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1 阻止韋寶升遷】
作者:軒樟      更新:2020-03-05 01:58      字數:5030
  “有什麽不合適的?”顧秉謙道:“你們不要忘記了,陛下親口說了,禦賜韋寶內閣中書舍人掌製,加禦前行走,並且加五品服俸!韋寶他已經是正五品的官身了,都察院經曆司經曆才是正六品,的糧食左寺丞也不過是正五品,並沒有超過陛下禦賜的官階,有什麽不合適的啊?”

  “可是,都察院經曆司正六品經曆已經非同小可,這可不是一般的正六品,別人就是在官場曆練十幾年,還得有口皆碑,挑不出毛病才能擔任,首輔大人難道能隨便到地方上找個六品州官就放在京城當都察院經曆司的經曆官嗎?不可能吧?如此顯赫的位置先不說。那大理寺左寺丞更是正五品高官,執掌大明各地案子審核,判決!倘若外放地方,至少要升遷到正四品大員位置!而且,左寺丞在大理寺隻有一人,實權很重!這麽重要的位置,怎麽能讓一個才入仕一個月的七品觀政來做呢?如此重要的兩個位置,大明有幾個人有資格擔任?現在還是兼任!這權力也未免過大了吧?韋寶有這個能力嗎?還有,陛下禦賜加五品服俸,這隻是榮譽,與官場上一步步升遷得來的官階是兩碼事!為官難道不需要經驗嗎?我們身為閣臣,不能不考慮都察院和大理寺衙門的事情吧?”丁紹軾道。

  “可韋寶現在還沒有上任,你怎麽知道韋寶做不了呢?做一段時日,不就有經驗了嗎?你去年也不是閣臣,也沒有閣臣的經驗,那你現在為什麽能做閣臣?難道說你丁大人天生是當閣臣的料?”顧秉謙不高興道:“陛下難得下旨禦賜官階,我們做臣子的,為什麽要駁陛下的麵子呢?”

  “首輔大人,陛下雖然禦賜韋寶內閣中書舍人掌製,加禦前行走,並且加五品服俸!可並沒有點名說給韋寶都察院經曆司經曆兼任大理寺左寺丞的高位吧?這兩個位置,依著我看,頂多給韋寶一個都察院經曆司經曆,讓他先做做看,還得勤加監視,以防出大亂子,至於大理寺左寺丞,是萬萬不可的!這是為了大明的體製!大明體製不是兒戲,官員晉升不能恣意妄為啊!一旦開了這個口子,以後都照此例,不是要天下大亂嗎?”丁紹軾寸土不讓。

  丁紹軾是刑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都察院和大理寺的人事,與他有直接關係。

  “若是因為韋寶升任都察院經曆司經曆和大理寺左寺丞的官位而出亂子,我負責,我堂堂一個大明首輔,正一品,保舉一個五品官,沒有問題吧?”顧秉謙怒道:“況且,現在隻是擬票,成與不成,不是還要等陛下親自批紅嗎?”

  “首輔大人不要動怒,丁大人並無衝撞首輔大人的意思。”朱延禧見顧秉謙發火了,急忙緩頰道:“我看此時,咱們還是再商量一下吧?”

  “商量什麽?”顧秉謙生氣道:“你們不要忘了,這是陛下的意思!陛下是出於對東李娘娘的思念之情,又念在韋寶是東李娘娘的弟弟,才禦賜官位!”

  “可陛下並沒有讓韋寶當大理寺左寺丞和都察院經曆司經曆啊?況且他韋寶是都察院的人,要升遷也頂多是在都察院升遷,為什麽要兼任一個大理寺左寺丞?若是要去大理寺,就不要再兼任都察院的官職。”丁紹軾仍然不讓步。

  閹黨閣臣魏廣微道:“算了,首輔大人,有的人就是故意抬杠,既然陛下交代的事情他們也敢頂著不辦,隻能向陛下稟明實情!”

  閹黨閣臣黃立極和馮銓也讚成魏廣微的意思,都勸顧秉謙不要再與朱延禧,周如磐和丁紹軾商量了。

  朱延禧,周如磐和丁紹軾三人心裏也有點打鼓,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是皇帝的意思?還是魏忠賢的意思?

