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68 罷免楊嗣昌】
作者:軒樟      更新:2020-05-18 20:01      字數:4336
  大**廷當時已經捉襟見肘,無力賑災,**防區的軍備凋零,與這條防線脫不了幹係。

  要是早點放棄遼東,或者像韋寶現在這樣,重點防禦,做做樣子,隻用幾*兵馬就能扼守要道,通過海路補給。

  後金一點轍**。

  在明末,誰能幫朝廷搞錢,省錢,誰就是最愛國,就是最有用的。

  隻可惜,韋寶**辦法讓眾人都擁有上帝視角,都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

  袁崇煥是明末爭議最大的一個人。

  袁崇煥繼承了老師孫承宗的關寧防線,並且還繼續修到了錦州。

  說明袁崇煥一樣也是個不懂經濟的主。

  或者說袁崇煥利欲熏心,懂大明的難處,但是為了名利,不惜拿大明整個帝國當賭注!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導致皮島勢力群龍無主乃至陷入***。

  後麵毛文龍的手下就隻能紛紛投降了後金,對**廷簡直是雙倍傷害。

  這是袁都督最大的汙點。

  同時,袁崇煥後期也主議和。

  袁崇煥不傻,知道不議和,自己得死。

  可惜,袁崇煥牛吹的太大,不務實,怎麽都得死。

  楊嗣昌,深得崇禎信任的兵部尚書,絕對的和崇禎站一起的人。

  楊嗣昌提出與後金議和的政策很有見地,但也因為政見不同而坑死了盧象升和孫傳庭。

  這兩位可是明末最後兩個能打的將領了。

  盧和孫都是進攻派,而楊嗣昌主議和。

  若是把這些愛國忠君人士放在一起,他們就得先為自己的政見能執行而先打出狗腦子來。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特點。

  根據韋寶穿越重生之後對人生新的領悟就是,每個人的人生路,是悲劇還是喜劇,其實是從第一步就決定好了的,以後很難改變。

  明末的問題是曆史大勢的問題,不是哪一個人,哪一批人的問題,是錯綜複雜,各種勢力,各種情況混合出來的結果。

  所以韋寶早就領悟到,他能改變一些人和事,但他永遠改變不了大勢所趨!

  如果不是純漢人思維,如果**原則的話,韋寶甚至能想到投靠後金。

  那就**吳三桂那幫**的事情了,韋寶封王爺,指日可待。

  所以明末的問題不是那個皇帝有多厲害,關鍵在於能不能認清自己的定位。

  對於一個曆經了二百多*風雨的王朝的皇帝來說,目標絕對不是如何重回巔峰,而是該怎麽樣安詳、**的辭世。

  東漢末*,中央式微,皇權衰落,民變四起,下放權力到地方州牧建立私人武裝,逐漸形成的**,為了利益和名義上的效忠攘外“安內,**勢力膨脹喧賓奪主,漢朝去世。

  大唐末*,中央式微,皇權旁落,民變四起,下放權力到關外節度使建立私人武裝,逐漸形成的藩鎮,為了利益和名義上的效忠攘外“安內,藩鎮勢力膨脹喧賓奪主,唐朝去世。

  韃清末*,中央式微,皇權旁落,民變四起,下放權力到南方士族建立私人團練,拉攏洋人剿滅起義,直接形成的藩閥暫時維護了清廷統治,清廷**求存用洋人平衡了國內勢力,藩閥勢力膨脹,清廷賣無可賣,被洋人拋棄,武昌一聲槍響,滿清去世。

  而大明呢,**末*,天災**,崇禎勤政,直接去世。

  從大規模民變伊始,到王朝覆滅和新王朝秩序的重塑,漢唐清分別是,漢,公元184*黃巾之亂始,220*東漢滅亡,一共拖了36*。

  280*晉建立,96*。

  唐,公元874*王仙之起義,907*唐朝覆滅,唐朝拖了33*。

  979*宋滅北漢,105*。

  清,公元1851*金田起義,1911*清帝退位,60*。

  而大明,從民變到去世不到17*,活脫脫一個猝死。

  再到1662*清滅南明不到35*,簡直就是中原無主,剩者為王。

  所以說滿清是撿到了一個天下。

  崇禎大帝的確難辭其咎,堪稱反作用皇帝經典榜樣。

  換個完全不幹活的,可能國家還能多支撐幾*。

  很難說劉協、李儇、朱由檢、光緒和溥儀在能力上有啥高下之分,當然,一個個都菜的摳腳是肯定的。

  給一個將死未死的王朝苟且偷生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自我定位。

  所以如果想要在明末搶救一下,或者是不想讓清軍入關。

  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換一個穩得住,能笑對黨爭、拎得清,不死撐,不蠻幹,而且心態好,不怕當**之君的君主。

