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 努爾哈赤不甘心的地方】
作者:軒樟      更新:2020-08-04 01:13      字數:5347
  “阿瑪,既然治了不會有什麽不好的,不治就肯定不好,等會他們給與阿瑪相仿的病人看過病之後,就讓他們為阿瑪醫治吧。”聰古倫格格忍不住道:“至於議和的事兒,阿瑪暫時先不要多想了吧。韋寶的做法也有些道理,如果阿瑪在接受治療之後不想承天地會和韋寶的情,就當他們沒有給咱們看過病就是了。”

  努爾哈赤歎口氣道:“傻孩子,怎麽能白白得了別人的好處卻當成不知道?”

  聰古倫格格見父汗有先召見天地會使臣,再確定要不要讓寶軍的郎中醫治的想法,不由擔心父汗知道真相之後,會被韋寶氣死。

  “父汗,我覺得吧,寶軍的條件並不重要。如果我們想議和,肯定是要屈從於寶軍,以後就像是那些屈從於我們的草原部族一樣了。既然如此,管他們開什麽條件呢?能讓我們過上溫飽生活就成了。”聰古倫開導道:“如果父汗想與韋寶繼續抗爭,現在也該當治病,隻有身體好了,才有繼續抗爭的本錢,所以,這個病,必須醫治。”

  眾人都覺得聰古倫格格的話很有道理,但這些話,適合當著寶軍的郎中的麵說出來嗎?

  聰古倫格格知道大家的想法,補充道:“這個郎中聽見了也沒事,因為韋寶在來之前對他說的很清楚,不管我們是否議和,隻要我們有需要,他們都會盡力醫治父汗的病。”

  “韋寶真的這麽說?”努爾哈赤問道。

  “沒錯,不信父汗讓這個郎中說吧。”聰古倫格格道。

  寶軍的軍醫道:“我們韋爵爺的確是這麽交代的,我們的醫療行為,與我方與你們的議和沒有關係。”

  努爾哈赤聞言,重重歎口氣,“人家韋寶這是已經完全瞧不上我們金國了,根本不將我們當成對手看,我們在韋寶的眼中,不配當他的對手!”

  驕傲如努爾哈赤,如果韋寶懼怕他,他將會很高興,韋寶不將他當成對手,這是對努爾哈赤最大的侮辱。

  在場諸人,除了皇太極,沒有人能理解努爾哈赤的這種感覺。

  連聰古倫格格也疑惑的很,覺得韋寶不將大金國當場對手看待,有什麽不好的嗎?

  “你們都先出去吧。我一個人靜一靜。”努爾哈赤閉著眼睛道。

  代善急忙擺手示意大家都先出去。

  眾人出了大帳,沒有一個人說話。

  隻有聰古倫格格悄聲問寶軍的軍醫,“郎中,我父汗的病,是不是馬上得像你說的打針,輸液,吃藥,敷藥?”

  寶軍軍醫點頭道:“沒錯,刻不容緩。再拖下去,就算病人的體格再健壯,以後基本上是很難治療了。”

  聰古倫格格聞言,焦急的直搓手,知道父汗還在猶豫當中,但父汗現在的病情,拖不起呀,她也沒有辦法在父汗病重的時候去惹父汗煩惱。

  皇太極卻忍不住道:“危言聳聽!父汗的毒疽以前也不是沒有發作過,也一樣抗過去了,父汗有天神庇佑!”

  寶軍的軍醫對於皇太極的話,沒有任何反應,並沒有反駁。

  寶軍的軍醫甚至像是沒聽見一樣,一點表情變化都沒有。

  這倒是將皇太極激怒了!“怎麽?你在嘲笑我的話?”

  寶軍的軍醫很鎮定,能在總裁身邊工作,也是見慣了大場麵的人了,怎麽可能輕易被嚇著,“我沒有任何嘲笑你的意思,而且你的想法與我毫無關係,我隻是一個治病救人的人,不是一個嘲笑別人的人。”

  皇太極想打這個郎中出氣,但還是忍住了,重重哼了一聲。

  要找與努爾哈赤同樣有毒疽的人不難,很快就找來了好幾個,其中有一個病症嚴重的,被當做了白老鼠。

  幾名寶軍的軍醫立刻在做過皮試之後,為這人注射了青黴素,然後是敷藥,打針,輸液,還有幾種口服藥。

  很神奇的事情,這個病患在一個小時以內,病情就起了肉眼能看得見的好轉。

  這個時代的人的體質本來就很強悍,尤其是這些常年在軍中征戰的人,都是不畏死的悍將,經常在地獄中打滾的人。

  而且他們也從來沒有用過抗生素類的藥物,所以給他們來一點點,立刻就能看出效果。

  建奴的郎中見識了寶軍軍醫的神奇之後,歎為觀止,覺得自己自負醫術了得,在遼東是數得著的,但是在別人麵前,完全是小孩跟大人的差別。

  自己以前的那些醫術,就是小孩子蹲在地上玩泥巴的把戲啊。

  而且,建奴郎中除了能分辨寶軍軍醫的外敷藥,內用藥盒注射的是啥,他一樣都看不懂,問了以後,別人詳細對其解釋了,他也聽不懂。

  建奴郎中對建奴一眾將領道:“這幾名郎中都不能放回去,用在軍中,對我大金國有大作用。”

