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神器
作者:有限無敵      更新:2020-12-13 17:15      字數:2179
  都吃完飯後,趙小虎幾人開始按照趙和的吩咐開始四處活動,而趙和則是脫去官府換上一身便裝,準備出去。

  錢六看趙和這個樣子,問道:“總鋪大人,您要出去嗎?”

  趙和邊換衣服邊說道:“對,本官有些私事要去一趟南城!”

  錢六聽趙和這麽說不再言語,不過他心中已經認定了趙和估計是要逃跑,不過反正劉家窯這裏不是什麽好差事,趙和也不是第一個逃跑的鋪長。

  錢六歎了口氣下去,趙和不知道這家夥歎什麽氣,也就沒管他,換完衣服從關帝廟後麵一處破牆翻了出去。趙和剛一出去就踩了一腳爛泥,氣得趙和罵道:“你娘的,這是什麽鬼路?”

  北都城內的主要幹道都是石板鋪成,但其他小巷就不行了,一些有錢人可能花些錢將自己家前的小巷胡同換成石板,但大部分小巷都是土路。

  劉家窯這裏地處偏僻,連主路都是土路,更不用說這種小巷了。趙和的一雙新鞋變成了爛泥葫蘆,氣得趙和站在泥中一頓亂罵。

  但罵能起什麽作用?趙和沒辦法隻好一腳深一腳淺的沿著小巷走到大街上,雖然大街上也是這個樣子,但怎麽說也比小巷強不少。

  趙和站在法藏寺街左右看了看,街麵上沒有小轎,連馬車都沒有幾個,看來自己隻好走著去磁器口再說了。

  法藏寺街距離崇文門外大街還有一段距離,趙和沒辦法隻好自己用步量。當趙和走到打狗巷的時候,突然聞道傳來一陣熟悉的味道。

  趙和看了看時辰正好是九點鍾左右,心中合計大概是到了飯點,周圍的人家開始做飯了。可是趙和走了幾步才發現不對,剛才傳過來的味道明顯不是什麽饅頭大米等普通主食的香氣,分明是烤玉米那種帶著特殊甜味的香氣。

  趙和這時才想起明代可是沒有玉米,自己穿越到這個時代後,在南直隸問過熟悉農事的趙小虎,他也沒聽過有誰種植過玉米與土豆,當時趙和對尋找這兩種神器已經死了心,沒想到在北都反到碰見了。

  尋找玉米土豆的任務可比去會相好要重要的多,趙和趕緊順著香氣鑽入小巷,經過七轉八折,終於在一片空地上發現了香氣的來源。原來是幾個小乞丐正在生火烤著什麽,香氣就是從他們的火堆中傳出來的。

  這幾個小乞丐看到有人來了,趕緊撲滅火堆,然後不管火堆的火還沒熄滅,伸手從火堆中抓了幾個東西,就準備四散逃開。

  趙和看到這幾個小鬼要跑,趕緊叫道:“等等,你們烤的是什麽東西,我可以用銀子買!”

  為首的一個小乞丐跑遠了,回頭罵道:“你當我們是傻子嗎?你一定是來抓我們的,騙誰呢?”說完這個小乞丐帶著手下分頭跑了。

  趙和看到這幫家夥這般小心,暗罵真是狡猾。但是人都跑了趙和也沒辦法去追,隻好蹲在火堆前翻找有用的信息。

  經過趙和的翻找,還真讓他找到了。未熄滅的火堆中還剩了幾棒未熟的玉米,不過這時候的玉米棒可沒有後世的大。火堆中發現的玉米隻有近十厘米長,玉米顆粒也十分細小,隻比黃豆大些有限,完全沒有後世玉米顆粒大。

  趙和不知道玉米剛從美洲傳到中國的時候稱為番麥,因為形似麥穗所以取名番麥,既然能叫這個名字,自然玉米顆粒不會多大,後世那種玉米顆粒完全是幾百年改良的結果,與明代的玉米完全不同。

  趙和翻看手中這個是是而非的玉米棒子,還有些不確定這是不是自己認識那個玉米,趙和伸手扣下幾個燒糊的米粒,放入嘴中咀嚼,馬上確定這就是自己尋找的那個大神器。

  趙和確認這就是玉米後十分高興,他知道玉米的產量是水稻小麥的數倍,並且這東西不像其他作物那樣對土地要求很高,玉米在山坡等供水不足的地方也可以種植,到時候山西、陝西那種丘陵地帶,就可以大範圍種植了。

  隻要這種東西在全國鋪開,明末的主要矛盾就會解決,老百姓能吃飽肚子就不會跟著李自成造反,這樣其他次要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趙和十分高興,趕緊將手中這個半生不熟的玉米棒子鄭重收好,然後才離開這個小巷。

  趙和步行到了磁器口,這裏就比劉家窯繁華多了,趙和在街邊找了一頂轎子,坐上趕往崇福寺。

  崇福寺位於宣武門外教子胡同,這座寺廟曆史十分悠久,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原名為憫忠寺,明正統二年,重修後改名為崇福寺。滿清占領北都後,在雍正十二年,將崇福寺改為法源寺,也就是後世的宣武門外法源寺。

  趙和來到崇福寺門口,左右看了看,心中罵道這不就是法源寺嗎?牛街距離這裏不遠,趙和後世總去牛街吃羊蠍子,所以對法源寺這裏十分熟悉。

  後世北都廟會數法源寺與廣濟寺的最為出名,趙和沒事也來逛過。不過明代因為南城還沒有後世的規模,法源寺這裏還沒形成後世繁華的廟會,不過現在這裏人來人往,小商小販也很多。

  趙和在法源寺前麵的西橫街逛了一會兒,正好看到小販中有賣涮羊肚的,這可是個稀罕物,在內城可不多見。

  老北京爆肚傳說是清末出現的,可是根據曆史考證,遠在元代就已經出現相似的小吃,隻是沒有清末爆肚花樣繁多而已。爆肚種類很多,什麽百葉、散丹、肚仁、肚領、蘑菇等等,還有專賣羊肚與牛肚的,不過明代因為牛是保護動物,嚴禁宰殺,所以明代爆肚都是羊肚。同時明代這種小吃也不叫爆肚,而是叫白灼羊肚,是一種平民小吃。

  趙和看到賣羊肚的小攤,上前問道:“老板,怎麽算賬?”

  這個小攤生意不錯,在攤子周圍擺了五六張桌子,現在都坐滿了人。那個老板看有人問價,趕緊回答道:“這位公子,五文錢一盤,蘸料自己調!”

  趙和看了看周圍吃客,一盤大概隻有兩三筷頭,趙和說道:“老板,先給來十盤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