  讓**在這樣的人的指揮下多苟且一段時間,讓地方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組織、秩序和武裝,既可以壓製起義,也能抵禦外敵。

  即便滿清依舊入關,麵對的也不再是人心惶惶、混亂無序的中原。

  當然,如果這樣的話,後世就不會有那麽多人那麽愛大明了。

  大明是風骨的,至少大明皇家有絕對的風骨,崇禎**給祖宗丟臉。

  但能力上,崇禎的確不行。

  不說朱由檢的祖宗朱元璋起**雄逐鹿的江南,朱棣以漠北擊破侄子的百*精兵。

  光是朱由檢他哥天啟都做得比他好,局勢穩住沒惡化。

  崇禎是悲情,但和他的無能、推卸責任和好麵子**什麽**的地方。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為人主者,本來應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管理屬下團結屬下,崇禎**做到。

  換朱元璋朱棣,自然會砍了魏忠賢,但是絕不會偏激的把閹黨全部清算。

  因為借力打力、蘿卜加大棒一直是這父子倆的拿手好戲,接下來肯定是嚴懲頑固的,獎賞聽話的,最重要的是他們絕對不會把自己的**推到他人頭上。

  韋寶看著眼前的楊嗣昌,不禁忍不住感慨,這就是大明末*的男二號了呀,再加上一個男一號崇禎大帝,你倆就是一部電視劇。

  “豈有此理,楊嗣昌,你這是說的什麽話。魏忠賢怒道:“你是戶部郎中,難道一個戶部郎中隻管算賬,不管如何為大明籌劃銀兩嗎?

  “那是戶部尚書,戶部侍郎,更甚者是內閣大臣們的事情。在其位謀其政,是這個道理吧?九千歲若是硬要我一個戶部郎**什麽主意,就是逼著我請辭。楊嗣昌的言辭逐漸強硬,但態度仍然很卑微,語氣也軟的很。

  “真是豈有此理,官不分大小,都當為朝廷盡心盡力,合著依照你的意思,大明什麽事情都得由陛下親自操持嗎?陛下是最大的,是不是這個意思?魏忠賢今天似乎火氣很大。

  韋寶有點搞不清楚狀況,魏忠賢是堂堂九千歲,一人之下*人之上,你是何等身份啊?這麽尊貴的身份,你和一個小小的戶部郎中計較什麽?

  “對,應當罷免了這庸官。馮銓立刻站隊魏忠賢。

  魏廣微、黃立極也跟著點頭,都表示該罷免楊嗣昌。

  丁紹軾和顧秉謙**什麽表示。

  丁紹軾是東林黨,閹黨讚成的事情,丁紹軾**表示,韋寶能理解。

  顧秉謙是什麽意思,韋寶暫時也**搞明白,顧秉謙應該馬上站隊,讚同九千歲的話吧?你不是魏公公的幹孫子的老爸嗎?

  “首輔,你為何不說話?朕記得,這楊嗣昌是你舉薦到戶部任上的吧?你算是楊嗣昌的老師。楊嗣昌此人也確實有些才能。朱由校道。

  韋寶這才知道,顧秉謙和楊嗣昌還有這麽一層關係。

  這算是師生關係啊。

  楊嗣昌不算東林黨,不算閹黨,因為楊嗣昌後麵和東林黨的關係不怎麽樣,而楊嗣昌的老爸楊鶴是被魏忠賢趕回家去的,到了崇禎朝才得以起複,所以楊嗣昌肯定不能算閹黨。

  但楊嗣昌又是顧秉謙的學生,這真的有點意思。

  不過,也**什麽不好理解的,楊嗣昌應該就是一個中立派,政治偏向不明確的這樣一個人,這種人在大**廷中也不在少數,至少兩成到三成。

  薩爾滸之戰以來,**國運似乎越來越背。到了末代皇帝崇禎,**國內**的已經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各種黨派互相**,**普遍**無能,軍隊人心渙散戰鬥力極低,東北的少數民族勢力也虎視眈眈。

