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門客
作者:遠征士兵      更新:2020-10-19 22:52      字數:2222
  沈兵幾天後就得到了命令:

  “五大夫沈兵晉為左庶長,任北地將軍,即刻領大梁軍、神武軍前往北地,以阻匈奴南下。”

  沈兵初時沒感覺這命令有什麽不對。

  畢竟秦時的北地也就是河套地區,其一直以來都是中原各國北方遊牧民族的爭奪前沿……

  原因一方麵是此時蒙恬還沒將北地長城連成一片,於是這裏就成了匈奴南下的缺口。

  另一方麵,則是河套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現在的話說,就是:

  “河套南望關中,控天下之頭項,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亂,天下亂。”

  此時已進入春末,北方遊牧民族蜇伏了一整個冬季之後必定又要南下劫掠。

  同時中原大局已定,剩下的三國已不足為竄,讓沈兵領大梁軍和神武軍北上抵禦匈奴是很正常的事。

  於是沈兵命令兵士整理行裝與楊端和道別之後就逆沙水而上趕往北地。

  同行的當然還有扶蘇,他是以監軍的身份跟著部隊,但此時就連魏呴和王賁都知道扶蘇實際上是跟著沈兵曆練的。

  如果魏呴和王賁知道,那麽對其它人也就不是秘密了。

  這一時讓軍心大振。

  首先是大梁軍和神武軍有相當一部份不是“根正苗紅”的秦軍。

  神武軍還好,自從汝陰一戰原黑甲軍死傷慘重後,後續補充了大量的騎軍。

  這些騎軍裏有一部份是北地精騎,其中甚至還有王柏和雷檜……前者是要自盡被沈兵救下的,後者則是被沈兵連蒙帶騙招降來的。

  這兩人原本就是李牧製下的騎軍校尉,跟隨李牧與匈奴作戰多年對匈奴戰法及北地地形頗為了解,沈兵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他們兩人在王賁手下任二五百主分別率領一千北地精騎。

  唯一讓沈兵擔心的,就是這兩人每每談起李牧便是一陣長噓短歎……若有朝一日他們發現李牧實際上是因沈兵之計而死,不知道他們會有何反應?

  另外還有他們置下的兩千餘北地精騎又會有何反應?!

  不過沈兵也顧不上這許多了,誰讓秦軍騎軍少且騎術不精呢?

  如果連一支五千人的騎軍都湊不足,神武軍便神武不起來同時也無法與匈奴對抗……對抗匈奴可不是開玩笑的,它定不會像打楚國騎軍那般容易。

  於是這支人數五千餘人的神武軍,就是一千餘原魏國騎軍、兩千北地騎軍,另外還有兩千秦軍。

  也就是說土生土長的秦軍隻有兩千。

  大梁軍就更不用說了,幾乎全是魏國兵士,攻楚傷亡之後甚至就地從楚國百姓中補充了些兵員……

  這是戰國時期常用的做法,因為不能完全相信這些當地兵源,所以通常是一伍或一什裏混編入一、兩個,發給的裝備也很簡單,更多的是用於充作勞力,以此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於是沈兵置下那是混雜著魏、秦、楚、趙幾國人。

  這種各國混雜在一起的部隊原本應很難管理且不受信任……因為很有可能這些原屬於別國的軍隊就造反了。

  然而,秦國的公子扶蘇卻是這支軍隊的監軍,這妥妥的就是相信這些別國的兵士,於是對提振士氣自是大有益處。

  其次,兵士們知道公子扶蘇任監軍,那補給裝備還能少嗎?

  還有夥食軍餉等,是不是也要優於其它軍隊呢?

  然後公子扶蘇在隊中,是不是也不會參與太過危險的戰鬥?

  於是士氣再提振一波。

  再次,大家都知道公子扶蘇是跟著將軍沈兵曆練的。

  這麽一來,沈兵不就是太傅?

  有朝一日公子扶蘇成為秦王,那沈兵置下的這支“北地兵”豈不就是王師?

  於是士氣又更上一層樓。

  然而扶蘇卻不像他們想的那麽樂觀,他總覺得此事有什麽不對,但又說不出是哪不對。

  趕了半個多月的路進入趙地後,就有幾個人密報扶蘇。

  接著扶蘇就令馬車追上前方的沈兵。

  “將軍!”扶蘇略帶焦急的說道:“扶蘇有事與將軍商議……”

  沈兵一聽這話就明白了,要商議的事不能讓別人聽見,於是便停下了馬車與扶蘇兩人走到路旁數十步外。

  扶蘇皺眉歎了口氣,滿懷歉意對沈兵說道:

  “扶蘇有愧,今趟卻是扶蘇害了將軍!”

  沈兵不由奇道:

  “公子何出此言?”

  扶蘇不答反問道:

  “你可知大王為何會在此刻派將軍前往北地抵禦匈奴?”

  沈兵問:

  “難道此事另有隱情?”

  扶蘇點了點頭,回答道:

  “今有門客來報,卻是趙高夥同李斯建言於是才有此令”

  “門客猜測,趙高、李斯等之所以如此建言,便是想讓扶蘇遠離中原……”

  沈兵“哦”了一聲,這才明白過來。

  趙高是胡亥的老師……雖然此時胡亥才隻三歲,但嬴政已令趙高教其握筆練字了,將來必是以趙高為師。

  因此趙高自是不希望扶蘇繼位。

  至於李斯……要保住他的丞相之位和手中的權力也隻能與趙高一同支持胡亥。

  扶蘇雖是自小讀聖賢書,但畢竟自小在宮中的長大,對其中的明爭暗鬥還是有所了解。此時被門客一提醒就知道是怎麽回事。

  沈兵想了想,就回答道:

  “公子此言差矣。”

  “此事說不清是我害了公子,還是公子害了我。”

  扶蘇奇道:

  “此話怎講?”

  沈兵回答:

  “敢問公子,淳於越任太傅時,為何沒有當前之困局?”

  扶蘇想了想,就“哦”了一聲,然後點頭道:

  “隻因李斯及趙高並未將太傅放在眼裏,是以從未將扶蘇當作威脅。”

  沈兵回答:

  “此其一也,淳於越年事已高,待公子繼位時他已不堪任丞相,於是……”

  扶蘇接嘴道:

  “於是到時扶蘇還是不得不以李斯為相,於是那李斯也不至與趙高聯手?”

  沈兵點了點頭,然後說道:

  “屬下鬥膽直言。如此說來,我等應有所防備。”

  “否則,有朝一日你我便有性命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