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聚沙塔
作者:有限無敵      更新:2020-05-22 16:17      字數:2350
  趙和看到趙小虎的樣子,就知道難為這幫家夥了。趙小虎等人雖然機警有餘,但畢竟沒見過大世麵,三兩四兩白銀可能見過,但上千兩白銀聽都沒聽過,現在聽到這麽大的數額,吃驚也算正常。

  三四千兩白銀雖然數目巨大,但對後世見慣了巨額數字的趙和來說並不算什麽。趙和身為財務總監,每月經過他手的款項都有數千萬,更不要說和風險投資商談融資了。

  就拿趙和參加的最後一輪D輪融資來說,一次就融到了一百二十億美金,兌換成白銀足有一千多噸。當然明代白銀和後世白銀價值不同,但換算成明代白銀也有上十萬兩。

  可是說的豪氣,但趙和畢竟穿越到這個時代,再也不是後世那個財務總監,而成為一個為四千兩白銀發愁的糧長。

  趙和看到手下這幫村氓也沒有好辦法,他想了想不如去梅李鎮看看,萬一有什麽發財的項目呢?

  趙和算盤打的挺好,但在梅李鎮逛了半個時辰後開始泄氣了。很簡單,這是明代,並不是經濟大發展的後世。萬曆年間在江南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不假,但萌芽就是萌芽,哪裏能跟後世的參天大樹相比?

  梅李鎮是常熟首屈一指的大鎮子,商業也十分發達,同時還有將近萬人的人口。但趙和發現這裏的商品經濟十分落後,還處在小門小戶的經營範圍,說白話就是一處像樣的商店都沒有。

  看著道路兩邊那一個個雜貨鋪、綢緞莊,趙和哭的心都有,看這些商店的貨物滿打滿算不到十兩銀子,就算自己去搶劫,也要搶上四十個雜貨鋪才能搶夠。

  趙和帶著手下遊蕩了半個時辰,齊泰身子肥胖,他先挺不住了,滿頭大汗的說道:“二哥,咱們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吧!”

  趙和一想也是,左右看了看,現在的位置正好在聚沙塔附近,趙和前世去過勞動公園玩,不過明代可沒有什麽公園,整個聚沙塔除了底下的幾棟附屬建築外,孤孤零零的聳立在常滸河邊。

  趙和指了指聚沙塔:“正好今天天氣不錯,咱們去塔上玩一玩吧!”

  齊泰幾個都累得不行,他們不管什麽塔不塔的,隻要能休息一下就成了。

  聚沙塔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梅李鎮原地處長江江灘,聚沙塔作為鎮江之寶,鎮潮水衝激,故取名聚沙塔。

  聚沙塔建成後曆代都有修繕,最近的一次在萬曆二十五年,距今隻有二十年,所以建築還很完整。縣上為了保護這棟幾百年的古建築,還雇有一戶人家在這裏看護。

  趙和等人來到入口,守門的老頭看到這幫流氓要上樓,趕緊上前阻止:“官府有令,塔中正在維修,閑雜人等不得入內!”

  這隻是那個看門老頭的托詞,聚沙塔二十年前剛修繕完,那能這麽快在次修繕,官府吃飽撐的嗎?趙和也知道這個老家夥什麽意思,從兜裏掏出一把金背錢,足有二十多枚,交給那個老頭:“我們就在周圍看看,不進塔!”

  二十多枚金背錢夠老頭一家兩天的夥食費,那老頭趕緊將錢收入懷中,馬上轉變態度笑道:“既然如此幾位請進!”說完老頭重新鑽入門房,再也不管趙和他們了。

  有錢能使鬼推磨,趙和心中暗歎古今如此,然後帶著幾個手下進入大門。

  聚沙塔下原本建有寺廟,有香火恭奉,但曆經宋末、元末戰爭,當年的寺廟早已經焚毀,現在隻有幾間房子算是堆放些雜物之處。

  聚沙塔八麵七級,塔身為青磚扁砌實牆,塔室為正方形,底層正方位開門,其上各層相閃二門二窗。以上施腰簷平座,低層有副階周匝,翼角起翹。塔內有樓板及扶梯,可盤旋而上,直至塔頂,係仿木塔的樓閣式磚木混合結構。

  趙和不管魏三幾人在塔下胡鬧,自己一人走上塔頂,觀看梅李鎮風光。

  梅李鎮距離長江不遠,隻有二十多裏的距離,今天天氣不錯,站在塔上可以看到長江中的點點白帆。明代沒有什麽高大建築,梅李鎮內二層樓房屈指可數,站在二十多米高的塔頂觀看四周,確實讓人心曠神怡。

  趙和站在塔上往下看了看,梅李鎮內的人流都變成螞蟻大小,聚沙塔因為緊鄰清水港,同時這裏還是梅李鎮的東市,正當午時,街麵上真是人流密集、人聲鼎沸。

  清水港依托常滸河,水道直通二十裏外的長江,河麵上商船往來,大大小小的船隻將常滸河塞的滿滿。現在正是六月,南直隸的夏糧剛收獲完畢,明代因為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將夏糧改為夏稅,不收實物改收銀兩,所以每到這個季節都是大江南北各地糧商到南直隸搶購糧食的好機會。

  趙和站在塔上,正看到清水港碼頭停了幾艘大船,船工正在搬運一袋袋的糧食。這幾艘船明顯比周圍的船大,並且吃水很深,看樣子應該是海船。

  明代不是嚴禁海運嗎?趙和對明代的漕運不了解,他對塔下招呼一聲,讓自己的頭號狗腿趙小虎上來。

  趙和指著那幾艘大船問道:“小虎,那幾艘是不是海船?”

  趙小虎看了看說道:“是啊,看旗號應該是鎮北王家糧行的船,他們家專搞海運,聽說賺得不少!”

  趙和聽完點點頭,看來書上說明代嚴禁海運並不靠譜。其實事實與趙和估計的差不多,明代並不是一直都嚴禁海運,在明初因為統一中國北方,需要從南方往北方運糧食,所以朱元璋在洪武年間下令疏通元代運河。

  明初因為戰亂影響,中國北方人口不多,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漕運即可保證北方的需求。但從永樂皇帝遷都後,在加上北方人口增加,漕運就有些跟不上了。所以在宣德年間,就有人提出來停漕改海。

  不過提出這條件的家夥是個書呆子,漕運在中國已經實行了這麽多年,早已經形成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階層,那裏是你想停就停的?所以朝中一些有牽連的官員趕緊反對,第一次海運的嚐試就這樣停止了。

  雖然海運停了,但實際困難擺在那裏,北方糧食不夠用怎麽辦?弘治年間為了緩解北方的糧食危機,有官員再一次提出重啟海運,不過這一次官員學鬼了,並不是將漕運停止,而是漕海並行。

  從此以後海運時開時停,最近的一次開放海運是隆慶新政時期,但隨著張居正去世,海運也就跟著停止了。不過官家的海運停止,民間的海運卻沒有停,海運相比漕運有著成本優勢,很多商家為了降低成本,私底下還是用海運來運輸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