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遷都
作者:湖樵散人      更新:2020-04-07 15:55      字數:3892
  秣馬南宋最新章節

  當平北侯時,石斌一天批閱一百份公文;當齊國公時一天批閱一百五十多份公文;當楚王時一天批閱兩百來份公文;當上攝皇帝一天更要批閱近兩百五十份公文。如今當上了皇帝,居然一天要批閱至少兩百八十份奏折,硬是將石斌從普通‘工作狂’弄成了‘超級工作狂’。

  雖然很懷念之前悠閑的日子,不過石斌也覺得這樣雖然累點但是也有不小收獲,值得。所以繼續無怨無悔的當他的‘超級工作狂’。

  有一日這‘超級工作狂’趴在桌上,拿著奏折看時,他忽然發現了一個問題:同一日發出的奏折,從西安來的奏折居然比從洪州(南昌)來的奏折要早到一日。本以為是眼花,但定睛一看,發現並沒有眼花。包括加急的等級都是一樣,都是三百裏加急。

  那為什麽從西安來的奏折比從洪州來的奏折還要早到,現在臨安是都城,並非洛陽或者開封。難道送公文的驛卒怠工?石斌立刻否定了這個想法。

  空想無益,還不如問一問。“許風,你看看這兩份同時發出公文。為什麽西安的比洪州的還要早到一日?”

  “皇上,這應該是和地形有關。北方地域多半是平原和高原,一馬平川,驛卒在官道上策馬奔馳就好。但是南方多是丘陵山川、大小江河數不

  勝數,驛卒想要加快速度其實很不容易。”

  “不是有船嗎?要那些驛卒坐船不就得啦?”石斌有些天真的問道。

  “皇上,每日朝廷接收的奏折數百份,哪裏有如此多的船隻可供使用?何況地區之間還有公文往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公文需要保密,所以不可能用船。”

  沒想到事情還如此麻煩,石斌無奈的搖了搖頭後繼續看起奏折來。沒多久,石斌又發現一個問題:三大汗國的邊境居民與大湘的邊境居民雖然不再那麽敵對,但是仍舊有衝突。甚至還有了不少馬匪跑到秦鳳路的蘭州地界了。

  這個消息可讓石斌非常不痛快,他最討厭的就是土匪,因為他自己就被土匪綁做肉票過,深知其中的危險。雖然匪首如今成了他的親人,但是這個讓人不快的經曆石斌永遠忘不了。

  有些土匪其實並不殘暴,求財而已。就是兩浙一帶也有幾股土匪,但是不知道為何,石斌對西北的土匪總是念念不忘,耿耿於懷。

  看到石斌一直眉頭緊皺,明顯不痛快,許風主動問道:“皇上,請問你是不是有什麽不痛快?若是有不痛快,請說出來。說不定微臣可以幫忙出出主意。”

  “西北蘭州出現了三大汗國的馬匪。”石斌說道。

  乍一聽,許風覺得沒什麽,因為三大汗國境內也有他們湘人的馬匪。何況這些馬匪多數是見人就搶,壓根不會分國籍。最多也就是個劫財不害命。正要開口勸石斌不必太在意時,許風又感覺石斌絕不會因為幾個馬匪而如此的不快,其中必定有別的原因。故而許風並未立刻開口,而是站在一旁細細思索起來,沒多久他便想出了一個可能的原因。

  “皇上,您是不是擔心西北忽然發生戰事,我們應對不及導致損失慘重甚至丟失大片土地?”

  這些是石斌都沒想到的,之前他隻是隱隱的感到不爽和不安。如今被許風這麽一說,石斌豁然開朗,立刻順著許風的話說道:“正是如此,如今我大湘定都臨安,離燕雲十六州有兩千五百裏。離嘉峪關更是足足五千裏,這實在是太遠了。何況西北還是一馬平川,太容易被占領。”

  “皇上說的是,五千裏實在是太遠了。若是西北出了什麽事,即使八百裏加急,也

  要七天以後才能得到消息。等朝廷能徹底反應過來事情就已經發生至少半個月了····”

  接下來石斌又想到了之前西安和洪州公文之事,西安驛卒能比洪州驛卒更快到達臨安,那當地兵馬行軍的速度也肯定會更快,尤其北方汗國多少騎兵。說不定朝廷還沒反應過來,整個秦鳳路就已經全淪陷了。

  這個情況石斌可不會允許出現,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要是因為無法控製而丟失,那可就是奇恥大辱。所以石斌決定盡快找出一個應對之策來。

  “許風,給我去將兩位皇後,王三,李超叫來。讓王驛和李韶暫代他們二人的工作。”

  “是,皇上。屬下這就去辦。”說完,許風便飛奔離開。

  賈玲和賽西施自然是最早到的,看著石斌的熊貓眼,姐妹二人心疼得很,連連勸石斌不要那麽拚命。認為他一天工作四五個時辰就足夠了,絕對是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不必發瘋似的一天工作六個多時辰。

  當然明白二人是在關心自己,石斌心中非常高興,但是仍舊表示不這麽拚不行,不少事情半點都耽擱不得。若是耽擱了,會要付出百倍甚至千倍的代價來彌補損失。

  本以為賈玲與賽西施會妥協,不再勸阻,沒想到二女卻拿石斌如果不知愛惜身體她們就不再做智囊做要挾。這可讓石斌感到為難,二人絕對是他的左膀右臂,缺少不得。稍稍思考了一番之後,石斌打算來個陽奉陰違,假意應允。