  丁紹軾是覺得,皇帝禦賜韋寶內閣中書舍人掌製,加禦前行走,並且加五品服俸這是可能的,但皇帝具體安排韋寶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官位,就不太可能了,因為皇帝向來很少理政,估計皇帝連都察院和大理寺有哪些官位都搞不清楚吧?

  丁紹軾認為一定是魏忠賢的意思。

  “首輔大人,此時已經是散衙的時間了,這樣吧,下午應卯之後,我給你一個答複,行嗎?”朱延禧道。

  顧秉謙主要也是與朱延禧商量,至於其他兩位東林黨大臣則無所謂,因為隻要有首輔和次輔兩人的連抉署名,票擬就是成立的。

  大明內閣有個傳統,一般首輔和次輔都是政敵,不說水火不相容,反正至少也是針尖對麥芒!好方便皇權駕馭,除非皇帝真的是傻子,才任由內閣被一人把持。

  大明不管事的皇帝很多,但是傻子皇帝,可能還沒有出過一個,所以,即便出現權臣,內閣中也仍然會保有反對力量。

  顧秉謙聽了朱延禧的話,知道朱延禧要趁著中午一點時間考慮,查證,估計想知道給韋寶升遷都察院經曆司經曆和大理寺左寺丞,到底是皇帝的意思,還是魏公公的意思。

  顧秉謙知道,朱延禧等東林黨高官實際上也是有與內廷傳遞消息的渠道的,他們的渠道就是太康伯張國紀,皇後張嫣之父。

  顧秉謙不怕他們去查證,因為皇後在宮中的影響力極小,別說皇後,就是皇帝也很少過問朝政,上哪兒查去?

  “好吧,那就等下午應卯之後再上票擬吧。”顧秉謙退一步道。

  說罷,便率先離開了內閣,魏廣微,黃立極和馮銓跟隨於後。

  “現在怎麽辦?這麽看這個韋寶恐怕是魏忠賢的人啊?魏閹越來越肆無忌憚了,居然讓一個七品觀政剛剛入仕就攝取都察院經曆司經曆和大理寺左寺丞這兩個這麽重要的位置!”丁紹軾對朱延禧道。

  “也不見得就一定是魏忠賢的意思,韋寶也不一定就是魏忠賢的人,別忘了,韋寶在宮裏麵,可是打了一幫閹黨大臣的!”朱延禧道:“我倒是覺得,很有可能是陛下親自下的旨意,就連魏忠賢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可是,陛下很少直接過問官位升遷這些事情啊?”丁紹軾不解道:“別說是都察院經曆司經曆和大理寺左寺丞這樣的官位,我恐怕陛下連左右都禦史,左右副都禦使,左右僉都禦史那些官位是做什麽的都不見得知道吧?”

  周如磐也讚成朱延禧的見解:“丁大人,這種話不能亂說的!陛下怎麽可能不知道朝廷有哪些官職?甚少過問是因為被魏忠賢蒙蔽了雙眼,並不是陛下什麽都不知道。”

  丁紹軾苦笑道:“我身為人臣,絕沒有輕侮陛下的意思,可你們忘了嗎?陛下難得幾回金殿理政,好些大臣在禦前奏事,陛下居然時常弄不清楚那些大臣的官職,也弄不清楚那些官職是屬於哪個衙門的。”

  “丁大人,你這推測站不住腳,就算陛下不是很清楚所有衙門的官職,但不見得陛下一概不知吧?至少也知道個大半,你怎麽能因為陛下偶爾搞不清楚奏事大臣所屬官職和所屬衙門,就認為陛下對於京城的衙門和官職都不知道呢?”朱延禧反駁道。

  丁紹軾沒話說了,“我一切都聽朱大人的。”

  “不說了,我現在就去見太康伯,讓他設法入宮探聽一下,興許皇後娘娘知曉此事。”朱延禧道。

  周如磐和丁紹軾都認為這麽做,沒有什麽用,因為皇後娘娘曉得的事太少了,問了也白問,更何況,皇後娘娘對陛下的影響力更小,問了又有什麽用處?

