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改姓歸楊
作者:逸影風雲      更新:2021-01-15 12:42      字數:4014
  完顏洪烈聽到餘者勿用隨遷的聖旨,沉默良久,獨自入宮求見。

  自完顏康登基之後,除卻公事之外,完顏康從未與完顏洪烈私下會麵。這位趙王殿下曾經數十次獨自求見,完顏康一直以種種理由加以推拒。

  這一次,完顏洪烈尤其堅決,一直在宮門外靜候。

  半日之後,完顏康最終還是宣完顏洪烈到上書房。

  “參見陛下!”

  “趙王免禮。”

  兩人相對而視,完顏洪烈本有千言萬語要說,卻忽然不知從何說起。

  沉默良久之後,完顏康主動出聲,打破尷尬“後日,我就要南下開封了。”

  完顏洪烈眼眶濕潤“還會回來嗎?”

  “會,隻怕不會多……”

  完顏洪烈張嘴想說什麽,話到嘴邊又吞了回去,如此再三才道“康兒……”

  完顏康默默將臉轉到一旁。

  完顏洪烈緩緩道“康兒,你去到開封之後,恢複楊姓吧。”

  完顏康身子一震,看回完顏洪烈“什麽?”

  完顏洪烈垂頭道“我做了天大的錯事,不求你能原諒。我跟三哥能保全富貴,已是你分外宅心仁厚,畢竟你不是完顏家的骨血!”

  完顏洪烈說到這裏,聲音哽咽起來,眼中也忍不住湧出淚水。他以手遮麵拭去淚水,稍稍平複之後,才繼續說“如今天下一統,你所創萬世不滅之基業,不可再隨我完顏氏,當早複楊姓,光宗耀祖……”

  說到這裏,完顏洪烈剛剛收住的淚水,再也忍不住流淌下來。

  良久之後,完顏康點了點頭“好。”

  完顏洪烈起身告辭,走到門口時,完顏康忽然喊了一聲“父王。”

  完顏洪烈欣然轉過頭“康兒!”

  完顏康走到他身旁,與他相擁良久“以後有機會,我會帶定兒他們,回中都來看你。”

  完顏洪烈再也止不住,一時淚如雨下,不過這次,是喜極而泣。

  ……

  因為民眾並不隨遷,加上國務院早有安排調度,大金遷都之策從穀雨後三日正式宣布,到芒種前就已順利遷至開封。

  開封原就是大金陪都,皇宮官邸基本上無需新建,在年後已經做了一番修繕。去歲南征時,開封作為大帥府處所,城中所存糧草充足,也省卻了朝廷不少功夫。

  完顏康抵達開封,首先祭拜了天地,然後下旨宣布改姓歸楊。

  康未出世時,家中遭逢大變,生父楊氏失蹤,生母包氏臨危,得蒙趙王搭救而幸免。爾後,趙王待康如己出,請名師授文武之道,方有康之今日。康既知出身,當複歸楊姓,但趙王養育之恩,不可或忘。吾朝國號不改,完顏氏並為國姓,欽此!

  此詔一出,天下議論紛紛,反應不一。

  宋境百姓大多喜不自勝,原來咱們皇帝陛下是楊家後人,難怪如此英明神武,待南邊百姓如此仁德。

  趙擴在揚州聽聞此事,喜滋滋的對正妻楊桂枝道“這麽說來,朕與聖上,還能攀個親戚呢!”

  楊桂枝沒好氣的掐了趙擴一記“朕、朕、朕,這都多久了,還改不過口來,小心禍從口出。”

  推薦下,我最近在用的,安卓蘋果手機都支持!

  趙擴嗬嗬一笑“咱們大金,講究依法治國,不以言獲罪!”

