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5 韋寶與馮銓的禦前打賭】
作者:軒樟      更新:2020-03-05 01:58      字數:6524
  “陛下,剛才韋大人說先在京師開始,臣覺得,最好先隻在京官中,尤其是七品以下官員中試一試即可,最好不要擴大到民間。”馮銓道。

  “可以,具體的事情,你去和韋愛卿商量便可。”朱由校道:“朕難得出來走走,不要談公事了。”

  “是,陛下。”馮銓趕緊道。

  “你們看見那艘船了嗎?那是朕親手打造!”朱由校指著禦花園湖中一條畫舫道。

  “妙,真是絕妙,難怪微臣剛才看見這艘畫舫就覺得氣勢不凡,原來是陛下所造,實在是工藝高妙,鬼斧神工。”馮銓急忙道。

  魏忠賢也點頭道:“誰看了這艘船,都無不佩服陛下的一手絕活,這樣的絕活,普天之下隻有陛下有。”

  韋寶微微一笑,卻並沒有說話,暗忖你們兩個馬屁大王。

  韋寶不是不想拍馬屁,隻是覺得在魏忠賢和馮銓這麽露骨的馬屁麵前,不管怎麽拍,都很難超越了,這幫皇帝身邊經常伴駕的人,估計把這些個形容詞都備的滾瓜爛熟了,估計皇帝也聽膩了。

  朱由校見韋寶沒有說話,笑道:“韋愛卿,你覺得如何?這艘畫舫,還有那邊那處涼亭都是朕親手打造的,正想聽一聽看法,你是從遼西那邊來的,塞外有沒有什麽奇特的建築?”

  “回陛下,臣也覺得陛下的手藝鬼斧神工,妙絕天下。塞外不比江南,建築基本上走的是堅固耐用,要抗風寒,沒有江南的工藝精致。”韋寶道。

  朱由校聞言點頭,“是啊,隻有富庶的地方,才會講究一些,就像是許多窮人家,有片瓦遮頂都慶幸不已了,又何來的講究?”

  韋寶聽朱由校這麽說,暗忖這皇帝不是完全糊塗,至少心裏還知道裝一點老百姓,隻可惜,你平時屁事不管,連上朝都不上的人,你即便心裏有一點點老百姓,又能怎麽樣呢?

  “陛下,聽韋大人的口氣,似乎對各處建築很熟悉,陛下既然想聽人談陛下的傑作的看法,不如讓韋大人說一說,陛下的建築,是否有何不足吧?”馮銓狡猾的給韋寶挖了一個坑。看似隨口一說,卻包藏禍心。

  “對,韋愛卿,你談一談。”朱由校頓時入坑,“你隨便說,沒有關係。”

  韋寶笑道:“微臣才疏學淺,哪裏敢隨意評論陛下的傑作?既然馮大人這麽說了,想必是馮大人看出陛下的傑作有哪裏有不足嗎?反正微臣是看不出來的。”

  “我哪裏有這麽說?”馮銓趕緊道。

  “好了好了,又不是孩子,這樣也能爭執起來?”朱由校笑問韋寶:“韋愛卿,不願意說就不說吧。你們也不通木工活。朕也是閑暇時消遣消遣。”

  馮銓急忙稱是。

  雖然大家都知道皇帝喜愛木匠活,但大明這些個大臣還真沒有靠做木匠活討好皇帝的想法。

  一方麵是沒有什麽人有機會接近皇帝,長期與皇帝在一起,另一方麵是木匠不是短時間能學會的,屬於體力活,又吃力,又要下苦功,這些官員都是科考出來的,十數載,甚至幾十載寒窗苦讀,早就學的身體虛的很,哪裏還有精力和體力花在木匠活上麵啊。

  倒是宮裏麵不少太監為了討好皇帝,偷偷學了一些木匠活手藝。

  連魏忠賢都粗通皮毛,沒事能幫皇帝打個下手。

  “陛下,微臣在鄉裏學過一陣木匠,當初家裏飯都吃不上,也沒有銀子供微臣讀書,微臣就是靠幫人做點木工活混個溫飽,沒事的時候,還能跑到夫子的私塾蹭點不要銀子的課讀一讀。”韋寶道。

  朱由校聽韋寶這麽說,果然很高興,“哦?韋愛卿,你在鄉裏還做過木匠活呢?”

