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 聰古倫格格回義州城】
作者:軒樟      更新:2020-07-27 00:09      字數:4852
  網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皇太極看了昏死狀態的努爾哈赤一眼,然後道:“好,我這就讓人回話,同意聰古倫回來!

  “這個聰古倫也是的,瞎跑什麽!?還跑到韋寶這小蠻子那裏去!現在又跑回來,當是好玩的嗎?阿敏不滿的道:“我真懷疑是不是聰古倫將我們大軍要進攻寧遠城的消息泄露給韋寶的!

  “你胡說八道什麽?聰古倫走的時候,我們怎麽知道要在冬天打遼東?如果明軍不從錦州撤走,我們怎麽會打寧遠城?皇太極不滿道:“這和聰古倫有什麽關係?她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知道什麽?再說,我早就說了不要再輕易對遼東用兵!眼下寶軍強勢,我們應當穩守現有的地盤,加強內政,開發土地,鼓勵生產,伺機而動!

  “你什麽意思?你的意思是父汗的決策有誤咯?莽古爾泰瞪視皇太極。

  皇太極自然覺得是努爾哈赤的指揮失誤,不該在這種時候進攻遼東,但也不敢被莽古爾泰抓住自己這個語病,急忙道:“我什麽時候說父汗決策有誤了?還不是你們一直慫恿父汗用兵!

  “你再說一句!莽古爾泰大怒,一下子推了皇太極一下。

  代善趕忙將要找皇太極麻煩的阿敏和莽古爾泰,還有不少兩個人的擁躉,將他們與皇太極隔開。

  當然,皇太極的擁躉也不少,這幾天,雙方一直在暗暗較勁,爭奪努爾哈赤昏死之後的決策權。

  “都別吵了,都什麽時候了,還嫌不夠亂嗎?皇太極一副繼承人的口吻,一副顧全大局的架勢,隻可惜,很難服眾。

  原本的曆史中,努爾哈赤要明確皇太極是繼承人,皇太極才能坐的穩汗位,可是現在努爾哈赤是臨時昏過去的,生死未卜,並沒有時間處理這些身後事。

  莽古爾泰哼了一聲:“少在這裏發號施令,要發號施令也輪不到你,也是代善阿哥說話。

  “先讓聰古倫進來吧,別的等會再說!代善道。

  皇太極憋著火,對手下人道:“快去傳令!讓聰古倫進城吧!

  建奴兵士從城頭傳了話,兩名過來傳話的寶軍士兵回歸大營,說是已經和建奴說好了,聰古倫格格可以回去了。

  聰古倫格格這才回義州城。

  聰古倫格格在臨離開寶軍營地的時候,回頭看了看寶軍幾名站崗的士兵,一個個站得筆直,腰間別這馬刀和短槍,非常精神,微微歎口氣。

  感覺八旗兵再也打不過寶軍了,不管是步軍還是騎兵,都不如寶軍了!

  以前八旗兵仗著騎兵數量優勢,對付寶軍的步軍還有點優勢,現在則完全沒有優勢了。

  聰古倫格格關鍵還是覺得寶軍的紀律太可怕了,不知道寶軍是怎麽訓練的。

  近代騎兵戰術紀律最好的體現恐怕就是克裏米亞戰爭裏英國的輕騎兵衝鋒了。

  在戰術命令傳達不清或者有誤的情況下,英國的輕騎兵義無反顧得向著俄軍嚴陣以待的炮兵陣地發動了近似自殺式的衝鋒,最後傷亡近半。

  這是一次失敗的衝鋒,但這是一次勇氣與紀律的體現,雖死傷慘重但毫不退縮。

  日不落帝國不是等閑得來的。

  近代的軍事訓練和紀律是近代戰爭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而且不光是在騎兵中。

  清朝在幾次對外戰爭裏輸得稀裏嘩啦,很多人都說是火器不如人,沒機會拚大刀。

  其實事實上,在火器對射時清朝並不吃大虧,至少不會潰退,但每次英國遠征軍發動白刃衝鋒後清軍就一潰千裏,才有了讓人啼笑皆非的海岸炮台連續被正麵攻克的戰例。

  即使在其他殖民地戰爭中,由於殖民軍的裝備偏次,而軍火走私猖獗,英國殖民者往往還會在火力上吃點虧,每每救場的還是白刃衝鋒的威力。

  甚至到了21世紀的伊拉克戰場上,英國步兵都曾發動過成功的白刃衝鋒。

  訓練才是軍隊的核心。

  自動步槍看似威武,但是由於瞄準基線偏短,連發射擊是後坐力的影響,如果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的話那基本就等於在放鞭炮

