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0 韋爵爺辭官】
作者:軒樟      更新:2020-05-27 00:43      字數:5363
  現在隻有魏忠賢一個人反對韋寶,或者說最高層當中,隻有魏忠賢旗幟鮮明的反對韋寶。

  韋寶大概能猜出魏忠賢是怎麽想的,無非是怕自己進一步做大。

  韋寶此時彪著根煙,躺在床上,看重屋頂,暗忖,看樣子,想順應潮流在魏忠賢底下發展是很難了。

  本來韋寶是沒有動過搞倒魏忠賢的心思的,因為在天啟皇帝死之前,魏忠賢穩如泰山。

  韋寶是知道曆史進程的人,現在離天啟皇帝死,最少還有一年半,這可不是短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自己一定鬥不過魏忠賢,與魏忠賢鬥,一定沒有好處。

  這就很尷尬了,不鬥沒有好處,鬥也沒有好處,十足的左右為難。

  次日,就在魏忠賢的閹黨骨幹們在想著怎麽進一步整治韋寶的時候。

  韋寶做了一件震驚整個朝野的事情。

  韋爵爺稱病,請求辭去所有官職回鄉居住。

  官員主動致仕還鄉是常有的事情,不算稀奇,稀奇的是,可沒有哪個官員,在沒有死父母的情況下,身體健康的情況下,致仕還鄉的啊。

  大明朝的官員有很多優惠條件,也有極大的麵子,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況且,就算厭倦了官場生活,也沒有哪個人才十五歲年紀,才入仕途一年不到的時間就致仕還鄉的吧?

  況且還不是一般小吏,堂堂正三品大員,主持海防總督衙門工作,薊遼督師府總監軍!手握山海關,直接控製五萬精銳邊軍。

  這是何等的重臣啊!

  而且還剛剛封了侯爵,這是何等的殊榮。

  平常人夢寐以求的人生,人家韋寶入仕途不到一年就已經在巔峰了。

  韋寶辭官的消息傳出,所有人都驚駭不已,不知道是不是皇帝和魏忠賢要整治韋寶,因為與韋寶有關係的人真不少。

  唯獨隻有韋寶的嶽父英國公張維賢非常淡定,張維賢也非常佩服自己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婿,覺得韋寶的確是非凡的人才,居然會想到辭官這樣以退為進的招式。

  辭官這招,需要很大的魄力,誰舍得辭去來之不易的高官?舍得輕易拋棄榮華富貴?

  另一方麵,韋寶一辭官,將讓魏忠賢的黨徒們所有的攻擊都化為泡影,無從下手。

  韋寶在京師和北直隸都提拔了很多官員,大多都是五品以下的小吏,都是各個衙門主要辦事的官員。

  既有閹黨,也有東林黨,多數則是中立派官員。

  說韋寶沒有勢力,韋寶的確沒有什麽勢力,至少在官場上是這樣的,韋寶喜歡請客,但私下很少與官員接觸看,都是李成楝和吳三輔等人出麵接觸。

  所以不能說韋寶拉幫結派。

  但要說韋寶沒有勢力的話,官場上,提拔的人,引路的人,那是座主關係,韋寶至少是上萬官員的座主!

  這麽龐大的官員數量,如果一旦有人整治韋寶,將牽連極其廣大,並且牽涉的大多是底層辦事官員,真的有可能讓大明的龐大行政機器瞬間癱瘓。

  還有一點是韋寶沒想到的。

  本來按照道理,開辟通商口岸,打開海貿會有很多人反對,可並沒有,似乎都因為魏忠賢反對而變了風向。

  閹黨集團畢竟在大明官場還是少數,隻是他們暫時把持了權勢罷了。

  閹黨集團在整個大明的老百姓當中就更沒有什麽好印象了。

  所以,閹黨集團反對的東西,東林黨和中立派大臣不說傾向於支持,至少是不會反對的。

  其中最尷尬的是顧秉謙、魏廣微和黃立極三人,三人明明是閹黨分子,現在卻因為挑頭代替韋寶向皇帝上了關於開辟通商口岸,打開海貿,以及整編合並大明所有水師的奏本之後,處境弄的相當尷尬。

  因為奏本已經遞上去了,現在魏忠賢糾集人手對付韋寶,他們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如果一起彈劾韋寶,等於彈劾他們自己,如果不彈劾韋寶,他們是閹黨領頭羊,他們應該怎麽辦?