  魏忠賢和馮銓聞言,則警惕的看一眼韋寶,兩個人都在想韋寶是真的會木匠活,還是為了討好皇帝隨口這麽說的?

  如果是隨口這麽說的,那真的是無恥了,什麽牛都敢吹。

  如果是真的會木匠活,為了討好皇帝耳最近才學的,則更加無恥!

  反正馮銓和魏忠賢都不信韋寶的木匠活能做到混溫飽的地步,估計韋寶就是為了討好皇帝瞎吹的。

  “回陛下,隻是會一點點皮毛,與陛下的鬼斧神工比起來,就如小孩子的把戲。”韋寶謙虛道。

  “既然韋大人都這麽說了,想必有兩下子啊,陛下,那咱們不如讓韋大人露一手,做個什麽小玩意,好不好?”馮銓笑道:“微臣覺得,太年輕的人就是愛吹牛,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你說誰嘴上沒毛辦事不牢?”韋寶不能被人懟,尤其不能被馮銓這種人,你馮銓又沒有什麽根基,在我麵前老軟什麽?你要是魏忠賢,說老子一兩句,說了也就說了,你算什麽東西?

  “韋大人,開個玩笑,你這麽較真幹什麽?你若真的有兩手,敢不敢現場露一手?若是你造出來的東西,能入陛下的法眼,我就認栽,若是你做的東西,不入陛下的眼,陛下覺得你不算粗通木匠活皮毛的人,那就你栽了。輸了的人,就是愛吹牛之人,可好?”馮銓道。

  “好,這個主意好。朕來當這個裁判。”朱由校哈哈大笑。

  然後對魏忠賢道:“魏公公,讓人將家夥事拿到涼亭來。”

  “是,陛下。”魏忠賢趕緊讓手下去辦。

  “陛下,微臣隻是略通皮毛,如何敢在陛下麵前出醜啊?”韋寶趕緊謙虛道。

  “哎,韋大人,我和陛下也不為難你,你隨便做個什麽東西出來都成,你不是說你略通皮毛嗎?略通皮毛和完全不會,這是兩碼事!你就不必客氣了。”馮銓看韋寶推脫,大為高興,感覺抓住了韋寶的痛腳了。

  韋寶為難的歎口氣。

  “陛下,微臣決定,這個打賭,是不是要填一點彩頭才有意思呢?如果隻是輸了之後落個吹牛的名號,似乎太輕了一些。”馮銓對皇帝道。

  朱由校點點頭,“嗯,馮愛卿有什麽想法嗎?盡管說,朕說了,給你們當裁判。”

  馮銓年紀也不大,才剛剛三十歲,隻比朱由校大幾歲,而韋寶更是比皇帝小四歲,三人實則年紀相距不是很大。

  朱由校之所以提拔馮銓,一方麵是魏忠賢極力推薦,另一方麵,朱由校也想要個年輕點的大臣在身邊。

  現在既有馮銓,又有韋寶,這讓皇帝絕對心情舒暢,他很久沒有這樣與同年齡段的人交談玩耍過了。

  “微臣看,不如,輸了的那個人給贏了的人磕個頭,認個師傅為好。”馮銓道。

  “嗯,朕看可以,韋愛卿,你說呢?”朱由校是看熱鬧的不怕事大,就怕不盡興,大聲稱道。

  韋寶暗忖,老子要你一個閹黨當徒弟有何用?等下你倒黴的時候,還要連累老子!“師徒什麽的不好。微臣向來不喜歡朋黨,等下別人還以為微臣與馮大人有什麽不淺的交情呢。”

  馮銓聞言,立時明白了韋寶的意思,狠狠的哼了一聲,暗忖老子願意收你為徒,是看得起你,老子是閣臣,你是個什麽東西、小小的五品官,還在老子這裏擺譜?莫非你還看不上老子不成?

