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困難重重
作者:有限無敵      更新:2020-05-22 16:17      字數:2172
  趙和看趙滿全愣在那裏,伸手拉了拉父親趙誌高,示意他出去。趙誌高抱著孫子趙惇,跟著趙和出了前院的門,然後問道:“二狗,你攛掇你哥動手幹什麽,現在可怎麽收場?”

  趙和笑道:“哈哈,爹,大哥都是你慣得,現在讓他吃些苦也好,這樣才能知道生活不易!”

  趙誌高也承認趙和說的對,但眼看大兒子要變成光棍,心中自然不好受。

  “二狗,可是你嫂子真要不回來怎麽辦?難道還讓你大哥續弦嗎?”

  “爹,放心吧,這件事有我來管!”

  趙和說完對傻柱說道:“三弟,你去廚房拿幾個碗來,咱們先吃飯!”

  傻柱答應一聲,去後院廚房找餐具,趙誌高看兒子大了不在聽自己的,也沒有辦法,隻能長歎一聲放任不管。

  傻柱很快將碗筷取來,就在趙誌高的屋中擺布開來。趙誌高抱著趙惇,一言不發坐在桌子前,也不動筷吃飯。趙和知道這個老家夥還沒消氣,沒辦法勸解道:“放心吧,大嫂過幾天就會回來!”

  趙和說完看趙誌高還一動不動,隻好接著說道:“三天後,如果大嫂不回來,我去她家請她回來可以了吧!”

  趙誌高聽趙和這麽說才放心,開口說道:“二狗,你大哥和你不一樣,他是要中舉當官的人,以後你要讓著他一些!”

  趙和不理趙誌高的絮叨,直接掰了一隻鴨腿給趙惇,然後給趙誌高倒滿黃酒,問道:“爹,咱們到底欠了多少稅款!”

  趙誌高喝了口黃酒,歎了口氣:“哎,上午讓你走你又回來幹什麽?夏糧的事不是你能解決的!”

  廢話,你不說怎麽解決!趙和問道:“爹,你我父子連心,兒子怎能看著父親去坐牢?有什麽事說出來,看看兒子能不能解決,實在不行你我父子在去坐牢不遲!”

  聽趙和這麽說趙誌高暗歎兒子也懂事了,既然如此就將事情和他交代一下,畢竟將來這個糧長是要他來繼承的。

  趙誌高將趙惇放在邊上的凳子上,喝了口酒打開話匣子:“咱們太平裏有農戶一百六十八戶,丁五百二十餘人,上等水田六百八十一畝,中等田一千一百六十畝,下等田四百三十餘畝。按照勘合每年應該繳納秋糧四百餘石,夏稅七十八兩白銀!”

  趙和一聽這也沒多少啊,一共才交四百多石糧食,不到八十兩白銀,為什麽趙誌高還這麽發愁呢?

  “爹,這也沒多少啊,為何你交不上呢?”

  “一年當然沒多少,可是欠的多啊!”趙誌高現在已經喝了兩碗黃酒,話也開始變多,將太平裏的情況詳細與趙和說了一遍。

  原來趙誌高剛才說的都是正賦,按照趙和的理解就是國稅,是要交給國家的。明代朱元璋規定正賦三十稅一,雖然後世各個皇帝都漲過正賦,但也沒漲多少,在南直隸這裏也隻有八稅一而已。

  可是熟悉財稅的知道,除了國家正賦以外,地方還要收取大量的留存用於地方財政供養,這也就是地稅。

  明代雖然講究皇權不下縣,基層都是地方自治,但基本的政府服務還是要有的。比如說收養流浪兒童的育嬰堂要有吧,收養孤寡老人的安濟坊要有吧,埋葬那些窮苦之人的漏澤園要有吧!還有什麽義倉、惠民藥局等等,這些都需要地方財政支出。

  同時大明經過近二百年的和平時光,南直隸各縣都人滿為患,常熟縣還不是人口最多的縣,但也有四十多萬人常年居住,算上江北來的流民、各地隱秘的人口,整個常熟縣足有五六十萬人。

  這麽多人的治安如何解決?地方各地的巡檢司、哨墩、縣學供養的學子、每年修整損壞的河堤等等,這些都需要錢糧來完成。

  萬曆年間每年全國的正賦在七八百萬兩白銀之間,這些錢朝廷還要在西北用兵防範蒙古人,聽說西南邊陲的彝人也不穩當,哪裏有多餘的錢撥給基層政府?所以各縣留存曆年都在增加,到了萬曆末年,縣中留存的錢糧已經是正賦的兩倍。

  除了這些正常應該交的正賦留存外,還有地方小鬼要不要管?趙誌高是糧長,每年都要去南都戶部領取勘合,也就是下一年應該繳納錢糧數量的正式文件。那些戶部的吸血鬼可不管你的實際困難,如果不給好處,下一年送秋糧的時候就能要你嘎碎,上好的糧食也能給你弄一個砂石過半。

  同樣縣裏的小鬼也要打點,縣裏管糧庫的大使雖然不入流,但人家正管你糧長,所以每年的恭奉也不能少。除了這些還有縣裏管財政稅收的縣丞、戶房的經承書辦、快班中管收稅的役頭等等,他們也要從中分一杯羹。

  還有趙誌高手下這些知數、鬥級,他們都是雇傭製,國家是不給發工資的,他們的工資都要從這秋糧夏稅中出。這樣層層加碼,太平裏每年要繳納的糧款就成了天文數字。

  如果太平裏的農戶足額倒還沒什麽,畢竟南直隸氣溫高,糧食每年兩熟,十幾年前還能維持下去。可這幾年因為氣溫轉冷,每年的收成上不來,在加上賦稅年年漲,所以作為魚米之鄉的太湖流域也開始出現農戶逃亡。

  太平裏在魚鱗冊上記載的丁壯五百多人,可實際繳稅的隻有三百多人,比往年少了將近一半,同時還有大批活不下去的農戶帶著土地投效讀書人,雖然當佃戶要繳納高達七成的地租,但畢竟還能剩下一些糧食,可比都交給朝廷劃算的多。

  此消彼長下來,太平裏每年的賦稅自然交的不夠,以前趙誌高仗著縣裏有些熟人,還有磕頭大哥楊勇幫助,所以也能跌跌撞撞的完成任務。那知道今年新來了縣令,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縣令要追繳以前欠下的賦稅,這可就要了趙誌高的老命了。

  太平裏最早的欠稅記錄是正德年間,到現在都快一百年了,上哪去補交這麽多錢。就算以前的不管,趙誌高接任糧長這十多年,也欠了上萬石的秋糧,三四千兩白銀的夏稅,現在都讓趙誌高補交,難怪打死趙誌高也交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