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回:身死
作者:可能是閑的      更新:2021-12-24 11:04      字數:3947
  董顯一麵思索如何將這個消息傳給在皇城之中的孫赫,一麵加快了行程,鞭馬疾行。

  又過了數日,董顯已至汴攸城附近。

  這天,他正乘馬而行,前頭來了三匹快馬。董顯見這三個漢子貼著馬背趕路 ,似是有什麽要緊的事。見他們都是農夫打扮,又不像江湖人士,何來的駿馬騎乘。董顯心中覺得怪異,但因自己尚要趕路,自不便多作理會,因此隻顧相對而行,隻與那三人對了一眼,即便別過。

  他正向前繼續行進,忽聞身後傳來勒馬嘶鳴之聲。隨後似是那三人中的一人策馬追上了自己。

  董顯聽到身後的動靜,亦勒馬放慢腳步。那漢子果追了上來,他開口問道:“這位兄台,可知盧龍堡如何走?”

  “盧龍堡?”董顯與他雙馬相對,在馬上思索。此人欲往盧龍堡去,不知是幹什麽的。

  但他方才幾天從盧龍堡傷心之地離開,再也不想提及此處,這人正好前來討問,卻是戳了他的痛處。董顯十分猶豫,他不知是否該開口告訴這幾人盧龍堡的位置。

  他本欲問這幾人去往盧龍堡有何事,但一想起那個地方,就回憶起那個自己曾經顯赫輝煌的宅院,如今竟成了別人的茅房!董顯臉一橫,隻道:“我不知此處,你們往別處討問去吧!”

  董顯待要轉身策馬離開,又趕來那另外兩名漢子。

  先前那一名漢子追問道:“兄台腰間的寶刀,不知是在何處鍛造的,如此精良,閃閃發光,我們兄弟也想去討一柄來,還請兄台賜教。”

  董顯頓覺這些人似乎是別有用心。他們方才討問盧龍堡所在,這會兒怎麽又問起自己腰間的刀來了?他想起自己這刀,乃是皇城禁軍之刀,刀身篆刻有字,倘與這些人看了,豈不是又有糾纏。如今尚不知他們的身份,還是小心為妙。

  董顯此時隻想找個理由搪塞這幾人,但那三人又道:“可否借刀一觀?”

  董顯見這三人身上也無兵刃,料想他們沒法對自己不利。他隻待抽出刀來,給這三人看上一眼,也便罷了。到時候自己揚鞭而去,這幾人想必也不會再多糾纏。

  董顯正拔出了鋼刀,隻見對麵馬上那三人肩膀微動,各自在腰間出了一指。

  董顯頓覺三道真氣穿透了自己胸膛、心髒、小腹。他來不及思索發生了何事,已栽倒在了那匹馬下,鋼刀也隨之落地,發出錚錚之聲。

  “此人便是董顯,還能不知道盧龍堡的位置?”那發指中的一人說道。

  “不知他隱藏許久,如今複出,奔著汴攸城而來,是要做什麽。”又一人道。

  “他既與孫乾霸是一路人,依著北皇的意思,便不能留!不再此地將他殺了,等著他去汴攸城中鬧事麽?”

  這三人,正是曹沛、竇讓、趙執本三人。原來,李啟明與曹沛定下計策,在宮中暗查羅伏雲、羅毓姄、李瑾的下落。曹沛暗中吩咐許多人,在宮中各處搜尋,皆沒有這三人的消息,故而他又與‘金籠鳥’出城,繼續再找這三人。

  這一路出城而來,正巧碰見了董顯。這三人喬裝打扮,董顯自是認不出他們。但他們卻一眼認出了董顯。

  曹沛下了馬,撿起了地上的鋼刀,見著了那刀刃上篆刻的字。他隻笑笑,便知董顯此行是來幹什麽了。

  曹沛道:“殺了此人,也算將一功抵一過,咱們雖尋不到羅伏雲等幾人,但截下了董顯,提了他腦袋去見北皇,多少有個交代。你們以為他是來做什麽的?”