  “嗯,那韋愛卿,你說你們賭點什麽?”朱由校興致勃勃的問道。

  “就賭主奴關係吧!誰輸了,誰給地方做奴!奴家絕對不能違拗主家,立帖為證!另外,再加賭個十萬兩黃金!我相信馮大人家世代士紳大戶,十萬兩黃金,應該拿得出來吧?”韋寶朗聲道。

  “好!這麽賭,更加有意思。”朱由校樂的像個孩子似的,大喜的直拍巴掌。

  韋寶一汗,剛才還覺得朱由校比較關心朝政,心裏有一點點老百姓,現在這個想法全掃空了,暗忖這就是個大孩子啊,隻知道玩,遇到一點問題就退縮,即便朱由校有一點點關心朝政,有一點點關心老百姓,那也是為了他的皇位,而不是真的為了天下臣民。

  魏忠賢和馮銓則凝視韋寶,韋寶下這麽狠的賭注,讓他們都懷疑,韋寶是不是真的會木工活?

  韋寶自然會木工活,早在韋家莊的時候,他就專門學了好幾個月的木工活,韋寶的木工活,絕對比他的詩書經文的水平高多了。

  韋寶不但參與製造蒸汽機,參與了製造大海船,還參與造橋,參與建築公路,修築河堤海堤,連水庫的修建,大型的五層樓以上的建築,韋寶都參與了的。

  韋寶的科考是童生水平,但韋寶的木匠活,絕對有秀才水平。

  雖然時間段,但是韋寶參與了那麽多重大工程局建設,可以說,韋寶的經驗比朱由校這個沉浸木匠活十多年的經驗都豐富。

  “馮愛卿啊,韋愛卿已經答允了,你沒問題吧?”朱由校問一旁的馮銓。

  馮銓現在是有苦說不出,有口難言,這個賭約是他自己提出來的,他現在也不好在皇帝麵前不認賬啊,而且,看皇帝這麽高興,自己一旦不認賬,隻怕當時就要倒黴。

  可是韋寶一開口就是十萬兩黃金,那可相當於四五百兩白銀呢!而且,四五百萬兩白銀能弄到,十萬兩黃金卻非常難弄到,這個年代的黃金非常稀缺!

  “馮愛卿?等你說話呢。”朱由校不悅的皺了皺眉頭。

  馮銓滿頭大汗都冒出來了,隻能硬著頭皮道:“臣遵旨。”

  “那就立下帖子和字據吧!親兄弟明算賬,等下陛下鑒定過微臣做出來的東西,帖子和字據便生效了!我要是輸了,我韋寶的府邸,馮大人可以隨便去,我的家人仆人,也都是馮大人的仆從。同樣,馮大人要是輸了,馮大人的一切產業都是我的,還必須在十日內湊滿十萬兩黃金給我,否則就是欺君之罪!”韋寶冷冷道。

  “嗯!來人,立下帖子立下字據!”朱由校大手一揮,端坐於涼亭之內。

  魏忠賢趕忙讓人拿筆墨紙硯來。

  皇帝身邊的隨行人員,什麽都備的齊齊的,尤其是筆墨紙硯這些文具。

  韋寶與馮銓簽字畫押之後,字據和帖子都生效了!

  太監們也將皇帝平時做木匠活的一套家夥事拿來了。

  當然,木匠皇帝朱由校可不止一套家夥事,朱由校的工具之齊全,比起做大的木匠店,也不遑多讓。

  現在就看韋寶如何發揮。

  木匠是一種古老的行業。

  木匠以木頭為材料,他們伸展繩墨,用筆劃線,後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測量,製作成各種各樣的家具和工藝品。

