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一切照著曆史走】
作者:軒樟      更新:2020-03-22 19:49      字數:8605
  韋寶陸陸續續給了皇帝內帑,也就是直接給了朱由校上百萬兩銀子。

  但是大明皇帝花銷太大。

  這點銀子早就幹幹淨淨了。

  不是朱由校個人奢侈,他就玩個木匠活,有好木頭就成,花不了幾個銀子。

  主要大明的窟窿太多,到處天災人禍,作為皇帝,好些時候是忍不住要意思意思的,一個省扔個幾萬兩,很快就沒了。

  說難聽點,皇帝在皇親國戚麵前做人都做不起。

  幸虧朱由校除了客巴巴,並不如何迷戀女人,對豔壓群芳,甚至排在古代曆史豔後地位的皇後張嫣,朱由校也是不怎麽親近的。

  否則,走親戚都走不起,皇帝與外戚往來,肯定都是撒銀子出去,隨便一個受寵的妃嬪,一年在一個人身上扔幾十萬兩銀子都是隨隨便便扔出去的。

  萬曆皇帝也沒有多少寵信的妃嬪,光一個鄭貴妃,就能扔出去上千萬兩,把國庫都可以扔空。

  所以,朱由校十分擔心遼東惡化,明廷經濟崩潰。

  朱由校不是完全不理朝政,隻是煩心的事情太多,能力有限,就懶得管。

  但是朱由校願意和韋寶說話,韋寶不難為他,隻幫助他,不像東林黨大臣們,隻會放屁說風涼話。

  所以朱由校喜歡與韋寶溝通。

  韋寶與換地溝通也很有分寸,從來不說什麽壞消息,更不會告魏忠賢的狀。

  因為韋寶知道,不管什麽渠道與皇帝溝通,都繞不開魏公公。

  “皇帝有些著急了,生怕遼東戰事不利,爵爺會向朝廷要錢糧,沒想到爵爺果然還是討要錢糧。”吳雪霞掩口嬌笑一下。

  “我每次給陛下去信,都要錢糧了,明知道他不會給,但也必須得要啊。否則,我不問他們要,他們反而還想問我要錢糧呢。”韋寶笑道:“皇帝感覺遼東有戰事其實也挺好的,至少朝廷和魏忠賢就不會總惦記讓我上供了。而且總是會拿一點點東西出來的,至少會意思意思。”

  作為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在十六歲的時候就登上寶座,成為九五之尊。

  在這把龍椅上,朱由校隻坐了七年的時間。在這七年時間裏,朱由校並沒有在政治上有任何建樹,卻在自己的木工中獲得了成功。

  愛好做木工的朱由校,有一手好手藝,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精巧的木器。

  在木工上,朱由校早就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當時,朱由校還會吩咐小太監將自己的作品弄到集市上售賣,令人意外的是,他所有的木器都被人用重金買走,可見其木工的卓越。

  除了木工,朱由校在木雕、玉雕技術上都非常精湛,在他的手裏,各種模型、家具等精巧木器都可以做到栩栩如生。

  主要全世界都知道朱由校喜歡木匠活,買木器的又是太監,傻瓜都知道是陛下的親自作品。

  富商巨賈們為了討好皇帝,自然願意出重金購買。

  再說即便沒有被富商巨賈看中,魏忠賢為了討好皇帝,為了逗皇帝開心,也會指示人偷偷的去將朱由校讓太監在集市出售的木器物件買下。

  當然,朱由校的手工活可能真的沒話說,能稱之為藝術品。

  朱由校曾做過一個微縮宮殿,隻有四尺多高,十分精巧玲瓏,堪稱大師之作。

  朱由校在木工上耗費了太多時間,導致朱由校沒有精力再去做一個好皇帝。

  在他當政期間,明朝的政治陷入危機之中。

  當時的朱由校無心朝政,隻想著把自己手上的國事甩給別人做,於是導致王安、魏忠賢等佞臣上位。

  這些官宦在朝廷上為非做歹,將朝政攪得一團亂,國家也陷入停滯引起民怨。

  朱由校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也和他的童年經曆有關。

  雖然朱由校是個皇子,但是小時候的他並沒有接受過很好的教育,皇爺爺神宗隻顧自己快樂,父皇光宗又早早撒手人寰,這導致朱由校根本不知道怎樣當好一個皇帝。

  因為朱由校的文化程度不高,經常鬧出笑話。

  有一次,在報告叛亂的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話,當時的太監讀成“逐奔追比“,並且還給朱由校解釋這是將士們逃跑的意思。