  為什麽近代化的騎兵,即便沒有火器也無敵於天下。

  近代騎兵不但有槍械,而且也不忌諱使用它們。

  寶軍的騎兵就是這樣,腰裏的左輪手槍雖然很少使用,但近戰的時候,也是以一敵幾的製勝武器。

  而長槍兵和火槍手協同合作對抗騎兵,則絕非自三十年戰爭或者線式戰術時代才開始。

  至少在意大利戰爭期間,就有過這樣的合作,隻是這種合作在日後愈加精密罷了。

  長槍射擊方陣雖然給騎兵帶來了大麻煩,卻沒有終結他們在戰場上的重要地位。

  光是步兵的軍隊幾乎必然會遭遇毀滅。

  在三十年戰爭的後期,騎兵在一支軍隊中的比例不降反升,有時候騎兵:步兵比例能達到1:1,例如威茨托克會戰。

  這種現象的出現,可能是由於快速機動的需要,也有可能是隨著步兵中火槍手比例的升高,長矛兵比例的減少,騎兵的衝擊變得更有威脅性。

  可見在指揮官們的心中,即使進入了熱兵器時代,騎兵仍然十分重要。

  兩排橫隊也不單純是紀律性的產物,有一個反例:1813年戰役中拿破侖命令法軍將三排橫隊改成兩派,他的軍隊此前經曆了大規模的老兵減員,紀律性和英軍比起如何我不確定,和去年的法軍比起來可謂是差了。

  但拿破侖還是這麽做了。

  排成橫隊衝擊的騎兵也不是普魯士或者弗裏德裏希二世的獨創,在奧爾斯塔特戰後騎兵的橫隊衝鋒也依然存在。

  三十年戰爭中,不同種類的騎兵使用的槍械是不盡相同的,而不同國家的分類體係也是不盡相同的,當時也沒有現代化的工業來標準生產槍械。

  而從巴爾幹,東歐和中歐參與戰爭的非正規騎兵又攜帶著五花八門的兵器。

  當時的胸甲騎兵裝備著輪燧手槍,射程大約是25米。

  理論上騎兵需要左轉九十度用右手向敵軍開火,以免槍聲驚嚇馬匹,但實際上騎兵們出於各種考慮還是會徑自騎馬上前射擊,任憑火藥在馬耳旁炸響。

  火繩槍騎兵還裝備著射程更遠的騎兵火繩槍,由於裝備總體而言較前者輕,他們會在胸甲騎兵身後列陣,有時也會上前射擊並在胸甲騎兵身後重組。

  總體而言,騎兵們確實使用了回旋射擊的戰術。

  有時騎兵單位會集體上前,一排排輪流射擊後回轉。

  有時騎兵單位會站在略遠的地方,由單排上前射擊後歸隊。

  也有以列為單位進行的回旋射擊。

  比起直接衝擊,這種戰術的缺點是對敵人的士氣打擊不明顯,暴露在步兵優勢火力下的騎兵可能也會遭遇損失,騎兵在旋轉的過程中,有可能遭遇敵軍騎兵的衝擊而崩潰。

  但是,它確實能給敵軍造成有效殺傷,而如果敵軍動搖,騎兵們就會使用冷兵器發動衝鋒。

  拿破侖戰爭中的騎兵同樣使用槍械。

  某些軍隊,例如奧地利軍隊,會將一部分騎兵分散開來,布置在主力前方以資掩護,當然,不同軍隊的騎兵散兵布置方式也是不同的。

  法軍騎兵常常遭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喜歡在防禦戰中靜止地向敵軍齊射,然後被擊潰。

  如果這種戰術是雞肋,為何法軍多年頻繁地使用它。

  遊牧部落的騎射手騎射戰術的戰鬥力其實經常被高估。

  首先,遊牧部落的騎射手裝備普遍較差,鐵器嚴重缺乏,盔甲、刀槍都要比定居民族的要差,隻有弓箭的製作水平較高。

  其次,遊牧部落往往紀律性差,互不統屬,各路部落首領掛靠在某一可汗的旗下,有油水可以撈大家一塊上,碰到硬骨頭,打了敗仗,反正幾匹馬輪換逃得快,誰想斷後送死,大家精神上支持。