  倒是韋寶的辭官奏本一上,給了三個人靈感,也紛紛跟著辭官。

  這一來,引起了一股非常熱鬧的風潮。

  魏忠賢的閹黨集團並不是明目張膽的彈劾韋寶,而是從各個角度說明開辟通商口岸,打開海貿這項新政的危害。

  就事論事,有人反對,就應該有人支持。

  東林黨並沒有多少人支持,因為沒幾個人喜歡開海。

  中立派更是很少參與鬥爭,尤其是不敢與閹黨集團鬥,誰也不會惹禍上身,否則就不叫中立派了。

  這樣一來,本來應該是一麵倒的事情,卻因為很多韋寶提拔的官員紛紛加入辭官大軍,而顯得韋寶這邊的聲勢非常雄壯。

  這些人也支持開海和整編合並大明水師,就辭官,其他都不談,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因為韋寶被整出現的情況。

  “李元忠,陛下有沒有私下談過韋寶的事情,有沒有說起韋寶辭官的事情,和韋寶主張新政的事情?”客巴巴問道。

  李元忠是天啟皇帝身邊新近的侍從太監,客巴巴是點過頭的。

  李元忠在皇宮中之所以能爬的這麽快,韋寶的政治資源幫助是一方麵,主要還是這個李元忠很有點手段,既能討好客巴巴,也能逢迎魏忠賢,能在宮中各派勢力中夾縫求存。

  “陛下沒有說過,但陛下應該是想支持韋爵爺的想法的吧,隻是礙於廠公,有所遲疑。”李元忠實話實說道:“依著奴婢看,陛下萬萬不會批準韋爵爺辭官歸隱的。陛下十分看重韋爵爺的才幹,也很喜歡韋爵爺,認為韋爵爺是大明一等一的人才,是神童。”

  客巴巴點了點頭,關於韋寶的事情,客巴巴也和魏忠賢鬧的有些不愉快,雙方有分歧。

  “我也這麽看,你有機會的時候,對韋爵爺說句話,就說讓他收回辭呈,走走樣子便可以了,若是他堅持辭官,會寒了陛下的心。”客巴巴道。

  “夫人放心,奴婢有機會的時候,一定為夫人把話帶給韋爵爺。”李元忠趕忙道。

  客巴巴點了點頭,“這事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你要看準時機。”

  客巴巴之所以這麽說,一方麵是知道朱由校喜歡韋寶,而她自己也喜歡韋寶,另一方麵擔心韋寶觸怒了天子,從此失寵。

  宮中都是人精,李元忠一下子就把握住了客巴巴暗中支持韋寶的意圖。

  這兩天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心情不太好,他不是一個勤奮的皇帝,尤其不喜歡處置難以決斷的事情,現在又冒出韋寶想辭官這一項,這就更讓朱由校煩心了。

  韋寶是他剛剛下旨升遷的官員,並且破例嘉獎了侯爵的名位,這幾乎已經位極人臣了。

  而且時間間隔這麽短,一個個剛剛獲得官場名利的大臣,說辭官就辭官,老百姓會如何看待這件事?

  會不會引起大明百姓對大明朝廷,對他這個當皇帝的人無端揣測?

  韋寶隻是提個建議,具體還沒有試行,便已經將大明上下搞亂了。

  魏忠賢知道韋寶和大批官員辭官之後,更為憤怒,覺得韋寶這是在與自己公開叫板了!

