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6 優先攻擊寶軍騎兵團】
作者:軒樟      更新:2020-04-11 00:08      字數:4357
  唐朝與南詔戰爭的最後階段,唐朝宋威、高駢等數次大破南詔軍,南詔“屢覆眾,國耗虛”,唐朝高駢的數次大勝使南詔失去再戰的勇氣,“南詔氣奪”,南詔不敢再與唐朝交戰,南詔驃信送子入朝為質。

  南詔曾依靠黎、雅間的劉王、郝王、楊王淺蠻部族與唐朝作戰,唐朝西川節度使王建嚴厲對待這些部族,南詔與這些部族不敢侵盜。

  後來這些部族首領泄露軍機,被王建殺死。

  最後南詔滅亡比唐朝滅亡還早了數年。

  大明軍隊的三段擊隻是戰術,想要用好了三段擊需要多兵種為火器部隊掩護,更需要地利,神機營能揚威軍功章絕對要分五軍營和三千營一半。

  單獨的火器部隊直到拿破侖時代也擋不住騎兵隊的衝擊,要麽繆拉也不會是二十六元帥裏數得上的名將。

  明朝真正嚇得小本子一愣一愣的還是真正的炮兵部隊。

  明朝騎兵打蒙古及其各種流變,也稱得上屢戰屢勝,可是邊患始終沒止息過,最高峰是搞出了個土木堡之變外帶北京保衛戰。

  相較於漢軍漠南,河西,漠北三戰之後為漢朝贏得的和平期來說,戰績太不夠看了。

  錦衣衛情報機關的對日活動隻是戰時行為,接到報告之後的一個諜報部門應該做的反應而已。

  關寧鐵騎,到底有多少吹的成分。

  武器裝備,所謂三眼火銃,馬上開槍,嚇人還行,指望精準度那純屬睜著大眼說瞎話,又沒機械瞄準具,站著都打不利索,還是痛痛快快砸人好用一些。

  歸根到底關寧鐵騎還是一支傳統冷兵器部隊。

  論曆史戰績,萬曆年間薩爾滸大戰十餘萬明軍精銳盡皆覆滅,關寧鐵騎的祖師爺遼東軍也一樣在雞飛蛋打之列。

  幾年前,遼東軍可是在壬辰戰爭裏耀武揚威。

  至於關寧鐵騎的戰績,沒有有野戰對滿族八旗的一場勝利。

  太多血一般的教訓告訴所有人,以步製騎,以城克軍不過是個美麗的謊言。

  所以,曆史好些事是很難有一個定論的,隻能靠人不斷去書寫。

  次日一大早,建奴就發起了進攻。

  實際上建奴能察覺有人來援救,並且來的人不多。

  曹文詔的人馬是從喜峰口方向開過來的,建奴沒有辦法偵查得知。

  劉大河的寶軍騎兵團是被寶軍水師用運輸船運到大淩河最西邊源頭,然後繞了一個大圈過來的。

  建奴騎兵雖然沒有偵查到,讓寶軍騎兵團順利的與內喀爾喀部族大營會合了,但是能通過馬匹留下的印記估算出大概多少人。

  “大汗,不用太擔心,八成還是寶軍的騎兵,兩千人左右,看樣子,他們在上回和我們打了一場之後,補充了幾百人,恢複了兩千人的數量。”寧完我對努爾哈赤道。

  努爾哈赤點了點頭:“多半是這一支人馬,寶軍除了這麽點騎兵,別的軍隊也不敢跑到我們後邊來。哼,他們這是找死!上回讓寶軍的騎兵偷襲了一次,他們就不知道自己多厲害!這一回,他們敢正麵幫蒙古人抵擋我們,必須全滅這一支寶軍騎兵!”

  建奴的出兵排陣,與劉大河和曹文詔之前判斷的一模一樣,就是中路為主,兩翼包抄。

  中路差不多六千人,由莽古爾泰親自坐鎮,兩翼各千餘人。

  “隻是不知道寶軍騎兵會幫內喀爾喀人斷後,還是在兩翼幫著保護,估計是兩翼其中一翼。”鮑承先道。

  努爾哈赤笑道:“不管了,管他在哪裏,派人告訴莽古爾泰,一旦發現寶軍騎兵的動向,首先圍殲!圍殲寶軍,比追擊內喀爾喀人更加重要。”

