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 派郎中】
作者:軒樟      更新:2020-08-04 01:13      字數:7581
  韋寶身邊的王秋雅答應後,讓美女秘書去叫人。

  韋寶對聰古倫格格道:“我的意思已經說過了,兩千八百萬兩紋銀是我的底線,絕對不會讓步。給你父親看病這件事,與兩家和親的事無關。這些事,等你父親脫險之後再說吧,離我規定的最後期限,還有兩個月時間,不著急。”

  鮑承先雖然聽聰古倫格格說了兩千八百萬兩紋銀的事情,但不知道期限的事,“格格,什麽期限”

  鮑承先問聰古倫格格。

  “韋爵爺說,我們必須在三月之前答複,否則寶軍將關閉與大金國和談的大門,並且,以後都不再和解了。”聰古倫格格黯然道。

  “尊貴的爵爺,您之前提出一千二百萬兩紋銀和兩處城池作為通商口岸,這條件已經很苛刻了,大金國國小民弱,連過冬的糧食都不足,否則也不會大冬天上遼東來了,上哪兒湊出兩千八百萬兩紋銀啊”鮑承先道:“就算能砸鍋賣鐵湊出來,那以後的日子也沒法過了,與其如此,不如硬拚到底了。爵爺,我是漢人,我希望兩家修好,這是我的心裏話。”

  韋寶笑道:“我知道這個價碼很苛刻,你們很難答應。你們總共不過六七十萬人口,兩千八百萬兩的話,一個人差不多要平均拿出四百兩肯定困難。”

  “你既然知道,還要那麽多銀子,根本沒誠意。”聰古倫格格賭氣道。

  “這個銀子,我頂多用一千萬兩,多出來的一千八百萬兩銀子,我保證全數用在你們滿人身上,說到做到我早已經說過,要這些銀子,不是為了掠奪你們,是讓你們失去再戰的能力,從此甘心歸順我天地會。”韋寶道。

  鮑承先聽韋寶這麽說,沉吟不語了。

  聰古倫格格道:“嘴巴長在你身上,你想怎麽說都可以。”

  “你看過天地會的中央銀行吧分號在各地都有,我們的信譽是不需要多說的。況且,一旦你們認可,我將會把承諾書公布在天地會的報紙上,整個天地會治下地區的百姓都知道這事,你們滿人都知道這事,我能拿自己的信譽開玩笑嗎。”韋寶道。

  天地會銀行已經脫離過去錢莊和票號的限製,是經營貨幣和信用業務的金融機構。

  天地會銀行通過發行信用貨幣、管理貨幣流通、調劑資金供求、辦理貨幣存貸與結算,充當信用的中介人。

  銀行是現代金融業的主體,是國民經濟運轉的樞紐。

  曆史上的銀行是由貨幣經營業發展而來的。

  最早的銀行業發源於西歐古代社會的貨幣兌換業,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倫寺廟,公元前500年的希臘寺廟,已從事保管金銀、發放貸款、收付利息的活動。

  公元前200年在羅馬帝國,先後出現了銀錢商和類似銀行的商業機構。

  華國的銀行產業產生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當時出現了一些兼營銀錢的機構,如邸店、質庫等;隨後,宋代有錢館、錢鋪,明代有錢莊、錢肆。

  到了清代有票號、匯票莊等。

  這些機構雖還稱不上是真正的銀行,但已具備了銀行的某些特征。

  近代銀行的出現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在當時的世界中心意大利首先產生。

  意大利於1171年設立的威尼斯銀行是最早成立的近代銀行。

  1407年設立的熱亞那銀行是早期的存款銀行。

  此後相繼成立的一些銀行,主要從事存、放款業務,大多具有高利貸性質。

  1694年英國成立的英格蘭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股份銀行。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廣泛確立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銀行得以普遍建立。

  資本主義銀行是特殊的資本主義企業,它的主要職能是經營貨幣資本,發行信用流通工具,充當資本家之間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

  1845年由英國人在廣州設立的麗如銀行,又稱“東方銀行”,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銀行。

  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進入帝國主義時期,銀行的壟斷組織隨著資本的不斷集中而形成。

