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皮薩切克之五 兩支小分隊(8)阿巴拉契亞山小分隊的尾聲
作者:龍吟森森      更新:2021-01-27 14:52      字數:3669
  沒幾日,新的命令從白宮裏傳出來了。

  以孫德孝為主,林澤垢為輔,繼續帶人探查阿巴拉契亞山脈,這次的目標很

  大,預計要花費至少三個月的時間,讓他們沿著薩斯奎漢納河一直探索到伊利湖以南。

  在薩斯奎漢納部臨時酋長珍妮的嘴裏,知道了肖尼人的存在,又從如今已經與大夏國全麵交好的荷蘭人嘴裏得知了更加強大、擁有火器的易洛魁人的存在,以防萬一,這一次孫德孝帶了一個營海軍陸戰隊的兵力。

  分隊除了驗證前期劉文靜、孫德惠他們得到的成果,還擔負著接洽土人,看他們願不願意遷到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平地上,還準備在鐵杉、香脂冷杉、刺槐多的地方,也就是在後世東西薩斯奎漢納河交匯之處、英國人叫桑伯裏的地方建設據點,準備以此為中心,徐徐控製整個薩斯奎漢納流域。

  此地,大夏國正式命名為“薩斯奎漢納”。

  該地距離山口的尼布楚(哈裏斯堡)隻有百餘裏,砍伐的樹木扔到河流之後可以順流而下,一邊順著河水流淌,一邊在水裏將樹皮浸泡掉,沿途有小船將擱淺、被堆積在河裏的枯木堵住的木頭重新拉進河裏。

  有時候有著蒸汽動力的船隻還能拉著大量的木頭直接抵達尼布楚,到了尼布楚之後由於已經進入主航道,就不能任由木頭亂竄了,此時會用吊裝機械將木頭弄到岸上,略微修整後放進輪窯離慢慢烘幹,烘幹後再放到碼頭專門的倉庫繼續陰幹,最後用大型船隻運到赤塔港。

  有一個營的強大兵力,又沒有像孫德惠這樣重要人物的牽絆,孫德孝與林澤垢商議過後幹脆將隊伍分成了兩撥,一隊沿著薩斯奎漢納的東支向上遊探索,一隊沿著西支向上遊探索。

  在秋收的季節,兩支隊伍都碰到了土人。

  東支實際上是薩斯奎漢納河的主幹,他的源頭緊緊挨著安大略湖南部的五指湖區域,而安大略湖以南一直到五指湖之間的廣大地區就是易洛魁人的老巢。

  在五指湖以南,一百六十人的小分隊遇到了正在與易洛魁人作戰的肖尼人。這一小分隊正好是孫德孝親自帶隊,經過權衡之後,他決定加入到肖尼人一方,與肖尼人的大酋長接洽後,先由肖尼人主動出山與易洛魁人接戰,然後再次不敵退入山中。

  易洛魁人正愁找不到易洛魁人的主力呢,立即糾集了幾千人進行追趕,在五指湖以南,後世塞尼卡湖以南的峽穀裏,他們遭到了孫德孝、肖尼人聯軍的埋伏,在孫德孝手榴彈、小炮、火槍的打擊下,易洛魁人大敗,聯軍一直追到安大略湖南岸,俘獲了大批易洛魁俘虜。

  不過易洛魁是由好幾個大部落聯合組成的,安大略湖以南的區域也實在太過廣袤,由於易洛魁人的主力已經被聯軍擊潰,孫德孝決定由肖尼人進駐到安大略湖南部區域,自己帶著大約幾千俘虜回到了皮薩切克省。

  經此一戰,五大湖區域的部落形勢陡然一變,易洛魁聯盟幾乎土崩瓦解,他們的殘餘部落放棄了安大略湖、伊利湖以南的區域,並轉變了與英國人、荷蘭人結盟對付法國人的戰略,轉身投靠了已經前進到聖勞倫斯河河穀靠近安大略湖一帶的法國人,並從法國人手裏得到了大量的火器。

  而取代易洛魁人占據伊利湖、安大略湖以南區域的肖尼人眼下的形勢也並不可觀,在他們的北邊,圍著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生活的休倫人、渥太華人、邁阿密人、伊利諾伊人等也是一個強大的聯盟,他們得知易洛魁人戰敗後便南下了,此時,肖尼人手中已經有了不少大夏人贈送的火繩槍,自然打敗了前來侵犯的休倫人聯盟。

  不過休倫人聯盟人口實在太多,肖尼人依舊麵臨著強大的壓力,幸好他們身後有強大的大夏,在大夏人的支持下,他們勉強維持住了在伊利湖、安大略湖南岸的位置。

  而大夏人也不斷從肖尼人手中得到俘虜的休倫人、易洛魁人,到今年年底的時候總人數達到接近萬人的規模,由於大夏人對待土人的方式完全不同於歐洲人,加上他們的長相、信仰(表麵上)與土人很像,更兼尼堪手裏還有一些經過猶他總督孫德盛調教的精通經過加入了不少美洲色彩的薩滿教儀式的人,這些的俘虜倒是因禍得福,最後竟安心在皮薩切克省生活下來。

  在這時的北美洲,但凡人數較多的部落,無一不是擅長種植的部落,因為隻有有穩定口糧來源的部落才有不斷擴大丁口的可能,而那些完全靠漁獵的部落人數肯定不會太多,這一點,東西方幾乎完全一樣,因為此時的土人部落尚未學會馴化牲畜,就更是如此了。

