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四章 劇變
作者:大蘋果      更新:2020-03-05 04:25      字數:5536
  (二合一)

  二十多天前,當大周和女真兵馬呈南北夾擊之勢挺進南京道和中京道時,遼國朝廷做了一個重大的決策。宰相韓延壽向耶律宗元獻策,他要去大遼所屬各大部落進行遊說,說服他們出動部族兵馬為朝廷作戰,因為朝廷已經到了危難之際。

  事實上,大遼朝廷內部很多人對此是很懷疑的,他們認為,在這種時候,那些部族首領一旦知道情形已然惡化至此,不但不會出動人手助力,反而會趁機作亂落井下石,將局麵搞得更加的不可收拾。

  但是韓延壽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這種時候,各大部落首領不會這麽做。因為大遼也是他們的利益所在,一旦大遼傾覆,女真和大周瓜分大遼江山,各部落也將無立足之地。以韓延壽多年來對大遼這些北方所屬部族的了解,他知道,這些人是絕對不會坐視不管的。也隻有滅國的危機才能讓他們意識到必須團結一致了。

  耶律宗元支持了韓延壽的觀點,他讚成韓延壽去試一試,他相信韓延壽的判斷。因為若論大遼群臣之中有誰最了解這些部落首領們的心態,有誰最有聲望能勸得他們回頭的話,除了韓延壽再無可能是別人。

  韓延壽臨危受命,踏上了前往上京道整合大小部族的意見,說服他們組成聯軍為朝廷作戰的旅程。韓延壽已然年過七十了,但他不顧自己身子的老邁,花了四天四夜的時間趕到了上京臨潢府。在路途上他便派出飛羽信使,召集達旦九部、達迷裏部、梅裏急部、茶紮刺部等大大小小的北方數十部落的首領趕來臨潢府聚集。若是耶律宗元發出這樣的召喚,這些部落首領怕是一個也不會來。但是,倘若是韓延壽,這些人卻是另一隻心境。韓延壽是大遼國中德高望重之人,當初耶律宗元篡位登基,國內部族貴胄一片喊打喊殺之聲蜂起之時,正是韓延壽從中斡旋,才讓一場大遼內亂消弭於無形。由此可見韓延壽在大遼國內的聲望。

  可以說,若無韓延壽出任大遼宰相,以耶律宗元的威望,是不足以穩定住大遼國內的勢力的,遼國國內也勢必要經曆一場戰亂。

  韓延壽抵達臨潢府三日之後,達旦九部、達迷裏部、梅裏急部等大小部落的首領也陸續到達。當然也有不給麵子和趕不到的,畢竟大遼疆域廣闊,西部荒漠戈壁遠在天邊,不可能短時間趕到。但對於韓延壽而言,實力較強的部落來了十之七八,這已經足夠了。

  韓延壽沒有隱瞞,他將女真人已然挺進中京道逼近大定府,大周三十萬大軍已然奪取涿州強渡桑幹河抵近析津府的情形毫無保留的告訴了眾首領。韓延壽告訴他們,這一次大遼真的有滅國之危了。大周和女真聯手,對大遼發動的是滅國之戰,而非是簡單的攻襲,大遼已然危在旦夕,急需援軍支持。

  眾部落首領其實早已聽到了些消息,但他們沒想到情形已經變得如此糟糕。本來還有不少部落首領私下裏已經締結了同盟,這次來臨潢府是想借韓延壽之口向耶律宗元提出一些條件,否則便要起兵反他的,可沒想到居然聽到了如此讓人震驚的消息。眾首領驚愕不已,意見也不盡相同。有的說自己實力微薄,部族兵馬又非正規兵馬,人數少,裝備差,恐難有作為雲雲。有的則直接了當的說,他們沒有起兵反耶律宗元便已經很給麵子了,居然要幫耶律宗元,這絕無可能。

  韓延壽並不生氣,他告訴眾人,他此行並非強迫眾人出兵,眾人不願出力他也不會怪他們。但覆巢之下絕無完卵的道理他要跟眾首領說個清楚。局麵他要跟眾首領講清楚。即便眾人不願出兵,也要做好和大周以及女真兵馬作戰的準備,因為一旦朝廷兵馬不敵,大周和女真大軍便會攻占兩京,直撲上京。各部落便要考慮是投降還是作戰的問題了。是趁此時朝廷大軍尚有七八十萬,尚有一戰之力的時候雪中送炭,還是之後獨自應付大周和女真的聯軍,那是必須要眾部落首領考慮的問題。