  建奴鐵騎就是這樣,他們隻能打順風局,在遇到寶軍之前,他們就沒有遭到過真正意義上的挑戰。

  所以最近兩年的一係列失敗,終於在寧遠城一戰大爆發,讓建奴從上到下,從裏到外,輸了個徹底。

  但是聰古倫格格並沒有絕望,覺得還有挽回的餘地。

  八旗兵勝則躁進,敗則塗地。

  和紀律嚴明的正規騎兵作戰其實基本上都是會失敗的。

  自己人之間經常為了一群牛羊或者戰利品或者一塊草場打起來,內訌頻繁,很容易被敵人收買。

  遊牧部落戰術的精髓在於機動性和突然性。

  對著敵人防禦薄弱的後方大肆殺掠破壞敵人後勤供應,不斷騷擾敵人翼側,乘敵人懈怠不注意的時候發起突然進攻。

  騎射一般都是輕騎到敵人陣前大約二三十米的地方射箭,再遠的地方射箭殺傷力有限。

  理論上百步穿楊是可行的,但是能夠做到的人百裏挑一,而且射了幾箭以後人就累的不行了。

  羅馬和帕提亞的戰爭中,一開始羅馬人沒有見識過這種戰術,克拉蘇慘敗全軍覆沒。

  等到羅馬人對於騎射戰術熟悉以後,很快就摸索出了克製的辦法,組建了輕步兵,使用弓箭和標槍,在軍團重步兵的掩護下保持隊形。

  這一點極其重要,和帕提亞人對射,騎射手和輕步兵對射根本占不到便宜,除非騎射手拿起刀槍發動衝鋒,可是羅馬人還會在地上到處扔鐵蒺藜來遲滯帕提亞人騎兵的衝鋒。

  這招歐洲人一直用到近代,等到帕提亞人攻勢衰竭以後,再以紀律嚴明的軍團步兵和騎兵配合對其指揮中樞發起致命衝鋒。

  帕提亞人和羅馬人的近兩百年征戰中,其實帕提亞是處於下風的,首都泰西封幾次被攻陷。

  總體來說,遊牧部落騎射手和西方的軍隊一直是有來有往。

  十字軍東征時期,十字軍的後方翼側永遠被***的騎射手騷擾,不勝其煩,如果某個伯爵男爵忍不住一路追擊,不小心追進了山穀,那麽就隻能去見上帝了。

  而十字軍如果在比較狹窄的戰場上捕捉到***軍隊的主力,鐵甲騎士一個衝鋒,***軍隊就立刻土崩瓦解了。

  獅心王在行軍作戰中始終注意保持隊形,弓弩手和長槍兵下馬騎士混編,嚴禁無腦衝鋒,薩拉丁的騎射手始終拿十字軍沒有辦法,而獅心王也始終在海岸附近徘徊,後勤由熱那亞人保障,從來不敢讓自己的軍隊深入內地,大家事實上打了一個平手。

  蒙古西征其實並不是光靠騎射手,蒙古軍隊是當時世界上軍紀最最嚴格的,除了輕騎兵還有不錯的重騎兵和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攻城武器,蒙古將領們經驗豐富,作戰指揮周密,各級將官嚴格服從命令,再加上遊牧民族特有的長途越野生存能力,所以打遍歐亞大陸。

  西征的蒙古騎兵其實裝備精良的重騎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蒙古人的這種狀態並沒有持續太多時間,很快蒙古人也逐漸腐化戰鬥力削弱。

  阿音紮魯特戰役失敗以後,伊兒汗國在和馬穆魯克王朝的幾十年戰爭中始終沒有占到便宜。

  14世紀以後金帳汗國與東歐國家的疆界基本上就大致定了下來,韃靼人已經不能夠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地攻城略地了,隻能保持對俄羅斯各公國的宗主權和南俄草原的占領。

  金帳汗國的劄尼別汗被弑殺以後,開啟內訌模式,但是韃靼人仍然依靠騎兵機動性在遼闊的原野上到處掠人為奴。

  事實上,光靠騎射手,隻能夠進行騷擾,解決戰鬥關鍵還是要靠重騎兵。

  在西歐戰場一般比較狹窄,多障礙物,不是特別適合輕騎兵作戰,但是在相對幹旱的東歐大平原上,從德涅斯特河到烏拉爾河,視野開闊,地勢平坦,非常適合蒙古、韃靼騎兵機動作戰。

  1380年庫利科沃戰役,莫斯科大公國為此準備多年,還贏得很艱難,3年後新的金帳汗脫脫迷失大軍開到,莫斯科大公國失敗再度稱臣。

  庫利科沃戰役,俄羅斯首次打敗了蒙古人100年後的金帳汗阿合馬已經不敢獨自進攻莫斯科了,眼巴巴地在莫斯科郊外的烏格拉河邊等立陶宛的援軍,等不到就隻能走為上策。

  20多年後末代金帳汗被克裏米亞人所殺,金帳汗國徹底滅亡。

  金帳汗國雖然滅亡,但是分立出來的幾個汗國,克裏米亞、喀山、阿斯特拉罕、諾蓋、西伯利亞還都有一定實力,最強的是克裏米亞汗國。

  16世紀幾乎每年從波蘭俄羅斯摩爾多瓦等國捕獲上萬人賣為奴隸,死者更多。

  1572年克裏米亞汗德夫來特·格來乘俄羅斯政局不穩,攻陷莫斯科,俘虜了15萬人,整個莫斯科屍骸滿路。

  但是當沙俄的政局穩定之後,德夫來特·格來汗糾集了更多的韃靼騎兵想再度攻打莫斯科就注定要失敗了。

  這個時候,火繩槍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雖然操作複雜,但是能夠在100米的距離有效射穿盔甲。一群看上去又蠢又笨的家夥訓練幾個月後可以輕鬆殺死身經百戰、苦練多年的騎射老兵,火繩槍兵和長槍兵混編,互相配合,遊牧騎射手不論在遠程射擊還是貼身肉搏都處於下風了。

  而波蘭人的翼騎兵已經能夠在野戰中依靠列隊衝鋒輕易擊潰紀律渙散、裝備粗劣的韃靼人了。

  鎧甲優良的歐洲騎兵,韃靼人正麵交戰絕對不是對手差不多同一時期,葉爾馬克遠征西伯利亞汗國,800哥薩克把古楚姆汗的上萬韃靼人像攆兔子一樣完爆,如入無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