建造空間站容易。

  不過他的話說得沒錯,既然東西都送上去了,再難也不會難過上天吧!

  況且其中用到的都是些現成技術,或者正在計劃研發的東西,比起太空電推引擎來說,其他技術難度真的不值得一提了。

  接下來三人又繼續討論了整個計劃的大致步驟和時間規劃,甚至考慮到了項目啟動資金的來源,用李茂業的想法就是:“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不是打算要用咱們的地球大炮嗎?那就幹脆包給他半年時間,把一萬多顆衛星全都幫他發射上天,然後這筆錢不就賺到手了嘛!”

  其實平均每天發射一百多顆衛星上天,用不了半年時間,頂多三個多月就能搞定,就算加上給蓄電站充能和檢修電磁軌道的時間,估計也就四個月的時間而已。

  所以除了給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發射衛星外,還得尋找其他衛星發射業務,才有可能發揮出地球大炮的最大價值。

  ……

  三人討論結束後沒幾天,馬斯克突然收到手下的回複,說是喵星集團終於打算跟他們簽訂衛星發射合同了,隻不過要價可能會比較高,所以需要他過去拍板決定。

  於是馬斯克就親自來喵星集團談判,經過雙方你來我往的激烈爭論後,終於談成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高達50億美元總額的合同,平均每公斤2500美元的發射費用,並且擁有半年內優先發射權,可以說馬斯克是橫下一條心,要搶先把星鏈計劃給搞成!”

  周林在事後連連讚歎道,馬斯克砸起錢來果真是絲毫不手軟,這幾十億美元發射費用隻占了整個項目的其中一部分,如果把衛星製造成本、保險費和運營費計算進去,恐怕至少得上百億美元。

  這個星鏈計劃所麵對的使用者,市場總值也不過300億美元而已,而且還是全球市場的總價值,比起其他動輒上千億美元的市場小了許多,畢竟通過衛星上網還是一件非常新鮮事情。

  換句話來說,即使馬斯克做到極致也不過1美元換來3美元的營收,還得要去掉各種成本,恐怕想要收支平衡都有點困難。

  不過分析家認為,馬斯克看準的是未來市場,也許再過幾年衛星連接寬帶成為了很普遍的手段,到時候大家不管身在地球何處都能使用頭頂衛星基站的信號。

  “不管怎麽說,馬斯克為了未來敢於豪賭一把!”

  僅此一點,周林就不能不佩服,敢於把上百億拿出來博的都是狼人,不管有多少把握,那也值得讓人說一聲佩服!

  但是這次馬斯克恐怕要陰溝裏翻船了!

  周林是知道李茂業太空計劃的,在他看來這個計劃成功的概率太高了,一旦太空電推引擎研發出來,接下來就是投入資金夠不夠多的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