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五章 兵臨島下
作者:大蘋果      更新:2020-03-05 04:14      字數:3908
  大海之上,波濤翻湧,巨浪排空。從昨日天黑之後到現在,風力明顯已經加強了許多。寧海軍水師和王府衛士杭州守軍組成的海上大軍從攻占月牙島開始,一直到現在,已經連續攻下了六座位於桃花島西北方向的外圍海島。

  這些海島上的匪兵總數超過八千人,幾乎和官兵的數目不相上下。然而他們分散在七座海島之上,又無法在海麵上作戰,更無法相互救援,所以,正如事前計劃所預測的那般,他們在五六個時辰內被各個擊破。在官兵強大的攻勢之下,一旦被突破登島,基本上便宣告了他們的滅亡。

  五個多時辰中,海匪八千餘人盡數被殲,桃花島西北方向的障礙被一一清除幹淨。雖然官兵的損失也不小,登島作戰過程中,官兵死傷千餘人,大船也因為風浪之故而傾覆了六艘,船上近七百名士兵葬身大海,但總體而言,這種損失還算能接受。蛙跳戰術在攻下了距離桃花島最近的一座名叫海王島之後獲得了圓滿的成功。

  王府的龍首大船上,雖經過一夜的鏖戰,船上的幾名領軍首領卻還麵無倦色。特別是小王爺郭昆臉上閃爍著興奮的光彩。他親自率人拿下了兩座小島,王府衛士大展神威,沈曇和何超率領的人手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遭受任何的傷亡。郭昆本人手刃了五名海匪頭目,此刻他們的首級正血淋淋的裝載一個布袋之中,懸掛在龍首大船的桅杆之上。

  桃花島的輪廓已經出現在前方的海麵之上,風雨之中,那座巨大的島嶼如一隻怪獸伏在海麵上。所有人都知道那才是最後的目標,那也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隻有拿下桃花島,殺了海東青,此次剿匪才算大功告成。所以,沒有人會在此事懈怠。

  一場軍事會議迅速的在龍首大船的船廳之中召開了。

  “嚴大人,小王爺。雖然你們都已經知道戰況的具體情形,但卑職還是要稟報二位昨夜的戰況。從昨晚天黑開始到現在,我大軍成功攻占七座海匪盤踞的島嶼,殲滅俘獲海匪八千五百餘,掃除了桃花島外圍的障礙。我兵馬亦有損失,共損失戰船六艘,兵馬死傷兩千餘。總體而言,達成了之前預定的目標,且傷亡數字控製在預計之內。”寧海軍指揮使宋延平大聲說道。

  雖然這些情形在座眾人盡皆知曉,但再一次聽到這個消息,所有人還是露出欣慰的笑容來。

  “好,好。事情如此順利,教本官都覺得很是意外。林覺此計確實奏效了。此第一大功要記在他的身上。”一晚上因為暈船而嘔吐了七八次,此刻麵色依舊蒼白的嚴正肅,此刻卻看不出半點的頹唐。

  “嚴知府所言不差,林覺的計劃確實證明了是有效的,但計劃是一回事,關鍵還是執行計劃的人。這一點我倒是覺得小王爺居功至偉。若不是小王爺率王府衛士們身先士卒,激勵了全體將士的士氣,我想戰事也不至於如此順利。”宋延平笑道。

  這種明顯的拍馬屁的話,沒人聽不出來。嚴正肅微笑不語,他知道這些人的習氣,戰事失利,自然會推諉責任,戰事一旦順利,便開始搶奪功勞。宋延平這話雖不是為自己爭功,但卻也跟爭功並無二致。但此刻正是大戰之中,嚴正肅雖然性子直爽,卻也知道此刻不宜多言。

  小王爺郭昆臉上冒著紅光哈哈笑道:“宋指揮使過譽了,這既非林覺的功勞,也非我的功勞,而是全體將士之功。要說首功嘛,我覺得還是寧海軍將士才是。畢竟你們才是主力,而且損失了那麽多的兄弟。”