  部落首領們也不是傻瓜,在這個問題上,其實答案很明顯。等著朝廷倒下,女真大軍和大周兵馬打到他們的地盤上,那是極不明智的作法。遼人從未將女真和大周人放在眼裏,更遑論要淪為他們的階下之囚,仰其鼻息過日子。那女真首領完顏阿古大可不是一個和善的人,他們是野蠻人,臣服於他,那還不如臣服於耶律宗元呢。耶律宗元雖然不得人心,但他畢竟是大遼皇族,他奪取皇位的手段雖然令人不齒,但他本人還是有繼承皇位的資格的。他當皇帝不是沒有資格,而是手段卑鄙罷了。

  韓延壽及時的拋出了兩個誘人的條件,條件之一便是代表耶律宗元許諾,隻要部落出兵相助,今後向朝廷強迫征繳的馬匹人力物資都將大幅度削減。第二便是在權力上給予各部落更大的自專之權。以前為了削弱部族勢力,朝廷指派官員進駐部落所轄之地,並派兵馬在此駐紮監督,很多事若無朝廷允許,各部落是無法自專的。但現在韓延壽給予的承諾是,部落首領將會得到朝廷的授命成為當地擁有行政軍師管轄權的節度使,朝廷不再駐軍,而允許部落組建地方兵馬,朝廷還將給予糧餉的供應。

  這兩個條件簡直誘人之極,這其實便是給予了各大部落自治之權,基本上便是國中之國的概念。在他們各自的部落所轄範圍之內,他們便如君主一般的存在,可以為所欲為。這樣的條件倘若還有人不明白其價值,那除非是沒有腦子了。

  來之前,韓延壽私下裏請求耶律宗元允許他以這樣的條件說服各部落。耶律宗元當時便差點翻臉。這是嚴重削弱他的皇帝集權的舉動,這些部落成了國中之國,權力將極大,朝廷還要允許他們公然養兵,甚至給他們錢糧當冤大頭,這簡直不可思議。耶律宗元差點便要罵韓延壽是老糊塗了。但韓延壽隻一句話便讓耶律宗元的怒火熄滅。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非常時刻,行非常之事。權力是皇上給的,皇上也可以拿回來的。”

  韓延壽這淡淡的一句便讓耶律宗元平靜了下來。是啊,這時候若不給他們喂快大肥肉,怎麽能讓他們出兵?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大道理固然要說,但光有大道理恐怕也顯得空洞,一旦加上豐厚的條件,還怕他們不出兵。待局勢平息之後,要整治他們還不是自己一道聖旨的事麽?隻要女真和大周被自己打敗,自己難道還在乎那幾十個大小部落麽?何必在此刻斤斤計較。

  如此條件之下,眾部落首領還有什麽好猶豫的,幾乎所有人都表示要和大遼共存亡。於是乎,在短短五天之內,一隻由地方部落私兵和臨時征召的青壯牧民組成的部落聯軍便在臨潢府集結完成。雖然這隻兵馬的裝備是極為簡陋的,但這些以遊牧之民組成的兵馬卻是一隻全騎兵兵馬,且他們不像大遼其他地方的百姓,在曆經百年時間的被大周同化的過程中喪失了他們善於騎射的傳統,這些部落騎兵善騎射彪悍勇猛的特點並未有太多的改變。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才是遼國騎兵該有的原貌。

  韓延壽率領這隻人數高達十五萬之多,由二十七個部落所組建的騎兵聯軍連夜出發,直奔中京大定府。因為按照之前的商議,這隻兵馬要投入中京道的戰場之上,配合耶律宗元手中的優勢兵力同女真人作戰。至於析津府戰場,隻能讓韓德遂暫時硬撐住。女真人才是心腹之患,必須先解決了女真人,回頭孱弱的大周兵馬便不足為慮了。而且南樞密院樞密使韓德遂應該有能力守住析津府,拖住大周兵馬。