  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溶合為金融資本,銀行由原來的簡單的中介人演變為萬能的壟斷者,它既是控製國民經濟的神經中樞,又可通過資本輸出和跨國銀行的形式進行對外擴張。

  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稅後利潤逐年大幅增長,2011年中國銀行業所實現利潤占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近三分之一。

  中國銀行業規模發展迅速,但是利率市場化加快、內外競爭加劇、盈利增速下滑背景下,銀行金融機構必須在業務結構、資源配置以及區域布局上均作出相應戰略性調整。

  當然,天地會銀行還處於草創階段,關於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辦法和逆周期資本管理辦法也在進一步討論,還不是很成熟。

  從方向上看,這些監管原則積極體現了國際監管新標準的趨勢。

  從力度上看,無論是監管標準的設定、還是監管指標的定義以及對實施時間的要求,都明顯高於這個時代的標準的要求。

  而隨著銀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天地會銀行業金融機構愈來愈重視對行業發展環境與市場需求的跟蹤研究,特別是對銀行業務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銀行結構和組織形式種類繁多。

  按其職能劃分有: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儲蓄銀行和各種專業信用機構。

  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中心,股份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並存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銀行體係。

  天地會銀行經過幾次改革,已形成了以中央銀行、銀行業監管機構、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為主體的銀行體係。

  韋寶對聰古倫格格說的的中央銀行,是在天地會政務院的領導下,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

  天地會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是銀行業監管機構,負責地銀行類金融機構進行監管;政策性銀行是由政府發起、出資成立,為貫徹和配合政府特定經濟政策和意圖而進行融資和信用活動的機構。

  商業銀行一般是指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從事其他中間業務的盈利性機構,包括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製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以及住房儲蓄銀行、外資、合資銀行。

  共同組成天地會銀行體係的其他金融機構還包括信用合作機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

  在天地會中央銀行之下,韋總裁允許出現私人的信用合作機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

  雖然聰古倫格格沒有在韋家莊生活,但是聰古倫格格在京城走動過了,已經見識過了天地會的銀行。

  錢莊是舊中國早期的一種信用機構,主要分布在南京、杭州、寧波、福州等地。

  在北京、天津、沈陽、濟南、廣州等地的則稱為銀號,性質與錢莊相同。

  另一些地方,如漢口、重慶、成都、徐州等,則錢莊與銀行並稱。早期的錢莊,大多為獨資或合夥組織。規模較大的錢莊,除辦理存款,貸款業務外,還可發莊票,銀錢票,憑票兌換貨幣。

  而小錢莊,則僅僅從事兌換業務。

  1933年,貨幣單位廢兩為元。

  當時因銀兩和銀元並用,其間必須有個折合率。

  但計算非常繁複,而且折合率也上下浮動,猶如外匯漲跌一般。

  先要將一銀元折合成規元。規元也稱豆規銀,九八規元“。所謂規元,並無實銀,隻作記賬之用。

  與它對應的是所鑄的二七寶銀。

  二七寶銀使用時作九八升值,即為規元。

  銀元折合成規元的比例稱為洋厘,例如洋厘為7225,即一銀元可折合規元七錢二分二厘半。

  洋厘的折合率每天由錢業公會分早,午兩市開出公布,升降由當天市場上銀元供需變化而變化。

  清末,銀行逐漸興起,替代了錢莊。

  解放後,錢莊多數停業。上海未停業的銀行則與私營銀行,信托公司一起,實行公私合營,組成公司合營銀行。

  在中國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長期存在的多元化貨幣製和多種貨幣混合流通狀況,使貨幣兌換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存在。