  楊桂枝噗嗤一笑“咱們大金,咱們大金,你這改口倒是改的順溜,要不趕明兒我去開封,認個堂兄弟去……”

  趙擴連連擺手“賢妻,朕、使不得,使不得。”

  金國文武重臣,尤其跟隨完顏康的老人們,對此幾乎毫無波瀾。完顏康的身世,對於徐道勝等老臣子而言,並不算秘密。這位陛下姓完顏也好,姓楊也罷,總歸還是他們獨一無二的老大。

  完顏氏成千上萬宗室之中,倒是掀起了軒然大波,各種惡語不斷。但完顏洪烈和完顏洪熙這兩位大佬都沒有任何表態,其餘的蝦兵蟹將就算吐吐槽,罵罵娘,又能翻起什麽風浪呢!

  完顏康……楊康威望如日中天,些許非議連他一根汗毛都傷不了,更何況,這些非議還遠在中都。

  楊鐵心和包惜弱在遷都之前,就已被接到開封。完顏康下詔改姓歸楊後,楊鐵心被敬為太上皇,包惜弱被敬為太後。

  楊鐵心特地拎了一壇老酒,強拉著兒子與他共醉一場。此後,這位太上皇和太後的生活依舊別無變化,每日在宮中逗弄幾個孫兒孫女,笑聲不斷。

  一月之後,改姓歸楊的熱度已經漸漸淡去,無論官場還是民間,都少有人再議此事。

  楊康站在黃河堤岸上,指著河中滾滾波濤,正在給文武重臣、開封富戶和農民代表科普黃河決堤之患。

  聽聞皇帝說到,黃河如果依舊如此,開封將麵臨沒頂之災,眾人不覺有些目瞪口呆。

  黃河河水黃濁,十餘年前雖然決堤一回,但禍害並不太大。若是這番話是旁人說出,多半會被罵個狗血噴頭。

  但這話是楊康親口所說,卻由不得眾人不信。

  隻是文武重臣怪異的眼神,分明表露了一個意思陛下,你都知道黃河水患如此嚴重,為何還要遷都到開封?

  楊康微微一笑“為君者,要勇於擔當。依我來看,隻需兩策施行得當,治河便可見效。”

  徐道勝羽扇輕搖“可是上遊固土,下遊清沙兩策。”

  楊康撫掌大笑“首相實乃我朝武侯也!”

  徐道勝以羽扇指向河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此河原名大河,並非今日模樣。近千年來中上遊砍伐過度,河水攜帶大量泥沙至此,才有今日之害。若要治河,上遊固土,方是根本之策。”

  在遷都南下時,徐道勝見到河水如此黃濁,心中便有所思量。隻是一到開封,這位陛下就折騰了一個改姓歸楊出來,讓他有些猝不及防,來不及推行治河之策。

  既然徐道勝這位首相大人與皇帝意見統一,其他人也不會跳出來唱反調,剩下的便是商議如何施行治河細則罷了。

  回到開封,君臣商議之後,上遊固土之策,主要交由各地官府來實施。在開封以西黃河中上遊各縣、州、府,植樹種草、固土治河的成效,將列為當地官員考核項目的重中之重。

  有道是,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為了考核評優爭先,各地官員必會絞盡腦汁,使盡渾身解數來植樹種草。當上遊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提高之後,水土得以保持,不僅能減少黃河下遊砂石的沉積,還能促進農業生產,可謂一舉兩得。

  下遊清沙工作,卻不是那麽簡單的事兒。楊康定下一個規矩,往後每月初一,他帶頭前往黃河邊,先祭拜天地,再親自操舟上河打撈河沙一天。

  開封的大小官員統籌安排,每月一日,輪流前往黃河清沙。

  開封駐軍,旬日擇一天清沙。

  開封府所有成年居民,每月也需抽出一日清沙。

  君、臣、軍、民齊齊上河清沙,工部也研發出幾種清沙裝備,以為輔助。這等簡單的人力清沙活動,對於茫茫大河而言,似乎於事無補。但古語有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水滴石穿之下,隨著上遊植樹種草見效,二十年後開封境內的黃河,一升河水的含沙量已不到遷都時的三分之一。而開封府河床的高度,不升反降。

