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淮陰韓信
作者:不朽皇帝      更新:2020-03-05 02:05      字數:2180
  泗水郡淮陰縣……

  自夏分天下九州之地,以淮河為界,淮陰分屬徐,揚二州之域。

  商周以來為東夷所竊據,春秋吳逐東夷,收複淮陰之地。

  吳越相爭,越得吳地,楚越之戰,越為楚威王所滅,自此淮陰流域終歸楚。

  後大秦東出,橫掃六合,劃天下四十八郡,淮陰歸屬泗水郡。

  淮陰載冊之戶二萬戶,人丁十三萬,長居淮陰縣城七千戶。

  依淮河之水利,淮陰糧產,商貿一直名列泗水之冠。

  大秦帝國新政推行,淮陰楚國舊貴昭氏因拒朝廷法令,而被滅族。

  轟動整個泗水郡,一時間楚國舊貴人人自危,紛紛上交自家田產。

  原本淮陰眾多農戶並無自家田產,隻是為那些貴族種田,一年到頭也隻是勉強糊口度日。

  自從田地分到手之後,這些窮苦百姓仇視抗拒朝廷的心,也漸漸淡化,紛紛轉而擁戴帝國。

  士農工商,稅賦十去七八,他們全都是最終的受益者,無不歡呼轉而投向帝國的懷抱,成為帝國最忠誠的擁護者。

  從前有很多人散播秦人如何殘暴,秦庭如何凶狠,肆虐天下百姓。

  可如今這些謠言不攻自破,那些散播謠言之人,幾乎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風雲波詭的戰國時代,底層民眾本就無太多家國情懷。

  許多地方今日是楚人,明日就可能是秦人,韓人,齊人。

  更有不少人為了繁衍生息,移民逃亡強國,更是如走馬觀燈,屢見不鮮。

  國籍在變,唯一不變的是那日複一日,越來越繁雜的稅賦與越來越困難的生活。

  如今好不容易過上了好日子,眼見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們自然分得清孰好孰壞。

  對他們而言,誰真心為他們謀福,那誰便是他們的君王。

  與權貴相比,他們一直都是受到壓迫的群體,而非受益者。

  如今他們成了受益者,反倒是那些從前一直欺壓自己的權貴成了受害者。

  他們怎能不開心?

  淮陰根據人丁之數,依大秦新律,修建學堂共有百座,以供百姓子女讀書識字。

  學分上中下三級,下為五至十歲幼兒啟蒙之學。中為十一至十五歲之少年奮發之學。上為十六歲至二十歲,青年圖強之學。

  十五載寒窗苦讀,學成則入鹹陽太學深造,五載結業,擇優入仕,為國盡忠,為陛下效力,為天下眾生謀福祉。

  以吏為師,世族壟斷書籍的時代,自此一去不複返。

  隨著大量書籍批量印刷而出,世族懶以生存的知識力量,徹底被粉碎。

  陛下召集諸子百家齊聚鹹陽,共同為學院製定了所學之本。

  短短幾個月,很多帝國幼兒幾乎能會一兩首學院所教導的兒歌。

  其中最炙人口快的便是《我們是帝國棟梁的接班人》,其中《我的帝國》更是讓天下百姓紛紛傳唱。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帝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姑娘好象花兒一樣,小夥兒心胸多寬廣。

  為了開辟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帝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敞。

  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戈矛。

  這是強大的帝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

  坊間傳聞,這些讓人心血澎湃的歌謠,皆是陛下所著。

  至於是真是假,那便無人得知了。

  淮河之畔,一名身材高大,麵色饑黃,臉色有些蒼白的青年手持一柄竹竿垂釣。

  回想自己這二十多年來的種種過往,他眼神露出悲涼之意。

  饑寒交迫,寄食鄰裏,去年好心的亭長收留了自己,本以為自此可以衣食無憂了。

  可沒想到好景不長,前不久自己又被亭長夫人掃地出門了。

  始皇帝陛下仁愛,分天下良田於民。

  他也分到了田,可他不甘心一生窩寄於田野之間。

  將所分良田賣給了鄰裏,隻不過很快良田所賣之錢,便座山吃空了。

  這幾天來,他是顆粒未入腹,餓的他是兩眼發黑,前心貼後背。

  用饑腸轆轆來形容現在的他,最為恰當。

  釣了半天魚,不知是不是天公不作美,別說魚,連個魚影他都沒見到。

  就在他肚子發出咕咕叫聲時,一股撲麵而來的香氣,傳入了他的鼻子之中。

  循著香氣,韓信看到不遠處不知何時多出了一座涼亭。

  他露出疑惑之色,按照常理,這河畔他也是常來,什麽時候有涼亭了?

  看上去好像新建?

  一名留著美須,麵相消瘦,氣勢十足的中年人坐在涼亭之中。

  涼亭的石桌上擺滿了美味佳肴,看的他是不停的咽口水。

  就在青年不要命吞咽口水之時,他看見那涼亭之中坐著的中年人向自己揮了揮手。

  青年眼神散發著綠油油的光芒,早已饑腸轆轆的他哪裏還能忍住。

  一路狂奔,直接來到了涼亭處,很快他就壓抑住內心的饑餓感,朝著中年人施禮一拜道:“淮陰韓信,不知先生相邀所為何事?”

  韓信嘴上這樣說,可是眼睛卻直勾勾的望著石桌上的各種佳肴,口水都差點流了出來。

  “吃吧!”

  中年男子打量著韓信,並沒有在意韓信的樣子,而是笑著道。

  韓信鞠躬一拜,然後立刻開始風卷殘雲起來。

  大約半個時辰,石桌上的佳肴幾乎盡入了韓信腹中。

  吃飽之後的韓信這才想起,自己這是承人之惠了。

  “不知先生高姓大名?韓信今落魄至此無以為報,有朝一日必將厚報。”

  韓信再次拱手,一臉認真之色道。

  “小兄弟說笑了。”

  消瘦中年男子給自己倒了一杯美酒,然後輕輕抿了一口道。

  “先生懷疑信實乃人之常情,但請先生告知。”

  韓信並不生氣,自己這話說的的確有吹噓之嫌,他雖然自信,可別人如何能夠相信自己?

  “將死之人,告知姓名又有何用?”

  消瘦中年放下手中的青銅酒爵,看著韓信,歎了一口氣道。

  韓信頓時臉色一變,驚疑不定的打量了一番消瘦中年,見他不像說笑?

  自己也不認識此人,於是他強行壓抑住內心的不滿。

  這麽多年來,忍辱負重對他而言,早已司空見慣,驚疑不定道:“先生此話從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