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買漲不買跌
作者:遠征士兵      更新:2020-10-06 23:04      字數:2224
  李岩在一旁聽著就不耐煩的插了句:

  “這些楚民好生沒道理,不給好處又道我等不仁不義,給了好處又疑神疑鬼。”

  “待我去將他們趕上一批來試試便見分曉。”

  說著轉身就要走,卻被楊端和給喊了回來。

  李岩這方法倒也簡單,秦軍真要去趕的話當然也能趕得來,畢竟此時秦軍是占領軍。

  問題就是這些楚民原本就心下忐忑,李岩再這麽一趕那還不嚇得連魂都沒了於是就更相信這是秦軍設下的陷阱。

  所以這有時作為占領軍也不是什麽好事,同樣是兩頭都難做。

  楊端和對沈兵說:

  “此事不可動粗,否則這屯田……”

  沈兵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屯田需要百姓心甘情願,若是心下有怨恨,他們就算明麵上不敢反抗,但卻會在屯田時做各種手腳。

  比如有意破壞工具,再比如將種子種得深一些,密一些,有些地方又特別疏,甚至踩上幾腳……這些都是秦軍很難發現的。

  沈兵想了想就有了主意,說道:

  “上將軍放心,屬下自會安排。”

  其實知道問題出在哪裏後,解決起來就不難了。

  開玩笑,沈兵可是個現代人,什麽大風大浪沒見識過,這點小事都能難得倒他?

  首先沈兵讓澮這些工匠去聯係一些楚人。

  之所以讓工匠去聯係,是因為他們不像兵士一樣受楚人排斥,另一方麵工匠之間也有抱團的習慣,不管是哪國的。

  這一方麵是因為大家都是工匠所以更有共同話題。

  另一方麵,則是這時代工匠的地位很低……往往越是地位低下的人就越會抱團取暖,這其中也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那種自悲自憐的味道。

  其中胖子屯還是商人,有過從商經曆的他在壽春這都城自然也有熟人,於是就暗中聯係了這些熟人。

  話說這些楚國的這些工匠及“熟人”還巴不得能攀上澮等一行人這些高枝。

  原因是什麽就不用多說了。

  要知道他們可是秦軍,不隻是秦軍還是秦人,不隻是秦人還是神武軍……

  在秦軍中“根正苗紅”的秦人與它國投降之後加入秦軍還是有區別的。

  雖然神武軍中表麵待遇是一視同仁,但秦人總是更受信任也更容易晉升。

  不過這似乎也不奇怪,畢竟是它國的降兵,就算是“用人不疑”也沒辦法所有人都一碗水端平。

  所以澮等一行秦人在神武軍裏即便是工匠身份也從沒有人敢小瞧他們過。

  此時壽春的楚民正個個正襟危座的擔心秦軍會對他們不利,其中尤其是有些家底的商人……商人的地位最低,且平時往往還魚肉百姓,若是被秦軍給抄了家隻怕都激不起一點水花。

  而就在此時澮、胖子屯這些名副其實的秦軍熟人主動找到他們頭上,他們哪還能不欣喜若狂並奉為上賓。

  其中尤其是胖子屯。

  有人不知道從哪打探的消息,知道胖子屯是沈兵的徒弟……

  這還了得?

  那個大敗項燕神武軍副將沈兵的徒弟?

  於是當下就將胖子屯像祖宗一樣好吃好喝的供著,臨行還送這送那的,就擔心胖子屯不滿意。

  其實沈兵讓他們聯係這些楚人很簡單,就是讓他們做“托”。

  人的心理就是這樣,心有疑慮時大家都不敢做出頭鳥都在觀望。

  但是,如果有人大膽的吃了螃蟹又沒事,也就是做了實驗品甚至得了好處,於是大家就都會紛湧而上。

  現代購房不就是這麽個情況麽?

  你搶我搶大家都搶,於是原本隻是抱著看看的心理,腦袋一熱就定下了。

  用這套營銷手段折騰這些什麽世麵都沒見過的古人……那還不把他們玩得團團轉?

  這對那些想抱秦軍大腿的楚人來說當然隻是小事一件,而且還承諾保證不說破……沈兵諒他們也不敢說破,否則腦袋就不在他們肩膀上了。

  這事安排完了後,接著沈兵就開始更改告示。

  原本不收取任何費用,現在要按量抽糧。

  初時很便宜,一百抽一,也就是舂一百斤需要繳一斤糧做費用。

  這是為了打消楚民心中的疑慮。

  就像之前所說的,好處太大就導致楚民會想哪有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於是就想七想八的。

  這回需要收費了楚民反倒放心:

  “原來秦軍是想用這手段賺點軍糧。”

  “舂一百斤糧隻需繳一斤糧……這並不算貴。”

  “何況其它條件還不變,舂糧之後還有田可以屯。”

  “這等好事還有何好猶豫?”

  這隻是沈兵的第一步,再往後……就要加價了。

  比如隔天舂一百斤就要繳糧一斤二兩,再隔天就一斤三兩……

  百姓一看,這可不行啊!

  今天去舂糧就隻需要一斤,明天就要一斤二兩,那明天豈不是虧了二兩?

  再遲些舂豈不又要虧?

  於是哪還等得了,乘早將家裏的穀物都去舂了吧,越早舂便越劃算。

  這就是買漲不買跌的心理。

  若是費用天天降,那麽楚民的心思就是:

  急什麽呢?

  過兩天或許會更便宜呢,再等等看!

  所以這房子就算是放那擺著也不敢降價賣,一降價麵臨的問題或許就是更賣不出去了……除非實在撐不住。

  接著是什麽狀況就不用多說了。

  沒過幾天,到水車前排隊舂糧的就爆滿,上千具水車前個個都排起了長龍,甚至在夜裏都點著火把舂。

  好在這水車是用水力可以日夜不停工作,否則還真承受不起這強度。

  接著這些舂完米的人隻需一登記,然後就劃一片地,再將糧種一並交到她們手裏馬上就屯田去了……

  這其中大多是婦人,種田經驗的確不足。

  但這時代的婦人可不是養尊處優,她們平時在家幹的就是舂米的體力活,而且很能吃苦……在這生產力極度低下的時代,甚至連宮中的宮女妃嬪都要采桑葉承擔一定的勞動量。

  於是,隻需要幾個有經驗的人教她們怎麽怎麽做就成。

  屯田並不是什麽技術活,基本是一教就會,而且做的並不比勞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