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作者:慕思緋紫      更新:2020-07-26 20:12      字數:6374
  張儀遊說秦王道:“我曾聽說,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就發表意見是不明智的;清楚地了解事情卻不說開是不忠誠的”

  他想了許久,又說:“身為臣子對君主不能忠誠相待就應當死說卻有所隱瞞也應該死盡管這樣,我仍想把我聽說的全部說出來,請大王栽決定奪其罪過”

  他聽說,天下北方的燕與南方的魏,又在聯盟楚國聯合齊國,收羅韓國的殘剩之勢,結成合縱之約,打算在西南方向與秦國相對抗。

  他曾暗地裏偷笑。

  世間亡國的情況有三種,而終究會有人來收拾殘局,說的應該就是如今的世道

  他聽說,混亂的國家攻打治理有序的國家,必然會滅亡;邪惡的國家進攻正義的國家,必然遭受敗亡;違背天理的國家攻打順應天道的國家,必將滅亡。

  現在天下諸侯儲藏的財貨兵器都不充足,圓積的米糧也很缺乏,他們把所有的百姓征集起來,組成百萬之師,雖然前麵有白刃刀鋒,後麵有利斧,仍然敗退逃跑,不願拚死抗戰。

  百姓不肯拚死抗戰,是由於上層人士不拚殺。揚言獎賞卻不施行,說處罰卻不實施,所以百姓才不願意為國家拚死抗戰。

  “現在秦國號令分明,實行賞罰製度,按照具體的情況分析有功無功。在離開父母懷抱的時候,從來未曾見過敵寇。

  他聽說作戰就停止步伐,脫下衣服,對著敵人的刀鋒向刃,赤腳踩踏炭,幾乎全部決心死於戰場。

  決定要戰死還是逃生是很不相同的,但百姓仍然願意為秦而戰死,這是把奮戰至死的精神看得很重的緣故。一人能夠戰勝十人,十人就能夠戰勝百人,百人就能夠戰勝千人,千人就能夠戰勝萬人,萬人就可以戰勝整個天下。

  現在的秦國,如果把地形載長補短的話,土地方圓就有數千裏,驍勇的軍隊就有幾百萬人。秦國號令賞罰分明,地形險要有利,普天之下沒有能比得上的。

  憑借這些優勢來與天下諸侯爭霸,即使是整個天下也不夠秦吞並。

  他從這些就可以看出,秦國一定是作戰就不可能不勝,攻就不可能沒有攻取,抵擋抗敵就不可能不擊破。

  開拓國土數千裏,這將是很大的功業。

  但是現在秦**隊疲勞困頓,百姓窮苦,積蓄也已經全部用完,田園荒廢了,糧倉空虛,周圍的諸侯也都沒有臣服,霸主的聲名沒能建立。出現這種奇怪的事情沒有其他原因,是因為我們秦國的謀臣未能完全忠誠的原因。

  “我想要談論一下往昔。以前,齊國在南麵攻破了楚國,在中部打敗了宋國,在兩麵降服了秦國,在北麵又戰勝了燕國,在中部地區又役使韓王和魏王。國土寬廣軍隊強大,作戰必勝攻取必克,天下為其所號令,清澈的濟水與混濁的黃河是其天然屏障,長城是它堅固的防守。”

  齊,連續戰勝五次,隻戰敗一次就滅了。

  他由這件事可以看出,作戰決定萬乘之國的存亡。

  “並且臣還聽說:砍伐樹木要除根,不去禍害相鄰,禍就不會存在了以前奏與楚交戰,奉大敗楚,占領了那城,奪取了洞覽、五都、江南,楚王透亡,閱東躲威在了陳。當時,繼續攻打楚國,便能攻取全部楚地。