  結果朱由校懲罰了這些打了勝仗的將士,弄得將士軍心潰散。

  此外,還有一次外國來朝貢,給朱由校帶來很多禮物以及奏章。

  可是朱由校看不懂,以為這些外國是來談判的,於是他非常的氣憤,當場發作,拂袖離席,搞得在場官員和使臣都一頭霧水。

  種種原因,都使得朱由校無法成為一個好皇帝,但若他不生在皇室,在民間做一個木匠,或許還會名留青史。

  但韋寶並不覺得朱由校在明朝皇帝當中墊底。

  至少朱由校挺聰明的,聰明的人頂多是不專心,但有事情做,往往也能做好。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後取名朱興宗,,母為陳氏。

  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史又稱其為建文帝。

  建文帝下落一直是個迷。

  建文帝繼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在當時的中國大地吹過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方孝孺等文人,對當時的政治實行改革,實行惠民政策,重視農桑。

  但明惠帝其人由於性格軟弱,也最終在削藩的鬥爭中為人所逼,遂不知去向。對此,也成為後世史學家們猜測爭論的話題。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

  建文帝因削藩,導致叔父燕王發動“靖難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國破人不知所向。

  明成祖朱棣是曆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

  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韋寶也說不清楚。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就藩北京,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

  因此京城並不安寧,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

  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

  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

  朱高熾是成祖朱棣的長子,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熾就被立為燕王世子,而且由於它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的喜愛。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靖難之役爆發以後,朱高熾曾與母親徐氏成功地阻擋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京城。

  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

  此後由於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後方,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

  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

  成祖朱棣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

  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

  就成祖朱棣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繼承皇位的,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文臣的力量實在太大了。

  在和平時期,掌握了文臣就相當於掌握了國家,武將的本嘴拙舌怎麽也抵不上文臣的筆和嘴。

  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麽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

  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

  這與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宣宗朱瞻基,是洪熙皇帝朱高熾的長子,又稱宣德皇帝,其文化代表為宣德爐。

  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

  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

  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

  於是他馬上跑去看孫子,隻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難之役勝利以後,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

  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代在身邊,讓他了如何解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

  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

  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這場爭鬥,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座熱,十個月之後就暴病去世了。

  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準備在半路截殺太子,然後自立為帝。

  但是朱瞻基早就預料到前途的險惡,因此當得知父親病重後,馬上日夜兼程趕回了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早。

  回京之後,朱瞻基一方麵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後事,一方麵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明年為宣德元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年號正統。

  即位初大事權歸太皇太後張氏,以三楊主持政務,繼續推行仁宣朝各項政策,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張氏死後,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振遂廣植朋黨,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

  十四年,瓦剌入犯,聽從王振之言親征,抵土木堡兵敗被俘。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改元景泰。

  1451年,英宗被釋回京,軟禁於南宮。

  八年,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英宗複位,改元天順。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鎮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刺軍俘去之後繼位,重用於謙等人組織北京城保衛戰,打退了瓦剌的入侵。即位後整頓吏製,使吏治為之一新。

  英宗放回後被其冷落對待,這是他政治上的一大敗筆。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複辟被廢黜軟禁而氣死,終年30歲。

  朱祁鈺沒被葬入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

  明朝自開國以來,從明太祖朱元璋傳到明思宗朱由檢,共傳了16位皇帝。

  其中除了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還有在靖難役中不知所蹤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餘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連亡國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檢,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獨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沒被葬入十三陵。

  明孝宗朱佑樘是明憲宗第三子,生母孝穆紀太後。

  在位期間,即位後努力扭轉憲宗時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明朝再度中興並發展為盛世。

  史稱“弘治中興”,可惜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歲。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嫡長子,也是曆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皇帝。

  朱厚照,孝宗長子,生母張皇後。兩歲被立為皇太子。

  由於孝宗一生隻寵愛張皇後,而張皇後隻為孝宗生了兩個兒子,次子又早夭。

  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視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聰明,老師教他的東西總是能很快學會,按理說他應該成為一個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為周圍的太監,毀了這個年輕的孩子。

  東宮的隨侍太監中,有八個太監號稱八虎,他們以劉瑾為首,為了巴結日後的新皇帝,每天都進一些奇特的玩具,還經常組織各式各樣的演出,各種體育活動,當時的東宮被人們戲稱為百戲場,試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禦這些東西的誘惑,於是就沈溺於其中,而且終其一生沒有自拔,學業和政事當然也就荒廢了。

