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蚍蜉能撼樹乎?
作者:柳語熙      更新:2020-05-26 14:16      字數:2847
  人間四月天,芳菲已盡。山裏桃花剛剛盛開。

  石青峰忽然想起一件事來,床頭上的櫃子裏麵,似乎還有一把梳子。

  那個麵若桃花,眉似春山,總喜歡把頭發向上紮起來的姑娘,有段時間沒有來了。

  從北溟回來以後,石青峰正式踏入了練氣行列。而之前與他差不多同時進山的弟子裏麵,已經無一例外的練氣圓滿,衝開鼎門,踏入了禦府境。

  引氣入體,淬煉凡身,氣息相應,內外相融,陰陽相濟,乾坤和合。

  練到乾坤和合,便能坐觀自照,看見一處紫府元鼎。以體內氣息衝開鼎門,引氣入紫府,匯百川以成巨流,擇細土以成山川,進入修行的第二境界——禦府境。

  在以氣開鼎門,引氣入紫府的時候,是天才與凡人的分界。

  紫府氣象不同,在修行之路上見到的天地便會不同。天地不同,對萬事萬物的理解便會不同,進而會對以後漫長的修行之路產生影響。所謂山川異域,各有風月,有人見到的是枝頭月,有人見到的是水中月,有人見到的是山川月,有人見到的是血月,有人見到的殘月。

  在這裏麵,還有極少的一類人,能夠見到無邊風月!

  無邊風月在險峰!

  陳玄清道:“天下修行之人多如過江之鯽,絡繹不絕,順流而下。但要想見到這無邊風月,卻要逆流而上,以鰭為足,登山礪石!”

  想起昨天夜裏,十八撞門的情景,歎了口氣,又道:“修行之路雖然曆盡艱辛,但像北溟幽海中的那扇大門,哪個不想進去看看?擊水三千裏,扶搖直上九萬裏的暢快淋漓,哪個不想試上一回?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像這等神仙美眷,哪個不想攬入懷中?”

  石青峰皺了皺眉,打斷他道:“師父,你道心歪了!”

  陳玄清回過神來,麵色有些微紅,尷尬道:“這個——有時候偶爾歪一下,倒也無妨!”

  一麵說著,一麵裝出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若無其事的轉過身去,溜達著走了。

  石青峰在後麵喊道:“真的無妨?”

  陳玄清大聲回道:“無妨!”

  石青峰又道:“那你臉怎麽紅了?”

  陳玄清加快腳步,匆匆忙忙逃下了山去。

  回到屋裏,石青峰從櫃子裏麵取出那把梳子,放在手中看了片刻。猶豫了兩三回,最終還是放了回去。

  道心歪了,真的無妨?

  這個問題讓他有些頭疼。還是先從另外一件事情開始吧——禦氣。

  想不通

  的事情,便是緣分未到,既是緣分未到,那就順其自然。這是他來禦鼎山以前便已經修得的心境,也是對他來說最為受用的心境。

  若不如此,又能如何?若想如何,隻能如此!

  物來則應,物去則淨。這是打從記事起,師父給他的第一條訓誡。

  他依稀記得,那年他才四歲。

  按照禦鼎山上的練氣口訣,石青峰盤膝而坐,洞察天地靈氣,自百匯穴引氣入體,以意念牽引靈氣,沿十二正經遊走周身,循環不止。

  這樣練了三日有餘,始覺身體裏麵微微有熱漲之感。熱漲之感便是氣感,有了氣感,禦氣運行時經脈裏麵便有了另外一種感覺。

  暖,酥,有時候還有些麻。每次禦氣完畢,都有種說不出的舒服,就像睡了一覺,耳聰目明,精神爽朗。

  禦氣一炷香,勝過半張床。說的就是禦氣堪比睡眠,一炷香的時間,便能抵上大半夜的睡眠。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石青峰每日練氣禦氣,日子過得平淡如水,沒有半點兒波瀾。