  宋建功和何超連忙謙遜表示不能這麽說,說一切這是寧海軍分內之職責雲雲的客套話來。

  嚴正肅終於忍不住了,沉聲道:“諸位,現在可不是論功的時候,桃花島還沒拿下來呢。那才是我們此次的真正目標。咱們該立刻商議如何攻下桃花島的辦法才是。”

  郭昆和宋延平尷尬的咳嗽兩聲,卻也都明白嚴正肅說的對,此刻論功還是早了些。

  宋延平拿出了一張根據林覺的情報繪製的海圖和桃花島的地圖展開在眾人麵前,指點道。

  “嚴大人,小王爺。桃花島就在十裏之外,再過半個時辰,我們便可抵達桃花島西北方向。若林覺從島上送來的情報不差的話,那麽此島當有四處登島的碼頭。東邊的碼頭首先要予以排除,因為海域狹窄,又在東邊的那座小島的威脅之下。南邊是迎風之處,且要繞行十幾裏,故而也隻能排除。我和王副指揮使商議過,最佳的進攻之處便是北邊的兩座碼頭。既背風,又海麵開闊。在蛙跳戰術成功之後,我們進可攻,退則可迅速回到海王島,可謂是進退皆宜。不知小王爺和嚴大人以為如何?”

  宋延平作為寧海軍的指揮使,自然非泛泛之輩。幾句話便將登島地點選擇的優劣之處說了個清楚明白。這說明他事前還是做了一番功課的。

  “宋指揮使所言不差,島北的碼頭應該是最佳的進攻之選。其他的碼頭可排除,島北兩座碼頭中選擇一處便可。我覺得靠西邊的這裏好些,似乎地形開闊的多,崖壁也沒那麽陡峭。林覺這圖上標注的箭塔也少些,守衛的兵馬也少些。”郭昆指著地圖道。

  “小王爺,容卑職說一句。此時此刻,除了地形可做參考之外,兵力駐守已經不足為憑。昨晚我們攻占西北諸島的消息定已經被海東青所得知,現在他定然已經做好了兵馬的調配。林覺這圖上特意標注了縱橫的通道,那說明海匪是隨時可以機動支援的。在此情形下,我們無論從何處攻擊,遭遇的都有可能是全島匪兵的防守,這一點需要明確。切不可被這圖上標注的海匪守衛的數量所誤導。”寧海軍指揮副使王鍇沉聲說道。

  郭昆臉上紅了一紅,神色有些尷尬。但他卻不得不承認王鍇所言是正確的,自己確實考慮不周。

  宋延平看了王鍇一眼,心中歎了口氣。自己這位副手領軍的本事是不錯的,但就是有些不通人情世故,兩耳不聞窗外事。就算是要提出反對意見,也不知這麽直白,而要婉轉些的好。這會影響他在小王爺心目中的觀感。

  “王副使說的沒錯,小王爺說的也沒錯。事實上我想的攻擊地點正是北島靠西的這處碼頭。我的理由除了小王爺所言的地形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海況的因素。諸位應該感覺到了,風力正在加劇,船隊已經發生了戰船傾覆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不考慮能否持續進攻的問題。若攻島不順,被拖延時間的話,風浪再大些,整個大軍便有全軍傾覆於海上之虞。選擇西北方向的碼頭,距離海王島最近。一旦發覺情形不對,我們可以快速撤離至海王島。比之其他碼頭的距離,西北方向的碼頭可節省八裏到數十裏的距離。可讓我們無後顧之虞。”宋延平沉聲道。

  船廳中一片沉默,宋延平這話在這時候說出來似乎有些不恰當,但這也確實是眾人心中的隱憂。昨夜幾艘大船傾覆之後,足見在颶風襲來的海麵上的危險性。此刻外邊浪濤翻湧,巨浪如山湧動著,船隊中的每個人其實都心驚膽戰。特別是那些老舊的船隻,雖經修繕,但麵對如此驚濤駭浪,誰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麽。若是大軍傾覆於海上,那可真是一場笑話了。

  嚴正肅沉聲開口道:“宋指揮使,大戰在即,這種話還是少說的好。未戰先言退,這恐不妥吧。本官雖非領軍之人,但也知道,領軍之將若是不抱死戰之心,戰事恐難取勝。特別麵對的又是一場硬仗的時候。”