  孫德盛以區區百餘人的兵力便在半年的時間裏得到了萬人的土人青壯,這份能力自然看在尼堪眼裏。

  在年末的時候,孫德盛升任美洲分艦隊(陳牧之分艦隊)另一個團的團長兼錄事參軍,與韓子龍並駕齊驅。

  而在另一路,由林澤垢帶領的另外一百餘人一直沿著薩斯奎漢納河西支進行探索,途中他們穿越了阿巴拉契亞山脈北端最富饒的、生物資源最豐富的的阿勒艮尼國家森林公園,並在那裏盤桓了許久,然後在年底的時候抵達了後世匹茲堡、克利夫蘭地區,同樣抵達了伊利湖南部。

  這裏,當易洛魁人擊敗伊利人以後,他們隻是將自己聯盟部分青壯放在這裏監視伊利人,讓伊利人定期給他們提供皮毛,好讓他們用來與英國人、荷蘭人進行交易,故此,在得知“大夏人”與肖尼人聯軍已經擊敗易洛魁人,並將其驅逐到安大略湖以東的地區後,伊利人便起來造反了,他們聯合大夏人擊敗了留在這裏的易洛魁人,並與大夏人結成了聯盟。

  最後,在孫德孝的建議下,伊利人、肖尼人結成了聯盟,以共同對付北麵的休倫人聯盟以及東邊的新易洛魁人聯盟。

  五大湖區域,一個新的局麵到來了。

  經過孫德惠事件後,尼堪將費揚塔琿調到了瀚海軍陸軍,讓孫德孝兼任皮薩切克省的灰衣衛指揮使,重用的跡象昭然若揭。

  這一年,大夏國在皮薩切克省的農田大獲豐收,五千戶武裝移民,平均每戶都種植了大約二十畝主糧,幾乎都是玉米,每畝大約三石,這便是六十石,這便是三十萬石,大夏國收購了其中一半。

  所謂“收購”,實際上是以象征性的價格支付的,因為國家為了這次移民支付了大量的資金,包括運輸費用、建造房屋、提供種子農具等,一半就是十五萬石,加上從東方省、委內瑞拉過來的十萬石小麥(東方省)、稻米(委內瑞拉),完全能滿足已經抵達的第二批五千戶移民以及上萬土人俘虜的需要。

  這一年,光是移民及俘虜,大夏國在皮薩切克省就擁有了接近五萬人的規模,加上以前留在此地的歐洲白人,總數超過六萬,雖然依舊不如樸茨茅斯、馬薩諸塞、新尼德蘭三地加起來的人口規模,不過單論一省的規模,大夏國已經位居第一了。

  這還是第一年,以大夏國強悍的海上運輸能力,在可預見的將來,超過歐洲人也就是時間問題。

  就在這一年,尼堪終於見到了英國人的代表。

  還是海軍上將布萊克,既然是他,肯定是來求和的。

  不出尼堪所料,在得知歐洲主要國家都與大夏國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外交關係後,克倫威爾在權衡再三後還是決定暫時不要招惹大夏國為妙。

  最後雙方達成的協議是:

  英國人不願意讓出愛爾蘭,那裏離英國實在太近,讓大夏這樣的強大國度在一側虎視眈眈實在太過危險,但由於人家已經在東海岸站穩腳跟了,還對另外兩個殖民轄區造成了威脅,還有一千多俘虜掌握在人家手裏,就不能不有所表示。

  英國人非常狡猾,在赤塔待了近一個月,才與尼堪達成了割讓紐芬蘭島的協議,尼堪原本想獲得後世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的,但被告知此地大部分掌握在法國人手裏,而事後尼堪才知道此時英國人隻是“宣稱”紐芬蘭島是他們的殖民地,實際上並沒有有效掌控該地。

  但尼堪還是滿足了,得到紐芬蘭島後,大夏國便有了沿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帶前往歐洲的最近的據點。

  何況紐芬蘭島後世還是加拿大重要的礦業、林業、漁業基地,此時雖然蠻荒,但依舊是上佳的島嶼,島上隻有不多的因紐特人,有了此島以後,大夏國便可以進退自如了。

  而英國人得知自己在美洲麵臨強勁、幾乎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戰勝的敵人後,也加大了對馬薩諸塞、樸茨茅斯殖民地的經營,他們發放了更多的私掠證,比曆史上更大規模地在西非捕捉黑奴,並加大了對東海岸的移民力度。

  在原本的曆史上,為了保持新教的純潔性,英國人是不願意讓天主教堂移民到美洲的,此時就顧不得這許多了,由於新教是英國的國教,此時幹脆半是威脅半是勸說,讓大批的天主教徒遷徙到東海岸。

  在那一年,有幾百艘大船往來於大西洋上,由於驟遇颶風,約莫一半的船隻葬身法羅群島附近的海底,當時歐洲的人心底裏憎恨大夏人,將這次颶風命名為“夏之詛咒”,史稱“夏咒海難”,歐洲諸國得知後,紛紛安排自己的劇作家編寫了精彩紛呈的悲劇,其中尤以法國戲劇家莫裏哀的最為精彩,逐漸被各國引進,用本國語言上演。

  歐洲人的語言裏,無論是哪種,“夏”是無法發音的,最後便用“赫爾”來代替,莫裏哀的悲劇《赫爾號》一時風靡歐洲大陸,還傳到奧斯曼帝國,這讓已經從傻子皇帝在位時的虛弱緩過勁兒來的奧斯曼人放下了大舉進攻大夏國克裏米亞總督轄區以及烏克蘭、羅馬尼亞的心思,轉而放鬆了對波斯薩菲王國的壓迫,竟有與之結盟的跡象,這倒是讓人大跌眼鏡。

  尼堪顧不得理會這些,經過先後與西班牙、葡萄牙、英格蘭、荷蘭人的戰爭後,他已經意識到光憑著他這支美洲艦隊,就算全歐洲的國家全部聯合起來也不見得是對手,無他,自家艦隻的機動力實在是太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