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章 覆水難收
作者:上善若無水      更新:2021-08-01 06:22      字數:4601
  諸子百家百花齊鳴的時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

  ??那個時代真的是一個思想爆發的時代,什麽樣的學派都有。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優勝劣汰的選擇下,最後聲息的那都是華夏精神文化的精髓。

  ??秦國用法家治國,用墨家造兵器農具,用農家生產糧食,用縱橫家破壞六國合縱。

  ??可以說,秦國的成果並非是一家之功,而是許多人才一起努力的結果。

  ??隻不過是因為法家治國,所以大家都當秦國是法家當道。

  ??秦末天下大亂,整個國家幾乎都被逐鹿中原的諸侯所摧毀。

  ??高皇帝劉邦在廢墟之中建造大漢的時候,采用了休養生息的方式來治愈傷痛與損失。

  ??因為當時的人口數量,經濟能力,糧食產量等等方麵都到了非常危險的程度。

  ??繼續橫征暴斂,又或者窮兵黷武的話,結果隻能是直接崩潰。

  ??從那之後,無論是呂雉臨朝稱製,還是文景之治都是盡可能的保守。

  ??諸子百家之中,講究無為而治的黃老派,很是契合這種現象,所以也就很自然的被當做了國策。

  ??黃老派已經吃了幾十年的紅利與好處,早就是讓其他諸子百家們羨慕妒忌恨到了極致。

  ??沒有哪個國策是能永遠不變的。

  ??大漢沒有實力的時候,縮起頭來韜光養晦,自然是黃老派說啥就是啥。

  ??可現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大漢重新站起來了,黃老派的那一套自然也就會被拋棄。

  ??所謂的黃老派,實際上就是道家的其中一個分支。

  ??而道家作為諸子百家之一,並非是後世之人所認為的那樣,真的清靜無為什麽都不在乎。

  ??在外來教派傳入之前,道家的勢力極大。

  ??就像是此時的大漢,就是標準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

  ??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也不過是在模仿黃老派而已。

  ??曆史上的小豬,用儒家推倒了黃老派的掣肘。

  ??而到了王霄這裏,他選將黃老派在高層的根基一網打盡。

  ??沒有了從太後到勳貴們的龐大支持力量,向來都是走上層路線的黃老派,那就等於是被挖掉了根基,再無翻身的可能。

  ??全天下的諸子百家們,都看到了這一點。也是知道現在天子需要一個全新的治國之策,所以他們都是瘋了似的趕過來,想要為自己的學派爭取機會。

  ??從此之後,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派與道家,算是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

  ??他們轉而去走X教向發展,可他們也沒有想到,幾百年之後居然又被外來光頭和尚們給撞的頭暈眼花。

  ??“陛下。”朱買臣上前行禮說“公孫弘,主父偃,董仲舒等人在外求見。”

  ??正在處理公務的王霄,頭也不抬的揮手“誰也不見。告訴他們,不把心思用在為朕做事上麵,那就都滾蛋。”

  ??越來越多諸子百家的人匯聚長安城,千方百計的想要影響到王霄的抉擇。

  ??主父偃和董仲舒他們,都是來為自己的學派做說客的。

  ??“喏。”

  ??暫時出任中侍的朱買臣,告退出去把王霄的原話轉告幾人。

  ??等他回來的時候,卻是看到王霄不停的打量著他。

  ??“陛下?”朱買臣下意思的檢查了一下自己的儀容,沒什麽毛病啊。

  ??“你前妻的喪事,已經辦完了?”

  ??朱買臣麵色一紅,急忙回應“有勞陛下關心,已經辦完了。”

  ??王霄跟著追問“你真的把一盆水潑在地上,讓你前妻全都收回去?”

  ??朱買臣低下了頭“是。”

  ??他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寒,其妻受不了這種苦逼的日子,要求與他和離。

  ??朱買臣說,自己發達的日子就在眼前,你可別在這個時候放棄啊。

  ??他妻子不聽,與他和離之後另嫁他人。

  ??後麵的事情就是王霄開考試,朱買臣咬牙賣掉了家中的祖屋和田地,換了盤纏一路風塵仆仆的走到長安城參加考試,隨後一舉被錄用,成為了吃皇糧的大人物。

  ??這個時代的信息交流極差,朱買臣封爵都好幾年了,他家鄉的人對此事依舊是一無所知。

  ??之後還是王霄弄出來了報紙,分發到了朱買臣的家鄉。

  ??他家鄉人聽念報紙的人說了報紙上朱買臣的名字,這才讓當地人震驚之餘開始去打聽。

  ??這一打聽,還真是那個他們認識的窮小子朱買臣!