  “那若是沒有探聽到消息,難道下午就要同意擬票,升遷韋寶為都察院經曆司經曆和大理寺左寺丞嗎?這韋寶是新科探花郎,才隻15歲啊,入仕才一個多月,這不荒唐嗎?”周如磐問道。

  丁紹軾點頭稱是,“其實沒什麽好打聽的,不管如何,咱們都要反對到底!就算這是陛下的意思,也不能同意,也要據理力爭,開了這道口子,以後還不天下大亂?”

  “丁大人,我要是沒有老糊塗的話,我記得剛才你還說都聽老夫的吧?”朱延禧不悅道。

  丁紹軾臉一紅,的確是他剛才說的,而且他經常說都聽朱延禧的這句話。

  “在魏忠賢手裏,不合情理的事情還少了嗎?還差多這一樁事情嗎?”朱延禧道:“先不說這事是不是陛下直接授意的,就說都察院經曆司經曆和大理寺左寺丞這兩個官職是落在搞不清楚是不是閹黨的人手裏好呢,還是落在鐵杆閹黨大臣手裏好呢?”

  丁紹軾和周如磐聽朱延禧這麽說,都覺得有點道理。

  “我觀察韋寶有些日子了,也讓人暗中調查過他,到現在為止,還是看不出來此人是不是與閹黨是一夥的,這就已經可以了。韋寶有一層東李娘娘幹弟弟的身份在,現在又得了陛下禦賜提拔升遷,這是金子打造的官位,旁人很難動他!就算他已經與閹黨有瓜葛了,一旦讓這種人坐穩了位置,你們怎麽知道他還會事事聽從魏忠賢的?是人就有野心,是人就想往上爬,官場上不能隨便樹立對頭!韋寶能將楊漣大人他們趕出都察院和大理寺,難道就不能將閹黨那些人趕出都察院和大理寺嗎?他能成魏忠賢的刀,為什麽沒有可能成為咱們的刀呢?你們不要總抓住韋寶年輕這一條說事,這不好,陛下年輕不年輕?陛下也年輕啊!年輕怎麽了?這不是理由!還有,韋寶是名正言順的金榜題名的探花郎,至少在會試當中,是整個大明科考的佼佼者,這就已經證明過這個人是有本事的人!有才幹的人!你們還記得那日韋寶在顧秉謙的府邸作詩,力壓了一榜前兩名和其他排名靠前的進士嗎?當中還有閹黨的進士!這都說明韋寶年紀雖輕,卻是有手段有本事的人,這樣的人,切莫一味打壓,就算不能加以利用,也不要一味的將這樣的人往魏閹那邊推吧?”

  丁紹軾和周如磐聽朱延禧說的有道理,頻頻點頭稱是,再無異議。

  “還是次輔大人想的周全,我都聽次輔大人的。”丁紹軾趕忙道。

  朱延禧想起剛才丁紹軾反對自己的話,又好氣又好笑,拍了拍丁紹軾的肩膀,沒說什麽。

  丁紹軾其實與朱延禧年紀相當,卻顯得稚嫩一些,不好意思的一笑。

  周如磐也嗬嗬一笑。

  他三人作為東林大臣,也同處於內閣,波折詭異,前途凶險,都算是肝膽相照,同舟共濟的好友。

  朱延禧趕緊派心腹去將顧秉謙想升遷韋寶為都察院經曆司和大理寺左寺丞的事情告知太康伯張國紀,讓張國紀速速入宮幫忙向皇後娘娘打探情況。

  現代的電視劇裏麵,經常喜歡將古代的皇親國戚設置成反派人物,在明朝,其實是不太對的。

  至少明朝的國戚,不管是皇後家的人,還是貴妃家的人,都出身清白,出身於書香門第,中農或者富農家庭,他們一般都有一定的修養,有一定的見解,與老百姓是一體的,對於整個國家的底層老百姓,對於愛護底層老百姓的官員,都會更加親近一些。

  所以,大明朝絕不會像其他朝代那樣頻繁出現外戚專權,外戚亂政的現象。

  天啟皇帝朱由校的皇後張嫣是知書達理,母儀天下的好皇後,生出這樣的皇後的父親也絕不會差。

  太康伯張國紀很給力,接到了朱延禧大人的報信,就急忙親自入宮拜見女兒張皇後。

  見到張皇後之後,張國紀將事情言簡意賅的一說,問道:“閨女,你聽說這事了嗎?”