  竇讓、趙執本皆搖頭表示不知。

  竇讓道:“董顯自失了隨侯珠、浴炎鳳,便舍棄盧龍堡,歸隱不見了。此次又再出現,定是為了什麽迫不得已的大事。”

  趙執本道:“他手中為何會有禁軍的刀?難道他還和朝中什麽人保持著聯係。隻是……孫乾霸已死,其餘的人,見他落魄歸隱,又怎會繼續與他來往……”

  曹沛道:“董顯此來,正是因那孫乾霸之死一事。”

  曹沛將刀握在手中,砍下了董顯的腦袋,又包又裹,欲帶回宮中去,獻給李啟明。

  “董顯定是到了孫乾霸故居,見到孫乾霸被禁軍所殺,他此來,則是因那孫赫將軍尚不知此事,前來替他通風報信的。”

  “原來如此!”竇讓、趙執本二人這才恍然。

  “北皇既已暗中殺了孫乾霸,何必還留著孫赫。這件事,定瞞不了孫赫多久……何不將其一並除了?”

  趙執本問道。

  曹沛道:“孫赫是為一員虎將,若待南蠻攻來,還要提北皇上陣殺敵,早早將他除了,豈不自損羽翼?況且孫乾霸之死,幾乎無人知道。如今知道這件事的人,已死在了你我的煉魔指之下。北皇若知此事被我等攔下,心中必然歡喜。這幾日因那羅伏雲等逃竄,北皇極為震怒,我等也頗受牽連,隻盼將此事辦個妥當,能教他龍顏稍悅。”

  竇讓、趙執本道:“曹公公明鑒!”

  這三人裹了董顯人頭,便入宮去密見李啟明。

  “可曾尋得太子和皇後的下落?”李啟明問這三人。

  曹沛回道:“我已吩咐人暗中在宮中四處搜尋,但這幾日來,皆不見那太子殿下,皇後娘娘和羅伏雲的下落。老奴以為,他們恐怕已經出汴攸城去了,不在宮中。”

  曹沛抬眼看了李啟明,又地下頭去:“因而老奴們又出宮去尋,直至汴攸城,方圓百裏之內,全都找過了,皆不見他們的蹤影。隻怕……隻怕羅伏雲已帶著太子殿下,皇後娘娘去尋羅念成了……”

  李啟明從椅上起身,順手拔了寶劍握在手心。

  “你們既尋不到人,我要你們有何用!”

  他將寶劍提起,下了階,將劍挺向曹沛、竇讓、趙執本三人。

  這三人一齊伏地哀求:“奴才知錯,還請陛下開恩,饒我等性命。”

  曹沛道:“陛下,我等此次出城去,雖未尋得太子殿下、皇後娘娘和羅伏雲的下落,不過,出城之事,我們攔下了一個人,此人欲攪亂朝綱,已被我等斬下首級。”

  竇讓這才將那錦盒捧出,獻給李啟明。

  李啟明用劍將那錦盒挑開,見著了那錦盒之中的正是董顯的首級。

  “董先生,好久不見了……你這‘敵國富’不鮮珠寶給朕,怎麽將自己的腦袋獻了上來?”李啟明望著董顯首級,問道:“你們在何處尋到了他?”

  曹沛道:“我們三人出城尋羅伏雲下落,方出汴攸城十餘裏,便見了董顯騎馬而來。我等喬裝上前假問盧龍堡所在,這老賊亦不願回答。後見他腰懸禁軍衛之刀,奴才便知他是來給孫赫報信的,故才將他殺了。”

  李啟明道:“看來,他已經知道孫乾霸身死的事了。”

  曹沛點頭道:“這老賊早就歸隱不出,放棄了盧龍堡龐大家業,銷聲匿跡,幾番又上汴攸城來,定是為了此事。”

  李啟明道:“你們既將他攔下,便想著能將功抵過,不思尋羅伏雲等人之事麽?”李啟明雙眉一橫,劍刃又抵在了曹沛喉間。

  曹沛跪地道:“奴才不敢!”那竇讓、趙執本也一並跪地求饒,大呼饒命。

  李啟明將劍收起,道:“追查皇子、皇後、羅伏雲之事耽誤不得,你等若有鬆懈,便受此劍之戮!繼續在宮內外尋這幾人蹤跡,若尋不到,就派人去城外攔截,去中原各派打探消息。羅伏雲若與羅念成會麵,則於我們往後行事極為不利。如今青巒峰柳文達已出山,又有忘歲翁相助,他們這一夥人要是盯著神止峰上魔劍,我們動靜必被其掌握。”

  “不論用什麽手段,都要查清楚羅伏雲的下落!”

