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北都
作者:有限無敵      更新:2020-12-13 17:15      字數:2171
  大明萬曆四十六年六月初十,距離北都四十裏的通州碼頭,趙和一夥終於經過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帝國的首都。

  在明帝國的憲法中,實際的首都是南都,也稱為南京、應天府,因為這裏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同時也是朱元璋規定的首都,所以就算強勢如朱棣,在即位後也不敢稍微改動朱元璋的設定,所以現在帝國法律上的首都就是南都。

  但因為朱棣得位不正,所以在南都周圍、朝廷內外存在大量同情朱允炆的人,朱棣是一個疑心病很重的人,長期待在這種地方怎能受得了?在加上永樂初年北方蒙古問題還沒有解決,邊疆還有很大的壓力,而將軍隊交給任何人朱棣都不放心,沒辦法他隻能自己來。

  既然皇帝將工作重心放到了北方,自然國家的政治中心也要遷往北方,這樣北方第一大城市,朱棣生活工作的地方,北平就成了首選目標。

  其實按照地理位置來說,北平遠比南都優越的多。南都因為地處江南,環境潮濕,在加上當年朱元璋修建京城時大量填塞了周圍的湖泊造地,所以在永樂初年南都皇宮已經出現下陷的情況。

  而北平地處燕山腳下,地基都是山石,同時從春秋戰國以來北平就是我國華北地區的一個中心城市,處於交通要道,地位重要,背靠群山,麵對華北平原,是東北地區進入華北的必經通道,而且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軍事政治重鎮,是所謂的用兵之地。

  北平在戰國時期就是燕國的首都,到了西漢時期,為了與匈奴進行作戰,漢朝政府十分注重這一地區的重要地位,他們在此地駐守了大量軍隊,時常進攻匈奴或者防禦匈奴的進攻。隋唐時期因為要對付東北的高句麗,北平便成為了這一地區的戰略要塞,元代更是將北平當成了首都,改名為大都。

  這是地理優勢,還有最為重要的就是政治考量。朱棣是一位專業的、出色的軍事領袖,他當時就富有遠見的看出了明朝將來麵臨的重要外來威脅就是來自蒙古地區的軍事威脅,但是南京地處南方,對於北方地區的控製十分脆弱,一旦北方地區麵臨重大安全問題,朝廷難以及時做出反應。

  加上北方一直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沒有那個統一的政權把都城放在南方的,隻有割據政權才以南都為首都。南都難以承擔起控製全國各地的作用,朱棣才對南都並不中意。

  如果要增強對北方的控製,並且要找一個可以控製全國的地方做首都,那麽朱棣認為北平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既有北方地區各個關隘的阻擋和北部地區群山的庇護,這一地區還是易守難攻的,而且北平是北方地區為數不多的即可以控製華北和東北還可以俯瞰西北地區的地方,並且明朝也在北平以北修建了長城和很多要塞,來提高北平地區的安全性。此外北平之前也是元朝的首都,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好,交通順暢,人口眾多,還有一定的城防基礎,能夠滿足朝廷的要求。

  地理、政治上都適合,那其他困難就不成為問題了。沒有糧食可以從南方運,朱棣花了大力氣整修大運河,可以讓糧食從南方產糧區直接運到北平城下,進而輻射至北方各軍鎮。

  經濟不行就從南都調,朱棣遷都後將南都富戶十萬家遷到了北平,原本北平就是北方第一大城市,雖然因為元末戰亂問題人口減少到明初的四十多萬,但南方的富戶、跟著朱棣來的中央各級官員,一下將北平的人口總量增加到六十萬之中,一躍成為當時全中國第一大城市。

  都準備完畢後,在永樂十八年,北平皇宮和北平城建成。北平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平城周長四十五裏,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製。明成祖朱棣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

  從永樂十八年開始,一直到趙和穿越過來的二十一世紀,北京已經作為數個朝代的首都屹立在華北平原六百年,期間除了民國政府短暫將首都遷往南京十幾年外,大部分時間首都都是北京。

  趙和站在通州碼頭上看著遠處的北都城牆,心中真是感慨萬千,自己在這座城市生活了十多年,沒想到能在另一個時代重回這座城市,真是造化弄人。

  通州碼頭距離朝陽門碼頭還有四十裏的距離,京杭大運河到這裏就是終點,因為朝陽門碼頭吃水淺,所以重型船隻隻能到達通州碼頭,然後下船改用小船或者陸運,才能將糧食運抵京師。

  趙和新收的師爺宋獻策,看到東家站在碼頭上望著京城城牆發呆,還以為這個東家沒見過世麵,被城牆的規模震驚。宋獻策笑道:“東家,北都的城牆建於永樂年間,雖然規模是天下一等,但年久失修,真要論起規模壯觀還是不如開封城牆的!”

  趙和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宋先生,我不是震驚城牆規模,隻是我想到了以前,故而失神而已!”

  宋獻策不知道趙和在想前世的事情,他知道趙和以前就是個糧長的兒子,能見過什麽世麵?最多也就是見過常熟的城牆,比這首都的城牆可差得老遠。

  宋獻策心中暗罵趙和矯形,但嘴上可不敢這麽說,經過泰安事件,他發現自己這個東家心狠手辣翻臉無情,自己以後要想跟著這個東家混,還是順著他說為妙。

  “是啊!東家離家千裏,思念家中父兄也是正常!”

  趙和聽宋獻策說的驢唇不對馬嘴,笑笑也不說破,轉身對趙小虎幾人叫道:“你們幾個家夥,沒吃飽飯嗎?還不將東西抬下來,咱們要進城了!”

  趙和現在沒錢了,雇不起碼頭上的力工,從常熟采購來的禮物運不下來,自然隻能趙小虎幾人出力了。

  魏三嘴裏嘟嘟囔囔出工不出力,楊彪也在偷奸耍滑,不過好在還有孫柱良這個實誠人,所以行李雖多,但還是很快的運下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