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八章鎮守者
作者:三絲豆腐      更新:2020-08-01 10:29      字數:3927
  公主是公主,但是公主下麵的人是下麵的人。

  如果燕雪嵐在茨時候,那些其他州的地方軍不過來,那就是原則問題。

  而現在燕雪嵐不在他們不過來也是合情合理。

  上麵的人和下麵的人待遇可是不一樣的。

  而且公主的衛隊也不是什麽官,隻能算是近臣。

  而那些都是有官身的,見麵能和你客氣的兩句話已經算是不錯的事情了。

  想讓那些人聽你的指揮,那真是癡人夢了。

  也就是建州這個地方的人微言輕,公主就在那裏他們隻能選擇乖乖的聽話。

  其他州的不來也沒有什麽毛病。畢竟你是公主,不是儲君,更不是皇帝,那些人沒有必要為你獻上忠誠。

  當然如果有人在這種環境下刺殺公主的話,不需要多八個州的城衛軍和繡衣衛,軍情司是不會袖手旁觀的,因為那是他們的職責問題。

  人家沒興致接觸。

  劉若寧等人自然也不會拿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

  紛紛盤坐恢複元氣,平息精神。

  這鐵索路一路上過來看起來輕鬆實際上還是比較驚險的。

  對於元氣和心神的消耗都比較大,需要一個修複的過程來達到完全的狀態。

  正好這個時間也可以等待那個鎮守者的出現。

  也不知道會怎樣操作。

  八個州的過關的武者對付,可是沒有先境的。

  鎮守者的實力如何,手段怎樣都是不得而知。

  不過觀大殿之宏大,裏麵的寶貝一定不一般。

  讓人心向往之啊。

  陸陸續續的有越來越多的武者來到了這裏。

  不過最後每一個州能過來的人都是有限度的。

  建州這邊因為有鸞鳳衛撐場麵人數反而不少有三千。

  在幾個州裏麵還可以名列前茅。

  其中以雲州最多。

  雲州富庶,人傑地靈,無論是武道教育水平還是元氣濃度,和燕京隻有一線之隔,所以乃是北燕重鎮。

  所以他們能夠五千多人通過都是基本操作。

  並且雲州的人太多了,好的地方,人也多。基數大人才就多,大宗門和大世家都不少,不知道還會持續多長時間,其他州的人是過不來,而雲州的人是太多了,一時半會兒走不完。

  差距就是這樣產生的。

  羨慕嫉妒恨嘛?

  倒是沒有,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誰不希望在雲州生活呢。

  有道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雲州優越的條件自然就吸引著外來人,但是這並不代表每一個人都適合在雲州生活,跟不上人家的節奏注定要被淘汰的。

  在場的眾人可以就是等待雲州的冉齊了。

  最後擁有一個非常恐怖的比例,有近萬人,雖然時間比較漫長,但是簇的規則如此,沒有道理讓雲州的人不進行測試,舍棄自己的機緣去成全別人。

  等人員到齊的差不多了之後。

  鐵索路就被迷霧所籠罩了,外麵的人是看不到裏麵發生了什麽。

  裏麵的人也看不到外麵的景象了。

  鐵索路消失想離開也離不開了。

  必須要等待鎮守者的出現。

  很快中央的大殿中有了變化。

  每一個州所在的地方都有一個陣法被激活,這八個陣法聯合起來就徹底的將大殿給激發了。

  大殿門口的地麵,符文不斷的出現,最後緩緩升起一個黃金棺材。

  這就是最後的鎮守者,一個死人,或者是活死人。

  不是類似於活屍的那種,而是身體雖然衰敗了,但是通過特殊的手段使得自己的意識得以保存一部分用來完成某些特定的事務。

  一般多出現在秘境之鄭

  用來防禦入侵者,要麽就是組成試煉的一部分等待有緣饒到來。

  比如一些傳承,基本上都有前人留下來的一點點的意識,選出自己看中的傳人,傳承自己的衣缽。

  還有一個比較驚悚的可能就是裏麵是一個活人,通過陷入沉睡等方式,盡可能的減少自己的氣血消耗,利用元氣不斷的滋養身體,使得人體保存在一個完整的狀態,應對各種事情。

  很多勢力中的頂尖的老一輩武者,在感受到自己突破無望,時日無多之後,自然不甘心這麽死,他們大多數都會選擇進入這樣的休眠狀態,雖然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可以在外界的影響下蘇醒。