  占領了楚國,那裏的百姓就及夠他們使用,那裏的物產也足夠我們使用。東可強於齊、燕,中可以淩駕三晉,如此一來就可以一舉而完成建立霸王之業,令天下諸侯臣服於秦。

  但是謀臣卻沒有這樣做,反而率軍撒兵並與楚議和。

  如今楚國已收複故土、聚集了四處離散的百姓,立下社稷之主,建立起宗廟,號令統率天下諸侯在西麵和泰國抗衡,這樣泰國第一次失去建立霸業之機。

  後來天下諸侯聯合起來,兵臨華陽城下,大王您采用詐術擊破了他們,一直通進到魏國都城大梁之外。

  如果繼續圍困大梁幾十天,便可攻取大梁。

  一旦占領大梁,就可以吞下整個魏國。

  吞並了魏國,楚、趙聯盟之約也就破了。

  楚趙聯盟一旦散了,趙國就會很危險。

  趙危險了,楚國就會孤立。

  如此一來,秦國在東麵就可強於齊、燕,在中部可以淩駕三晉。這樣的話也就能夠一舉建立霸王之業了,天下諸侯都前來朝拜。

  但是謀臣卻不這樣做,反而率軍撤退,和撥國議和,使得魏國收複故土,聚集了四處離散的百姓,立下社稷之主,建立起宗廟。

  這樣的泰國第二次失去了建立霸業之機。

  前不久很侯擔任相國,治理泰國,他想用秦國一國的兵力建立兩國才能建立的功業。

  因此軍隊整日在外承受日曬雨淋之苦,百姓在境內疲弊勞苦,卻始終不能建立霸業,這樣秦國第三次失去了建立霸業之機。

  “趙國位於各諸侯國的中間地帶,是百姓混雜之地,人民輕浮難以管理,使得國家的號令無法執行。

  賞罰缺乏信用,而且地形也不利於防守,國君不能完全發揮人民的潛力,那實在是滅亡之國的形勢了,並且還不體恤百姓,幾乎征集了全國所有的百姓,到長平作戰,和韓國爭奪上黨之地。秦王您以詐術戰勝趙國,攻占了武安。

  那個時候趙國君臣上下不能同心協力,貴人與貧賤彼此缺乏信任,這樣邯鄲就沒有堅固的防守。

  如果他們秦軍奪取邯鄲,軍隊在河間得以修綣,之後再統帥秦軍,到西麵進攻修武,穿過羊腸這個險塞,降服代和上黨。

  代有三十六個縣,上黨有二十七個縣,不需要一領盔甲,不勞費一兵一卒,這些就全歸秦國了。

  代和上次不用作戰就成了秦國的土地,東陽、河外不用打仗也將反歸齊國,中呼池以北地區不用戰

  爭也將成為燕國之地。

  既然這樣,趙國被完全攻占之後,韓國也必將滅亡,而韓滅亡之後,楚、魏兩國就無法獨立;

  這樣就可以一舉攻占韓國,損傷魏國;

  挾持韓國,既破楚國,然後往東使齊、燕兩國被削弱,再把白馬津的河口挖開讓流水淹沒魏國。

  這樣一個舉措就能使三晉滅亡,合紙聯盟終將失敗。大王您隻需拱手相待,天下諸候會連續不斷地來院別,霸王之也就建立了。

  但是課回卻不這樣做,反而率軍返兵,同趙議和了。

  “憑借大王您的賢明,秦軍的強盛,霸王的功業,沒能得到尊貴的地位,而且還被行將就滅的其他諸侯同欺淩,這都是因為謀臣的笨拙啊。”