  傳令官答應一聲,策馬而去。

  一邊進攻,一邊且戰且退。

  一場大戰在廣袤的大草原上發動。

  其實蒙古人防備騎兵衝擊是有一套的。

  因為蒙古人自己最無敵的就是騎兵,隻是因為現在不團結,四分五裂,實力被削弱了。

  但是蒙古人運用騎兵,似乎是天生強大的。

  蒙古軍主要作戰力量是騎兵,大約30%的衝擊型重騎兵,披鐵甲,持長矛或騎槍為主武器。

  大約70%的射擊型輕騎兵,披皮甲或不披甲,持弓箭為主武器。

  次要作戰力量是大量占領地征募的步兵,專業技術人員。

  主要用於維持陣線,城塞圍攻。

  蒙古軍的主要戰術是輕騎兵利用機動性率先對對方陣型的側翼進行密集襲擾,迫使對方退卻或進攻,打破對手的陣型,等到對手陣型開始鬆散出現破綻,重騎兵開始集團衝鋒,一舉擊潰對手。

  顯然,這種紀律嚴明,輕重騎兵結合的軍隊是非常可怕的,在當時成吉思汗和前麵兩個厲害的君主的那個年代非常難以對付。

  重騎兵迫使對方結密集陣型防衝擊,但密集陣型又給輕騎兵提供了最好的靶子。

  為了降低輕騎兵火力的命中率,對方又被迫分散隊形,這又給了重騎兵衝擊的機會。

  但蒙古軍在戰術上也是有弱點的。

  蒙古人自己清楚自己的弱點,同樣也會運用到對抗建奴鐵騎上麵去。

  首先他們的重騎兵在裝備上,馬匹上和作戰技巧上均不如當時的歐洲和中東的重騎兵,其次他們的步兵很弱,無法給騎兵提供有效的支持。

  要擊敗一支輕重騎兵結合的軍隊,有兩個途徑。

  一個是擁有更好的重騎兵和輕騎兵。

  這一點專業度更高的馬穆魯克軍擁有,而以馬穆魯克為核心的阿拉伯軍就是這樣在艾因賈魯擊敗了蒙古軍。

  雖然蒙古軍勞師遠征,客場作戰,但馬穆魯克兵力要少得多。

  還有一個就是擁有更全麵的兵種的軍隊,重騎重步輕步結合。

  用射程更遠命中率更高的輕步兵壓製蒙古軍的輕騎兵,用防護較好的重步兵維持陣線,掩護輕步兵,防止蒙古重騎的衝擊。

  等到蒙古軍的騎兵因為傷亡和疲憊而陣型鬆散的時候,己方的重騎兵發動決定性的衝擊,利用素質上的優勢,擊潰蒙古軍的核心重騎兵,從而擊潰蒙古軍。這樣的軍隊在蒙古橫掃歐亞的時候沒有,但在更早一點的時候有,就是十字軍。阿蘇夫會戰就很好地體現了重騎重步輕步結構的軍隊對重騎輕騎結構的軍隊的優勢。

  事實上阿拉伯軍隊麵對這樣一支多兵種結合的軍隊幾乎毫無辦法,正麵會戰負多勝少。

  就算是擊敗蒙古軍的馬穆魯克在英明的薩拉丁的率領下,也被鮑德溫的十字軍打得全軍覆沒,顯然蒙古軍遇到了這樣的軍隊也很難占到便宜。

  從戰略上來看,地形是抑製蒙古騎兵最好的武器。

  南宋就是依靠中國南方多水多山的地形抵擋了蒙古軍數十年。

  依靠大海和崎嶇的地形,日本人也能在陸戰中擊敗蒙古軍,如果蒙古軍踏入多山多林的中西歐,作戰能力肯定也會大打折扣,說不定會吃敗仗。

  所以蒙古軍雖然強,但就算是那個年代,也並非不可戰勝。

  現在內喀爾喀部族的紀律性顯然與建奴不在一個層麵上,戰馬也不如八旗鐵騎,所以他們隻能依靠經驗,多使用多兵種協同作戰,增加了重步兵和輕步兵的數量。

  內喀爾喀重騎兵和輕騎兵的數量也與八旗鐵騎持平,甚至在重型騎兵方麵,人數還占優。

  蒙古騎兵不太善於在複雜地形下作戰,當然蒙古軍也不是沒有勝過一些著名的山地戰役,比如野狐嶺,不過那一戰畢竟是成吉思汗親自指揮蒙軍士氣極高,加上金軍指揮自身也有不少問題,南宋自己就是例子。