  嘉靖皇帝並不是武宗的兒子,也不是孝宗的孫子。由於武宗荒淫,沒有留下子嗣,孝宗則是單傳,隻有武宗一個孩子,因此,孝宗一脈到了武宗駕崩也就斷了香火,皇位繼承人就要從最近支的皇族中選出。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次子興王朱佑沅被確定為最近支的皇室,當時興王已經去世,因此就又他唯一的兒子朱厚驄來繼承皇位,他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憲宗庶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嫡子。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45年,在位時間之長在明代皇帝中僅次於其孫子明神宗。

  早期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後史譽之謂“中興時期”。

  但不久與楊廷和等朝臣在議父興獻王尊號的問題上發生爭論,史稱“大禮議”之爭。

  後期崇信道教,並癡迷於煉丹,致使後來發生“壬寅宮變”,從此不再理政。

  嘉靖四十五年駕崩,終年60歲。

  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爆發了“議禮之爭”,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

  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進京的時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與朝臣們就迎接的禮儀發生了爭執,結果以朝臣的妥協告終,緊接著,嘉靖皇帝的生母進京,又發生了類似的事情,最後朝臣又做了讓步。

  這兩件事可是說是議禮之爭的導火索,從嘉靖皇帝主觀來講,他從外藩即皇帝位,對朝廷的舊臣並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過繼給孝宗皇帝當養子的身份來入繼大統,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帝,這一點標榜尊崇先師孔子禮教的大臣門是無法同意的,眾大臣表現的空前團結,反對的奏章壓的世宗喘不過氣來。

  就在世宗準備讓步的時候,一個叫張璁的人站了出來,幫了嘉靖皇帝一個忙。

  他寫了一篇文章,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許多理論依據,而且引經據典批駁了群臣的觀點,嘉靖皇帝看後深受鼓舞,張璁也得以加官進爵,成為議禮派的首領,當時的反對大臣們稱為護禮派。

  明穆宗朱載垕是明世宗第三子,明世宗病死後繼位。

  少年因其母緣故不得父皇寵愛。

  登基後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極後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

  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

  但沉迷女色,服媚藥助興,導致不理朝政。

  朱載垕在位6年,病崩,終年36歲。

  朱載後可以說是明朝比較幸運的皇帝,在他統治期間,幾乎沒有爆發什麽重大的變故,他得以穩坐皇位六年。

  這與他的性情是分不開的,由於在作皇子期間處處小心謹慎,很少張狂,從小就養成了貞靜、仁義的性情。

  同時隆慶朝人才濟濟,文有徐階、張居正、高拱、楊博,武有譚綸、戚繼光、李成梁。

  這些人之所以出名,還要歸功於隆慶皇帝給了他們發展的空間,反觀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濟濟,但由於皇帝的限製,他們終究沒有在曆史上寫下光輝的一筆。

  朱載後的一大優點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讓他的臣子去發揮才能,使得隆慶朝和萬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時期。

  這一時期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觀,可以說朱載後在使明王朝向最後一個繁榮時期發展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過渡作用。

  有人將萬曆前十年繁榮的功勞全部歸功於張居正,沒有朱載後放手讓張居正在政務中去鍛煉,沒有穆宗皇帝對嘉靖朝弊政的改革,萬曆朝的繁榮就無從談起,因此將朱載後歸於明朝比較好的皇帝之一。

  當然,人不是完美無缺的,朱載後也有自己的缺點,他懶,他隻召見過兩次閣臣,朝會,經筵也經常不發表意見,從這方麵看他是很懶。

  但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不也是懶與政事,把朝政都托付給管仲,照樣不失春秋五霸的稱號。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鈞,明穆宗第三子。

  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曆。

  登基初期,萬曆皇帝麵臨內憂外患,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曆朝新政。

  親政初期,他勤於政務,在軍事上發動了“萬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對外幫助朝鮮擊敗侵朝日軍。

  後期不理朝政,經常罷朝。

  女真在東北迅速崛起,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明軍。

  此後,明朝國勢衰微。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明神宗朱翊鈞之皇貴妃,明萬曆初入宮,是萬曆皇帝最寵愛的妃子。生皇三子朱常洵後,晉封皇貴妃。

