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零八章 進軍興仁府
作者:大蘋果      更新:2020-03-05 04:21      字數:3174
  時間匆匆,忽忽已然進了九月。九月初二,應天府中郭旭所率大軍似乎終於耐不住性子,開始全軍出動,兵分三路,從東中西三個方向往北全麵推進。

  戰事從一開始便陷入了一邊倒的局麵,早已失去抵抗能力的七八座教匪占據的州縣幾乎沒有絲毫的抵抗便易手。這些州縣之中其實早已沒有什麽抵抗力量,大部分的教匪都已經撤往了單州以北的成武集結,自然是毫無抵抗之力。

  九月初五,郭旭親率大軍攻克單州,這裏曾經是海東青落腳之處,也是一處較大的州府。地處京東西路腹地位置的單州被拿下之後,整個京東西路的府州縣地盤已經收複過半。單州西北方向,便是此刻教匪兵力集結的成武縣了。

  對海東青而言,單州失守,則意味著成武縣即將受到威脅,雙方相聚不足三百裏,下一個禁軍的攻擊目標必然是成武縣了。那也意味著他不得不展開向西的突圍行動了。

  單州失守的消息傳到成武的當晚,海東青便即刻召集全體護教護法開會,宣布了次日禁軍興仁府的命令。海東青的要求是,必須在三天之內攻克興仁府,敲碎向西進入京北五縣的最後一塊硬骨頭。三天時間,正是郭旭大軍能增援興仁府的最快速度。倘若三天拿不下興仁府,郭旭大軍趕到,那便是前無去路,後無退路的局麵。

  會上,所有的護教護法都歃血為書,寫下了敢死軍令狀。雖然這有些強迫的成分,但其實所有的頭目們心裏都很清楚,這是最後的機會,已經沒有退路了。隻有拿下興仁府,才能擋住後方禁軍大軍的進攻,才能一路西進,逃出生天。此時此刻,毫無花哨可言,隻能全力以赴,不成功便成仁了。

  次日一早,浩浩蕩蕩的教匪大軍開拔。這一路包括護教軍、聖老團、聖女團、聖靈團、以及押運的糧草物資搜刮的金銀財物的大車等等,人馬隊伍綿延二十餘裏,鋪滿了往西的道路。

  在霜天蕭索的山野之中,這些被裹挾和洗腦或者是無可奈何不得不跟隨的近六萬人的隊伍浩浩蕩蕩西行。天空中秋雁南回,成排結隊,去往溫暖的南方準備過冬。而地麵上這些人卻截然不同,他們卻是離開家鄉,奔赴未知的遠方,不知歸途幾何。

  當然,所有的人都來不及感慨這些,因為一場殘酷的攻城戰已經迫在眉睫。成武縣距離興仁府隻有不到一天一夜的路程,次日午後,先頭護教軍的三千教匪便已經進入了興仁府所轄的範圍之內。

  ……

  興仁府,原為曹州。慶豐二年升級為府。之所以升格為府,也是因為和遼國之間的關係越發的緊張所致。自從和遼人之間齷蹉頻生之後,大周朝廷為防止萬一,除了在邊鎮增兵之外,也開始在邊鎮一線以南構築第二道防線。於是,一部分州城開始升級,加固城防,屯紮兵馬,建製也隨之提升。這麽做的目的很明顯,縱深方向必須要有數道防線,如果和遼國發生全麵的衝突,即便邊鎮一線城池不保,可迅速依托後方加固升級的州府組成第二道防線。這興仁府便是這升級駐軍計劃中的一環,和汴梁以北的七八座升級的城池一起構成了自西往東的第二道防線。

  原本是曹州的興仁府,因為隻是州城,並無駐紮兵馬之權,升級為興仁府之後,有一隻廂兵兵馬在此駐紮,那便是廣濟軍。廣濟軍的稱謂由流經興仁府的廣濟河而得名。廣濟軍的編製其實是不足的,一隻地方州府的駐軍,一軍足額兵員是八千人。但廣濟軍的編製隻有五千人。這也是因為朝廷的財政這幾年實在太吃緊,所以除了重要的邊鎮和大州府兵額滿員之外,像興仁府這樣的地方,能有六成足額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很多地方其實連一半的兵員也不足。這和大周朝擁兵近兩百萬的事實似乎不符,但這卻正是現實。大周朝似乎處在一種永遠兵員不足的窘迫之中。