  趙國該滅亡卻沒有滅亡,秦國該稱霸而沒能稱霸,天下都已經看清了秦國的謀略之臣,這是第一點。

  秦國曾經集結全國之兵力攻打邯鄲,不但未能奪取,反而被趙打得丟盔棄甲,兵士又怒又怕,戰戰兢兢地退卻,天下人已經清楚地看到了秦軍的力量,這是第二點。

  這軍於是相率退卻,在李下聚集,大王又再次整編軍隊,極力繼續作戰,這不可能取得大勝,於是再次罷兵退卻,天下人在此清楚地看到了秦軍的智力,這是第三點。

  對於秦國內部看透了謀臣,對於秦國的外部看透了秦軍。

  這樣看來,對付天下諸侯的合縱豈不是更難了嗎

  秦國國內兵士疲弊,百姓困頓,積蓄已用盡,田地也荒蕪了、糧庫已空;秦國外部諸侯聯合,十分堅固,希望能多多考慮

  “我還聽說:非常惶恐的話,一天會比一天更謹慎。假若謹慎得法,全天下都可以擁有。

  憑什麽知道是這個樣子的呢

  古代,紂為天子,統帥天下百萬之師,左邊的軍隊還在淇穀這個地方飲馬的時候,右邊的軍隊就已經在畫水喝水了,淇水的水都被飲馬用完了,汪水也被喝完了而不再流淌,用這麽龐大的軍隊去跟周武王交戰。

  武王卻隻率領了三千身著簡單甲胃的兵士,隻用了一天,就攻占了紂王的國都,摘獲了紂王,占據了殷商的土地,擁有了殷商的臣民,但是天下卻沒有為之悲傷。

  以前智伯率領三國的軍隊,去到晉陽進攻趙襄子,智伯挖開河堤想要用水淹它,三年之後,晉陽城即將被攻下。

  趙襄子用錯龜、數策的方法進行占卜,預測:“某一個國家可被降服。”

  於是他派遣張孟談偷偷出城,破壞智伯和韓、魏兩國的約定,得到了韓築兩國的兵眾,來攻打智伯,終於俘虜了智伯,實現了趙裹子的功業。

  現在秦國土地載長補短的話,方圓數千裏,有名望的軍隊數百萬,而且號令嚴明賞罰分明,再

  加上險要的地形,沒有哪個諸候能比得上的。

  憑借這些優勢,而與諸候爭雄,整個天下都可以兼占有。

  “臣冒著死罪的危險想要見到大王,談論破壞天下合縱戰略,滅趙亡韓,使楚魏稱臣於秦,聯合齊、燕兩國,從而建立霸業,使諸侯都來朝貢的方法。懇請大王暫且

  聽從我的謀略,如果一舉無法瓦解天下合縱,破趙滅韓,讓魏、楚稱臣,齊、燕聯合的話,不能建立霸業,使諸侯朝貢的話,大王您可以砍下我的頭殉國示眾,可以把我當

  作為君主謀劃卻不能完全盡忠的臣子。”

  魏人範雎來到秦國,秦王親自在庭院裏迎接他。

  秦王對魏人範睢說:“我想要親自領受您的賜教已經很久了,隻是近日急於處理義渠國的事情,我還要天天親自向太後請安;此刻義渠國的事情終於已經處理完了,這才有機會親自聽取您的賜教。我私下深知自己很迷惑、不聰敏。”

  秦王非常恭敬地為範睢表示賓主之禮儀,範唯推辭謙讓。

  這些日子以來看見範睢的人,沒有一個臉色不流露出敬仰之情的。

  秦王屏退左右,宮殿內除了他們兩個以外再無他人。

  秦王跪身請求道:“先生您將用什麽來貼教於我呢”

  範睢隻是“是是”這樣子回答了兩聲。

  片刻之後,秦王又一次的請求賜教,範睢又說“是是”。

  一連好幾次都是這個樣子。

  秦昭王又上身直立更加恭敬地懇請道:“先生您難道不想賜教於我了嗎”

  範唯拜謝說:“我並不敢如此。我曾聽聞薑太公呂尚遇到周文王之前,隻是一個漁夫而已。

  當時他隻是在渭河邊垂釣而已,這兩個人交情是如此疏淺。

  後來呂尚一向文王進言就被封立為太師,與周文王一起乘車歸去,這是因為呂尚的話已經深為文王認可。因此周文王果真因為重用了呂尚而立下了功業,最終統領天下,自己也成了天下的帝王。

