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設計
作者:遠征士兵      更新:2020-08-19 10:55      字數:2256
  接著沈兵就發現其實一百斤遠遠不夠的。

  原因是他最耗不起的是時間,其它的比如原料及人力其實都無足輕重:原料不要錢,人力全軍都可以差使,就是這赤藤的浸泡花時間。

  於是幹脆又派出一支車隊再去運幾批赤藤回來製作。

  製作方法倒是簡單,隻需要用幾個大桶浸泡著時常換換水就行了。

  這其間沈兵還特地去找了下楊端和。

  沈兵拱手道:

  “將軍!”

  “我軍無盔甲可用,我使人采了些老藤製甲,這該不違法吧?”

  楊端和聞言不由愕然,接著哈哈大笑:

  “不違法。”

  “此乃你等自製自然不違法。”

  “隻是這老藤……它也能製盔甲麽?”

  “它製了盔甲能用於作戰麽?”

  沈兵順便又賣下慘:

  “唉,將軍有所不知。”

  “有比總比沒有強!”

  “我等總不能隻著一身褐衣便去與敵作戰吧?”

  “用老藤製些盔甲也好擺擺樣子壯壯膽!”

  這時候就該裝可憐,否則這楊端和明白怎麽回事後便大喝一聲:

  “居然還有這等好物事?”

  “水軍遲些裝備,先讓步軍騎軍試試!”

  到時沈兵又到哪訴苦去啊?

  此時楊端和聽著沈兵這話也隻能回以一聲苦笑,然後就當作小事忘了。

  有了楊端和這句話沈兵就放心了。

  他先讓人用老藤編了一麵藤牌盾……

  這老藤是山上現成的,它是枯死後曬了許多已經纖維化,缺點就是沒有用水浸泡所以韌性不足,隻需用力一折就會“啪”的一聲斷裂。

  而若是反複用水浸泡再曬幹,這樣處理後的藤條便很有韌性無法折斷。

  沈兵想先試試它是否可以擋箭,於是就且先用老藤試試。

  結果出乎沈兵的意料之外……便是用秦軍的強弩也很難洞穿這種藤牌盾。

  試射的魏呴這才明白沈兵采集那麽多的赤藤是用來做什麽的。

  他感歎道:

  “校尉莫不是想要用此藤製盾?”

  “這倒是好主意。”

  “藤盾能擋箭矢重量又輕,的確適合水軍使用。”

  這主要是因為這時代的水軍大多用小型戰船,也就是隻能載二十五人的小舟。

  戰船小又要求速度,必然就要盡可能減輕重量。

  魏呴又哪裏知道沈兵不隻是要它來製盾,還會用它製盔甲。

  沈兵想了想,幹脆自己動手設計……他學的就是這專業,此時一時技癢。

  盾牌一定要大,就像羅馬方盾一樣。

  這是由於藤牌重量輕,在同樣重量要求下盾牌麵積越大就意味著它的防護越好。

  另外這盾牌還要做成雙層的,中間鋪上幾層能隔水的棕葉棕絲,四周邊緣再往內凹……這盾牌就成了一艘可供單人乘坐的小船。

  頭盔要做成鬥笠形,就像宋朝、明朝流行的笠盔。

  笠盔的特點是帽沿比較長,能應對從空中成角度射下的箭矢對脖子構成的威脅……

  古時盔甲在麵部及脖子這一塊的防護總是弱點。

  因為此處若要加強防護上一層護裝作戰時就十分不便,動作稍大甚至可能讓自己受傷。

  而敵人一片箭雨過來射到其它地方都不致命,要害處比如頭、胸、腹甚至膊都有護甲。

  隻有這麵部和脖子……它們既是要害又無法加裝護甲。

  在這情況下寬沿的“飛碟盔”也就是“笠盔”便橫空出世。

  若箭矢從敵營方向襲來,戴有這“笠盔”的兵士隻需將頭稍稍低下往前傾,就能很好的護著麵部和脖頸。

  水戰既然多是弓弩戰,這用來擋角度箭矢的寬沿“笠盔”沈兵當然不會放過。

  當然,它應該還要附加一些作用。

  比如同樣是雙層中間加上棕葉,這樣不僅增加防護還是一個遮風擋雨的鬥笠,必要時還可用它來舀漏進船裏的水。

  要知道那楚國地處南方是多雨潮濕地區,這些考慮當然是有必要的。

  護甲就不用多說了,就按秦軍鎧甲製作。

  隻不過尋常兵士的護甲都沒有披膊,這一方麵是披膊製作難度大,另一方麵是其重量會限製作戰。

  當然也有批量裝備資源不足的問題,所以往往隻有高爵者籍的軍官才有分配。

  沈兵直接就給加上了。

  不為什麽,青銅甲披膊或許會限製作戰,但藤甲披膊那點重量根本就不值一提,不加就是傻瓜。

  沈兵甚至還設計了一幅麵具。

  麵具這玩意在弩箭作戰尤其是在近距離弩箭作戰中的防護十分重要,因為這時麵部是敵人的首要攻擊目標……

  近距離弩箭作戰的特點是射出的箭矢軌跡較平直且更精準。

  攻擊其它有護甲的部位效果不大。

  隻有麵部隻需一箭就能使其失去戰鬥力。

  中國古時作戰之所以大多不用麵部護具,是因為它往往是個雞肋:

  麵具輕了就完全不起作用,一箭射穿了一樣受傷致命。

  重了就會影響頭部活動使敏捷性成級數下降。

  另外還有眼部視線問題及口鼻呼吸問題。

  再加上每個兵士眼睛及口鼻位置又不太一樣於是無法批量製式生產……於是製作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又成級數上升。

  藤甲麵具就不存在這些問題。

  它基本不需要考慮口鼻通風,因為它本身就很通風。

  如果說要考慮的話,就是口鼻這一塊不要編得那麽密。

  然後眼部留下兩個大孔用於觀察。

  如果還會遮擋視線,自行撬掉幾根藤條將觀察孔開大一些就可以了。

  於是麵具也可以製式批量生產,既是如此那為什麽不用?

  這樣一來,這藤甲幾乎是將所有要害部位都護住。

  短期製出的藤甲防劍槍或許不足,但防箭矢還是綽綽有餘。

  這時沈兵才明白為什麽《三國演義》裏將藤甲兵稱為“刀槍不入”。

  其實沒有任何一種盔甲刀槍不入,藤甲也不例外。

  問題是它可以用更小的重量盡可能多的防住身體各個部位,幾乎沒有弱點,於是在與有明顯破綻比如無麵部防具的敵人對陣時就有很大的優勢。

  當然,這些隻是設計。

  具體還要等藤條浸曬過一、兩個周期後製出來再看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