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叛秦
作者:遠征士兵      更新:2020-09-17 16:48      字數:2253
  昌平君什麽也沒答應,隻是製止這些“好事者”繼續說下去。

  但其實這是一種很高明的做法。

  因為這就是告訴“好事者”昌平君有這方麵的意思,否則第一時間就應該將“好事者”拖出去砍了。

  於是“好事者”就知道該怎麽做了,他們暗中在百姓中為昌平君宣傳並建立組織。

  與此同時,楚民的口糧又在減少……其實秦軍給昌平君的糧食一點都沒少,而是昌平君有意將其克扣又把鍋甩給了秦軍。

  昌平君知道,百姓對國家的概念較弱,尤其是中原各國的內部戰爭。

  所以隻要能活得下去,他們大多都會選擇忍氣吞聲或得過且過。

  但如果都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了,也就隻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昌平君這招果然有效,沒過多久吃不飽穿不暖的百姓就叫苦連天。

  這時昌平君再發下糧食,說是自己用私人財產從外地高價購來的……百姓便越發對其感恩戴德。

  此後昌平君再適時讓部下放出謠言:

  “秦軍在汝水戰敗糧草被奪,是以糧草緊缺不足以養活楚國百姓。”

  “秦軍甚至打算坑殺一批百姓以節省糧食……”

  這謠言是半真半假。

  真的是秦軍的確是戰敗糧草被奪,蒙武軍還損失了四萬人。

  假的是這對秦軍影響並不大,尤其糧草更沒有被奪去多少。

  且戰局又再次穩定下來往有利於秦軍的方向發展。

  但位於陳城的楚國百姓又哪裏會知道這些,他們被昌平君這麽一忽悠就信以為真了。

  百姓心下這麽一思量:

  繼續這樣下去說不定哪天就會被秦軍餓死甚至坑殺了。

  但若是反秦……此時楚軍眼看就要勝利,反秦助楚軍一臂之力豈不就是大功一件?加官晉爵還不等著自己?

  一時百姓中暗潮洶湧磨拳擦掌,暗中向昌平君請願者絡繹不絕。

  這時昌平君才覺得時機成熟,然後振臂一呼,叫道:

  “秦師不仁,敢犯我楚境。”

  “我等本為楚民,豈能以命事秦?”

  “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於是百姓紛紛操起木棍竹條起事……此時不是農時,楚國百姓手裏就連農具都沒有,能找得到的武器就隻有這些。

  王徨聽到楚民造反時不由吃了一驚。

  他吃驚有兩個原因:

  一是這叛亂居然是昌平君發起的,這讓他始料不及。

  二是沈兵當初告訴他楚民造反他還不信。

  因為陳城這地方與其它城池不同,它是一個典型的易守難攻甚至可以說是令人發指的城池。

  別的城池城外隻是護城河,而陳城城外直接就是人工湖,圍著城牆一圈的人工湖,隻留下幾條小道橫穿人工湖直抵城門。

  這樣的城池若不是當初項梁主動放棄,隻怕攻個幾年也攻不下來……因為隻需要幾十名弓弩手往城牆上一站,就可以封鎖城下的小道讓敵人無法近身了。

  不過說實話,項梁放棄陳城卻也是對的。

  這樣的城實際上是死城,敵人攻不進來,自己也攻不出去……敵人同樣也可以用幾十名弓弩手封鎖住小道。

  其結果就是直接把項梁及其置下大軍封鎖在陳城內無法動彈。

  因為這原因,王徨隻需要守住城門叛軍就無路可逃了,何況大梁軍還有狼筅和鴛鴦陣,這玩意應對敵人集群式衝鋒可是有奇效的。

  是以王徨隻以為沈兵不過說說而已,他隻道楚民便是有十個膽也不敢叛亂。

  然而事實卻證明沈兵是對的。

  王徨第一反應就是將兵力集中在城門來個甕中捉鱉,把這些叛軍鎮壓在陳城內。

  但轉念一想沈兵又交待過“勿需趕盡殺絕,盡可放楚人出城”。

  於是當下就下令:

  “守住北、西、南三門,放開東門!”

  部將不解,問:

  “校尉,東門臨河。”

  “而我軍水軍又在汝水,河道上盡是運糧船隊。”

  “若放叛軍由東門而出,隻怕會沿河劫掠船隻逃走……”

  王徨打斷部將的話,道:

  “勿需多言,保住城內糧草要緊,任他們出逃。”

  部將不敢多說什麽,應了聲就去調兵譴將。

  昌平君也不是等閑之輩,他起軍之後便讓楚民到處放火。

  古時房屋都是木房且連成一片,若是不及時救火很快就會連成一片燒盡整座城邑。

  這還真讓大梁軍忙了一陣,尤其糧倉還遭火勢波及……不過王徨早已按沈兵的命令將糧食轉移到他處了,糧倉甚至還是王徨有意放縱其火勢。

  昌平君等楚民自是不敢在城內逗留太久,乘著大梁軍忙著救火時就從東門殺了出去。

  一切進行得十分順利。

  大多楚民出城後就作鳥獸散了……這些楚民大多是老弱傷殘,昌平君便是帶著身邊也沒什麽作用。

  隻有三千餘精壯跟昌平君在碼頭搶了一批運糧船然後沿河而下。

  古時消息不靈通,河道上運糧的秦軍遠遠隻見陳城一片黑煙,卻不知道從他們身邊順流而下的那些船就是叛軍,於是任由昌平君一路逃逸竟無人阻擋。

  消息幾個時辰後才傳到楊端和手裏。

  是時楊端和正在前線巡視,一名信使匆匆趕來報道:

  “上將軍,昌平君領楚民叛秦,陳城糧草大半被燒。”

  楊端和霎時就手腳冰涼:

  “什麽?昌平君這廝……”

  接著一口氣沒緩過來差點就暈倒,兩旁親衛趕忙上前扶住。

  李岩趕上來說道:

  “上將軍保重。”

  “我等可以從大梁緊急運糧,隻需堅持到明年收成……”

  楊端和搖了搖頭,道:

  “我軍接連滅趙、魏兩國,軍糧大多來自燕國及大梁。”

  “原本雖可以支持到明年豐收卻要大秦百姓節衣縮食。”

  “如今存在陳城的糧草卻被燒了大半,無論如何也撐不到那時了。”

  李岩還不甘心:

  “我等或可從楚境百姓征集。”

  說是征集其實就是“搶”,也就是以戰養戰。

  雖說從百姓手裏搶糧不是什麽好辦法,但極端情況下就是不得已。

  楊端和又搖了搖頭:

  “項燕早已把大部糧草運至汝水以東了,哪還容我等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