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3 王體乾的來意】
作者:軒樟      更新:2020-05-30 01:00      字數:4846
  王體乾聽韋寶叫自己叔父,心中一暖,微微一笑,也做個請的手勢,仍然道:“韋爵爺客氣了。韋爵爺先請。”

  韋寶急忙道:“叔父啊,這就折煞我了,您不先請,咱們就隻能在這裏說話了。”

  王體乾見韋寶這麽客氣,知道自己不先走,韋寶絕不會先走的,隻得笑著點了點頭,“那老奴就僭越了。”

  “叔父,您別這樣行嗎?讓我怎麽擔當的起啊?韋寶能有現在的小小成就,叔父是出了大力的,我心裏感激不盡。”韋寶一副誠心誠意的口氣。

  王體乾邊走邊笑道:“韋爵爺太客氣了,老奴可什麽都沒有做過。韋爵爺天生人傑,都是韋爵爺自己的本事和努力。”

  “叔父,已經進了我的府邸,就別一口一個爵爺了行嗎?小寶聽了實在不舒服。”韋寶苦笑一下。

  王體乾微微一笑,沒有再一口一個爵爺。

  進入韋寶府邸,韋寶將王體乾請在上首坐了。

  王體乾本來還要推辭,推了半天,見推不動,便也笑著坐下了,“爵爺,你太客氣了。”

  “叔父,你再這樣說話,是想讓我跪著說話啊。”韋寶苦著臉道。

  王體乾擺了擺手,“好了,你是聰明人,老奴也不拐彎抹角的了,你一定很想知道老奴這趟來為了什麽。”

  韋寶點了點頭,的確是這樣,韋寶很想知道王體乾的來意。

  “小寶啊,你叫我一聲叔父,我一個閹人,不能不識抬舉,不管你是真心,還是假意,我都是很高興的。”王體乾忽然換了一種口氣,不再稱呼韋寶為爵爺,也不再自稱老奴了。

  韋寶心中一個咯噔,雖然王體乾還沒有明著說什麽,但是韋寶立刻猜測到了王體乾的來意。

  王體乾隻怕是想與魏忠賢分庭抗禮了吧?

  韋寶不清楚王體乾為什麽忽然強硬起來了?不像王體乾一貫的做派啊。

  “叔父,你就直說吧。我腦子笨,不喜歡猜謎語,而且咱們爺倆,有什麽事情都可以明著說,叔父的意思,我絕不會違拗。”韋寶淡然笑道。

  王體乾點頭道:“你的好機會來了!你辭官這步棋,走的非常妙!”

  韋寶心裏的石頭放下了一半,聽王體乾這麽說,便知道隻見猜測對了,王體乾恐怕真的想與魏忠賢分庭抗禮了。

  明朝滅亡的原因究竟是什麽,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是一定繞不開一個“黨爭”。

  明中後期的黨爭毫無疑問對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各方麵都有極大損害。

  縱觀明朝二百餘年出現的各類黨派,都可以劃分為兩種:以司禮監掌印太監為代表的太監集團,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和以大學士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如嚴黨、東林黨等。

  明宣宗起,皇帝把皇權逐漸下放,分別著落在太監集團和文官集團的手中,從此以後曆代皇帝都需要平衡兩個權力集團,否則就會有隱患。

  例如明英宗倚重大太監王振致土木堡兵敗,八年後聯合了太監集團(曹吉祥)、文官集團(徐有貞)和軍隊(石亨)才成功複辟。

  在嘉靖之前,無論局麵如何變化,以皇帝為代表的皇權都處在主導位置,即皇帝可以自己選擇權力下放給太監集團還是文官集團。

  這種情況下皇權不受致命威脅。

  然而,局勢在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的四十五年間變化了。

  明世宗對太監沒有好感,所以不僅不倚重太監,還下狠手整治。

  因此整個嘉靖年間,並沒有出現像王振、劉瑾、馮保這樣赫赫有名、大權在握的太監。

  這樣權力的角逐基本上就在皇權和文官集團之間了。

  嘉靖末年,嚴世蕃斬首、嚴嵩貶為庶民,嚴黨覆滅,徐階晉升新的內閣首輔。

  這一政治鬥爭不僅僅是文官集團內部的權力更迭,更重要的是,徐階改變了皇權和文官集團之間的權力分配。

  從徐階以後,皇權對文官集團逐步失去控製。

  經過徐階和高拱的經營,文官集團對皇權的影響進一步加深。

  到萬曆元年,1572年,年僅十歲的朱翊鈞登基,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完美地統一了以明神宗、李太後為代表的皇權和以馮保為代表的太監集團,明朝自此迎來所謂的“萬曆中興”,號稱延續了明王朝七十年。