  張皇後搖了搖頭,“沒有聽過,不過我見過韋寶,也知道他是新科探花郎,那日還見他在宮裏麵打了一幫高官。”

  “對,對,就是他,是個妄人,剛入仕途,就敢得罪那麽多高官,還敢在宮裏麵打人,不知死活。我不信陛下會親自給一個這麽小年紀,又處事如此孟浪的人升官。”張國紀道。

  “這不見得,爹爹可能不清楚陛下對東李娘娘的感情,陛下是東李娘娘帶大的,從那日韋寶在宮裏麵打人,陛下一句話也沒有斥責就可以看出來陛下覺得韋寶做的對!說不定,正因為這件事,讓陛下對韋寶很有些好感,親自升遷韋寶的官職,也就順理成章,說得過去了。”張皇後分析道。

  “那依著閨女的意思,這事情是陛下自己的意思,要升遷韋寶為都察院經曆司和大理寺左寺丞了?我這就去回朱大人的話。”張國紀道。

  “先不忙。”張皇後阻止了要離開的父親,想了想道:“這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尤其韋寶年紀太小,剛一入仕就同時兼任都察院和大理寺的重要官位,恐怕會引起廣泛非議的。我得親自去問一問陛下的意思。爹爹先寬坐片刻。”

  張國紀點頭道:“好,能見著陛下問個清楚,自然是最好,我想,朱大人他們急著讓我入宮打探消息,恐怕也是出於這一層考慮。”

  張皇後點頭施禮之後,急急去了。

  大臣想見皇帝很難,因為皇帝很少理政,但是張皇後要見陛下其實還是很容易的。

  皇帝要見大臣,要見哪個宮妃,其實也都很容易。

  因為魏忠賢和客巴巴隻是抓住了皇帝的信任,皇帝沉湎於做木匠活,卻並不是不問世事,不是出家去了。

  如果魏忠賢和客巴巴阻礙宮裏麵的人接觸皇帝,比如說阻礙張皇後見皇帝,哪一天萬一皇帝想起張皇後了,宣召張皇後見麵,張皇後一告狀,魏忠賢和客巴巴是擔當不起這份罪責的。

  同理,張皇後的父親張國紀要入宮見女兒,屬於正當要求,皇帝對皇後也是有感情的,魏忠賢和客巴巴也不能阻止。

  所以,張皇後在魏忠賢和客巴巴眼裏是眼中釘肉中刺,連帶著張國紀,他們都欲除之而後快。

  前年讓張皇後好不容易懷上的龍種流產之後,他們就想盡辦法不讓陛下再與張皇後同房了,串通禦醫說張皇後的身體不行,天啟皇帝朱由校本來對於那方麵的事情就不太行,子嗣很少,而且在魏忠賢和客巴巴的努力下,就剩下一個才出世的孩子,那孩子也是生命力太頑強了,真不知道是怎麽在魏忠賢和客巴巴手裏存活下來的。

  朱由校很少召幸宮妃,加上豐滿的客巴巴正是虎狼年紀,單薄瘦弱,體弱多病的朱由校哪裏還有功夫考慮女人方麵的事情?

  可能朱由校的妃子數量,還有他那個一心國政,將來的皇帝朱由檢,這兩兄弟的妃子數量,在大明皇帝排行榜裏麵都要墊底。

  大明皇帝很愛走極端,要麽極其喜歡那方麵的事情,常常死在那方麵,要麽很不喜歡,沉湎於其他事情。

  此時,朱由校剛剛吃過午飯,也不休息,接著做上午未完工的木工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