  聰古倫格格冷笑道:“都什麽時候了,還在打這種算盤。這些郎中再厲害,他們也不會製作藥材。據我所知,天地會做藥的人是專門做藥的,還有專門的醫學研發人才,反正他們各種人才各行其是,這些郎中沒有藥,有什麽用?況且別人是派來給我們看病的,扣押人家算什麽大丈夫所為。”

  其他建奴將領也覺得是這樣,更覺得寶軍太神奇了,連看病這種事都搞出這麽多花樣。

  在他們的認識中,看病還不就是郎中開藥方,然後抓藥熬製嘛。

  “現在先別說這些了。”皇太極不耐煩的問那郎中:“你能確定他們治療有效果嗎?”

  “能,照他們這樣治的話,我相信被治之人,不出數日便能痊愈,以後會不會複發先不管,隻要調理得當,以後的確能像我們普通人一樣了。”建奴郎中是這樣的判斷,並且實話實說。這個建奴郎中實在是太羨慕寶軍的醫療技術了。

  “現在告訴父汗去吧!這事不能隱瞞!”代善見皇太極在猶豫,知道皇太極打的是什麽主意,並且對努爾哈赤的貼身郎中道:“你守在父汗身邊,父汗什麽時候醒了,你便實話告知。”

  郎中答應著去了。

  當天晚上,努爾哈赤就從貼身郎中的口中得知了天地會郎中對與自己病症相仿者的治療情況。

  努爾哈赤現在仍然沒有完全想好,是不是要向天地會低頭。

  其實他們在自己是華夏子孫還是把華夏當孫子的問題上一直很糾結。

  這種糾結直接貫穿了整個清王朝統治時期。

  1616年,努爾哈赤公布七大恨,建國稱汗,國號為金,1618年,明朝軍隊在薩爾滸之戰中慘敗,努爾哈赤遷都沈陽。

  而後皇太極一麵積極統一蒙古諸部,一麵進攻朝鮮李氏王朝,改國號為大清,定族名為滿洲。

  這個時候,清朝統治者認為自己和大明王朝是兩個國家,因為建州女真早年,遼東地區是歸屬明朝奴兒幹都司管轄的,努爾哈赤這還曾被封龍虎將軍。

  這個時候,新的王朝建立,意味著中原與東北分別是兩個政權—大明與大清。

  自然,當時的清朝統治者肯定認為自己不是華夏子孫。

  等到了順治登基,多爾袞攝政,這個時候發生的事情就多了,比如跑馬圈地,剃發易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在當時的統治者看來,是不是華夏子孫不重要,反正是一定要讓華夏民族當孫子。

  因為在當時南明朝廷還在,地方勢力割據,國家還沒有統一,大量的滿族勳貴需要得到安撫與獎勵,不合作的反抗者要給予鎮壓,必須強行用武力確立清王朝的統治地位。

  這也就是後來不斷被反清複明誌士們用來支持行動的史實依據,可謂是漢化版的“七大恨”。

  暴力很顯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旦穩定下來,還得講道理,因為這個時候,尤其是南方有大量的漢人氏族以明朝遺民自居,打不過你,但是可以搞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理你。

  這個時候,康熙即位了,康熙看出來了,清王朝打天下沒問題,但是要坐穩了,必須籠絡漢人,像元朝那樣,把漢人視為下等人,那用不了幾年也得卷鋪蓋回老家。

  於是,康熙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親筆手書,治隆唐宋,對朱元璋進行了跪舔式的吹捧,同時在回京途中,還前往曲阜,拜謁孔廟,這兩次拜謁用的都是三跪九叩的大禮。

  康熙這麽做,自然是籠絡人心,但是其深層的意思還有更多。

  康熙曾經拜謁黃帝陵,並且親自寫了一段祭文:自古帝王受天顯命,繼道統而新治統,聖賢代起,先後一揆,成功盛德,炳如日星。

  意思就是曆代皇帝都是奉天承運,革故鼎新,江山代有人才出,雖然時代不同,但是都能各領風騷數百年。

  康熙後來開博學鴻儒科也是這個意思,他這一係列的舉動就想告訴世人,明朝,可不是我滅的,是李自成滅的,為什麽會被滅呢?因為明朝氣數已盡了,需要更迭。

  曆史上有千秋萬代一統江湖不滅的朝代麽?沒有。

  所以,這隻不過是曆史的又一次重演,諸位可不要視而不見。

  再說,你們漢家視為命根子的儒家文化在我這一樣重要,所以,大家都來好好學習吧。

  清王朝能夠坐穩江山,康熙皇帝功不可沒,這套龍拳打的漂亮!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被忽悠了,康熙這舉動確實籠絡人心,但是,還沒說到點上。

  這個時候,雍正又即位了,正好出了個曾靜案,曾靜就拋出了這套夷夏之防理論,於是雍正皇帝擺事實講道理,終於使曾靜認識到了自己狹隘民族主義的錯誤觀點,於是雍正趁機保留勝利果實。

  雍正皇帝認為華與夷不應該用地域來劃分,而應該用文化來劃分。

  夷狄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中國而夷狄,則夷狄之。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聖德乎?意思就是夷狄隻要接受了中華文化,那就是中國,中國沒有了中華文化,那就是夷狄,華夷是可以轉化的。你要那麽說,舜、周文王都是夷人,但是人家幹的不出色麽?那既然華夷沒有區分,憑什麽你滿洲人做皇帝呢?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從來為君上之道,當視民如赤子。

  雍正皇帝認為天命有常,惟有德者居之,別整那些沒用的,誰有德行誰幹皇帝,誰有德呢?我有!