  但是這種“三權分立”、而且皇權不占主導的局勢是十分危險的。

  張居正被清算以後,萬曆皇帝進一步下放了自己的權力給文官集團,這才有了萬曆後期的黨爭。

  國家局麵從此直轉急下。

  明熹宗為了抗衡文官集團而轉向太監集團,魏忠賢領頭,形成了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

  在原本的曆史中,到了明思宗為了抗衡魏忠賢又依靠文官集團。

  盡管明思宗想坐收漁翁之利、重新鞏固皇權,但是毫無疑問並不成功,崇禎皇帝再怎麽集權也沒能夠控製文官集團。

  這種三權分立的狀況,且不論是否合理,但絕對不是朱元璋的初衷。

  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徹底廢除了自古以來的宰相製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這一舉動實際上是把文官集團的權力收歸皇帝所有,極大地鞏固了皇權。對於太監,朱元璋更是不信任。

  明確反感太監幹政。因此他曾明確下令不允許太監讀書識字,並將此列為祖訓。這樣一來天下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這才是朱元璋夢寐以求的理想狀態。但是這樣皇帝身上的負擔就過重了。

  終明一代,能夠兢兢業業、勤於王事的皇帝,也就朱元璋和朱棣二人。

  盡管朱棣設立了內閣,但當時的文官還沒有形成權力集團。朱棣駕崩時,給明仁宗朱高熾留下了完美的“三楊”內閣;明仁宗隻在位一年,臨終時又向“三楊”內閣托孤。

  即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也算賢明,倚靠“三楊”內閣處理政務也算得體;但是他喜歡鬥蟋蟀,沒有朱元璋、朱棣那樣勤勞。

  而此時的內閣擔負著托孤的重任,進一步擴大了權力,迅速形成了權力集團,甚至出現了所謂的“票擬”,直接分割了皇權。

  為了平衡文官集團,也為了分擔自己的任務,明宣宗決定倚靠太監的力量。

  但是之前由於有朱元璋的祖訓,宮內的太監全是文盲。於是宣德元年,明宣宗下令設置“內書堂”,專門教導太監讀書識字。

  從此,朱元璋辛辛苦苦集中到皇帝一身的權力,在他去世後三十年內就被分割了。

  明宣宗設立的內書堂直接埋下了禍根。

  大太監王振就是在這個時候入宮的,並且憑借自己有一些文化水平迅速獲得重用,並且得到了太子朱祁鎮的青睞。

  宣宗駕崩之後,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

  在王振的教唆下,英宗疏遠文官集團,且遭遇土木堡之敗,直接導致明朝由強盛開始衰落。

  朱元璋的立國製度十分理想,在他自己看來也十分有效。

  但是毫無疑問,他創立的製度是有缺陷的,有些部分違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明朝到了末年,各種問題層出不窮,集中爆發。這裏麵有後世之君的責任,但也有朱元璋他本人的責任。

  他自己親定的戶籍製度與明末的大規模流民有直接關係。

  如果後世之君也都能像朱元璋和朱棣那樣勤勤懇懇,且忠實貫徹朱元璋的製度,那麽明朝滅亡也是不可避免。

  這也就是為什麽一個國家需要不斷改革以適應新的國情和新的生產力水平。

  朱元璋若是在天有靈,想必也能明白這點。

  後世之君的一些違背祖訓的做法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他本人最在意的一點毫無疑問就是對權力的絕對擁有和絕對控製。

  即便將來後世之君中有昏庸無能之輩,其才德不足以匹配絕對的權力,那也是人力不可強求。

  可是朱元璋如果知道自己駕崩才三十年,皇帝的絕對權力就被打破,而且不是因為宣宗昏庸無能,而是因為想偷懶,朱元璋肯定能被氣的詐屍。

  明王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一統的王朝。

  對於這個朝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殘忍嗜殺;後續皇帝中劣跡者多,明武宗的荒爛;嘉靖皇帝的煉丹成仙;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理政;熹宗皇帝愛好木工,信用大宦官魏忠賢;崇禎皇帝的多疑猜忌;就是開啟了仁宣之治的明宣宗也酷愛鬥蟋蟀。

