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劉大耳的誌向(求收藏求推薦)
作者:木木三大少      更新:2020-03-23 14:22      字數:2344
  發生在並州北部邊郡的這次鮮卑人入寇,最終被阻擋於河西郡、雲中郡一線。

  使匈奴中郎將臧旻日夜兼程地趕到並州西河郡美稷駐地,穩住了匈奴南單於,避免了匈奴人乘機作亂。

  雖然朔方郡、五原郡殘破,當地百姓流離失所,紛紛逃往內地,但在京師雒陽城,還是捷報頻傳,說漢軍浴血奮戰,殺退了鮮卑西部推演的數萬之眾。

  熹平四年三月,天下太平無事。

  小皇帝劉宏平定了羌亂,又擊退了鮮卑,自以為武功赫赫,於是要在文治上也有所成就。

  皇帝赦令京師諸儒,校訂《五經》上的文字,並銘刻成碑。立於太學門外。

  這是一個確定權威,揚名後世的國家文化工程,國內的今文、古文派大儒為了爭奪解釋經典的話語權,紛紛削尖了腦袋往裏鑽,要參與校訂《五經》。

  牛平無緣見識此等盛景,他護送難民隊伍抵達雲中郡後,就解散了義軍,動身趕往冀州。

  從雁門郡通過牛飲山白陘穀穿越太行山,牛平一行順利到達冀州常山國。

  牛平來到常山國,當然是為了三國人氣武將,石家莊趙雲趙子龍。

  當然,此時還沒有石家莊,隻有真定縣。

  牛平馬不停蹄地趕到真定縣,派人四處打聽趙雲的下落。

  可是,牛平再一次撲空,未能尋到趙雲的蹤跡。

  牛平哪裏知道,趙雲此時還是一個六歲的童子。雖然他祖籍是在真定縣,但他卻和父母家人生活在常山國的都城元氏城。

  牛平打聽不到小趙雲的消息,隻得作罷,他很快就離開常山國,繼續北上幽州。

  趙雲小時候不知道是幹什麽的,不好尋找,可是劉備和張飛二人的出身,《三國演義》裏可是寫得清清楚楚的呀!

  還是先去找劉備和張飛靠譜!

  穿過冀州中山郡,牛平一行到達了幽州涿郡境內。

  在涿郡郡治涿縣西南十裏外有一個村莊,就是有名的樓桑裏,三國梟雄劉備的家就在此地。

  牛平、牛輔、李傕三人騎著高頭大馬,帶著部曲從西南方的故安縣而來。故而,還未進入涿縣城,牛平等人就先拜訪了樓桑裏。

  “好大一棵樹!大兄,你沒有說錯,這樓桑裏果然是因桑樹得名!大兄人在隴西,卻當真知曉這幽州之事!青牛道人封神仙說得不錯,大兄隻怕是天人下凡,注定要成就一番功業。”

  牛輔遠遠的望見村裏的大桑樹,忍不住眉飛色舞地說道。

  李傕雖不如牛輔那般喧囂,但也向牛平投去欽佩仰慕的目光。

  牛平抬眼望去,隻見村中有一戶人家,那院子的東南角籬笆牆邊,有一株高五丈餘的大桑樹。

  那桑樹枝葉繁茂,如同圓圓的車蓋一般,覆蓋了好大一片土地。

  想必那裏就是劉備家。而所謂樓桑,就是說這桑樹如同一棟高樓吧!

  這遠近聞名的樓桑是劉備家的吉祥樹,幫他家聚集人氣,也讓他從小就立下大誌。

  雖然劉備是前漢中山靖王之後,可是家道早已中落。

  畢竟年代久遠,中山靖王的後代開枝散葉,多如牛毛,如今早就是漢室不值錢的宗室旁支,與皇室血緣隔了十萬八千裏了。

  然而,劉備家雖然織席販草鞋為生,但他可是從未忘記過自己宗室子弟的身份。

  劉備小時候與同宗小孩在樹下玩樂,就曾指著桑樹說:“我將來長大後,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

  羽葆蓋車是指皇帝的專車,劉備的話,嚇壞了他的同宗叔父劉子敬。

  劉子敬趕緊警告他說:“你可不要亂說話,讓我們一家遭滅門之罪。”

  當然,大漢帝國還沒有敏感脆弱到對一個童子的戲言上綱上線,追責問罪,劉備吹了當皇帝的牛皮後,屁事沒有。

  此事讓同宗叔父劉子敬不安,卻讓另一個同宗叔父劉元起對劉備另眼相待。

  劉元起常常資助家貧的劉備,將他和自己的兒子劉德然同等對待。

  此舉招致劉元起妻子的不滿,劉元起卻對妻子說:“我們宗族中有這樣一個孩子值得慶幸,我觀劉備不是個平常人,將來必有一番作為。”

  有叔父劉元起的資助,劉備雖然家貧,卻也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牛平想著劉備的故事,來到樓桑裏,準備見識一下劉備這個未來的梟雄是不是真如書上寫的那樣,耳朵大,手臂長。

  不要以為牛平挖了劉備的牆角,就不敢來見劉備。

  恰恰相反,牛平認為劉備是個人才,隻要掌控得當,將來未必不能為自己所用。

  劉備能夠最終跑到益州去當土皇帝,也是曆史的種種機緣巧合。

  牛平既然穿越而來,曆史進程必然會被改變。劉備隻怕是難以複製他崛起的道路了。

  論及對劉備的了解,公孫瓚、袁紹、陶謙、曹操、劉表、劉璋諸君,誰能比得過牛平?

  劉備可以在青梅煮酒時用雷聲騙過曹操,難道還騙得過牛平?

  所以,牛平是帶著穿越者先知先覺者的心理優勢,來見劉備這個土著的。

  畢竟是《三國演義》的主角嘛,來到涿縣,豈能不見上一麵?

  可惜,牛平雖然在大事上可以先知先覺,卻記不住那麽多曆史細節。再者說,許多事,羅貫中也沒有寫清楚啊!

  牛平進入樓桑裏後,未見到大耳賊劉備。

  原來,就在不久前,十五歲的劉備就跟著遼西人公孫瓚一起到雒陽遊學去了。

  此次遊學,又是同宗叔父劉元起資助的。

  劉元起之子劉德然也跟著劉備他們一起去了雒陽城。

  劉備幾人的目標,是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盧植為師學習。

  盧植正是涿縣人,盧家也是涿郡的名門望族。

  盧植年輕時曾經拜關中大儒馬融為師,隨馬融研習儒學經典多年,成為了儒學大家。

  三月間,得知朝廷要校訂《五經》,在太學刻石經後,盧植就辭去了九江太守之職,跑回雒陽城參與修訂《五經》去了。

  劉備的母親從盧家得知此事,就安排劉備前往雒陽城拜師學藝。

  窮得賣草鞋的劉備,有什麽資格拜盧植為師呢?

  說起來也簡單,因為劉家和盧家都是涿縣的士族,彼此抬頭不見低頭見,早就相識。

  劉備家道雖然中落,但士族的身份沒有變。他的祖父劉雄曾經擔任過縣令,父親劉弘雖然死得早,但也出任過郡吏。

  大家都是士族,你好我好大家好。對於同鄉的劉備,盧植自然會照拂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