  所以魏忠賢又再次請來閹黨骨幹們商議該怎麽辦。

  “千歲,既然韋寶自己提出來辭官,這是很好的機會,千歲設法成全了這廝便算了吧。”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道。

  一眾閹黨骨幹們紛紛點頭,都說這個辦法好。

  魏忠賢歎口氣,“你們盡是說些沒用的話,趕走韋寶一直很容易,現在人家自己要辭官,再追著不放,別人除了說我們無用,不能容人,還能說什麽?而且,那些邊軍知道本來可以拿到銀子,卻因為趕走了韋寶,而什麽都拿不到,隻能進一步抬高韋寶在軍界的地位,你們有韋寶那麽能搞銀子嗎?”

  “千歲,韋寶能做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如果開辟通商口岸,整編合並大明所有水師就能搞到銀子,我們何必要韋寶做?不如索性我們自己派人做就是了。”新任兵部尚書崔呈秀籌謀劃策道。

  魏忠賢搖頭道:“談何容易,咱家已經在陛下麵前否了這兩條,現在咱家又再支持,陛下會怎麽看?而且,你們誰有本事主持這件事?你們誰有本事一下子拿出九百萬兩紋銀出來?”

  “可以先向大戶借銀子啊,咱們可以包出去,給有本事的人做,海防總督衙門,多少人眼紅,我就不信大明隻有韋寶一個人有本事搞銀子,別人就不行。我估計如果是韋寶搞,可能也會這麽做,要不然韋寶為什麽一直強調他自己並不想出任海防總督衙門。可當初還不就是他韋寶向千歲提出要設立海防總督衙門的嗎?他韋寶別看年紀輕輕,老謀深算的很呢,每一步都是想好的。”崔呈秀道。

  田爾耕也讚同崔呈秀的觀點:“千歲,崔大人說的話不錯,韋寶的確是一個走一步看三步的主兒,咱們就不能被韋寶牽著鼻子走,他要辭官,咱們索性推他一把,我還不信了,大明缺了他韋寶還玩不轉了?本來他韋寶就隻是一個入仕途還不到一年的人,咱大明二百多年,不是都走過來了,難道以後缺了韋寶,還就不走了嗎?”

  魏忠賢被手下這幫人說的有點心動了,道:“反正咱們自己出頭再弄韋寶,肯定不合適!韋寶辭官,這應該是內閣的事情,該讓他顧秉謙去做!可咱家不知道顧秉謙這個首輔現在是怎麽想的,之前他可是站在韋寶一邊說話的,還有黃立極和魏廣微兩個人也站在韋寶一邊。”

  明朝皇帝廢除宰相,確實使得皇權得到了加強。

  但也給皇帝帶來了很大的工作量,正所謂“內外諸司皆鹹決於上”,使得整個帝國的運轉全都依靠皇帝一人來控製。

  朱元璋是個典型的“勞模”,他雖有些冷酷嚴苛,但對於治國理政,可謂矜矜業業。他每日“眛爽臨朝,日晏忘餐”,在洪武十七年,曾八天內處理大事三千二百九十一件,每天平均要處理四百多件,確實配得上勞模這一稱號。

  但作為開國之君的朱元璋似乎忽略了一些事情。

  他所開創的朝廷運轉體製,皇帝每日的工作量是按照他勤於政務的工作態度,按照他理政的才能和自身的意誌品格來設定的。

  他的子孫雖然日後也姓朱,但這種能力和品格是不能遺傳的。

  曆史表明,一個王朝越是到最後,成長於深宮之中的皇帝往往是有些退化的。

  並且廢除宰相後,皇權至高無上。

  如果君主昏聵無能,荒怠朝政,很難有一股力量給予糾正。

  因此,明太祖雖然嚴禁宦官幹政。

  但明朝宦官勢力的崛起,恰恰是在洪武朝便埋下了隱患。

  明太祖駕崩後,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朱允炆是一位受到過良好儒家教育的君主。

  其為人溫文爾雅,頗有仁君之容。

  因此,他對於宦官的態度也是和正統儒家的觀點,和他的祖父一樣,認為宦官隻是下人,必須要嚴加管束。

  但在靖難之役中,在建文帝身邊備受管束的宦官成為了朱棣的情報來源。

  朱棣因此掌握了京城的虛實,方才一舉成功。

  而朱棣原本王府中的宦官們也多隨他一同參戰,並立下了汗馬功勞。

  因此,等到朱棣登上了皇位後,便認為宦官們忠於自己,將其視為心腹,對宦官也多加委任,如監軍、出使等職。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對大臣們進行監視,明成祖時設立東廠,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太監掌握。