  兌換業務則自西漢開始出現,到唐宋有所發展,始由金銀店、櫃坊等兼營。

  元及明初,政府欲專行紙鈔,民間仍用銀錠和銅錢,銀、錢、鈔三品並行,多種公私機構商號兼營兌換業務。

  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年,大明寶鈔貶值,政府放鬆用銀禁令,銀錢公開流通。

  此後幾代,由於私錢龐雜,銅錢輕重不一,成色各異,製錢、私錢、白錢三者之間的比價差異大,變動多,兌換業更為發達。

  如嘉靖時大開鑄爐,錢幣名類繁多,單是製錢就有金背、旋邊等幾十種名目。

  在此情況下,販賣銅錢和私鑄私熔更多,乃出現若幹專營銅錢兌換的金融組織,稱為錢店,又叫錢鋪、錢莊、兌店、錢肆、錢桌或錢攤。

  嘉靖八年,1529年,私販銅錢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販賣銅錢。

  導致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錢桌、錢鋪等“私相結約,各閉錢市,以致物價翔踴”。

  明萬曆五年,1577年,龐尚鵬奏準設立錢鋪,是為錢鋪法定之始,以市鎮中殷實戶充任,隨其資金多寡,向官府買進製錢,以通交易。

  從錢鋪發展到錢莊,開始的時候,許多錢莊並非單純做銀錢兌換,往往兼營其他行業。

  錢莊的鼻祖為“浙江紹興人”,傳說“乾隆年間他在南市老城廂開設炭棧兼做銀錢兌換生意”;寧波錢業鼻祖稱“方七”者,原是個鞋匠。

  又如南京、九江錢莊有“兼做彩票”者;樂平地方有“布店兼營者”;在南昌、裕豐有些錢莊因兼營米業又稱“錢米店”。

  明末,錢莊已成為一種獨立經營的金融組織,不僅經營兌換,還辦放款,供給簽發帖子取款的便利,原來在兩地聯號匯兌的會票,也成為錢莊發行有鈔票性質的信用流通工具。

  此外,若幹小規模的兌錢鋪、錢米鋪等,在農村相當活躍。

  隨著錢莊的發展、家數增多,到清朝各地先後出現了錢莊的行會組織。

  錢莊和銀號通常無多大差別。

  在習慣上,華北、東北各地多稱銀號,長江中下遊及東南各地,則錢莊、銀號兩種名稱都有。

  在蘭州不論規模大小均稱銀號,又分三種:門市銀號,經營銀錢兌換,收入貼水;駐莊銀號,係外地錢莊派駐單位,所營存放匯業務均通過當地銀號進行;普通銀號,經營存放匯兌換業務,是當地基本隊伍。

  廣州錢業分為三類:銀號,以放款為主;西號,以匯兌和存儲官款為主;“五家頭”或“六家頭”,以開爐傾銷銀錠為主,相當於銀爐。

  由於長期經營習慣,各地還有許多名稱和做法。

  明代建成的錢莊,延續到清及民國繼續發展。

  清以銀兩為主,兼用製錢,晚期加上銀元、銅元和紙幣,延伸到民國沿用,更為複雜多變。

  這五大類貨幣之間及其本身就有多種成色、版別、折價、鑒定、公估、兌換行情及地區差價等等的計算行用。

  因此,清初四朝時錢莊業務愈加活躍,除包攬兌換外,還大做存放匯和保管保證等業務,並發行錢票和其他票券,成為該期的主要金融機構,操縱兌換和銀行大權。

  嘉道年間,清廷內憂外患接踵而至,財政困難,市麵不景氣。

  有些錢莊投機倒把,多有倒閉。

  鹹豐年間,京滬等地錢莊出現倒閉風潮,如鹹豐三年二月十五日這天,北京就因擠兌風潮,倒閉錢莊二百多家。

  清末及民初,在洋行和外國銀行扶植下又興盛起來,趨向買辦化,成為外商銀行勢力進入內地的工具。

  19世紀20年代,在沿海地區,特別在五口通商地,錢莊、外國銀行、本國銀行一度成三足鼎立之勢:隨著錢莊地位漸次被銀行所取代。

  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後,錢莊在銀兩、銀元和兌換業務上的好處所剩無幾;加上金融壟斷資本擠壓,錢莊更形困難,到抗戰時期已經奄奄一息。

  1945年抗戰勝利後,錢業又重燃起發展希望。

  1947年10月16日,裕豐、南京兩地錢業發起在南京介壽堂舉行“民國錢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成立大會。

  但不久,隨著內戰的爆發,錢莊每況愈下,除在中小城市和農村還有信用活動外,在大城市僅能苟延殘喘。

  解放後,錢業於1952年底並入公私合營銀行。

  錢莊銀號在各個時期經營的業務多有不同,就民國時期而言,有的是前朝沿襲下來的。

  莊票信用卓著,在市麵流通,如同現金,為中外貿易雙方所認可,被外商稱作“在貿易中非常有價值的中國金融文件”。

  錢莊按存戶寄存錢銀填發存款收據,不記名,認票不認人,可流通市麵;後演變為印發固定形式票據,隨時填寫金額加蓋印章;最後由錢莊印成一定金額具備各種核對條件的錢票或銀票,統稱莊票,可在各地通用。