  楊康傳位之時,還將皇帝每月初一挖沙,列為為帝者的基本守則。開封定都百年後,黃河水複歸清漣。

  當然,此乃後話。

  治河之策有條不紊的推行,秋收過後,楊康又與國務院商議,準備推出幾項新政。

  各地義務教育,開始吸納女童入學。

  科考鼓勵女子報名,準許女子當官。

  在《革新法典》中,增補婚姻法。婚姻法中,明確以一夫一妻製為原則,妻子三年以上無所出者,男子可多娶一人。除此之外,有爵之人,享有特權。獲縣爵者可娶妻兩人,獲州爵者可娶三妻,獲府爵者可娶四妻,皇位繼承人同府爵,皇帝可娶妻五人。

  這幾項新政的核心,都是提高女子地位。對於前兩項,幾乎無人有異議,女子能識字於國而言總是好事,而黃蓉等幾位皇後參政效果頗佳,也證明了女子可以當官。

  但婚姻法這一項,除了事先通過氣的徐道勝和公孫玉之外,滿朝文武幾乎齊聲反對,苦苦勸諫皇帝收回成命。

  麵對群臣洶洶之態,楊康躲到一旁,讓黃蓉出來打對台,與群臣打嘴仗。

  反對派此法一出,豈非與天下男子為敵!

  黃蓉天下男子,能納妾之家,不足兩成。

  反對派三妻四妾,乃自古先例,人倫大事,不可廢也!

  黃蓉黃帝之前,未聞三妻四妾之說,以舜帝之貴,不過二妃。

  反對派嫁娶之事,乃民之自由,國家不可強行幹涉!

  黃蓉婚姻法新規,因其有利江山社稷,並非強行幹涉嫁娶。

  反對派新法若施,隻會導致江山動蕩,如何有利社稷?

  黃蓉微微一笑“以我家相公的身板,還有些應付不過來,諸位大人,不知你們家中妻妾成群,如何不生怨念……”

  群臣頓時語塞。

  楊康及時站了出來,開始講述起一夫多妻製的曆史成因。一夫多妻製得以形成和穩固,主要是因為從春秋戰國起,中國大地戰亂不休,導致男性人口減少,男女比例失衡。

  他舉了個例子,生男生女本是順應天道,合乎陰陽,人數各占一半。因為戰亂,導致國中男女比例為一比二時,一夫二妻就順理成章。

  如今四海平定,即便有對外戰事,以大金國力,今後也絕無大量戰死男丁的風險。這樣一來,原本男少女多的比例,就會逐漸改變。男少女多之局麵,必然會慢慢回到男女各半的狀況,這就是一夫一妻製的現實基礎。

  群臣聽完皇帝這番講解,都明白了其中道理。確實如楊康所言,以大金的國力和種種國策,往後即便有戰事,都隻有大金吊打他國的份,絕無大敗輸虧的道理。

  可是,就是難以接受啊!

  娶了的妾氏,難道要休了不成?

  楊康對此早有預案法不溯及既往!

  婚姻法目前還是草案,在本法未正式實施之前,你就是娶一百房妻妾,都是你的本事。

  此話一出,文武眾臣的想法立刻變成,咱們抓緊多娶幾房妾氏。可等回到家中,細細一想,絕大多數官員都打消了突擊娶妾的念頭。

  娶妾容易,養家不易呢!

  以金國官員的俸祿,養家糊口絕無問題,七品官員的薪酬,養多一個妾氏也能做得到。可五品官想養兩個妾氏,手頭都不免有些吃緊。二品三品大員,若養三房妾氏,幾乎就沒多少餘財了。

  哪個官員能娶上十房八房妾氏,那就等著監察院來查吧!

  咱們這些辛苦搏殺的武將、終日勞碌的官員,隻能娶上一兩房妾氏,憑什麽那些商賈,能左擁右抱,享盡齊人之福。

  這麽一想,滿朝文武心氣都順了,反而覺著推行一夫一妻製是個好事。

  咱們該娶妻都娶了,該納妾也納了。往後的小兔崽子們,若要享齊人之福,那就得給國家賣命,自個掙個爵位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