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馬謖該不該殺
作者:我要上三江      更新:2020-07-18 18:23      字數:2881
  諸葛亮臉上滿是苦澀,他自嘲的笑了兩聲,“那司馬懿領軍才能不下於曹操,以他的毒辣,一旦占據了街亭,怕是要堵住我北伐大軍的所有退路,此後糧道已斷,能不能安全撤回漢中,都是未知數。”

  眾將聽後齊齊吃了一驚。

  沒想到丟失街亭後的後果會如此嚴重。

  隨後又想到在此之前在大帳中苦苦懇求獨自領軍駐守街亭的馬謖。

  還當著所有人麵立了軍令狀。

  此番前線的戰報已陸續回轉。

  若說馬謖失街亭,讓諸葛亮大吃一驚外,曹軍率領5000士卒獨自拖住徐晃的1萬強兵,且抵擋住了對方連續四日的強攻,也讓諸葛亮吃了一驚。

  雖曹軍此舉不能改變大局,但其頑強勇敢的表現,從這刻起,已經深深烙印在諸葛亮心中。

  諸葛亮又歎了一口氣,“那司馬懿在街亭附近設下重重埋伏,妄想誘騙我軍進伏,為今之計,大部隊不能妄動,等所有部隊收攏後,在徐徐退回漢中。”

  諸葛亮這番未戰先退的說辭,頓時像一記重鼓,震得所有人愣了半響才反應過來。

  趙子龍率先忍不住發聲問道:“丞相,如今局勢嚴重到如此地步了嗎?”

  諸葛亮又歎道:“都怪那馬謖啊,不聽我言,失了街亭,如今糧道已斷,全軍剩下的口糧不足五日,若此時不退,屆時全軍將有嘩變的風險,一旦嘩變,後果不堪設想。”

  這一次,所有人算是聽明白了。

  “傳馬謖。”

  諸葛亮一聲令下後,帳外親兵迅速將五花大綁的馬謖帶進大帳。

  進了大帳後,馬謖見諸葛亮一副怒其不爭的架勢,其他大將紛紛不忍的撇過頭去,隨後想到此番後果,心中已是一片漠然。

  “丞相……”

  馬謖掙脫了兩名親兵的攙扶,推金山倒玉柱的跪在地上,額頭著地,重重的趴在地麵泣不成聲。

  諸葛亮在上首厲聲問道:“幼常啊,你自小飽讀兵書,精熟戰法,我也屢次告誡於你,街亭乃我軍糧道之根本,可你到了陣前,苦空一切,好大喜功,不聽我言,在五路總路口依次下寨,導致街亭已失,讓我軍陷入萬劫不複之境。”

  “你自己說,你該當何罪呀?”

  眾將見諸葛亮說的痛徹萬分,這才想起二人間的複雜關係,雖名為主帥與參軍,實則情同師生。

  頓時齊齊閉口不言。

  “丞相……”馬謖重重的磕了三次頭後,這才抬起頭來,臉上已淚流滿麵。

  “街亭失守,皆是我一人的錯,我立過軍令狀,甘當軍法!”

  馬謖拋下一番鏗鏘有力的認錯態度後,又俯下頭去,對著諸葛亮方位,重重的磕了兩次頭。

  此後昂首挺胸的立了起來,就要往帳外走。

  對某些文士而言,死並不可怕,就算是死,也不能弱了家族的聲譽,也要為自己留下一個英勇就義的好名聲。

  這恐怕成了馬謖此刻唯一的念頭。

  曹軍看在眼中,卻選擇了沉默不語。

  心中雖恨這馬謖差點將自己和名下5000精兵坑死,但他事後想想,街亭失守的罪過卻不能全落在馬謖身上。

  首先是自己顧慮太多,擔心影響曆史走向。

  故而明知馬謖將兵馬屯於孤山而選擇放任自流,雖有一兩句勸阻之詞,更多的隻是想將自己撇幹淨而已,避免在事後的問罪中波及到自己。

  雖然勸阻了也沒鳥用。

  但若耐心與他分析一番,說不定會有另外一個結果。

  其次就是諸葛亮識人不明。

  他雖不讚成馬謖守街亭,但在趙雲等將領的勸說下,最後還是內心的情感戰勝了理智,將駐守街亭的重任交付與他。

  若守街亭的主將是曹軍,亦或是趙雲,斷然不會淪落到如今這樣的局麵。

  最大的過錯自然在馬謖身上。

  剛愎自用,誇誇其談,又聽不見不同意見,這才導致了最終的大敗。

  曹軍心中左思右想,一時間選擇了旁觀不語。

  其實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那麽一瞬間,他內心的私心起了作用。

  為了完成任務,爭取早日爬上高位,明知馬謖此舉會導致街亭失守,會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