  木匠從事的行業是很廣泛的,他們不僅可以製作各種家具,在建築行業、裝飾行業等都離不開木匠。

  比如在建築行業要通過木匠來做必不可少的門窗等。

  木匠工具有斧頭。

  用以劈開木材,砍削平直木料。

  刨子,更細致的刨平修飾木料表麵。

  鑿子,用以鑿孔與開槽。

  鋸子,用來開料和切斷木料。

  墨鬥,用來彈線與較直屋柱等。

  魯班尺,丈量與校正角度等。

  朱由校因為對木匠活有著濃厚的興趣,整天與斧子、鋸子、刨子打交道,製作木器,蓋小宮殿,將國家大事拋在腦後不顧,是個名副其實的“木匠皇帝”。

  朱由校不僅木工活玩的好,而且還玩得很有“水平”。

  朱由校自幼便有木匠天份,他不僅經常沉迷於刀鋸斧鑿油漆的木匠活之中,而且技巧嫻熟,一般的能工巧匠也隻能望塵莫及。

  據說,凡是朱由校所看過的木器用具、亭台樓榭,都能夠做出來。

  凡刀鋸斧鑿、丹青揉漆之類的木匠活,他都要親自操作,樂此不疲,甚至廢寢忘食。

  朱由校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裝飾五彩,精巧絕倫,出人意料。據《先撥誌》載:“斧斤之屬,皆躬自操之。雖巧匠,不能過焉。”

  文獻載其“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

  所以,韋寶想從手工精巧程度折服皇帝是不可能的,韋寶隻能從皇帝沒有見識過的東西上折服皇帝。

  韋寶思忖了一兩分鍾,當即取過一根粗大木料開始做起來。

  手下是刨花。

  韋寶正刨花呢,客巴巴過來了。

  其實客巴巴一直在不遠處,對這邊的動靜清清楚楚的。

  隻是馮銓和韋寶都是外臣,她是女人,不便相見。

  但是這裏是禦花園,並不是朝堂之上,她仗著皇帝的寵愛,實在是忍不住,所以還是走過來了。

  朱由校、馮銓、魏忠賢,還有客巴巴看見韋寶的動作嫻熟,幹淨利落,都知道韋寶肯定是會做的。

  馮銓想死的心都有了,暗忖,今天八成是要輸了吧?

  “陛下,剛才韋大人說他略通皮毛,至少是做過三五年的木工活才行,那就必須能雕刻出個複雜的木雕工藝品才算數!”馮銓之所以這麽說。

  因為雕刻是木工活裏麵最考驗人的技術的,沒個幾年功夫根本下不來。

  後世的木匠,尤其是二十一世紀之後的木匠,已經很有人掌握木匠雕刻技術了。要雕花,也隻能是數控機床。

  朱由校沒有說什麽。

  客巴巴道:“略通皮毛,隻要韋大人能做出個木桶這類的東西,就算略通皮毛了,要是不會木工活的人,別說是木桶,連咋樣拿刨子都不會的。”

  馮銓聽客巴巴為韋寶說話,心裏更加揪心了!

  馮銓是知道的,客巴巴甚至比魏忠賢對皇帝的影響力更大。

  雖然不是經常公然的拋頭露麵,但是客巴巴對大明朝政的影響並不比魏忠賢少啊。

  現在有客巴巴支持韋寶,這還得了?

  “木桶什麽的,太過簡單了吧?連老奴都能做出來。雕刻太複雜的紋路,又有點為難探花郎了,不如,做個彌勒佛啥的吧?”魏忠賢道。

  魏忠賢這話,明裏是兩不相幫,實則是在暗中為馮銓說話了!

  客巴巴不喜歡馮銓,因為馮銓長的太過秀氣,像個女人一樣,說話也女裏女氣的,還沒有十五歲的韋寶有陽剛之氣。

  而且客巴巴還知道馮銓和不少男人有關係,簡直惡心。

  韋寶就不同了,才十五歲的年紀,卻生的英俊絕倫,再過幾年肯定更帥了!

  還有,韋寶不但談吐儒雅,有陽剛之氣,氣度沉穩。

  最關鍵的是,韋寶小小年紀就有一股統帥氣質,這是客巴巴最為看重的。

  魏忠賢看人的眼光,很多時候還沒有客巴巴準,魏忠賢身邊的許多大臣和大太監,都是客巴巴最後拍板使用的。

  客巴巴一直對韋寶持欣賞態度。

  皇帝朱由校不傻,聽出來馮銓的話,魏忠賢的話,客氏的話的背後潛在意思。

  “其實啊,就衝韋愛卿用刨子這麽熟練,韋愛卿已經證明他的確會木匠活,至少是入門的人,絕不會是不會做的人。做個彌勒佛太費工夫了,做個木桶,木盆啥的,已經盡可以了。”皇帝站在了客巴巴和韋寶這一邊。

  魏忠賢聞言,臉上立刻攏上了寒霜。

  一方麵因為皇帝偏幫韋寶,顯見的皇帝已經看上了韋寶。

  更因為客巴巴也幫著韋寶,這讓魏忠賢很不爽。

  馮銓更是差點沒有氣的暈過去!

