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層層防禦
作者:遠征士兵      更新:2020-09-17 23:27      字數:2241
  網 ,最快更新大秦工程兵</a>最新章節!

  秦軍在陳城以南的埠城停下。

  這一是因為埠城是汴水與穎河的交匯口,若是要利用水道航運的話,兩河交匯處就必然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它可以同時控製兩條河道。

  另一個則是埠城距陳城恰好五十裏。

  五十裏的距離,步兵行軍一日可達,於是相當於背靠陳城。

  正如之前所言,陳城的防禦是個死城其實並不適合防守。

  有護城河的城池比如大梁也差不多,這類城池雖然易守難攻但卻極易受困很難發起反攻。

  古時大多城池都要求“進可攻退可守也就是不要護城河,若想反攻,兵士可以在城牆弓弩射程的掩護下出城布陣。

  這才是軍隊和兵士真正需要的城牆。

  反之像大梁、陳城這樣的死城,軍隊不能進城布防隻能在城外駐紮與敵戰鬥,勝負其實都是在城外決定的,普通兵士幾乎用不上城牆的防禦設施。

  這類防禦極強的城牆說到底不過是王公貴族保命的一種心理慰籍,也隻有像魏王假那種昏君才會將軍隊全部收攏在城內死守。

  此時的秦軍當然不可能將兵力布設在陳城內。

  若是如此,楚軍隻需在各個城門出口布設千名弓弩手或是投石機封鎖住出城小道……就可輕鬆將數十萬秦軍封死在城內。

  秦軍這樣的布置反而讓項燕放心。

  因為他認為這時的秦軍必是因為糧草不足隻能保持防禦態勢,留著陳城則是為了來年穀物豐收時再次發起進攻。

  於是當項燕隨著秦軍趕到埠城前時,就一聲令下命楚軍構築工事。

  項燕對著案上的地圖說道:

  “我等必須趕在明年收成前修築三道工事。

  項伯有些不解:

  “為何要修築三道工事?

  項燕指著地圖解釋道:

  “明年收成之季秦軍必然再次攻楚。

  “而此地距汝陰四百裏,每百裏一道工事,便需三道。

  “到時我軍可以利用工事與秦軍作戰,且戰且走一路退回汝水,可保楚國無恙!

  部將們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楚軍戰鬥力不如秦那是眾所周知。

  比如這次,先有項梁在陳城偷襲大梁軍不成反損失數萬人馬,又有項絡騎軍被擊潰,逼得項燕大軍都不得不撤回城父防守。

  所以楚軍要想與秦軍在野外作戰必須依托工事占有地利。

  就像項燕說的那樣,每百裏一道工事,就可以利用工事互相掩護層層後退,等秦軍打到汝水防線時就已力竭成為疲軍……到時又會像現在這般隻能撤軍。

  甚至還有部將建議:

  “屬下以為每百裏一道工事不足以抗秦,應每五十裏一道。

  “因為步兵一日行軍五十裏,若百裏一道則必有一夜無工事可用,恐遭秦軍圍攻。

  項燕解釋道:

  “若五十裏一道隻怕超出我軍能力,無法在數月內完成。

  “是以百裏可設城邑工事,五十裏可設木寨工事。

  於是部將們就沒話說了。

  城邑工事是構築起土牆可防投石機進攻,而木寨工事則是簡易城寨用於臨時抗敵的。

  項燕在埠城修築的工事就比較特殊,他打算先修築木寨後修築城邑。

  原因是修築城邑更耗時,萬一秦軍突然發起反攻項燕擔心楚軍沒有工事會抗不住。

  接著,為了加強埠城一帶的防禦及後續工事的修築,項燕幾乎將汝水一線的兵力及勞力搬空……

  這做法對於現代戰爭顯然是錯誤的。

  因為現代隻需要用直升機、運輸機空投一批部隊到汝水將其占領楚軍就完了。

  但這時卻沒有直升機、運輸機無法實施立體作戰。

  於是項燕可以放心這麽做,反正秦軍主力就在陳城,秦軍一攻楚軍就步步後撤,總會撤到汝水然後穩住陣腳。

  在這方略的基礎上,在前線多構築些工事能給秦軍多整點麻煩就多整點麻煩,能多收複點失地就多收點失地,所以沒什麽不對。

  而這也正是沈兵所希望的。

  情報就像雪片一樣從楚境傳來。

  這情報網絡是楊端和撤軍時在楚境布下的。

  這時代的情報要說容易也不容易,因為偵察手段比較落後。

  要說難也不難,因為反偵察手段同樣落後。

  但如果隻是想知道敵人有多少部隊調往前線或是汝水防線還有多少兵力……這些卻是唾手可得。

  楊端和要做的隻是讓一些兵士就地裝扮為楚民,然後發些幹糧和信鴿往道路兩側的密林中一躲,成天往山下觀望就可以了。

  楊端和一邊看著情報一邊對照地圖:

  “楚軍在埠城一線已集結了三十餘萬軍力。

  “另外十萬軍力分設在陶城及臨城一線,並征集大量勞力前往這兩線構築防禦。

  “汝水一線隻餘少量兵力駐防,其中城父、汝陰兩城或各五千餘人。

  沈兵點了點頭。

  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

  這時代的古人往往就是這樣,一打仗就是構築工事或建城牆,於是各國之間才會出現大量長城。

  嬴政為了能防住匈奴,還將這些長城連成一片。

  這工程要是放到現代那就是妥妥的“馬其諾防線,是屬於消極落後的絕對防禦思想。

  但在古代這種平麵戰爭還真有用,比如長城就一次又一次讓匈奴卻步。

  然而,沈兵不是這時代人,他當然知道有什麽方法對付這種消極防禦。

  這時,一名信差送來了一封密信。

  楊端和打開一看,卻是嬴政送來的。

  他看完後就略帶為難的皺眉說道:

  “大王詢問我軍情況,尤其是糧草。

  “該如何回複才好?

  之前為了避免情報泄漏,比如楊端和派人送信給嬴政,說這是沈兵精心安排的引蛇出洞之計雲雲……

  一旦這信差在路上出什麽狀況被楚軍或是盜賊截獲,那便是功虧一簣。

  這情況很有可能發生,因為從楊端和處到邯鄲那一路都是楚、魏、趙三境,不久前全是秦國的敵人。

  若是給嬴政假情報,那又是欺君之罪。

  於是楊端和幹脆什麽都不說。

  這下嬴政來信詢問,卻是不回也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