  洋厘銀拆,這是錢莊銀號的兩個獨特經營方式,作為操縱金融行市的手段,對錢莊發展起重要作用。

  洋厘者,“洋鈿行情”也,即以銀兩表示的銀元市價。

  俗稱銀元為洋錢或洋鈿,銀元一枚合庫平銀七錢二分或漕平銀七錢三分,以此為市價基礎,隨行市漲落至厘位止,故名洋厘或厘價。

  以銀兩為計算標準拆借的利率叫銀拆,以銀元計算的叫洋拆。

  錢業中有時統稱銀拆或拆息。

  這是錢莊同業之間相互拆借的利率,由錢莊同業公會,或錢行、錢業公會操縱。

  民國初期,銀元行市逐漸統一。

  1915年取消龍洋行市,1919年取消鷹洋行市統一洋厘行市,洋厘行情長期下跌。

  1930年後厘價猛跌,1933年規定以規元七錢一分五厘合銀元一元為法定換算率,停開洋厘行市,所有銀行錢莊均應以銀元為本位幣,銀拆改名拆息,全國通行,史稱“廢兩改元”。

  錢莊多吸收商人存款,並代收票據。

  政府公款也有一部分存入銀號,均為往來存款。

  所經營放款由信用放款、抵押放款、短期拆息等;放款對象主要是商號,年給出口各行業大量貨款,對當時剛剛興起的民族工商業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民國初期,錢莊匯劃業務迅速展開,深入內地。

