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作者:風中青葉      更新:2020-12-25 23:52      字數:3324
  不過真當他就沒有辦法嗎?

  聯想到儒家的時候,他就想到了一個儒家的一個現狀。

  春秋戰國,國家眾多,勢力分割。

  隨之而來的就是諸子百家,百家學說,紛爭天下,各家學說的代表人物遊說諸國,希望君王奉行他們的學說理念。

  一直以來,爭鬥最凶的從來不是什麽帝王更迭,改朝換代,而是學術。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

  大秦一統,法家氣盛。

  大漢橫立,獨尊儒術。

  經曆大漢四百載,天下儒學盛行,儒道大尊,奠定孔聖之名。

  當年的百家學說,大多黯淡。

  可這樣就結束了嗎?

  道家學說在漢朝初期衍生的黃老之學,魏晉時期的玄學,這些都無時無刻訴說著這場學術之爭尚未結束。

  而且儒家雖然地位穩固,但也常有推陳出新。

  唐代經學,宋明理學,陸王心學,這些都是後世一直爭論的東西。

  “既然聖人誠心邀請,那我再推脫也不好。”

  清靈聖人點了點頭,“出題吧!”

  “聖人以為格物致知與知行合一,那個更正確?”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這是極早時期的儒學思想,也是曆朝曆代都有爭論的事情。

  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的具體內容是“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

  “天理”主要是指仁、義、禮、智等封建道德,“人倫”、“聖言”、“事故”則是天理的闡發應用。

  先明白道理,然後再去行動。。

  宋代的朱熹便是極力堅持這一點,而朱熹在文道上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對於後來的三朝都有極深的影響。

  知行合一,明代的王陽明心學中一大重要觀點。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究竟是知先行後,還是知行合一,這個問題可是至今都沒有結果。

  就好比我們學習,我們總是先學到知識,然後再去解題。

  這樣自然沒有錯,但如果先知後行理解為先立下目標,然後再去行動呢?

  很多人立下flag,但是並不會去做到,這種事情生活中比比皆是,這個時候知行合一就相對更加正確了。

  當然這些話題有些遠了,畢竟自己也是腦子暈暈的。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在《禮記·大學》中也沒有後續的解釋,“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學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謎。

  齊柒七看著眼前的清靈聖人,他倒是想要看看,這位聖人究竟有什麽高見,畢竟是一位聖人,怎麽說也不至於沒有一點見解。

  清靈聖人此刻眉頭緊鎖,不斷的思考這這兩個詞。

  良久,清靈聖人緩緩的將眉頭舒展。

  “你的問題,老夫無解,格物致知無錯,知行合一也無錯,難以取舍。

  無論是格物致知,還是知行合一,這短短四個字中都蘊含著大智慧,若是給我十年時間,應該會有所收獲,但是現在,我無解。”

  無解,也就是不知,隻不過現在的清靈聖人不想提這個詞。

  “既然如此,那還請清靈聖人將竹墨硯璽和通關憑證交給我吧!”

  齊柒七沒想到之前和自己較勁的清靈聖人此刻竟然如此坦蕩的承認了自己不知道,不過這並不妨礙齊柒七接收竹墨硯璽。

  “可以。”

  清靈聖人點了點頭,手指點在山壁上,一方硯璽就從山壁中飛出,落在齊柒七手中。

  “憑借此物,到了石穀中央,自動開啟傳承。”

  這位清靈聖人的意識化身並沒有意識到竹墨硯璽的重要性,隻是單純的守著清靈聖人曾經定下的規矩,所以齊柒七用正當手段讓他心服口服之後,他就直接將竹墨硯璽交給了齊柒七,沒有再拖泥帶水。

  其實這也是清靈聖人設下的一個圈套。

  通過火石試煉之地考核就相當於是要擁有超越清靈聖人的文道造詣,一般人如何做到這一點,就算是換了一位聖人來,也不能說絕對。

  如今的清靈聖人擁有更多的閱曆,有了更多的感悟,境界更進一步,如今的他麵對曾今的自己,才有可能通過考核,畢竟過了這麽多年,清靈聖人怎麽說都應該比兩千年前的自己更厲害才對。

  隻可惜齊柒七直接搬出了格物致知這個千古之謎。

  這是清靈聖人抓破頭也想不到的事情,真不知道讓清靈聖人來到這裏發現東西已經被人取走之後,又會有什麽樣的表情。

  拿到竹墨硯璽,齊柒七就要離開,這個時候清靈聖人的意識化身忽然喊住了他。

  “這位小友稍等。”

  嗯?