  然而,韓延壽率軍剛剛抵達饒州,便接到了來自耶律宗元的急旨。韓延壽也得知了耶律宗元掘壩阻擋女真大軍的事實,更知道了女真大軍毫發未損的逃出了洪水範圍的消息。韓延壽差點氣的吐血,耶律宗元太蠢了,也太恐懼女真了。興中府丟了又如何?隻要能收縮於大定府一帶,己方的兵力大大多於女真人。再加上自己率領這十五萬聯軍抵達,馬步兵總數最少是女真人的三倍,當可尋求決戰,將女真人一舉殲滅餘大定府城下。可他偏偏要下旨守住興中府,導致了耶律材所率的十餘萬騎兵的覆滅。以至於逼迫他自己下達了掘壩泄洪的命令。此舉必將給他本已經不好的聲譽再添上黑色的一筆。讓人心寒。他這麽做必會讓他自己更加的眾叛親離,這件事的後果不久後必然呈現。

  不過雖然氣憤之極,但眼下卻不是生氣的時候。耶律宗元在急旨上倒是下達了一個清醒的命令,他要韓延壽率領聯軍增援韓德遂的析津府,因為洪水雖然沒有殲滅女真大軍,但女真大軍顯然也不可能在短時間東進了。他們的補給路線被洪水斷了,他們攜帶的幹糧也應該告罄了。失去了興中府作為依托的補給點,他們此刻絕無可能在短時間內西進大定府。耶律宗元要韓延壽即刻領軍增援析津府,那裏大戰將起,耶律宗元要求他和韓德遂能以優勢兵力解決大周攻城兵馬,挽救眼前危局。

  耶律宗元的這道旨意是如此的及時,或者說冥冥中似乎他的氣數未盡之故,部落聯軍抵達析津府時,析津府正麵臨破城之危,他們趕到的時間正及時。聯軍騎兵迂回城東西兩側,超了大周兵馬的後路,扭轉了已然必敗之局。

  而這一戰的取勝,也讓遼國在滅頂之災之中起死回生。

  ……

  林覺等人在十幾日後回到了大周境內。在經過涿州境內的時候,林覺等人發現,涿州城已經重新為遼人攻克。或者說是大周的兵馬主動放棄了涿州,因為在經曆了大敗之後,占據涿州已經毫無意義。涿州突入遼國境內,堅守此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想要繼續組織大軍重新進行一次向北的征伐,那便必須占據桑幹河渡口,則涿州有守城的必要。而此刻,組織另一次的北伐顯然是不可能了。

  林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知道眼下的局麵意味著什麽。大周兵敗帶來的後果並不難預料。女真大軍獨木難支,完顏阿古大想要滅遼的野心怕是要破滅了。以女真人那十幾萬兵力是根本無法單獨滅了遼國的。析津府戰事終了,遼人會調集大軍去往中京道增援,完顏阿古大倘若不是瘋子的話,當會立刻撤兵。

  接下來,便是報複的時刻。遼人要先報複女真人還是大周,目前還不得而知。但以耶律宗元的脾性,他怎肯善罷甘休。無論是女真還是大周,恐怕都難以承受耶律宗元的怒火。大周看起來依舊兵馬眾多而且數量龐大,但在三十萬精兵大敗之後,他們戰鬥力也暴露無遺。精銳尚且如此,那些邊鎮挑剩下來的廂兵怕也隻是一個個紙糊的擺設了。倘若指望他們和遼人開戰是不現實的。

  留在此處已經意義不大,林覺決定帶著眾人回伏牛山。如今局麵大亂,自己必須要回山和郭昆等人商議,落雁軍要做好準備。

  正如林覺所預料的那般,在得知析津府之戰大周兵馬戰敗的消息之後,完顏阿古大選擇了即刻撤回東京道。在放走林覺的當天上午,女真大軍報複性的橫掃了安德州,屠殺了數千遼國軍民之後並沒有按照之前的計劃往西推進,而是調轉馬頭撤往遼陽方向。完顏阿古大心中是極度不甘的,但無奈,他攤上了一個無能的盟友。三十萬大軍隻攻到析津府城下便大敗而歸。大周的兵馬如此無能,是完顏阿古大根本沒有預料到的。

  雖然心中憤怒不已,但他也隻能接受這個結果。而且接下來他要麵臨的問題極為嚴峻。遼人如果集中兵力來攻擊自己,自己怕是要被打回原形,又要回到長白山裏去當野人。所以,早一日回撤,早一日布置防禦之事,鞏固占據的東京道的大片地盤才是自己該做的。怨天尤人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

