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三三章 保證夏收
作者:然籇      更新:2020-03-06 11:40      字數:2204
  權傾南北最新章節

  而且本來讓韋孝寬和尉遲迥打個兩敗俱傷也沒有什麽壞處。尤其是這樣可以極大地削弱藍田的北周守軍數量。

  從現在的長安局勢來看,北方沒剩下多少兵馬的宇文盛父子或者梁睿應該是沒有膽量南下支援楊堅了,對於他們來說,支援楊堅顯然也不是什麽合適的決定。

  一來楊堅如果能夠成功逃出長安北上的話,那他們就是不折不扣的功臣,楊堅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都必須要倚重他們;二來遠在北方,李藎忱也好,宇文憲也罷,都不會在這個時候勞師遠征去找他們的麻煩,所以就算是楊堅沒有跑出來,他們隻要能夠收束地方、維持秩序,到時候尋找合適的一邊投靠,那麽自然也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

  當然如果他們的手再黑一點兒,抓住楊堅以作為自己的投名狀也並非不可以,畢竟李衍就這麽對宇文做過。這幾個家夥也都不是傻子,一旦察覺到情況不對,應該怎麽做自然也都心裏有數。

  而就長安本身的局勢來看,楊堅可以調動的兵馬實際上就隻剩下長安城兩側的韋孝寬和李衍所部了,無論是韋孝寬或者李衍告急,都隻能把另外一邊的兵馬抽調過去。所以一旦坐視韋孝寬和尉遲迥打的火熱,那自然也就能夠等到李衍的兵馬被抽調到藍田。

  換句話說就是讓西北和東南兩支漢軍麵對平均分之後的李衍所部,這絕對是皆大歡喜的結局。

  因為對於西北軍來說,一路糧草轉運路途遙遠,兵馬數量也不多,再加上背後還有吐穀渾的威脅,所以能夠減少正麵的敵人壓力的確是不錯的。尤其是在之前的西北之戰中,西北軍已經把功勞和賞賜賺的盆滿瓢滿,讓中原的漢軍將領們看著都眼紅,所以大家也都還是拿捏得住方寸的。

  現在是滅國之戰,就連陛下都禦駕親征了,可不是和友軍搶奪功勞和冒險的時候。一旦成功還好說,一旦失敗之後,那可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因此曹忠和韓擒虎等人反倒是指望著正麵的北周軍隊越少越好,讓他們能夠輕鬆的解決敵人。

  相對應,蕭世廉他們可不是這麽想的,包括淳於岑、魯廣達等人在內,大家都是著急來建功立業的,要是一個人都沒得打,那這還算什麽功什麽業?

  所以他們反倒是指望著眼前的敵人能夠多一些,但是最好不要是梁士彥這種老狐狸,打不死、追不上,讓人難受。剛剛調防的隊伍顯然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或許是因為大家都清楚自己想要什麽,所以現在裴子烈和蕭世廉很有默契的都要保持戰線的穩定,不再進攻。

  當然了,他們實際上也是在等待李藎忱。

  李藎忱不到,他們也不敢貿然發動進攻。

  “這半個月整頓兵馬、囤積糧食,隻要李衍不主動進攻,那我們也不動,”裴子烈沉聲說道,同時又說出來了他們現在這樣做的另外一重目的,“夏收要緊。”

  小麥就要熟了,對於北方,尤其是西北隴上這一帶,小麥就是最重要的農作物,隻有保證了夏收,才能確保軍糧不斷,否則巴蜀就算是再是天府之國,也很難一直供應西北大軍的征戰。

  這也是為什麽李藎忱一直強調一定要在六月之前停住腳步。

  “遵命!”曹忠和韓擒虎急忙應諾。

  從春耕之後,大軍征戰輾轉就沒有休整的機會,借助夏收也正好整頓隊伍,所以對於這樣的命令他們是樂意見到的。

  “穩住戰線,確保夏收。”有些昏暗的船艙之中,李藎忱沉聲說道。

  大漢並不是來和楊堅賭國運的,李藎忱也沒有必要那麽做,一步一步穩紮穩打才是上策。尤其是現在楊堅和長安城不過是甕中之鱉,李藎忱也不著急。

  尤其是現在大漢要為之後和宇文憲之間的戰鬥做準備,這就表明大漢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征戰上,至少要先讓自己的糧倉充實起來,否則之後的大規模戰鬥根本無法支撐。

  “遵命。”楊素等人都應道。

  而李藎忱的目光掃過去:“這意味著軍隊要及時給予地方上幫助,至少是在地方缺少人手的時候要派出兵丁配合。”

  “諾!”楊素急忙答應。

  “工部新研製出來的農耕器械都已經準備妥當了麽?”

  吳憑對此胸有成竹:“已經在三個月前下發,即使是最遙遠的西北等地,應該也已經運到了,都有隨行的學徒負責教授如何操作。另外為明年春耕改進的元朔犁也已經隨同下發。”

  李藎忱微微頷首,本來南北朝時期也是華夏曆史上農業發展和農業技術傳播的一個重要階段,隨著戰爭的延續,如何用更少的人和土地種植出來更多的糧食,本來就成為很多政權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在這種外力的壓迫下,農業生產技術快速發展,而南北方的人口流動也極大地方便了農業技術的流動。

  也是在南北朝時期,誕生了《齊民要術》等重要的農耕書籍。

  要知道在出行基本全都依靠11路公交車的古代,每一塊地域之間的百姓,尤其是農民,幾乎沒有什麽交流的可能性的,因為他們這一輩子都是麵朝黃土背朝天,耕種自己的一塊土地,縣城對於他們來說都已經是很遙遠的地方了,即使是到了現代,在一些偏遠地區這也是很常見的景象。

  因此一個地方出現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器械,除非是得到了朝廷的特別關照,否則是很難傳播到其餘地方去的。

  李藎忱到現在還記得曆史課本上曾經強調人口流動帶來的技術流動,之前他對此還不是很在意,覺得編書者未免小題大做,但是真的來到了這個時代,他方才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麽。

  因此李藎忱在讓工部緊抓軍工生產的同時,也不放過對於農業的生產和研發。隻有讓百姓吃飽,天下才能穩定。

  而且朝廷以身作則,從上而下的推廣農耕技術,表明了朝廷對農耕的重視,也能夠實打實的加快農耕的發展。

  “現在已經入了六月,夏收之後,就是定關中之戰。”李藎忱微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