  興仁府也並不大,實際上隻是一個州的規模,轄下四縣為宛亭、濟陰、南華和乘氏,人口也僅有十二萬。但莫看府不大,治所所在的興仁府的軍事設施和城池建設卻很紮實。既然是朝廷北方的第二道防線的一環,興仁府在城防和軍事設施的建設上確實花了不少銀子和功夫。擴建曹州為府,在城牆外圍擴大了城池的規模建造了一道外牆。外牆高大堅固,建有數十座箭塔敵樓,北城門處還有甕城。而整個城池也被分割為內外兩城。內城是原來的老城牆所包裹的居民區和商業區。而外城則大多為軍營衙門,校場馬場等軍事設施所在之處,這也算是舊州府改造升級之後的一大城市特色。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格局和各種完備的軍事設施,興仁府才在教匪起事之時經受住了考驗。近一個月前,當興仁府的青教徒半夜嘯聚起事,欲控製住興仁府的局麵的時候,他們一度將整個內城全部占據,幾乎控製了全城的百姓居住之處。然而,他們卻根本沒法將外城控製。而外城則正是廣濟軍駐守,教匪們的突然起事並沒有對廣濟軍造成致命的打擊。廣濟軍指揮使吳永波即刻率兵馬展開了彈壓。教匪自己給自己挖了個甕中之鱉的坑,當內城城門被控製之後,內城中作亂的六七千教匪反而無處可逃。吳永波親自率數千兵馬衝進內城,絞殺上千教匪,其餘教匪作鳥獸散,投降的投降消失的消失,很快被彈壓了下去。

  雖然之後,外縣的教匪曾集結了數個分壇的人手前來增援,但麵對高牆和密密麻麻的工事,攻城兩日後無果,也隻能退去。

  所以,興仁府在京東西路數十州府縣盡墨的情形下,宛如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小舟,居然完好無損的保存了下來。也成為很多百姓的避難之所。在各縣給教匪全部攻克的情形下,興仁府依舊牢牢的掌握在朝廷手中。

  當然,這也是因為教匪們並沒有調集主要兵力來攻,畢竟興仁府隻有五千守軍。在此之前也已經傷亡兩三成,真正作戰兵力隻有不到四千人。如果海東青之前能騰出手來,調集護教軍前來。興仁府是絕對守不住的。但假設是沒有意義的,朝廷平叛的動作迅速,海東青根本沒有機會騰出手來調集兵馬抹平這顆刺,他的主力兵馬必須守住應天府。而興仁府的位置在當初也沒那麽重要,西去的通道也不止一條。海東青想的是,如果孟祥拿下了陽武縣,自己率軍西去的時候即便必須從興仁府經過,那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拿下它。故而興仁府的位置並沒有得到他們的重視,他們隻視其為一個尖刺而已,雖然杵在那裏看著不舒服,刺的人生疼,但卻並不致命。

  然而,到了此時此刻,興仁府儼然成了逃生道路上的唯一的絆腳石,拿下興仁府便成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必須確保萬無一失了。

  興仁府知府劉夢圓和廣濟軍指揮使吳永波早就對成武縣城中集結的教匪的行動密切注視著。他們其實有些頭大。不久前,興仁府還是一片平靜,可轉瞬間,這裏突然成了一處焦點。

  兩天前京北平叛大軍渡河抵達了城西四十裏的宛亭駐紮,東邊成武縣又是教匪雲集。南邊,淮王大軍又正一路橫掃而至。似乎三路大軍就要在這小小的興仁府交匯。原本就孤單支撐的興仁府,此刻卻似乎又成為了浪濤中的一葉扁舟,讓人膽戰心驚。

  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對於興仁府而言,一場暴風驟雨即將來臨。

  兩天前,郭冕郭昆林覺等人率九千兵馬渡過了廣濟河抵達了宛亭縣。大軍在宛亭縣駐紮了下來,並沒有直接開赴距此僅有四十裏的興仁府。並非是郭昆和林覺不想那麽做,而是他們不能那麽做。

  平叛大軍開拔之時,給予兩位皇子下達的聖旨便說的很明確,兩路大軍一往北負責京北五縣的平叛之事,另一路則全權負責京東西路的平叛大事。原則上朝廷平叛兵馬當相互協作共同平叛,相互呼應增援才是。但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郭旭便曾明確的提出,京東西路的平叛行動隻能由他自己解決,絕不許他人插手。起初這自然是怕被搶了功勞,也是因為郭旭所率的兵馬足夠平息京東西路的教匪叛亂。他也根本不需要外人插手。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糾紛,朝廷也默許了這一點。這也是郭衝明顯的偏心,寧願犧牲平叛的進度,也要偏袒一些在郭旭身上,希望郭旭能將平叛的主要功勞攥在手裏。

  然而隨著戰事的發展,郭旭大軍的受挫讓人失望,而北路大軍卻勢如破竹,輕鬆的將五縣收複。按照常理,朝廷應該下令郭冕和郭昆率軍往東進入京東西路,和郭旭的兵馬形成合圍,協助郭旭完成平叛之事才是。可是朝廷下達的聖旨卻是,讓郭冕和郭昆堅守五縣,肅清教匪餘孽而已,並沒有讓他們開赴京東西路。

  這正是呂中天從中搗的鬼,原本就連楊俊也認為讓郭冕大軍東進合圍是加快平叛進程的最佳之策,可呂中天向郭衝說了一番話,讓郭衝打消了這個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