  齊柒七疑惑,怎麽還有事,難倒要留下自己吃飯?

  “還有寶物給我?”

  清靈聖人的話忽然嗆到了,一時間都不知道說什麽了。

  稍微緩了緩,平複了心情之後,才緩緩的道出緣由。

  “其實我是想求教小友對於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究竟有什麽看法?”

  看著眼前認真的清靈聖人,他也是發現了清靈聖人的變化,一開始對方不屑於稱呼自己,之後被自己為難,稱呼自己為“公子”,如今被自己提出來的問題難住,稱呼自己為“小友”。

  對方這是將自己和他放在了同一個位置,認為自己的文道造詣不在他之下。

  看對方態度也算端正,而且治學了一輩子,齊柒七也不忍心無視對方求知的小眼神。

  “我對於這兩點也隻有淺薄的見解。

  我們對於未知當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明不斷的發展,開闊,我們對於前路是未知的,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去搞清楚發展進步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既要為了發展去了解這個世界,也要利用知道的東西去更好的發展如今的文明。

  既要知道如何做,確立目標,也要實事求是,知行合一。”

  這是齊柒七自己的見解,完全屬於自己,不參雜任何借鑒。

  清靈聖人聽了之後緩緩的點頭。

  “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知行合一的行動方式,受教了。”

  隨後清靈聖人向齊柒七離開的背影躬身一禮,這些話齊柒七並沒有聽見,如果他聽到了的話,必然會驚訝。

  他仔細思考的話,或許也能明白這個道理,但絕對不會這麽快就總結出來,而清靈聖人還是第一次接觸“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第一次接觸就有如此感悟,不愧聖人之名。

  “書靈,就是這東西鎮壓了神鬼世界的文道氣運嗎?”

  齊柒七端詳著手中的竹墨硯璽,他也沒有看出這東西哪裏有吹的那麽厲害呀!

  書靈微微一歎,她心累呀!

  “宿主,氣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身處天地萬物,山川河流之間,鎮壓不是封印,它隻是穩固氣運不會離開,消散。

  隻要竹墨硯璽沒有離開旻天皇朝範圍,文道氣運就不會離開旻天皇朝範圍,隻要竹墨硯璽沒有被毀壞,還在神鬼世界,那神鬼世界的文道氣運就不會消散。

  你想想大夏九鼎,大秦的十二金人,還有後世的傳國玉璽,這種問題我真的不想和你解釋。”

  額!

  “或許我也該學學如何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了。”

  書靈這麽一說,他倒也明白書靈為什麽不想解答這個問題,古代傳國玉璽得之象征天命所歸,失之象征氣數已盡,這天命,氣數可不就是氣運嘛!

  自己如果能夠想到這個問題,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你怎麽會在這裏?不對,竹墨硯璽怎麽到了你手上?”

  就在齊柒七思考的時候,旁邊忽然傳來一道驚呼,打斷了齊柒七的思緒。

  隻見趙明匆匆趕來,看到齊柒七手裏的竹墨硯璽呆滯在原地。

  看到趙明的表情,齊柒七有些失望,之前他還在猜趙明到底會怎樣?

  結果,

  就這?

  “為什麽竹墨硯璽不能到我手上?”

  齊柒七明知故問,清靈聖人知曉竹墨硯璽的重要性,肯定不能允許齊柒七將竹墨硯璽拿走,而且他第一時間趕來火石試煉之地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加上他對於自己布下的火石試煉之地特別自信,所以他幾乎就沒有想過竹墨硯璽會到齊柒七手上。

  可就是因為沒有考慮過這種情況,所以此刻看到這一幕,他才會如此震驚。

  “交出竹墨硯璽。”

  趙明也不願意多說什麽,直接喊道。

  “哦?怎麽堂堂聖人竟然要搶我一個小輩的東西?”

  齊柒七也是笑著說道,雖然對方是一位聖人的靈魂,但現在還隻是一位文人,實力不如自己,所以強搶對方絕對不是對手。

  聽到齊柒七的調侃,趙明也是臉色不斷變化,他自然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竹墨硯璽關乎重大,絕對不能讓齊柒七拿走。

  他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下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