  他早就看出來皇帝對韋寶不錯,現在客巴巴又幫著韋寶,聽皇帝話中的意思,韋寶不管怎麽樣,都已經贏定了啊,這還比什麽?

  想到十萬兩黃金,想到從此要給韋寶為奴,馮銓連自盡的心思都生出來了。

  韋寶邊做事,邊聽幾個人說話,對客巴巴禮貌的微笑一些,以表謝意。

  “陛下,微臣做一樣足夠複雜的東西,比彌勒佛要複雜的多!不過,需要耗費些功夫。”韋寶對朱由校笑道:“而且,微臣保證陛下都沒有見過這樣東西。”

  “哦?”朱由校聞言很高興,“那韋愛卿贏的就光明正大了!免得說占了馮愛卿的便宜。韋愛卿要做什麽啊、要是太複雜的話,做個大概樣子出來就成,慢工出細活,明日再來宮中做便是。”

  “謝陛下,微臣要造一艘模型鐵甲艦!”韋寶笑道。

  “鐵甲艦?”朱由校還真的是沒有聽說過,很感興趣,“好,好,韋愛卿你不要著急,慢慢做,朕看好你!”

  “謝謝陛下!”韋寶說著,專心致誌的開始幹活。

  其實韋寶剛才想造什麽的時候,第一個就想到了造船!

  因為皇帝也是造船,並且讓他評價船。

  所以,他造船,正好契合了皇帝的作品。

  另外,韋寶造船,是為了將皇帝的思路往海路上引導!

  韋寶就是要讓朱由校對造大型船隻感興趣,對海運海貿感興趣。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

  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

  對此,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明朝開始的海禁政策。

  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商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製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

  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隻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而後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

  隆慶年間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海禁的解除為中外貿易與交流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麵。

  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間開始到明末海禁的廢弛經曆了一個多變的過程。從明初嚴厲的海禁政策,永樂年間海禁的鬆弛,永樂後,洪熙到弘治年間,海禁政策的再強化,嘉靖年間的海禁政策高度強化,隆慶開放和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明末海禁的廢弛。

  這些政策對明朝曆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傳統中國的海外貿易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王朝政府經營的朝貢貿易,一種是由民間私人經營的私人海外貿易。

  朝貢貿易是指海外國家派遣使團到中國朝見王朝皇帝,“進貢”方物,中國王朝則予以官方接待,並根據“懷柔荒遠”、“薄來厚往”的原則,回贈進貢國以“賞賜”。

  “賞賜”物品的總價值大於“進貢”物品總價值的數倍甚至數十倍,“進貢”與“賞賜”之間有著物品交換關係,體現著國家間的經濟關係,更體現著國家間的政治關係,經濟關係服務於政治關係。

  中國王朝國家多能積極經營朝貢貿易,確立有明確的政策,製定有完善的製度,設立有具體的經管部門。由政府一手經管操辦,是朝貢貿易最為顯著的特點,帶有明顯的政治屬性,不是正常的外貿形態。

  民間私人海外貿易屬於民間私營工商業經營,由於中國古代王朝國家很早就確立了抑商的基本國策,所以民間私人海外貿易長時期地受到王朝政府的抑製阻礙、嚴格管理甚至禁止禁絕,得到王朝政府鼓勵扶持的時期十分有限。

  中國王朝國家時期,民間私人海外貿易缺乏發展的獨立性和良好條件,其盛衰興亡以王朝國家的私人海外貿易政策和管理為前提,是其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

  從元朝開始,日本的民間走私行為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支持的海盜,中國的史書也開始出現倭寇的記載。也許是仰仗著戰勝忽必烈軍隊的戰績,日本商人甚至駕駛武裝船隻來到中國,要求元朝政府開放貿易。元朝政府吸取了戰敗的教訓,不願再與日本人開戰,便采取了海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