  裕豐的錢莊就同武漢、鎮揚、寧紹等地錢莊建立業務聯絡網,有聯號、代理關係等,通過這些地區向內地滲透。

  口岸錢莊在外國銀行洋行操縱下,以資金支持內地錢莊,根據合約辦理匯劃,每年進出高達數千萬兩,有力地控製內地金融,並為外商對華收購傾銷原料商品充當買辦。

  錢莊還經營生金銀買賣,鑒定金銀、銀元和各種金屬貨幣的成色、重量和真假,並核定其價格。

  有些資本雄厚的錢莊還附設或控製銀爐、銀樓、金店、鑄造和買賣金銀器飾。

  錢莊不僅利用其左右兌換的特殊地位,長期操縱銀兩銀元市價,還進行證券、公債、花紗布等等投機。

  當時裕豐的錢莊,多為江浙財閥所把持,在上海金融界有很大勢力,對全國金融市場有舉足輕重影響。

  其組織可分兩大類,按其業務性質和信用能力,分為匯劃莊和一般錢莊。

  匯劃莊稱大同行即大錢莊,他們的票據收解,可以互相抵解匯劃。

  這種匯劃莊勢力大,有左右市麵的實力。

  一般錢莊稱小同行或未入園錢莊,其中又分元、亨、利、貞四個等級。

  元字錢莊又稱挑打錢莊,即挑擔錢莊的轉音。

  因從前運送製錢用人挑送,故名。

  亨字莊叫“關門挑打”,它每天的收解均托匯劃莊或元字莊代辦。

  利字莊又叫拆兌錢莊,不做存放款,隻營躉批兌換貨幣及買賣金銀,也做量兌。

  貞字莊最小,即煙兌店,又名現兌錢莊、門市錢莊、煙紙錢莊,專做另兌生意並兼賣煙紙日用雜貨。

  裕豐的錢莊是在什麽時候產生的,曆來有種種說法。

  在南市最初出現一批錢攤,僅營兌換業務,因當時南市已成為城鄉貨物集散地和有多種貨幣流通使用,後由錢攤逐步固定為錢店。

  太平天**隊東進蘇杭時,南市商業遷入租界,北市尤為繁盛,不少錢莊北遷。

  光緒初年,錢莊已自成行業,有匯劃莊105家,南市42家,北市63家。

  其同業公會設在“內園”,為南北市錢行的總公所,後稱錢業公會,與銀行公會並立,延續到民國時期。

  錢莊因投資者和經理的籍貫不同,形成錢莊中地區性幫別,有紹興幫、寧波幫、蘇州洞庭山幫、鬆江幫、浙江南潯幫、鎮揚幫、安徽幫及本幫等九個幫別。

  其中紹興和寧波幫勢力最大。

  據1932年統計:在黃浦區內64家錢莊中,紹興幫占514,寧波幫占222。

  尤其是紹興幫,當北方票號盛行時,其力量能阻止北方票號勢力越過長江。

  民國時期,裕豐已是全國金融中心和商業中心,對內地交易往來頻繁,匯劃、換算、洋厘、銀拆、申票等等營業項目,均占優勢,使裕豐的錢莊利用複雜難測的兌換內容,從中盤剝漁利,從而壟斷兌換市場。

  裕豐錢莊在外商華商之間,以莊票為經營進出口貿易的紐帶,莊票如同現金,是早期外國銀行惟一認可的中國票據。

  在外國銀行貨款調控支持和洋行買辦牽線下,擔任買辦性開路工作,成為外國銀行向中國內地滲透的工具。

  錢莊與商家關係密切,通過存、放、匯、發行莊票和兌換業務,對商家融通資金,調劑頭寸,清算賬務,使其得以靈活周轉,持續營運,對溝通上海與內地的金融關係和商業關係尤為密切,所以錢莊已成為控製商界的一個重要因素。

  錢莊在戰亂和通貨不穩的過程中,不斷投機倒賣,企圖牟取暴利,往往在中外銀行收縮放款及銀根奇緊聲中,發生倒賬風潮,商家虧欠錢莊巨款無法償還,形成大批呆賬,從而影響有些錢莊倒閉。

  這種情況不斷發生,其影響很大的,如貼票風潮、橡皮風潮,民國十年的信托交易所風潮,民國二十四年的金融風潮,等等。

  震驚全國,波及工商各界,使很多人上當受騙,損失慘重。

  天地會銀行雖然還在初創階段,還很不規範。

  韋寶暫時也沒有想過左右哪裏的金融,能起到穩定天地會治下直屬地區的能力就足夠了。

  其實要玩金融戰,和晉商在更廣闊的區域競爭也不是不可以。

  韋寶不想那麽做,因為那麽做,吃虧的隻能還是老百姓。

  “就算你說的都是實話,我們也沒辦法做主,先治好我父汗的病,其他的事情,隻能讓我父汗自己病好了,他老人家自己拿主意。”聰古倫格格道:“你讓看病的郎中和談判的使者隨我們一起回去吧,這些話,讓你的人自己對我父汗說,我不轉述。”

  韋寶笑了笑,能體諒聰古倫格格的難處,聰古倫格格夾在兩大勢力之間,已經是左右為難,這些話她轉述的話,等下別人還罵她吃裏扒外。

  “可以的,替你父汗看病,與議和的事情完全沒有關係。但我還是要讓人把話說在前麵你們想好了讓人看,我們郎中才為努爾哈赤看病,不管治得好治不好,不關天地會的事情,也不能難為醫生。”韋寶道:“等努爾哈赤的病情好轉了,讓他自己派人來請我們的議和人員吧。我會讓議和人員去義州城外的軍營等著。”

  “還有,你現在就要撤走義州城外的軍營啊不能留人,這是我父汗明確提出來的,你們必須先拿出誠意。”聰古倫格格道。

  “誠意我可以拿出來,但不能全部撤走,不能你們說什麽就是什麽,留一個五百人的營吧。你們在義州城有將近五千兵馬,不會怕我們五百人吧。”韋寶笑道:“再說,人都撤走了,我的議和人員上哪兒去。”

  “議和人員可以隨同郎中,和我們一起回義州城呀。”聰古倫格格道:“你既然都肯撤去兵馬了,還留幾百人幹啥,這不是惡心人的嘛。”

  鮑承先倒是讚同韋寶的看法,隻是鮑承先站在的是金國的立場,此時不可能說話。

  韋寶無奈的笑道:“我不是你老師,不能每件事都給你上課。我這麽做,對兩家都好。郎中給你父親看病,也不要用我天地會的名義,我並不需要你們領我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