  宋延平微笑道:“嚴大人教訓的是,但是嚴大人難道願意看到一場勝利變成一場失敗麽?若當真風浪加劇,船隻無法承受,難道還要強行進攻?這可是違背天時的。非是我未戰言退,我要為這萬餘兄弟們性命負責。其實也是為杭州負責,為嚴大人和王爺負責。我等可以死戰,哪怕是死在海中,但寧海軍覆滅的後果,嚴大人不會不明白吧。”

  嚴正肅沉吟半晌,微微點頭不語。小王爺郭昆更是不會有任何的異議。實際上,宋延平吃準了嚴正肅和小王爺的心思,他知道,這位知府大人和梁王爺父子之所以同意林覺的建議,那是要賭上一賭。一個是為了自己離任前的政績,一個是為了改變一些不利的局麵。他們希望的都是一場勝利,無論是大勝還是小勝,隻需要一場勝利即可。他們絕不希望將已經到手的勝利變成一場慘痛的失敗。所以他們絕不會願意輸個精光。

  “那就這麽決定了,攻擊西北方向的碼頭。諸位當無異議了吧。”小王爺郭昆沉聲道。

  王鍇張了張嘴,但他忽然看到了宋延平嚴厲的目光,於是忙閉緊了嘴巴。

  “以十五艘戰船為先鋒,強行衝到碼頭近處搶灘,後續大船便以此為跳板殺上海灘站穩腳跟,再伺機攻上崖頂。這裏沒有什麽花哨可言。但願林覺能助我們一臂之力,也許能在崖頂製造些混亂也好。雖然以他們的那點人手,恐怕是做不到的。”宋延平沉聲道。

  “他做不到可不成。所謂裏應外合之計,便是要他有所作為。他不是說可以奪下碼頭的控製權麽?隻送了一次情報之後便無聲無息了。現在我們到了,他卻不知在哪裏。”小王爺郭昆沉聲道。

  嚴正肅皺眉看了郭昆一眼道:“小王爺的要求未免苛刻,林覺在龍潭虎穴之中能活下來已經不易了,提供的情報也很重要。若非他的情報,我們能這麽順利麽?更別說整個計劃都是他的計劃了。我現在最擔心的反而是他的安危,他沒消息更有可能是他已經出事了。他若死在島上,哎,那可真是……哎!”

  “知府大人莫要擔心,林覺那個人還是有些本事的,當初去龜山島,沒人以為他會活著回來,他還不是生龍活虎的回來了?我相信他不會有事的。再說了,大夥兒都是提著頭去幹,個人的生死倒也不必多言了。”宋延平道。

  “哼,我們提著腦袋幹,那是因為我們知道會有所得。他提著腦袋幹為了什麽?豈可相提並論?說起來,他之所以這麽做,還不是因為龜山島上的事情帶來的後患?這件事本府和王爺都有責任。他若是死在島上,本府將終生不安。”嚴正肅沉聲道。

  眾人無言以對,不過嚴正肅的話卻也無從反駁。說起來林覺這次來拚命,王府的責任最大。林覺為王府解除了那麽大的危機,到頭來被海匪追殺時王府卻根本沒有給他應有的保護。剛才小王爺還說那樣的話,聽起來確實教人寒心。

  “諸位大人,桃花島到了!”船廳外傳來兵士的叫喊聲,打破了船廳之中的尷尬。眾人齊齊朝船廳長窗之外看去,但見風雨之中,桃花島虎踞龍盤一般雄踞在前。高高的崖壁之上,來回奔走的匪兵的身影清晰可見。巨浪擊打著崖壁的岩石,飛沫如雲,氣勢之壯觀讓人歎為觀止。

  宋延平拱手對郭昆和嚴正肅道:“小王爺,嚴大人,卑職要下令攻島了。”

  郭昆叫道:“本人和王府兩千衛士願為宋指揮使差遣。”

  嚴正肅也沉聲道:“杭州廂兵一千八百將士聽候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