  1235年金朝滅亡之後,宋蒙戰爭爆發,到1279年南宋滅亡,曆時45年,速度跟魏晉滅蜀吳都有得一拚。

  而且還分為三部分,窩闊台伐宋(1235-1241),蒙哥伐宋(1256-1259),忽必烈伐宋(1267-1279年)。

  窩闊台伐宋,其實已經是兵分四川、荊襄、江淮三路,氣勢駭人,有一舉吞並南宋的企圖,結果卻陷入泥潭。

  中路軍在江陵城下被孟珙擊退,東路軍進攻廬州、黃州也都打了敗仗,西路軍倒是連續攻陷陽平關和成都,但隨後又在秭歸,三國的夷陵,大埡寨附近遭孟珙擊退。

  由於三路進展都不利加上窩闊台駕崩,蒙軍被迫北歸。

  這場戰爭曆時7年之久,而蒙軍除占領成都外所得甚少。

  蒙哥伐宋,以蒙哥殞命釣魚城而告終,由此看,蒙古軍在四川-長江防禦體係中打得非常苦,幾近寸步難行。

  窩闊台攻宋如此總結,蒙古軍主力用於西征,攻宋的兵力較弱,且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無明確的主攻方向,加之深入漢淮河網和巴蜀山地,不便發揮騎兵優勢,又缺乏水軍,故未實現戰爭企圖。

  忽必烈伐宋,又花費7年時間打襄陽(1267-1273),襄陽城破之後又花費兩年時間克江淮、臨安(1274-1275),4年時間(1276-1279)掃清南方宋軍殘餘力量,南宋這才滅亡。

  以這個思路來看,蒙古軍真正打得好的很多戰役,比如蒙金戰爭,而且因為攻城不利也拖了很久、征服花剌子模、哈裏發王朝、基輔羅斯、破波蘭匈牙利等。

  可以看出大多數地形確實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守軍無險可守,一旦碰到不利於騎兵機動作戰的地形且敵軍兵力充足戰意頑強的話,蒙軍就很有可能吃敗仗。

  1380年,莫斯科大公底米特裏與金帳汗國軍在庫利科沃原野決戰,庫利科沃名字叫原野,其實是一片沼澤地,方圓百裏叢林密布、溝壑縱橫,流入頓河的涅普裏亞德瓦河、斯莫爾卡河、庫爾察河、夏杜比亞克河等多條河流流經此處。

  狹小和特殊的地形使得慣於使用大批騎兵從兩側迂回包抄戰術的蒙古軍隊難以施展拳腳,迫使他們必須使用他們所不習慣的正麵進攻,卻為小股羅斯軍隊實行伏擊戰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經過一番混戰,金帳大軍崩潰,傀儡大汗戰死,掌實權的馬麥汗逃走後被脫脫迷失所殺,金帳汗國因此元氣大傷。

  蒙古西征時攻波西米亞不勝,雙方真正交手的地點是在波蘭的克沃茲科附近,當地是一處山隘,使得蒙古先頭部隊難以實行機動包抄,結果被波西米亞騎兵擊退。

  可能同期蒙古軍也偵察到波蘭以西是大片山地,所以轉而向南進攻匈牙利。

  蒙金戰爭,以後世的視角來看,蒙古軍戰略方麵其實也並沒有那麽成功。

  從1211年成吉思汗南下開始,到1234年金朝滅亡,蒙古也耗時23年才拿下北方。

  其實以曆史經驗來看,金滅遼、北宋,清滅大順等,完全可能更快。

  蒙金戰爭仔細看記載就能發現,成吉思汗受阻於城池之下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所以戰爭初期雖然屢戰屢勝,真正打下來的地盤卻不多,直到木華黎開始采用招撫中原士人的政策,蒙軍才一點點吃下北方。

  北方的城池數星羅棋布,真要一個個硬打,不知打到何年何月。

  因此蒙古軍慣用的屠城可能反而在西亞、東歐這些地方更有效,因為當地人口相對而言本來就沒有那麽多,幾番屠城下來也就不剩多少抵抗力量了。

  而在華北屠城卻反而使得較為死硬的城池拚死抵抗,估計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忽必烈非常重視招撫,滅南宋之戰反而可以說是中原王朝傳統的盡可能用大兵壓境來迫使各城池守軍投降的模式。

  因為本身就是騎兵戰術的行家,今天即便沒有寶軍騎兵團和曹文詔所部的幫助,蒙古人也不會在建奴手下吃太大的虧。

  最壞的結果,也就是損失兩三萬人,便大概率能退到喜峰口一帶的長城邊上去。

  現在有了寶軍騎兵團和曹文詔所部的幫助,戰爭形勢其實將會對內喀爾喀人更為有利。

  一門心思想一戰成名的曹文詔有點鬱悶,因為他用三百多騎兵,硬是擋住了建奴鐵騎千餘人的進攻,可建奴才打了一會兒就撤退了,都往寶軍騎兵團那個方向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