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特點鮮明的華夏隊
作者:瀟小嘯      更新:2021-01-04 18:41      字數:2365
  距離蘭雲奇打破僵局僅僅過了3分鍾,王清峰在前場左路拿球內切到禁區前沿遭遇包夾後,隨即轉身將球分到左邊路的空當。

  套邊助攻的李琦順勢帶球推進到距離底線3米處後突然變向殺入禁區,然後又趕在對方後衛完成補防前朝著禁區左肋部的空當送出一記倒三角傳球。

  拍馬趕到的金井道在距離球門14米處打出一記貼地斬,幫助華夏隊將比分改寫為2比0。

  15分鍾後,牛健壯在中線附近直接從對手腳下斷球,接著高速推進到對方30米區域後將球傳給遊弋到禁區前沿偏左位置的何永澤。

  何永澤先是朝著左邊路方向橫向帶了兩步將對方注意力吸引過來之後,突然一個急停變向,朝著禁區右側的空當送出一記斜塞。

  下一刻,無人盯防的蘭雲奇稍作調整後,用一記右腳推射將徹底殺死了比賽的懸念。

  考慮到每兩天就要進行一場小組賽,所以在華夏隊三球領先之後,球隊主帥章寧便讓球員們放緩比賽的節奏,以便為後麵的比賽保存體力。

  易邊之後,左前衛王清峰又在下半場第9分鍾時,在禁區左側的空當接到何永澤的直塞後,利用一腳低射將領先優勢擴大到4球。

  8分鍾後,本場比賽貢獻兩次助攻同時策劃第一粒進球的何永澤,在前場右路連續擺脫兩名防守球員後突入禁區,然後又趕在守門員倒地撲救前用一記輕巧的吊射將最終的比分鎖定為5比0。

  而在C組另外一場較量中,澳大利亞隊以3比1的比分戰勝了沙特阿拉伯隊。

  首輪小組賽結束後,華夏隊以3個淨勝球的優勢暫時排名C組的頭名。

  …………

  盡管李琦、牛健壯和李惠龍三人的橫空出世,幫助華夏隊在去年的亞少賽預賽中以碾壓之勢獲得了晉級亞少正賽的資格,並且還被亞足聯列為了亞少正賽的C組種子隊。

  不過由於本屆國少隊的適齡球員數量,與日韓伊澳等亞洲足球強國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而且由於前場缺乏創造力的關係,國內各大媒體和大多數“真正看球、懂球”的球迷,對於華夏隊晉級亞少賽四強卻並未抱有太大希望。

  在他們看來,如果華夏隊無法拿下C組頭名,便極有可能在四分之一決賽中遭遇緊鄰日本隊。而從華、日兩隊近些年的交鋒記錄來看,如果華夏隊依舊沿用去年亞少賽預賽時的相對簡單的兩翼進攻,中路包抄的“古典式”進攻,恐怕很難闖關日本隊這道關卡。

  然而,華夏隊首場比賽中的表現卻讓國內媒體和球迷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在他們看來,這支華夏隊的整體實力雖然不如2005年世青賽上的“超白金”一代,但是這支球隊也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

  這支華夏隊的主要進攻模式依舊是兩翼突破結合的中路包抄,但在最後一傳的時候卻並不局限於“華夏傳統”的高空球傳中,而是更多采用低平球和倒三角傳球這種讓防守球員頭疼,卻有利於進攻球員攻門的傳球方式。

  除了“傳統”的兩翼進攻之外,由金井道和牛健壯組成的中場搭檔均是攻守兼備的全能型球員,尤其是“敏捷似猴”的牛健壯,不但在防守端交出了5次搶斷、6次攔截的恐怖數據,在球隊由守轉攻時的快速推進,以及大範圍的穿插跑動接應,還為其他隊友的進攻創造了極大的便利。

  負責中場組織串聯工作的金井道,除了去年亞少預賽時那種毫不惜力的奔跑和凶悍的逼搶之外,他在中場距離的傳球上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當然,最令媒體和球迷感到驚喜的,還是94年小將何永澤的橫空出世。

  一直以來,華夏足壇便極其缺少那種既有出色的盤帶技術,同時又兼具創造力進攻型球員。而何永澤的出現,終於讓媒體看到了彌補這一缺失的希望。

  華夏足壇之所以一直缺乏具有創造力的球員,與大多數青訓教練相對落後甚至教條的訓練方式有著很大的關係。

  實際上,以華夏巨大的人口基數,想要尋找擁有創造力的球員並不是什麽難事,隻是因為很多青訓教練受到華夏傳統思想的禁錮,更喜歡小球員們按照自己思路去踢球,從而對一些“有想法”或是“不按套路踢球”的小球員進行打壓。

  如此一來,很多極具創造力的球員隨著年齡的增長,身材雖然愈發健壯,但是原本擁有的創造力卻已消失無蹤。

  何永澤之所以能夠成為劉洪建口中的“偽梅西”,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劉霄威任由其“自由發展”的培養模式。

  在劉霄威看來,對於何永澤這類球員,自己隻要避免其養成粘球、浪射等阻礙進攻球員發展壞毛病,其他的東西交由對方自己慢慢領悟即可。

  正是劉霄威的大膽放手,才造就了屬於華夏對自己的“偽梅西”。

  …………

  10月7日晚上七點,亞少正賽C組第二輪的較量正式開始。

  備戰期長達18個月的澳大利亞隊,雖然在整體實力上略勝華夏隊一籌,但在首輪比賽過後贏得了國內媒體和球迷的一致好評後,華夏隊的主帥章寧卻出人意料的選擇了對攻戰術。

  考慮到澳大利亞後衛普遍存在轉身、回追速度偏慢的問題,章寧便將從未代表華夏隊出場的董峰誌排進了首發陣容。

  實際上,章寧之所以敢於和“袋鼠軍團”對攻,很大程度上便是因為董峰誌的存在。

  盡管40多天前才剛剛過完15歲的生日,但是由於董峰誌的家境較為殷實,從小便有充足的營養射入,所以他的身體素質甚至還要略勝15歲的東方卓一籌。

  尤其是董峰誌那恐怖的啟動速度和衝刺能力,即便是北溪人隊攻入速度最快的郝淩雲,也不敢保證自己在速度上能夠穩贏這位小師弟。

  由於澳大利亞隊在平均身高和身體對抗方麵占據了明顯的優勢,所以他們的進攻便多以兩翼起球,中路高中鋒包抄搶點為主。

  早已料到澳大利亞隊有此一手華夏隊,則通過中場的積極拚搶盡量降低對手的傳球準確性,進而為後防球員創造更為有利的防守局麵。同時,身高全都超過1米80的李惠龍和石科,在與澳大利亞前鋒的直接較量中也並未落於下風。

  而且,麵對身體敏捷性遠超一般進攻球員的李惠龍,澳大利亞球員在一對一較量中幾乎毫無勝算。

  在後方基本穩定的情況下,華夏隊便開始利用己方的速度優勢,以及何永澤的創造力向對方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