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遼東問題
作者:有限無敵      更新:2020-12-13 17:15      字數:2133
  趙和聽楊漣說朝廷已經有了既定方略,要在九月份開始下詔在全天下征收遼餉,趙和知道自己表現的機會來了。

  趙和打起精神,整理一下衣服,然後侃侃而談道:“伯父,兩年前在常熟望海樓小侄說過,現在社會矛盾尖銳,大部分土地集中到了那些大地主手中,而交稅的主體那些自耕農,卻因為官府的盤剝大量逃亡,所以小侄敢斷言,隻要遼餉開始征收,天下必定流民盜匪四起,到時候一定會鑄成大錯!”

  楊漣聽趙和說的有些危言聳聽,譏諷道:“怎麽?朝中三位閣老、六部堂官都不如你一個不入流的小吏嗎?”

  趙和不管楊漣如何譏諷自己,接著說道:“伯父,你也當過守土官,知道一切稅收都有放大作用,朝廷規定的一厘稅款,到了基層那些胥吏手中,都能翻上個七八倍,到時候朝廷就算收上來幾百萬兩銀子稅款,但大部分陋規都到了那些胥吏手中,可盤剝百姓的惡名卻要朝廷來承擔,實在得不償失啊!”

  趙和說的正是稅收成本問題,稅收成本就是政府為取得稅收收入而支付的各種費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好說,各級稅收機關的人吃馬喂,各種票據賬本的支出等等,這些都是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則是指社會各相關部門及團體、組織等為政府組織稅收收入而承擔的各項費用。說人話就是各級稅收部門利用收稅搭車收取各種費用,包括登記費、工本費等法律規定以外的不合理收費,自然也包括貪汙截留等等不合法手段。

  就算到了後世法治社會,也不敢說所有稅收程序都公開透明化,更不要說中古時代的明朝了。明朝的胥吏什麽樣子,對待那些老百姓都有什麽手段,楊漣可是門清。不要說別人,就麵前這個裝好人的趙和,在征收秋糧的時候就上下其手貪汙了數千兩稅銀,隻是趙和做假賬手段高明,外人查不出來而已。

  楊漣雖然不認同趙和說的遼餉禍國的歪理邪說,但趙和剛才說的確實是一個難題,不過現在朝廷大軍集結遼東,皇帝也已經下定決心畢其功於一役,現在萬事俱備隻欠銀子,趙和一個胥吏說的這些怎能讓皇帝與朝中大臣回心轉意?

  楊漣歎了口氣說道:“穀豐,老夫也知道你說的是事實,但就在六月初一,皇帝下旨調任楊鎬為兵部右侍郎經略遼東,力主討伐遼東韃胡,同時調集山海關總兵杜鬆、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十四萬大軍,集結在遼陽、沈陽一帶,明年開春就要決戰了!”

  趙和聽楊漣這麽說大吃一驚,趙和雖然不知道未來的薩爾滸之戰的具體時間,但看這架勢,白衣秀士楊鎬都出來了,看來曆史上的薩爾滸大敗就在明年。要知道明王朝集結在遼東的十四萬兵馬可不是國內那些地方衛所兵,而是經過三大征鍛煉出來的野戰部隊,其中就有李如鬆帶出來的遼東鐵騎。

  曆史上正是因為薩爾滸的失敗,明王朝將所有野戰部隊丟個精光,從此在與滿清的戰事上隻能處於守勢。在加上未來出個二杆子皇帝崇禎,逼反了快遞員李自成,這才一發不可收拾斷送了大明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

  趙和聽楊漣這麽說深感自己現在隻是個小人物,並不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改動曆史,不過趙和還是不死心,拉著楊漣的手勸說道:“伯父,這十多萬大軍可是國朝的精銳啊,現在深入韃胡的腹地,萬一中了埋伏怎麽辦?所以小侄認為還是采取堅壁清野,將這些後金韃胡餓死困死才是上策!”

  趙和說的就是後來孫承宗采取的連堡戰術,確實孫承宗的這套戰術讓滿清十分難受,最後逼得滿清都去搶了自己的盟友蒙古人,這才渡過缺糧的難關。可是孫承宗的連堡戰術雖然有效,但卻有一個致命缺點,那就是太花錢了。

  根據曆史書上記載,孫承宗從天啟二年擔任遼東督師後,利用四年的時間,建成大城堡四十多座,小城堡九十多座,一共花費了國家六千萬兩白銀。按照滿清那時二十萬人的總兵力來算,就算用銀子砸也能把他們砸死。

  連堡戰術雖然效果顯著,但花費巨大,不過孫承宗是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老師,有皇帝撐腰自然沒問題。但皇帝死後換上了小心眼的崇禎,孫承宗也就隻能打鋪蓋卷滾蛋回家了。

  楊漣聽趙和說完苦笑一下,朝中的各位大佬豈能不知道什麽樣的戰術穩妥?但目前的實際困難不允許啊!一是錢的問題,國家現在連幾百萬都拿不出來,那裏有錢去搞什麽堅壁清野?第二就是萬曆皇帝壽命的問題,這才是目前擺在萬曆君臣麵前最為重要的問題。

  這幾年皇帝本人越發的衰老,在加上皇帝一身老年病,同時按照朱明皇帝不長壽的慣例,朝中大臣預估萬曆皇帝駕崩也就在這幾年。

  如果太子朱常洛英明神武,早已經做好了接班的準備,就等著老子死了好一展抱負,這樣也算萬曆老皇帝可以死得瞑目。但事實恰恰相反,懦弱的太子朱常洛在萬曆眼中實在不成器,可是他自己認可的福王又沒機會成為皇帝,沒辦法萬曆自己隻能堅強的活著,同時希望自己在臨死前將所有內憂外患解決,到時候將一個太平江山交到太子手中,這樣萬曆皇帝也算對得起列祖列宗了。

  當然這一點是皇帝心中的隱秘,不過朝中大佬都知道,所以當皇帝提出一舉蕩平遼東韃胡的時候,朝中諸位大臣都沒有反對。其實在這些大臣眼中,遼東努爾哈赤那兩三萬野豬皮真不是什麽大事,當年萬曆三大征那個不比努爾哈赤凶猛?與倭國的二十萬精銳、凶狠的數萬水西彝族武裝、擅長騎兵作戰的寧夏哱拜相比,隻會騎馬打獵一幫東北土鱉真不算什麽威脅。所以當皇帝提出遠征的時候,朝中大佬無一人反對,甚至出兵這件事還不如準備在九月征收的遼餉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