  李啟明又下此令,盡管他心中也明白,過去了這麽久,皆不見羅伏雲等行跡,想必他們已和羅念成匯於一處。但隻要有一絲希望,他一定不會放過。

  曹沛、竇讓、趙執本三人磕頭謝下不殺之恩,領了命,自退出宮去。

  竇讓、趙執本等出殿之後,受曹沛之命,前去請那禦馬監劉擅武、尚膳監郭奇功、印綬監丁灃、兵仗局程遷、銀作局費占學、靈台黃苛、安樂堂趙常英幾人。‘十金籠’聚於曹沛處,欲謀尋人之事。

  曹沛見眾人到齊了,跪坐在地,開口道:“聖上有命,不見太子、皇後娘娘、羅伏雲行蹤,即便是掘地三尺,也要將他們找出來,如果找不出來,就把我們的腦袋都拿了。你們說,如今此事,該怎麽辦?”

  竇讓道:“聖上憂慮,不過是羅伏雲將密室之事告知羅念成等人,若我們能派出人去,暗殺羅家兄弟,再把太子和皇後娘娘接回來,此事便可了了……”

  “說得輕巧,羅念成現在中原群雄之中,地位頗高,前番若不是有人搗亂,他現在已經是那中原武林的盟主了。我等要潛入何處,去殺何人。可要想清楚了。羅念成現在身在何處,你可知道?”說話的正是內宮監趙執本。

  劉擅武道:“依我看,羅念成不過在玄明觀和少林寺兩派之間棲身。若想找見他,則直去往這兩派便夠了。但是不論是少林寺還是玄明觀,其中高手眾人,潛入進去尚有困難,何談去刺殺羅念成……”

  尚膳監郭奇功道:“刺殺羅念成定是行不通的,我們頂多能探知羅伏雲何時與他那弟弟會麵,現在羅伏雲早已攜太子、皇後出宮,過了這麽久,不可能還停留在宮中,陛下讓我等掘地三尺,即便真的掘地三尺,那也找不見這三人的行蹤。恐怕羅伏雲已將那密室以及逐鹿弓之事告知了中原草莽。”

  印綬監丁灃道:“我之見,與郭公公頗有相通之處。依我看,陛下發此雷霆之怒,隻不過是氣惱羅伏雲讓他多年布局毀於一旦。他心中也知已攔不住羅伏雲了,命我等東找西找,也不過是徒勞。咱們還是別把功夫浪費在尋羅伏雲等人身上。那皇後娘娘是羅伏雲的親姐姐,量他也不會將皇後如何,太子更是與羅伏雲親緣不小。陛下自然知道這一節,他如今心中所急,卻不是為了皇後娘娘和太子的安全……”

  “既如此,我等該如何行事?若不照陛下意思,繼續尋這羅家兄妹,他再發起火兒來,說不準真要動刀了!自古‘伴君如伴虎’,你我在此關頭,怎能大意?”

  程遷說完,有銀作局費占學道:“既然如此,咱們就直接去打探中原草莽的動靜。他們既已知道了陛下之心,又發覺逐鹿弓的秘密,咱們就看他們下一步如何行動,料敵先機,搶在他們前麵布下天羅地網,設計將其再困,最好能一並擒了羅伏雲、羅念成等!”

  黃苛道:“不錯,既然攔不下羅伏雲,就該早圖阻止他們的下一步行動。羅伏雲泄露陛下隱藏的秘密,羅念成等人必定有所行動。倘若咱們探知這些人的動向,再設計將其擒了,不正好解了北皇的心頭之患。”

  安樂堂趙常英道:“我們如今尚不知羅伏雲那日的去向,如何確定羅家兄弟現在哪一派中?”

  竇讓道:“羅伏雲走時,倒無人敢問其行蹤,但他後來複返宮中,帶走皇後和太子,我就不信,這麽大一座皇宮,這麽多的丫鬟太監,竟沒一個人看見他們的行蹤。我料那皇後娘娘的貼身丫鬟們,定知道其行跡,不過閉口不言罷了。咱們何不抓了一個,問上一問,便知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