  假若讓文王疏離呂尚,呂尚也不會向他進言,這樣周朝也不會有天子的聖德了,周文王、周武王也成不了帝王之業。

  如今他僅僅是一個客居秦國的人而已,與大王交情十分疏淺,但是我想要說的又都是匡正秦王您的朝廷政務的事。

  他處於秦王與他的骨肉至親之間,我原本打算言述我的愚笨的忠誠,但是又不清楚大王的想法怎樣,因此秦王您問了我好幾次我都未能回答。

  “我並非有些害怕才不敢向您進言的,我很清楚我今天在大王您麵前進言,也許明日就會被誅殺。但是我並不害怕被誅殺,隻要大王您能聽信並按照我所說的去做,即使是死我也不會害怕;即使是流放逃亡我也不會憂心;即使滿身都長了癲子,成了披頭散發的瘋子,我也不會覺得恥辱。

  即使是三皇、五帝、五霸這樣的聖賢之人也終究會死亡;即使烏獲這樣富有力量的人,像孟賁、夏育這樣勇敢的人也終究會死亡。

  死,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是無法更改的必然趨勢。能夠稍稍對秦國有所增益,這是我最大的願望,我還能擔心什麽呢

  “忠義之臣伍子胥是躲在袋子裏被人用車拉出昭關逃離出國的。”

  他晚上的時候行路,白天的時候躲起來,到了菠水,就沒有什麽吃的了,他雙膝脆地爬行,在吳市乞討,最終吳國得以複興,幫助吳王閻廬建立了霸主之業。

  如果能讓他像伍子胥一樣進諫,即使被囚禁起來,到死都不能再見到大王,隻要我的謀略能夠得以實行,他又有什麽可擔心的呢

  當初紂王的叔叔箕子楚國的接輿,漆身為癲,披散著頭發伴裝為癲狂,卻始終不能對殿、楚有所裨益。

  即使讓他去真誠地遭受箕子、接輿的漆身為癲之苦,隻要能夠對您有所裨益,這就將是我最為榮耀的事情,他又又有什麽覺得羞恥的呢

  他所憂息的隻是

  恐怕在我死之後,天下之人看著我因為向大王盡忠而身死,以至於天下之人都閉口裹足不願來泰國

  大王您對上害怕太後的威嚴,對下又被奸詐臣子的諂媚之態所迷惑,居住在幽深的宮中,不能獨立,脫離太保太傅之手,一生都糊糊塗塗,不能分辨奸邪

  從大處來說將會使得國家社稷覆滅,從小處來說將會使您自己孤立、危險。

  這是他最為擔心的。

  而且,他自己覺得他自身的窮困、恥辱,死與逃亡,這些他都不會畏懼。

  如果他死了但是秦國得到了很好的整治,這比讓我活著更有意義。

  難道不是嗎

  秦王挺直上身跪著說:“先生為何會說出這種話呢秦國非常偏遠,我又比較愚鈍缺乏才能,有幸先生您來到秦國,此乃天意讓我勞煩先生賜教,以保存先王的功業。”

  “我能得到先生您的賜教,這是上天對先王的恩幸,不丟棄我。先生怎麽能夠這樣說呢從今以後事情無論大小,上至太後,下及大臣,希望先生您都能予以賜教,一定不要對我有什麽懷疑。”

  範睢於是又一次向秦王拜謝致禮,秦王也又一次地回拜。

  範雎說道:“秦王您的國家,在北麵有甘泉山、穀口,南麵有涇水和渭水,右邊有隴山和蜀這樣的多山之地,左邊是函穀關、隴阪。

  有上千輛的戰車,奮勇殺敵之兵上百萬,憑借秦兵之驍勇,戰車兵馬之富足,用這些來抵擋諸侯,就好像是用韓國的猛犬追跛腳的兔子一樣,霸主之業很容易就可以建立。

  他仔仔細細地想了許久。

  “如今秦王您反而閉國不敢對山東諸國發兵,這是因為和侯對秦國謀劃不夠忠誠,大王您也有失當之處。”