  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鄭氏有立己子謀。

  萬曆二十九年太子冊立。

  萬曆四十一年,奸人孔學為陷害太子,牽連鄭貴妃,梃擊案又有鄭貴妃之太監參予其事。

  明神宗崩,遺命封鄭貴妃為皇後,以大臣反對乃止。

  神宗皇帝的生母李氏本是宮中一宮女,後被當時還是裕王的朱載後看中,多次臨幸,不想竟珠胎暗結,為裕王生下了一位王子。

  朱翊鈞從小聰慧過人,讀經史則過目不忘,有一次還在幼齡的他竟勸諫父皇不要騎馬,恐萬一傷了聖體,會使百姓擔心,穆宗皇帝聽後深受感動,從此更加喜愛這個孩子了。

  穆宗皇帝在位六年,去世時年僅三十六歲,於是皇太子朱翊鈞即位,成為了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

  穆宗皇帝去世時,為朱翊鈞留下了很好的內閣班子,大學士張居正、高拱、高儀都是正直之士,善謀略,此時的內宮也非常安定,穆宗正宮陳皇後與神宗生母李太後相處地非常融洽,而且當時的大太監馮保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好太監之一,他與張居正配合默契,使得萬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經濟飛速發展。

  這當然要歸功於張居正的改革,但是與李太後、馮保的支持十分不開的。

  同時,張居正非常注重對小皇帝的教育,小皇帝也與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之情。

  冬天上課的時候,小皇帝總是囑咐小太監將厚厚的毛毯放在張居正的腳下,以免凍著他的腳。

  張居正生病後,朱翊鈞更是親自為他熬藥,張居正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更是加緊努力,事必躬親,霄旰瀝膽,將一個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條。

  明光宗朱常洛,年號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個月。

  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萬曆皇帝並不喜愛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後,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這位剛要展翅高飛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

  朱常洛的身世和他父親萬曆皇帝差不多,也是父皇偶然臨幸宮女而生,不過雖然都是臨幸,朱載後要比朱翊鈞負責任。

  朱翊鈞是打心眼裏不喜歡這位皇子,認為這個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醜事。

  這一觀念持續了三十九年,直到萬曆皇帝去世。

  皇長子朱常洛出生後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更是將鄭貴妃的兒子福王朱常洵視若掌上明珠,加上鄭貴妃整天在萬曆皇帝枕邊吹風,萬曆皇帝早就有廢長立幼的想法。

  萬曆先是封了鄭氏為貴妃,而長子的母親卻還是妃子,這是不合古製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長大後遲遲不讓他上學,然後又想出了三王並封的主意,將眾皇子都封為王以降低長子的地位,好在這些伎倆被大臣們識破,總算沒有得逞。

  之後爆發國本之爭,眾大臣用生命和鮮血為皇長子朱常洛爭來了這個太子之位。

  明熹宗朱由校可以說子承父業,順其自然的得到了,但真的要座上幹清宮的皇帝寶座還頗費了一番周折。

  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卻留下了一個李選侍,這個女人跟鄭貴妃如出一轍,整天捉摸著怎麽將皇後位子弄到手,此時的鄭貴妃也對皇太後的位子垂涎已久,就這樣,兩個臭味相投的女人湊在了一起,互相配合,在皇帝麵前軟磨硬泡,非要將封號討下來不可,即使在光宗病危的幾天,他們也沒有停止過。

  光宗突然駕崩,使鄭李二人失去了保護傘,群臣對他們並沒有好感,兩人感到自己的地位很不穩固,於是李選侍想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

  由於熹宗生母早逝,李選侍成了熹宗的實際看護人,此刻正好利用這層關係,將熹宗扣留。

  先皇已經駕崩,熹宗已經被宣布即皇帝位,但小皇帝遲遲沒有從後宮走出來,群臣非常著急,紛紛上書請李選侍放還熹宗。

  但是李選侍根本不聽,仍舊將新皇扣留,幸虧太監王安,從大局出發,將皇子騙了出來,交給了群臣。

  李選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賴在幹清宮不走,以此要挾群臣給他皇太後的封號。

  按古製皇帝即位後,應該立即遷入幹清宮居住,但是無人奈何的了李選侍,群臣非常著急。

  勸李移宮的奏章如雪片飛來,李選侍根本不理,群臣終於被激怒了,楊漣代表眾大臣向李選侍下達最後通牒,讓他即日離宮,新皇朱由校也下旨,讓李移宮,加上大太監王安對李選侍百般威嚇,李選侍終於帶著宮女灰溜溜的遷出了乾清宮。

  史稱此事件為“移宮案”,明宮三大案之一。

  熹宗即位之初,東林黨勢力較大,公正盈朝。

  楊漣、左光鬥、趙南星、高攀龍,許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方從哲等奸臣已逐漸被排擠出去,吏製稍顯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