  高壓殘酷的特務統治,特務機關數量之多,是曆朝之最,諸如錦衣衛、東廠、西廠等;明朝末年大宦官魏忠賢對東林黨的殘酷清洗。

  仔細盤點曆史,明王朝是被嚴重誤讀,甚至是蓄意拉黑的朝代。

  真實的明朝是這樣的,明朝是推翻元朝的異族統治,代元而起,兩宋之後強悍的中華漢族王朝。

  明朝的統治延續276年,如果不把東西兩漢、南北兩宋相加,明朝是中國曆史上存在時間僅次於唐朝的第二個中華漢族大一統朝代。

  明朝統治疆域廣大,一改中華漢族自南北兩宋時時被外族威脅,偏安一隅的窘境,從建國開始就以自身強大的軍事實力,南征北討,扭轉了中華漢族自兩宋以來羸弱的對外戰爭形勢。

  明朝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政治製度——內閣製。

  從朱元璋開始,明朝正式取消宰相製,而代之以內閣,這套係統後來被英法等國家效法,其內閣首輔就是後來這些國家首相的雛形。

  明朝遇到重大決策,單個部門不能決定,必須要在皇帝麵前進行廷議。

  正是這套係統確保了明朝在多位皇帝不太勤政的情況下,保證了國家行政官僚體係的基本運作。

  明朝已經有資本主義萌芽。

  明朝末年,除卻中國固有農耕經濟外,東南沿海已有各類手工作坊,大作坊主雇傭的工人甚至多達千人。

  如果明朝再多支撐五十年,中國曆史發展將會大不同。

  明朝是中華漢族建立的最有骨氣的王朝,從立國始,到亡國終,明朝始終不曾與外族簽訂城下之盟,不主動乞和,對待外敵,明朝的態度自始至終就是戰鬥到底。

  在明朝中葉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時,瓦剌部圍困京師,並手握前皇帝人質,都不曾使明王朝屈服。最後在明朝的打擊下,最終解圍而去,並歸還了皇帝人質。

  這一點無論是我們謳歌的強漢盛唐都不曾做到,白登之圍和突厥鐵騎的恥辱,也是強漢盛唐在經過初期的鞏固發展之後才得以洗刷的。

  明朝的藩屬國眾多,在海外有強大的影響力。對外,明朝一直是東北亞地區的實際仲裁者。萬曆年間,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大舉侵犯朝鮮,但明朝洞若觀火,識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隻是後續圖謀中國的跳板。

  盡管當時國內困難重重,萬曆皇帝最終仍然決定出兵朝鮮,將日本人趕回了本土。

  明朝有著中國曆史上除去春秋戰國以來最為燦爛的思想文化。

  明朝思想界大家眾多,思想開放。

  終明一代,先後出現王陽明、王廷相、李贄、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等大家,這些人各成流派,又相互綜合,將中國思想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這樣的明朝,究竟又是被怎樣誤讀和拉黑的。

  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代明而起的清朝的蓄意醜化。

  滿清是取代明朝入關確立統治的,為鞏固自身統治,徹底斷絕廣大漢族百姓複興明朝的希望,在民俗、思想、文化方麵進行了有預謀,有係統的大量刪除、醜化工作。民俗方麵,強迫漢人蓄留滿族發式,發布臭名昭著的“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命令;思想文化方麵,大力鉗製禁錮知識分子,大興文字獄,隨意指摘文學作品中的一字一句,使文學創作成為讀書人的畏途,使學術自由受到極端限製,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束縛。

  讀書人為了逃避文字獄的風險,不再去關心政治、經濟、科學發展,隻是一味埋頭八股文,導致思想僵化,科技倒退。

  特別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滿清借修纂四庫全書之際,對中國文化進行了一次係統性的浩劫,將對滿清統治不滿,不利的,對明代進行緬懷的書籍進行焚毀和篡改,實際上是對曆朝文化典籍的一次閹割。

  清朝政府召集禦用文人花費百年時間修明史,將明朝曆史按照自身意願加以篡改和刪除,致使我們現在看到的明史和真正的史實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

  後世的影視作品中充斥著大量正麵描寫滿清的作品,諸如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而對明王朝少有正麵描寫。

  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大殺功臣,整頓吏治,充其量隻是上層權利分配的又一次洗牌而已,得到實惠的是下層百姓;被人詬病的明朝幾個皇帝的行為乖張,並沒有影響他們對國家大事的決策和判斷,明朝皇帝突出的特點是普遍大事不糊塗。

  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征也是在萬曆的親自決定下進行的;大奸大惡的魏忠賢迫害的是政治對手東林黨人,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決定了雙方隻能以死相搏。

  但比較魏忠賢和所謂清流的東林黨的執政業績,魏忠賢執政期間,國事可控,對內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對外任用非自己一黨的孫承宗等人,對後金采取攻勢;而東林黨人上台後,國事盡壞,不可收拾;所謂的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關更多是妖魔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