  秦王說:“我願意聽聽殘究竟有何失當之處。”

  範睢回答說:“大王您越過韓國和魏國去出兵攻打強大的齊國,這並非是什麽妙計。發兵少的話不足以使齊國受到創傷,多的話就會傷害到秦國自己。我揣測大王您的計謀是少發兵,用盡韓國魏國所有的兵力,這是不合乎道義的。

  如今就看出這兩個盟國並不可靠,穿越他國去攻打齊國,可以麽

  這真是

  真是用計疏忽啊

  以前齊國攻打楚國,戰爭取得了勝利,攻破敵軍,殺了敵國的將領,又開辟了千裏的國土,但是最後一寸的土地都沒有得到,這難

  道是因為齊國不想得到土地嗎

  形勢使得它不能得到而已。

  其他諸侯國見齊軍已經十分疲憊了,君主和臣子之間關係也不好,就發兵攻打齊國,結果國君受到了侮辱,軍隊也被攻破,天下人都羞恥嘲笑他。

  這這又是,因為什麽呢

  齊國討伐楚國,卻讓韓國和魏國強大了。

  這就是借式器給賊,送糧食給盜啊

  秦王不如與較遠的國家建立邦交,而攻打相近鄰的國家。

  哪怕隻是得到一寸的土地也是秦王自己的土地,哪怕隻是一尺的土地也是秦王自己打天創下來的土地。

  “如今您舍棄這個而去攻打遙遠的國家,不是很荒謬嗎”

  並且

  以往中山這個地方的土地有方圓五百裏,唯有趙國一國霸占,功業建成,名聲確立,利益相伴,天下諸侯沒有誰能損害它

  如今韓國和魏國都處於諸侯國的中間地帶,是整個天下的樞紐。秦王若是真心想要成為什麽霸主的話,就必須對韓、魏這樣的處於中間的樞紐之國友善,以此來對楚國和趙國構成威脅。

  倘若趙國強大的話,楚國就會依附於秦國,如果楚國強大的話,趙國就會依附秦國,一旦楚國、趙國依附於我們秦國,齊國就會畏懼擔心。

  畏懼我們的話,對秦國就會很率微地說話,送來厚重的禮物以侍奉秦國。

  到時齊國依附於我們的話,韓國和魏國也就沒有實力了

  秦王說:“我其實我,原本想親近魏國,但是魏國又是個經常發生變化的國家,我無法親近它。如果想要親近魏國的話,該怎麽辦啊”

  範十分為難地回答說:“對魏國十分岸微地說話,送去重金給它,不可以。割讓國土賄賂它,也不行。應該發兵攻打它。”

  因此泰國就發兵進攻魏國的邢丘之地,邢丘被攻破了,魏國就請求依附幹泰國。

  範睢對秦王說:“秦國與韓國的地理形勢,就像相互交織的刺繡一樣。

  韓國對秦國來說就像樹木上有了蟲子,人的心腹出了問題一樣。

  “天下如果有什麽變故的話,沒有哪個國家能超過韓國對我們的禍害呢大王您不如攻打收取韓國。”

  秦王思索良久,起立站起來說:“我想要收取韓國,但是如果韓國不聽從於我,那該拿它怎麽辦才好啊”

  範睢回答說:“發兵攻打韓國的榮陽,這樣就會使得成睾的路不能通行;在北麵把太行山的道路斬斷,上黨的軍隊也就過不來了。”

  這樣一個攻打榮陽的舉動就會使韓國分成三段。

  “魏國、韓國看到必然會滅亡,又怎麽會不聽順於我們呢一旦韓國聽順於我們了,霸王的功業就可以造就了”

  秦王十分高興,又慢慢地坐下說:“嗯,很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