  七月流火,大周京城汴梁城的夏天是所有經曆過的人都不會忘懷的,那種炎熱非言語所能形容。隻是巳時時分,城中街道上的百姓便已經熱的張口喘氣,汗珠子不斷的往下滾。不斷的咒罵著這鬼天氣。

  豪門富戶之家的夫人小姐們躲在花園涼亭的陰涼裏,一邊喝著冰鎮的湯水,一邊嬌滴滴的抱怨著今年天氣格外的炎熱。卻無視她們身旁打扇的婢女們卻早已汗透衣衫。

  早朝剛剛散去,大周文武官員們正從大殿門口的台階上湧出。往常,數百人的大朝會散朝的時候,官員們都像是一群水鴨子一般的嗚哩哇啦的說笑議論,哪怕是閑話也要扯幾句玩笑。下朝時是最輕鬆的時刻。然而自從楊俊率領的三十萬北征軍兵敗之後,無論是上朝還是下朝,文武百官們都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今日,散朝的官員們不但個個沉默不語,而且一個個臉上還帶著一種悲憤和羞愧的神情。他們佝僂著身子,匆匆而行,仿佛無法正視他人,逃也似的的一個個飛快的離開身後的那座大殿。

  就在剛才,大周朝廷上下廷議決斷了一件事情,便是同意了重新和遼人談和的條件。而那條件是屈辱的,是在場每個人都難以接受,但卻最終不得不接受的條件。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覺得羞辱難安,才會逃也似的離開大殿。潛意識裏似乎覺得離開這大殿越快,自己便能擺脫和這羞辱的和談條款之間的關係。便不會成為大周的罪人一般。

  楊俊兵敗的消息傳到京城之後,郭旭震驚之餘都要嚇得尿褲子了。他對這樣的結果絲毫沒有準備。大軍兵臨析津府的時候,郭旭一度認為遼國已然大勢已去,他甚至準備擬旨讓楊俊在攻下析津府之後東進攻擊中京道,搶在女真人之前拿下大定府。占了便是自己的,免得到時候跟女真人扯皮分地盤。大周就要析津府大同府和大定府這三京之地了,這正是遼國地盤中的精華所在。這三京之地囊括了遼國最為富庶的地域和近一半的人口,剩下的那些貧瘠荒原沙漠便給女真人就是了。

  美夢還沒醒來,現實卻如冰冷的風暴襲來。瓜分遼國的美夢變成了遼人要反擊的噩夢。郭旭整個人都傻了。

  接下來的消息接憧而至,沒有任何懸念,遼人開始了他們的報複。遼國南樞密院樞密使,已經被封為南院大王的韓德遂集結了十五萬兵馬陳兵邊境。據細作探報,大批遼軍兵馬正從中京道向著大周東北邊界集結。毫無疑問,遼人要展開他們的報複行動,對大周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了。

  大周如今字麵上的兵力還有百餘萬,東北方向還有廂兵四十萬,西北西夏境內還有西北廂軍二十五萬。京城還有禁軍二十餘萬。看起來似乎有一戰之力。然而,事情卻並沒有那麽簡單。

  禁軍是不能動的,他們要守衛京城。西北軍守衛西夏,遠水難解近渴,那也是指望不上的。唯一能指望的便是邊境的四十萬邊軍。聽起來這四十萬是個龐大的數字,但其實郭旭和朝廷核心官員們都知道,這四十萬兵馬都是不堪一用的歪瓜裂棗。都是被楊俊挑剩下來的兵馬,戰鬥力極其有限。

  更惡心的是,為了支持楊俊的這三十萬大軍的北征,朝廷動用了幾乎一切能夠動用的資源。錢糧、器械、車馬、工匠,物資等等等等,所有的寶都壓在了楊俊的北征大軍身上。但這一切打了水漂之後,拿什麽來抵抗遼人的報複?靠著這四十萬沒什麽戰鬥力也沒有作戰物資的兵馬?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郭旭已經冒了一次險。那已經耗盡了他的全部膽識。這一次,他不肯這麽做了。加之宰相呂中天也認為不能在和遼人打了,這麽打下去大周有亡國之虞。於是,郭旭終於決定,派出使者前往遼國求見耶律宗元,跟他們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