  ??然後就有人把這事兒告知了朱買臣的前妻。

  ??後麵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朱買臣的前妻猶如被人當頭一棒,腸子都要悔青了。那叫一個悔不當初,早知道當年就該聽朱買臣,再堅持一段時間才是。

  ??之後不甘心的朱買臣前妻,一路風塵仆仆的從老家找來了長安城,一路找到了朱買臣那奢華的大院子去。

  ??麵對前妻表示想要複合的意思,朱買臣拿來了一盆水,然後潑在了地上說‘你若是能把這些水原樣裝回去,那就複合。’

  ??潑出去的水,自然沒辦法原樣回來。

  ??他的前妻又羞又愧,最終選擇了自殺。

  ??而這件事情,就是著名的‘覆水難收。’

  ??王霄對於這件事情沒有看法,那是人家朱買臣自己的家事。

  ??他隻是好奇這個故事的過程,這就是真正的見證曆史了。

  ??朱買臣很是尷尬,天子居然關心這種事情,這讓他有些不知所措。

  ??不好還在王霄看完熱鬧就轉回了正題“你喜歡說‘春秋’解‘楚辭’,這麽多人都在為走門路想要說服我,你怎麽一點動靜都沒有?”

  ??朱買臣恭敬行禮“陛下乃是天下至尊,想用哪家學派就用哪家。我等自然不可置啄。”

  ??“你倒是挺會說話。”

  ??對於朱買臣的話,王霄自然是不會相信的。

  ??大漢的這些大臣們,其實大體上都是差不多。

  ??沒出頭之前,那叫一個勤奮能幹,真心是把自己的本事給用到了最大。

  ??可是一旦出頭了,那心思立馬就不一樣。

  ??曆史上的張湯,朱買臣等人都是如此。出頭之後就陷入了爭權奪利的階段,自己內鬥的厲害,死了不知道多少人。

  ??不再糾纏這些事情,王霄轉而談論正事“新五銖錢的事情,弄的怎麽樣了。”

  ??“回陛下話,新錢已經出爐。少府那邊說,已經鑄好了數千萬錢。”

  ??“不錯。”王霄滿意點頭“質量如何,是否是嚴格按照比例來做的?”

  ??大漢的貨幣非常混亂,開始的時候繼承秦國的半兩,後來劉邦搞了個小半兩,呂雉的時候又搞了個八銖錢,可實際上質量奇差,而且因為價值太高,對於小額貿易極為不方便。

  ??這個時代哪裏來的那麽多大宗貿易,更多的花費用處都是日常生活的小開銷。

  ??呂雉當初弄麵值這麽大的八銖錢出來,本質上是想要進行經濟掠奪。

  ??隻不過大漢的百姓們雖然淳樸,可卻不是傻子。

  ??開頭吃虧之後,立馬就不認這粗製濫造的玩意了。

  ??呂後為了搞錢,在百姓們不認八銖錢,又弄了個五分錢出來。可惜換湯不換藥,本質上還是屬於貨幣掠奪的一種。

  ??文景時期,又弄出來了四銖半兩。

  ??這次稍微良心了一些,可架不住諸侯與劉氏諸侯王們一起開爐子鑄造私錢。用劣錢驅逐了良幣。

  ??等到王霄上位,天下間流通著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錢幣。

  ??這些錢幣的大小,輕重都不一樣。不但交易起來非常不方便,而且嚴重影響到了社會的生產與物資交換。

  ??所以王霄非常幹脆的選擇拋棄前邊的這些脫胎於秦半兩的半兩錢,另起爐灶搞了五銖錢出來。

  ??他讓少府做的這些五銖錢絕對是良心製作,最起碼銅的份量十足。

  ??古代銅錢價值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含銅量的多少。

  ??因為銅在華夏這兒,屬於稀缺資源。而且越是稀缺,還越是被製作成各種銅器,用來祭祀與陪葬。這就更進一步的增加了缺銅的困擾。

  ??錢幣含銅量高,那就是良幣,有良心的貨幣。

  ??而錢幣含銅量低的話,那自然就是劣幣。專門用來坑人的劣幣。

  ??大漢從立國開始到現在,曆朝曆代從天子太後到劉氏諸侯王與勳貴們不停的開爐鑄幣,幾乎都是劣幣。

  ??倒不是說他們的心都是黑的,而是因為缺銅啊。

  ??華夏曆來缺銅,鐵礦石倒是不少,哪怕含鐵量不高,可總量實際上卻是很大。

  ??缺銅的事情,對於王霄來說並不算什麽困難。

  ??因為他知道哪裏是銅礦,哪裏有露天銅礦,哪裏有比較容易開采的銅礦。

  ??早在上位之初,王霄就安排少府的人去那些容易開采的銅礦建礦修路。幾年下來,那些地方已經開始大規模產銅。

  ??當然了,這裏說的大規模是相對於這個時代來說。

  ??要是和後世相比,那真的是連人家手指頭縫裏露出來的渣滓都比不上。

  ??王霄從未想過拿這些銅去做什麽銅器用來祭祀,或者是送進陵墓之中。

  ??這幾年積攢下來的銅,他全都拿去鑄錢了。

  ??王霄已經下定決心,要重整大漢那混亂的貨幣市場。

  ??大漢這裏沒人能比他更加清楚,經濟體係是多麽的重要。哪怕大漢隻是小農經濟,也得首先把貨幣市場給整頓妥當。

  ??至於說有人收集大量銅錢,融了之後做銅器賺取差價什麽的。

  ??早早收回全國鑄幣權的王霄,早就有了應對方式。

  ??“融錢者斬,舉報者獎勵一半!”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