  但在他心裏,從練氣之初,卻一直有一絲漣漪。

  床頭上的櫃子上麵,那本很厚很厚的醫書,似乎有些不同尋常。

  那本書是他剛來千丈岩時陳玄清送給他的,說是閑來無事的時候,可以翻來看看,學些治病救人的本事,總沒有壞處。當然,關於裏麵的那三顆“黃豆”,特意叮囑了幾句,以免被石青峰真的當成黃豆,或者在突遭意外的時候束手無策,坐以待斃。

  別人翻書的時候,一般是右手托書,以左手翻頁,從前往後慢慢翻看。但石青峰卻有一個習慣,喜歡把書翻過來看,用左手托書,右手翻頁,從後往前,翻到哪裏就看到哪裏。

  有幾次翻看那本醫書的時候,無意中發現這本醫書每一頁上的最後一個字與第一個字居然能夠串聯成句!

  他按照每一頁的順序,從最後一頁開始,把結尾的一個字與開始的一個字連在一起,再與前麵一頁的最後一個字、開始的一個字串聯起來,連到最後,通篇整理下來,居然像是一篇口訣!

  口訣開篇說道:欲上險峰觀月色,更喜關山千裏雪!

  這句話的意思,正好應了以氣開鼎門、入紫府時的那句論斷——無限風光在險峰!

  練氣之前,石青峰對那篇口訣看不出任何名堂,隻是當做醫理去看。按照醫理上所講,口訣通篇倒行逆施,舍本求末,莫說救人,簡直就是殺人!

  練氣之後,按照禦鼎山的行氣禦氣的口訣來看,之前整理過的那篇東西,似乎跟練氣禦氣有些聯係。唯一不同的是,兩

  者引氣入體以後靈氣在體內的運行路線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大相徑庭。

  禦鼎山的《禦氣訣》中,靈氣入體以後,走的是十二正經,以手足陰陽表裏經的連接逐經相傳,周而複始,生生不息。靈氣通過十二正經,內至髒腑,外達肌表,滋筋養髓,以氣淬體。但是那篇口訣上的靈氣運行路線,卻完全不走十二正經,走的是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這些細枝末節。按照醫理來看,這些細枝末節對於正經而言雖然有“涵養兼蓄”的作用,但要想發揮此作用,須得先由十二正經向這些細枝末節裏麵注入靈氣,等到用的時候,再從裏麵調取。靈氣在體內的運行規則,是從上到下、由大到小、從主流到支流。先從主流向支流開辟一條路徑,然後二者建立聯係,互通有無。

  而那篇口訣上所講,卻是直接引氣入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從三條支流開始練起,練到支流充盈,再向正經引渡。依照此種練法,從理論上來講是從人體經脈裏麵最薄弱的環節入手,相當於在強弩之末裏麵去掉了一個“末”字。

  此法若是可行,便相當於可以把靈氣引到任何一寸經脈之中,自行運轉。相當於能夠以靈氣淬煉任何一寸筋骨、任何一寸血肉,進而從一寸到一尺再到全身!從理論上來講,隻要靈氣充足,時間足夠,此法可以將人的肉體淬煉到極致!

  但是,此種練法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便是如何將支流裏麵的靈氣引入十二主經。無法引入十二主經,就意味著無法由人體直接調遣,為己所用!

  天下練氣之人,靈氣運行皆是以上博下、以大博小,從十二正經向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裏麵引渡些許靈氣。但即便如此,也是十分困難之事。禦氣之人須得謹小慎微,緩緩而行,稍有不慎,便會導致靈氣阻滯,傷及經脈。

  而按照那篇口訣中所講的靈氣運行路徑,則無異於以下博上、以小博大,以蚍蜉之微力撼十二正經之巨樹!

  談何容易!

  且不說以這些細枝末節裏麵的靈氣去打通、衝開與十二正經之間的壁壘,建立聯係。就是光把靈氣引到這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裏麵,也都隨時麵臨著靈氣阻滯、毀經斷脈的危險!

  因此,無論從醫理來看還是從靈氣運行的規則來看,此法,與自殺無異!

  石青峰把這兩種禦氣行氣的路徑在腦子裏來來回回對比了無數遍。無數次熱血沸騰,怦然心動,又無數次心灰意冷,悵然若失。

  猶豫到最後,想到此法若是可行,便可將肉體煉到極致,最終決定——冒險一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