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生產難題
作者:有限無敵      更新:2020-12-13 17:14      字數:2264
  李永貞看到趙和目瞪口呆的樣子,上前解釋道:“賢弟,這個是鑽床,主要是用來鑽透槍管!”

  李永貞說完從邊上拿起一個半成品槍管,交給趙和觀看。

  趙和接過這個足有一米五長的槍管,發現都是生鐵製成,口徑大概在十五毫米之間,但是厚度很厚,足有十毫米。這樣的一支槍管足有五六斤重,十分壓手。

  鑽床邊上一個工頭模樣的人發現李永貞來了,趕緊放下手中的工作,來到麵前給李永貞請安:“李公公,劉成給李公公請安!”

  李永貞點點頭說道:“劉頭,我的這位兄弟對火器生產感興趣,你領著他轉轉!”李永貞是內書房出身,學問那是沒的說,但這種純技術活就不知道了,所以將趙和推給劉成,自己則是回到邊上屋中喝茶等候。

  趙和現在完全被鑽床驚呆了,他沒想到明代就能出現這麽先進的機床。趙和指著鑽床問道:“劉頭,這個鑽床是誰發明的?”

  劉成恭敬的回答道:“這是趙士禎趙大人在萬曆三十年,為了製造魯密銃才發明的鑽床!當時咱們槍管生產主要是卷製,所以根本承受不住新式火藥,所以趙大人才發明了鑽床,用一根實心鐵條鑽出槍管。這樣生產出來的魯密銃結實耐用,發射數百銃而不裂!”

  趙士禎?沒聽過,大概又是哪個埋沒在曆史中的技術大神。

  趙和沒聽過趙士禎,但趙士禎在曆史上可是威名赫赫,除了仿效土耳其重火槍生產出來的魯密銃,還研製改進了迅雷銃、掣電銃、火箭溜、鷹揚炮等等新式火器。

  當然明代武器大神並不止趙士禎一人,還有發明新式火藥李槐,改進紅夷大炮、編撰中國第一部炮兵操典的徐光啟等等。

  趙和翻看這個半成品槍管,已經有了後世火槍的基本樣子。

  “你們這裏有成品魯密銃嗎?拿來一個我看看!”

  這裏當然有生產好的魯密銃,當趙和從劉成手中接過魯密銃後,發現這完全與後世英軍使用的褐貝斯火槍差不多。

  這柄魯密銃長一米五左右,槍管長一米二,後麵是木質槍托,扳機已經與西方扳機樣式一樣,比迅雷銃那種握把扳機強了很多。

  趙和翻看幾遍愛不釋手,這種火槍如果多加生產,還怕什麽滿清騎兵?

  “劉頭,這種魯密銃你們產量幾何啊?”

  提到產量劉成滿臉沮喪:“公子,這種魯密銃對槍管要求極高,每半月才能產出十杆!”

  一個月才二十杆?那麽說要組建上萬人的火槍隊豈不要五十年?

  趙和皺眉問道:“問題出現在什麽地方?可是這個鑽床?”

  趙和還以為是鑽床產能不夠,這個問題十分好解決,利用水力就可以替代人力。

  趙和想得簡單,那知道劉成搖頭道:“槍管問題還好解決,無非就是多製造鑽床即可!但這個魯密銃內部的彈片產量極低!”

  劉成說完從邊上拿出一個食指長短的鐵片,趙和接過一看這鐵片竟然是精鋼製成,同時極具彈性。

  “公子,別看這個鐵片很小,但產量極低,一個合格的鐵匠耗時半月能打出來一片就不錯了!這種帶彈力的鐵片是魯密銃中必備之物,沒有它魯密銃的扳機就不能擊發!”

  趙和一聽知道為什麽了,不要說明代,就是後世,合格的彈簧鋼也不容易生產。彈簧鋼對碳素含量極為敏感,高了易脆,使用時限很短。碳素低了彈力達不到標準,蓄力不能擊發火藥。

  這可是個大問題,趙和不是學冶金的,也沒有什麽好辦法解決。

  趙和皺眉問道:“那你們沒有什麽替代辦法嗎?”中國人是最聰明的,趙和不相信沒有替代方案。

  劉成點頭說道:“有啊,那就是用以前的扳機!”

  老式扳機趙和見過,就是迅雷銃用的那種,十分簡陋,戰鬥中很不好控製,很容易造成提早擊發。

  趙和看了看這杆魯密銃,除了扳機替換成老式扳機外,擊發裝置還是火繩。雖然火繩槍比鳥銃的火門先進了一大步,但趙和心中完美火槍應該是燧發槍。

  趙和指著火繩問道:“這裏不能替換成火石嗎?”

  劉成是技術人員,一聽就懂,問道:“公子是不是說那種紅毛國的火銃?”

  紅毛國就是佛郎機,也就是後世的葡萄牙,趙和一聽連連點頭:“對,就是那種用火石擊發的火槍,你們這裏有嗎?”

  劉成搖了搖頭說道:“小人隻是聽說過,但是並沒有見過實物!”

  趙和一聽十分沮喪,不過劉成接著說道:“不過小人聽說有一個叫畢懋康的人研製過這種火銃,並且起名叫自生火銃!”

  趙和一聽大喜,趕緊問道:“這個畢懋康在這裏嗎?”

  劉成一聽趕緊搖頭說道:“畢大人是山東巡鹽禦史,小人可不敢留畢大人在這裏幹活!以前畢大人來南都是也來參觀過兵仗局,問過小人自生火銃的問題,所以小人還記得!”

  山東巡鹽禦史畢懋康,趙和將這個人名牢牢記在心中,準備將來有機會一定要找到這個人請教火槍問題。

  接下來趙和在劉成的帶領下開始參觀兵仗局,隨著趙和的深入觀察,發現明朝不虧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不要說別的,就是兵仗局現在生產的這些迅雷銃、鳥銃等等火器,就夠武裝起四五千人的純火器部隊,更不用說明朝二百多年來的積累了。

  兵仗局各種車間工坊分工明確,所有工匠各司其職,工匠的工作也不是電影小說中那樣一人負責到底,而是與後世生產線差不多,幾個人專門生產一種部件,這種分工協作極大增加了部件的成品率。

  不過這種簡陋的生產線在趙和眼中還有改進空間,這些工匠的分工還不具體,最好要細到一人隻負責一步工藝,這樣才能最大化壓榨工人的勞動力。

  趙和跟著劉成轉了一圈,基本上對明代火器生產了解清楚,雖然趙和心中已經有了改進建議,但趙和並沒有與其他人談起。因為趙和現在並不想將自己知道的東西說出去,將來還不知道什麽情況,萬一這種先進的生產工藝落到滿清手中怎麽辦?

  或者經過趙和改進的生產工藝傳到了歐洲,加快了歐洲社會變動進程,這可不是趙和希望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