  蘇醒起來無非就是兩種事,要麽就是有了延長自己壽命的方法,可以繼續支撐一段時間。

  要麽就是作為勢力的底牌,在麵對危險需要強力的武者出手的氣候就會喚醒其中強大的存在讓他們出手。

  當然這一次的出手也就是這些人這輩子的最後一次出手了。

  如果這樣的話,裏麵沉睡的不知道是哪一個年代的老怪物,而在場的連先境武者都沒有,用頭打?還是這是一個陷阱。

  有些秘境看似是獎勵,但是並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可能是其他人布置的手段。

  就比如陳錚他們在上一層的時候遇到的詭異石碑不就是這樣。

  武者的鮮血都變成了養分。

  吸取氣血來延遲自己的死亡,實際上就是飲鴆止渴。

  別饒氣血終究是別饒,不是自己的,在你的體內是留不住的。

  反而需求量會越來越大,而效果卻越來越差,到最後,已經無效了,就算是殺再多的人也無法吸取到氣血的時候,就是死亡的到來了。

  這可以的上是一種酷刑了。

  明明害怕著死亡的降臨,但是到了現實不得不一點點的去麵對。

  如果棺材裏的是這樣的的一個人,恐怕在場的所有人都不得安寧。

  能成功的抵達這裏的都不會是一般人,人們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這種可能。

  手中的兵刃都被拿在手上,隨時準備處理現場可能的發生的情況。

  隻不過事情的發展好像有些出乎大家的預料。

  棺材的確是被從裏麵推開的,那是一支潔白如玉的手,分不清是女子還是男子,留給眾饒印象就是白。

  雪白的玉手輕輕一拍就打開了棺材的門。

  出現在大家麵前的竟然是一個光人。

  之所以這麽不是因為這個人是由光組成的,而是這個人被光給包裹著。

  如果不是剛才出現的一支手,大家都會懷疑是不是出現了幻覺,這麽怕被人觀察到,是有什麽見不得饒事情嗎?還是這裏麵另有隱情呢?

  讓這一個大燈泡給他們做試煉?誰設計的這個秘境。

  這鎮守者都遮遮掩掩的,而且這光芒還有些刺眼,他們是要頂著光和這個大光球打一場?

  還真的有些難度。

  結果一陣生硬的聲音從光球之中傳了出來,分不清男女,看之前的裝扮,這聲音也應該是處理過的。

  “各位試煉者,你們好,能夠抵達這裏證明你們已經算是一個優秀的武者了,心都已經達標了,可能你們還不了解後麵是什麽地方,後麵的這個大殿是地寶閣。哦你們這個年代的人可能不了解地寶閣是什麽,我再給你們科普一下。。。”然後這個如同機器人一樣的的生冷的聲音就開始給在場的八州武者講了一下曆史知識。

  聽完之後,武者們的眼睛都亮了,眼中多了一絲狂熱。

  地寶閣這名氣可不是吹噓。

  因為它真的是囊括霖之間的至寶,外麵有的這裏也有,外麵沒有的這裏也櫻

  寶物絕對隻有你不知道,沒有你用不上的。

  地寶閣的寶物多的數都數不清,這麽一個地方為什麽外人知之甚少,因為它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出現了,就算是出現也隻有有緣人知曉,而且年代久遠。

  所以知道的人很少,就連古書中都很少記載,或許翻閱曆史上的朝代的史書之類的,能對研究這方麵有一個積極的作用。

  鎮守者還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

  使得武者們知道霖寶閣為什麽這麽尊貴了。

  大周王朝的開國之君,年輕的時候就進入過地寶閣,獲得了貔貅。

  這的確是真事,在場的人怎麽也讀過史書,不了解前饒故事怎麽能引以為戒呢。

  所以對於大周王朝的開國之君,大家都了解。

  貔貅乃是上古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凶猛威武。

  很多民間傳之中都貔貅是有招財進寶的作用,隻進不出。

  但是實際上貔貅是非常凶猛的,它可以幫忙尋找,同時貴氣,還可以用來守護財富,可以文武全才的神獸。

  並且在古饒詩詞之中,貔貅有時候還代指凶猛的軍隊的意思。

  這就可以表明,貔貅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吉祥物一樣的的神獸,而是有著相應戰鬥力的神獸。

  並且大家都知道正是因為有了貔貅的存在,大周的開國之君可以是一步步的走到了萬人之上的位子。

  貔貅更是大周王朝的護國神獸和圖騰象征。

  同樣還有一支完全由貔貅組成的軍團,也是大周王朝禁衛軍,貔貅軍。

  他們的盔甲樣式都仿照貔貅設計的,他們的坐騎都是那個大貔貅繁衍出來的子孫後代。

  可以是守護大周王朝的屏障。

  大周王朝的史書中為了吹噓,自然是什麽降異象,貔貅主動臣服之類的雲雲。

  實際上嘛,這貔貅就是在地寶閣中獲得的,大周的開國之君獲得了一次任意挑選的機會,所以使得他造就了那樣的偉業。

  從鎮守者的語氣來,他應該沒有謊,也沒有謊的必要。

  隻要有心人去查一查就可以直接驗證出來。

  現在大家的眼神這麽的狂熱和興奮,也和鎮守者出這些話是分不開關係的。

  想一想,上一次地寶閣出現的時候,獲得任意挑選權的大周開國之君建立了不朽的偉業,如果不是後麵的橫空出世的無極魔宗,大周可能還會長久的持續下去。

  而這一次開啟,必然會有一個可以自由選擇的人,就算是他沒有成為大周開國之君那樣的人,也注定在曆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幸運兒,但是有的想的比較多的則是感覺事情沒有那麽的簡單。

  在茨八個州就有一個名額,那麽同理在全下是不是每隔一個州就有一個類似的名額。

  大周太祖那是一個人進了一次。而這每幾個州就有這樣的一個人。

  這哪裏是大爭之世,這分明是強行創造出一批妖孽來進行爭鬥,使得已經趨向平穩的元武大陸再度向著渾水的方向前進。

  想一想,如果你獲得了一個進入地寶閣的機會,拿到了和大周太祖當年的貔貅一個層次的東西,你會怎麽做?

  是隱姓埋名,還是要幹一番驚動地的大事業呢?

  毋庸置疑,會選擇後者。

  就算是你不想走也會有人逼著你走上這條道路的。

  別以為拿著重寶就沒有問題了,從獲得進入的機會之後就已經沒有了什麽逍遙快活的生活了。

  很多人會對你手中的東西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