  再加上,此時氣候惡化,氣溫降低,農民收成銳減,但是稅負隻增不少,很多老百姓完全沒法活下去,他們終於揭竿而起,形成李自成,張獻忠等各路地方農民反叛力量。他們在國內流竄征戰,把**朝廷弄得焦頭爛額。

  而在崇禎帝無依無靠的時候,楊嗣昌的出現無疑是他最後一根稻草。

  楊嗣昌是一個能力很強的***,小時候酷愛讀書,因此學問很深,對於事物有著不一般的見解。

  崇禎皇帝登基後,發現在國家還有這麽一個人物,很是開心,再加上楊嗣昌這個人把名氣看得十分重要,不屑於拉幫結夥,從來都是獨來獨往,因此崇禎帝就想大力倚重他。

  楊嗣昌很快就上任兵部尚書。在和平*代,這個官職可能還很輕鬆,但是到了內憂外患的戰亂*代,楊嗣昌無疑是扛起了國家的希望。

  他上台的時候,**內部,各地的農民軍已經蜂擁而起,把四川等地搞了個底朝天,當地的地方軍隊完全不是對手,處處向朝廷請求支援。

  而滿人也多次率領部隊南下,每次都能將**守軍打得落花流水,隻能苦守。崇禎帝見到形式已經爛成這樣,就急忙讓楊嗣昌想辦法。而楊嗣昌根據一番思考,也提出了策略。

  楊嗣昌的策略主要核心有三點:大體就是,在東北先撤出主力同滿人談判,以防守為主,先穩住滿人的進攻態勢。

  集中重兵力量消滅農民軍,農民起義軍消滅後,再“收拾滿人,收複之前的領土。

  圍剿農民軍方麵,楊嗣昌的方案也很出色,提出“四正六隅、十麵張網之策,統籌五個省的力量統一規劃,在他的安排下和孫傳庭等人的努力下,農民軍受到沉重打擊,李自成、張獻忠等部都連吃敗仗。

  李自成勢力一度在陝西被孫傳庭打得差點斷氣,被打得抱頭鼠竄的張獻忠更是將楊嗣昌視為必須要千刀*剮的仇人。

  可以說,楊嗣昌的這套策略可以說大體上是**什麽問題的,但是這個方案可以完全實施的前提就在於後金是否“配合,而這也就是**的伏筆。

  第一個方麵,後金不是傻子,看到大明王朝已經如此脆弱,不可能錯失時機,停止蠶食大明的領土。

  第二個方麵,雖然楊嗣昌等人主張對後金議和,可是**少數民族議和是**立國以來的“基本方針。

  所以這個政策有很大阻力,再加上有很多愛國**將領如盧象升等人激烈抨擊楊嗣昌的行為是“**,所以崇禎為了不戴“**帽子,也不敢大力支持楊嗣昌。

  在大**廷還在討論和後金戰與和時,後金已經不給他們機會了。

  後金再次入侵,盧象升等人隨即率兵血戰。“小肚雞腸的楊嗣昌卻因為自己和盧象升政治立場不一,竟憎恨盧象升,拒絕配合盧象升出戰。

  令人惋惜的是,本來可以率軍突圍的盧象升,因為楊嗣昌完全不配合,而全軍覆沒。

  盧象升這麽能打的人都戰死了,讓崇禎帝已經進入草木皆兵的狀態。

  崇禎將陝西等地正在窮追猛打殘餘農民軍的主力孫傳庭拉到北京。所以楊嗣昌的方案因為個人心胸狹隘,已經完全破滅。

  而緩過一口氣的李自成,卻在後來慢慢發家,最終成為壓死**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韋寶很清楚楊嗣昌是什麽樣的人,知道楊嗣昌既不是閹黨,也不是東林黨,是中立派大臣,可能楊鶴帶有一點點東林黨屬性。

  但楊家是北方人,這種屬性應該也不會強,否則楊嗣昌也不會是顧秉謙的學生。

  “陛下,不用問首輔大人,我雖然是首輔大人舉薦,但個人造業個人擔,我**能力,請辭便是。楊嗣昌抱拳對朱由校道。

  “放肆!魏忠賢又怒了,指著楊嗣昌。