  東廠的設立,標誌著明朝宦官勢力正式登上了曆史舞台,成為了明朝宦官問題的開端。

  太祖時朱元璋以自身為標準所設立的這一套體製,在朱棣以後的明朝皇帝身上開始難以運行起來。

  首先,廢除宰相,權力開始歸於內閣,內閣在處理朝廷大事時,是通過票擬製度。

  正常來說,內閣將政務統一意見,處理妥當。

  然後交給皇帝審批,皇帝認為同意,便朱批下發。

  但永樂以後的皇帝往往沒有其祖宗們的工作能力,因此產生了“凡每日奏文書,自禦筆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的情況,產生了大臣們受製於宦官的奇葩局麵。

  到了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時,更是嚴重違背了明太祖不準宦官讀書寫字的祖訓。

  在宮中設立了“內書堂”,專門教宦官讀書認字。

  俗話說得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教宦官讀書認字,可謂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使得太監們不光有了權力,還有了對付大臣們的智謀。

  明朝的宦官有二十四個衙門,每個衙門裏宦官們的首領被稱之為太監。

  在這二十四個衙門之中,司禮監和禦馬監是權力最大的兩個。

  司禮監專管內外奏章,禦馬監專管皇帝兵符。宣德時,產生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務,他們一個負責提皇帝代筆批紅,一個負責蓋章。

  這兩個職務可謂位高權重,凡是明朝曆史上有名的權監都出自於此。

  到了明英宗時,太監王振頗受英宗信任,權傾朝野。

  肆無忌憚的王振甚至將明太祖當年立在宮中不許宦官幹政的鐵碑直接盜走,可見其氣焰囂張。

  而英宗時,宦官的勢力已經開始染指到了兵權。

  到了明憲宗朱見深時,明朝宦官勢力擴張完成,太監們玩弄權術,監視大臣,幹涉朝政和軍事成為了常態。

  明朝宦官勢力存在之久,權監巨監數量之多,其首要原因,仍然在於皇權的加強。

  太監雖然幹涉朝政,但是在皇權與文官集團的較量之中,太監始終是皇帝的一個助手,幫助皇帝壓製文官集團。

  其次,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嚴厲禁止宦官幹政,但恰恰是其加強皇權的諸多措施為後來宦官勢力的崛起埋下了隱患。

  最後,成祖以後的明朝皇帝們多荒於朝政,將宦官作為親信,使得宦官有了可以幹涉朝政的機會。

  現在魏忠賢想搞倒韋寶,就要用到首輔顧秉謙。

  “千歲放心,這顧秉謙、魏廣微和黃立極沒有那麽大的膽子,他們的事情我了解清楚了,他們幫韋寶上奏本,這是韋寶找了他們,他們以為韋寶是千歲的人,才答應的,這是被人當了刀子使了。”崔呈秀道:“千歲讓人帶話,讓他們立刻準了韋寶辭呈,呈報給陛下便是。這是韋寶自己要辭職,內閣也都準了,陛下也就不好說什麽了。如果陛下挽留韋寶,我們就大肆說韋寶辭官隻是裝裝樣子,不信那韋寶皮厚到不理會百官態度的份上。”

  魏忠賢歎口氣:“搞倒韋寶,咱家是不擔心的,咱家還是擔心沒有了韋寶,馬上要弄九百萬兩紋銀的事兒,交給誰來辦?”

  其實魏忠賢要搞倒韋寶的態度並不是很堅決,隻是覺得韋寶近來權勢上升的太快,也不怎麽給他送銀子了,覺得韋寶愈發難以控製,才想著借韋寶向陛下建議的機會,阻撓一下,並且敲打一下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