  雍正皇帝的邏輯是:華夷區分標準是文化,文化是一體的那就沒有華夷之分。

  既然沒有華夷之分,就誰有德行誰做皇帝,我有德行我做皇帝。

  我大清朝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原得國很正。

  完美的論述,說的棒極了,雍正皇帝認為中外一體,華夷一家,咱們都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幹嘛這麽外道呢。

  這個時候,雍正皇帝體現出了滿漢一家親的思想,既然都是一家人了,那麽滿洲自然也就是華夏子孫的一員了。

  雍正皇帝說的理直氣壯,還順手把曾靜的精神導師呂留良拉出來給鞭屍了,還附贈大禮包,把他的家人、學生殺頭的殺頭,充軍的充軍,還來了一撥文字獄。

  滿清到底還是有點心虛,於是乾隆即位了。

  在乾隆皇帝看來,既然是華夷一體,那麽咱們就是平等地位,德行這個東西,太虛幻,得整點具體的。

  所以乾隆皇帝就拋出了他的觀點,正統論,標準就是誰入主了中原,誰就是中華的正統,不分華夷,你行你也上啊,我給你機會了,但是你不中用啊。

  乾隆越說越生氣,以糞坑裏扔石頭,激起公憤為由,把曾靜給殺了。

  順便將文字獄推向了高潮,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殺頭!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殺頭!

  總的來說,盡管康雍乾三朝皇帝很是理直氣壯,但是麵對不斷起伏的抗清鬥爭,統治者們還是很心虛。

  明著當華夏子孫,其實是把華夏當孫子。

  特別是晚清時期,一直在重用漢人與防範漢人之間搖擺不定。

  後代幾任皇帝滿漢之分越來越明顯。

  因為不自信,凡是敢站出來說華夷一家親的,都是大一統的王朝,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喊出“華夷平等”的皇帝。

  他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而且本身唐太宗就有鮮卑血統,明太祖與明成祖也反對視夷狄為禽獸,認為華夷本一家。

  就是這麽自信。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滿清貴胄們,可是越來越不中用了,幹啥啥不行。

  以前康乾盛世,滿洲還有能打仗的將軍,可是到了晚清,就剩一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還是蒙古人,還死了,剩下都是漢人武裝將軍了。

  這個時候,滿人才有點慌了。

  理論再充分,架不住大家不這麽想,所以才有了慈禧的那句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華夏不華夏的不要緊了,保住祖宗基業才最重要,這個時候的滿人已經沒有開國時代的豪情壯誌了。

  在華夏問題上,慈禧表現出了高明的政治手段,裝孫子。

  既要重用漢人,又不給實際權力,誰都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是在這個問題上,滿人作為少數民族政權真沒底氣了。

  慈禧忽悠手段實在高明,明明內輕外重到這個局麵了,還是能保持平衡,然而大廈將傾,康乾在世也沒用了。

  所以皇族內閣一搞出來,天下嘩然,說了半天,你還是想玩把別人當孫子那一套。

  清王朝的統治者,本意就是想告訴大家我就是華夏子孫,但是,實際行動上又把別人當孫子,後來,自己不行,又開始裝孫子。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武昌一聲炮響。

  不管清王朝統治者是否自認是華夏子孫,但是滿人都屬於中華民族的一員。

  他們自己也這麽看。

  現在努爾哈赤不甘心的是敗在的是韋寶手下。

  如果今天如此強勢,能把他逼到了山窮水盡地步的是大明朝廷,努爾哈赤早就不再糾結那麽多了,乖乖低頭當孫子就是了,隻要能保住性命,保住不將族人分開,其他都好說,這兩點將是努爾哈赤的底線,至於錢,都拿去吧,大明的軍隊要是到了寶軍這種規模和這種武力值,還打什麽打啊。

  但韋寶是什麽啊?

  韋寶雖然被大明朝廷封了爵位,卻隻是一個不被看重的侯爵,因為魏忠賢手裏出去了不少爵位,所以沒人認為值錢。

  而且大明的爵位本來就不值錢,別說爵位,大明因為有一大堆的朱姓王,連王位都不值錢,更別說爵位。

  歸根結底,努爾哈赤不甘心的地方是,韋寶隻是一個地方勢力。

  自己沒有被大明王朝給幹挺,甚至還隱隱有將大明王朝幹挺的趨勢,可誰曾想,自己被一個遼西的少年沒兩年就幹挺了,這應該找誰說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