  曹軍仍選擇置之身外,明哲保身,知而不言。

  最後的結果是連他自己都差點葬送進去。

  這讓他又重新在心底審視起之前的既定戰略來。

  “莫非,我之前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

  曹軍既想諸葛亮北伐,這樣才有希望完成任務;

  同時心底又不希望諸葛亮的北伐馬上成功。

  因為此時他的位置還不夠高,不能獨領一軍,就算諸葛亮北伐成功了,與他的任務也沒有半點幫助。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等曹軍爬到高位後,在北伐之中能獨領一軍,這樣才能最保險的完成馬超的複仇。

  目前看來,曆史的發展方向正如自己之前計劃的那樣。

  曹軍的私心,導致了他此時對馬謖恨不起來。

  此番正在糾結中。

  馬謖與諸葛亮一番對質後,將所有過錯攬在自己身上,眼看就要被諸葛亮親兵推到外麵斬首。

  帳中的一幹大將紛紛站不住了,開始為馬謖求情。

  “丞相,如今我北伐事業剛剛起步,還遠未成功,就自斬一條臂膀,實乃不妥,我觀這馬謖也有些才能,隻是用錯了地方,不若讓他戴罪立功。”

  最先為馬謖求情的依然是趙子龍老將軍。

  諸葛亮心中也十分矛盾。

  他也不忍心斬了馬謖,但又要對軍中的其他將領有一個交代。

  此子立了軍令狀,若不依軍法處置,以後軍中將領誰還將規矩當一回事?

  等其他將領陸續求完情後,諸葛亮的視線又落在曹軍身上。

  “文武啊,馬謖不聽你勸阻,險些害得你和那5000軍士全軍覆沒,你且說說,這馬謖該不該殺?”

  頓時,大廳中的所有目光皆投到曹軍身上。

  曹軍心中也矛盾得很。

  若為了自己泄憤,為那死去的蜀軍將士報仇,這馬謖著實該殺。

  但若想更好的完成馬超的複仇,留下他一條命,卻有利於曹軍今後的行動。

  曹軍猶豫了半響,抬起頭時正好看見諸葛亮望過來的目光,頓時心中一愣,瞬間讀懂了諸葛亮的用意。

  原來諸葛亮也希望自己能幫馬謖求情啊!

  讓他有一個台階,借此下坡。

  隻是這話諸葛亮是絕對不會說出來的。

  曹軍本就猶豫不定,既然此番諸葛亮幫他拿定了主意,心理也沒太多的抗拒。

  於是咬了咬嘴唇,道:“昨日之日不可留,事已至此,多殺一人於我軍無益。”

  “馬謖雖險些將我北伐大軍陷入萬劫不複之地,也差點讓末將和手下5000軍士全軍覆沒,但當初派遣馬謖守街亭時,諸位將軍觀其決心悲壯,也幫其說過好話,更有丞相識人不明在先。”

  “故而,馬謖有錯,但罪不至死,可令其戴罪立功,將功贖罪。”

  曹軍將失街亭的過錯一下子推倒了其他將領和諸葛亮頭上,頓時也讓眾將對他刮目相看。

  此番對馬謖最恨的,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帳中諸將,而是曹軍和他死去的幾千軍士啊!

  如此深仇大恨,竟然也不追究了。

  這曹文武的胸襟之寬廣,實在讓人佩服。

  諸葛亮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那原本傴僂的脊梁,又微微抬了起來。

  諸葛亮不動聲色的在大廳中掃了一圈,最後視線落在馬謖身上。

  “馬謖啊,今所有將軍都為你求情,你可要銘記在心呐,今後切莫望了今日的教訓,好好戴罪立功。”

  “來人,將馬謖帶下去,去帳外自領80軍棍,並剝奪其參軍一職,貶為白身,並終生不可獨領一軍。”

  馬謖此番死裏逃生,頓時淚如雨下,又如何不感觸深刻?

  他朝著大帳中所有將領鞠了一個弓,又慎重的雙膝著地,向曹軍單獨拜了一拜,此事才算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