  聽到石斌的‘保證’,二人雖然有些不信,但是也不能對石斌這皇帝怎麽樣,隻好將此事放在一旁。詢問石斌為何叫她們過來了。

  “你們覺得臨安比西安、洛陽、開封、幽州四地如何?”石斌問道。

  “夫君為何忽然問這些?”賈玲有些不解的問道。

  “別問我為什麽,你們先跟我說說你們對這五個城市的看法。”

  “臨安自然是五地裏最富庶最繁榮的。西安經濟稍有不如,但是八百裏秦川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洛陽與開封兩地的經濟和戰略位置都不是最重要,但是對整個國家能做到有效控製。至於幽州,目前是五地之中最落後的,但應該說是五地之中最有發展前景的城市。”賈玲說道。

  “你認為呢?西施?”石斌笑道。

  “妾身不知,但是妾身記得所有的強盛王朝都是在北方建都。建都南方的都是些敗落的王朝,仗著長江天險偏安一隅罷了。”

  仗著長江天險偏安一隅?這話雖然不好聽但是石斌必須承認賽西施說得很正確。自這片土地統一起,南方建都的就沒有一個強盛,北方建都才是強盛的標致。

  “嗯,言之有理。夫君我是今天批閱奏折時想到這些。”

  “奏折?什麽內容?”賽西施好奇的問道。

  “有兩份奏折同一時間,用同一個等級發出,結果西安的奏折反而比洪州的奏折要早到一日。那一份奏折稟報的是現在西北蘭州地界出現不少馬匪,當地衙門無力剿匪,希望有軍隊支援。”

  二女都是聰明人,一聽就知道石斌是擔心無法有效管理北方導致巨大的損失。

  “夫君是想遷都?”賈玲與賽西施異口同聲的問道。

  “二位夫人果然聰明,我正有此意。但是不知道是否合適,所以將你們叫來。待會王三和李超也會來。咱們再仔細商議。”

  石斌三人還沒開始喝茶,許風便帶著王三和李超進了禦書房。

  王三是幾人之中最聰明的,隻聽了許風的一席話

  就確定石斌是想遷都。所以進門行禮之後直接就問道:“皇上,你是否是想遷都?”

  “是的,想必許風已經將其中理由跟你二人說清楚了吧。”

  李超說道,“臣認為皇上和王三考慮得對,此事是該考慮了。”

  沒想到李超居然如此直接的表示支持,這讓石斌非常意外。畢竟遷都是大事,普通人的都不會這麽快表態。而李超絕對是聰明人,他敢如此表態必定有所依仗。

  這也就引起了石斌的興趣,於是笑問道:“李超,你如此快的表示支持令我這個大哥非常意外。可否說說其中原因?”

  “是。相信大哥一定知道‘七國之亂’。西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禦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采納結果導致‘七王之亂’。當時景帝在八百裏秦川上據關而守,調集全國兵力剿滅七王。若是大哥一直縮在這小小的臨安城,北麵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恐怕會再次出現‘七王之亂’。到時候隻怕大哥想平息亂局就要花費比景帝更多的精力,即使最後平息,也會極大削弱我國力。”

  “大哥,李超說得極是。當年‘安史之亂’也是如此。若非大唐建都西安反應及時,恐怕大唐再無以後的一百多年了。”

  “皇上,微臣也想說一句。”

  “許風,你說。相信你也有好的看法。”

  “皇上謬讚,好的看法談不上,肯定遠不如二位皇後、王大人和李大人的。不過微臣想提醒一句,如今北麵雖然平靜,不少部落已經歸順,但是他們仍舊是最大的威脅。我大湘的威脅還是來自北方而非南方。若是繼續定都於臨安,會讓世人認為皇上隻圖安樂不敢直麵危險,不會帶著他們抵抗威脅。這樣一來,恐怕會喪失民心。若是來個‘天子守國門’肯定會讓天下臣民更加歸心。”

  這樣一說,賈玲、賽西施、王三、李超和許風五人全都支持遷都,讓石斌感覺挺舒服。接下來還有一個具體問題:遷到哪裏合適?

  “各位,既然都希望遷都,那遷到哪裏合適?西安、洛陽、汴梁還是幽州?”石斌問道。

  “大哥,小弟以為遷往西安最好。”王三非常肯定的說道。

  “為何?”

  “西安是絕對的龍興之地,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都曾在此建都。其中更有兩漢、隋、唐、新這幾個大一統王朝。”

  龍興之地?石斌不信,他是無神論者,但是必須承認強盛王朝都在此地建都。其戰略位置確實非常重要。隻不過石斌仍舊不想在那裏建都。

  “大哥,若是你不想建都西安,在汴梁和洛陽也不錯。”李超看出石斌所想後說道,“西安如今敗落,而且受到北方的威脅不小確實不太適合建都。而汴梁與洛陽身處華北要地,既能顧及全國又不受太多威脅,所以這兩地都不錯。至於幽州,此時還太落後,小弟不讚同在那裏建都。”

  李超這話句句在理,比王三說的更加實在,所以石斌很喜歡也很讚同。

  “那你們認為是汴梁好還是洛陽好?這兩城現在都差不多。”石斌笑道。

  “我看還是洛陽好。”賽西施低聲念叨,“宋朝從頭到尾就沒抬起頭過,太沒用。將都城建在汴梁,會讓人以為我們是第二個大宋。”

  眾人都覺得賽西施的話非常在理。所以眾人又排除了汴梁,定下了能與西安並肩的洛陽做都城。不過為了有效的治理大湘全境,石斌最終決定以洛陽為都城,臨安為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